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快乐养老 我要投稿
做好“三防”,提高老年健康指数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3-08-01 [健康] [快乐养老]
今年7月25日—31日是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我们会发现,有的老人八九十岁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有的老人六七十岁却弯腰驼背、两腿沉重,走路气喘吁吁……人到老年时,健康状态差距巨大。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距,又如何在年老之后依然保持健康状态呢?

  适逢“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老年人如何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话题,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的多位专家。专家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主要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退行性变化,许多特定疾病的危害和死亡率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于身体器官功能迅速下降的中老年人,当身体出现明显不适需要治疗时,疾病可能已经发展到更严重的阶段。因此,老年人要定期体检,主动防治各类疾病,朝着“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降低治疗成本和提高疾病生存率”的目标努力。

  “存钱不如存肌肉”,老年人“一防肌少症”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三高”、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时,有一种疾病正随年龄潜滋暗长,悄悄危害着老年人的健康,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这就是“肌少症”。

  “肌肉是公认的‘生命器官’和‘组织器官’,人体骨骼肌有生长和衰老的规律,从30岁开始,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减少1.5%~3%。”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营养科刘玲英主任介绍,人体有肌肉600多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正常成年人的肌肉占体重35%~45%。

  研究显示,肌肉质量下降可能最早起源于成年早期,以2型肌纤维的萎缩与丢失开始,并持续一生。而肌肉功能下降可能开始于35岁左右,50岁后下降速度开始加速,60岁后进展更快,75岁后下降速度达到顶峰。相比较而言,肌肉功能(力量与输出功率)下降速度较质量下降速度更显著。

  “肌少症作为老年性疾病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进展隐匿、渐行加重、不良影响广泛等特点。”刘玲英介绍,在诊疗中她发现,肌肉减少对中老年人的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肌肉减少会导致老年人肌肉容易拉伤,严重时甚至丧失行动能力,同时还可能诱发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和关节炎等慢性病的发生,降低生存质量,增加死亡风险。”

  随着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人体肌肉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危害。“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是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机体组成。肌肉丢失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刘玲英说,随着年龄增长,控制骨头活动的骨骼肌(横纹肌)弹性纤维会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结缔组织虽然很结实,但没有弹性,因此肌肉变得较弱,不能强力收缩。肌肉力量衰退了,反应也相应地变迟钝了。

  刘玲英说:“现在不少大型综合医院的营养科都开设了老年人肌少症门诊,通过国内领先的测评量表和人体肌肉分析仪,可准确评估人体肌肉的状态,能够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和配制专属的营养套餐。”此外,专家提醒,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运动锻炼、合理饮食增加肌肉含量,提高健康指数。“要存钱,更要存肌肉。想要降低肌少症的危害,要从年轻时做起。”

  及时为“骨银行”存量,老年人“二防骨质疏松”

  对老年人而言,骨折是个巨大的健康威胁。“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最容易骨折的部位有前臂、脊柱、髋部等。由于跌倒而出现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康复医学科主任李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骨折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更体现在由此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比如髋部骨折后长期卧床导致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心梗、脑梗等。因此髋部骨折又被称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李晓介绍,步入中老年后,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各种激素分泌减少,骨代谢紊乱,吸收的钙不足以补偿排泄丢失的钙,体内就处于“负钙”平衡状态。为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体内主管钙代谢的系统就会动用“骨银行”中的钙来维持血钙的平衡。“尤其在绝经后的女性中,这种效应更加明显。”李晓说,这是因为雌激素能促进早期成骨细胞分化,刺激胶原蛋白生成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绝经后雌激素严重不足,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转化率上升,影响钙盐沉积,使骨消融增加,大量骨质丢失,骨密度下降,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李晓说,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进一步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才被发现。

  很多老年人都有倦怠、乏力、抽筋、腰酸、背痛、牙齿松动、足跟疼痛、驼背、失眠、易烦躁、易感冒等不适症状,这些可能就是缺钙的典型表现。李晓提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比如,口重的人骨质疏松风险高。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和钙在机体中会随血液来到肾脏,这两种矿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循环系统供机体利用,在重吸收过程中,钙和钠是竞争关系,大量钠会制约钙的重吸收,而无法回到循环系统中的钙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研究表明,每摄入500毫克钠,尿钙排泄会增加10毫克。‘少吃盐≈多补钙’绝非虚言。”李晓说。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为“骨银行”存量,这是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必备条件。李晓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补钙方法:如老年人每天饮用250~500ml牛奶,多进食含钙量高的鱼虾类、豆类、坚果类、绿叶蔬菜等食品,有需要者可以适量补充钙片;要学会适当晒太阳,避开正午时间,选择早上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数分钟至半小时的“阳光浴”;坚持运动、减少焦虑抑郁,促进心理健康。李晓说,日常做到这些,不仅可在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同时还能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质量。

  同时,老年人应每年到医院骨质疏松症专病门诊进行一次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DXA)检测,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应进行专业的治疗和康复。

  定期防癌体检,老年人“三防癌症”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6万,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该年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23.7%和30.2%,均高于该年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比例(18.6%)。近5年,部分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人体细胞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各种突变,而在突变过程中,有的突变被成功修复了,有的突变为不可逆。“身体的退化如同机器的零部件老化,随着年龄增长,细胞累积出现的致病改变会增多,因而老年人的患癌概率会随年龄增加。”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肿瘤内科彭亮主任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关键。通过科学研究,医生们已经在部分特异性肿瘤中找到了早期诊断因子,帮助更早的发现肿瘤。不过,现有的早期诊断方法主要还是影像学、内镜等基础上的联合多手段检查方案。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极为有效的手段。”彭亮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改掉不良习惯,戒烟戒酒,少吃熏肉等腌制食品,做到健康饮食。二是多运动,每天坚持半小时运动,可以加速肠道蠕动,促进垃圾废物的排出,预防结肠癌、卵巢癌等肿瘤。三是多晒太阳,晒太阳能够补充维生素D,预防乳腺癌、肠癌等。

  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彭亮主任建议,中老年人每年都要做有针对性的防癌检查,这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癌症防治策略意义重大。

  1.50岁后胃癌筛查——胃镜。推荐50岁以上人群去做一次胃镜,无论是否有症状,胃癌高发区普查年龄可适当提前。40岁以上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等,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2.45岁后肠癌筛查——肠镜。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比如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情况,应该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3..40岁后肺癌筛查——低剂量螺旋CT。年龄超过40岁,且存在吸烟(吸烟≥20年)、被动吸烟、职业暴露史、肺癌家族史等人群,都建议去做个低剂量螺旋CT。

  4..40岁后乳腺癌筛查——超声+钼靶。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做个乳腺癌筛查,包括乳腺超声和钼靶。

  5..50岁后前列腺癌筛查——PSA检测。一般建议50岁以上男性,或者45岁以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做一个PSA检测。

  6..40岁食管癌筛查——内镜检查。对于年龄超过40岁,且在食管癌高发区;存在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有癌症家族史等,建议做普通内镜筛查食管癌。(全媒体记者 陈姝 赵双林)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