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打卡观星台、炎帝陵!跟着顾植山,共赴一场中医药文化考古之旅
作者:张霄 姜天宝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4-08-27 [教育] [中国中医药教育资讯]
8月16~23日,《中国中医药报》社举办2024文化中国行·中医药文化寻根研学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医药爱好者参与其中——

“没有想到古迹背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来中医还与天文、历法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学员们的一句句感叹,8月16~23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协办的2024文化中国行·中医药文化寻根研学活动(第一期)顺利结营。

图片

全体学员在西水坡遗址合影留念。

 

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中,学员们不仅深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医学的源远流长,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坚定了学员们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的信心。

 

 

  • 正本清源:追溯历史源流

循着历史的遗迹,从坐拥11项“世界之最”的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贾湖遗址出发,到6500年前的华夏民族文化之根源河南濮阳西水坡旧址,研学团成员们共同瞭望神秘上古,探源中华文明。

图片

贾湖遗址博物馆。

 

“中华文明最大的文化是健康,从追求健康确立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的是动态的节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表示。

在贾湖遗址,贾湖骨笛笛声清脆悠扬,传递着远古先民的回响。据讲解员介绍,贾湖骨笛是中国音乐史的开端,开启了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特有的音色和音阶特质,唤醒了华夏民族远古音乐的心灵记忆。

图片

研学团在博物馆内参观。

 

“1987年,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约八千年前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骨笛拥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贾湖骨笛已经具备对十二音阶的认识,是‘律’的最早载体。”顾植山表示,黄帝时代通过“飞灰候气法”将十二音阶转化为十二律吕,全部十二个乐管的灰飞结束,形成一个岁气周期。由十二音阶而不是朔望月决定一岁十二个月。

 

贾湖遗址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实证,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先民们的生活智慧与创造力。贾湖遗址内关于稻作、纺织、家畜养殖、音乐、甲骨契刻等考古发现,无不显示出当时的农耕社会已然形成。“在这里,我看到先民耕种、捕鱼、狩猎场景,甚至还有纺织、酿酒、音乐演奏的雏形,大受震撼,仿佛看到中华民族从八千年前一步步走到今天。”研学团学员、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医生韩栋说。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内,出现了由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顾植山表示,伏羲时代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是八卦,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产生四季、八风等概念,代表了那时对天地变化规律的认识。“四象模式中的青龙代表东方和春天。龙是春天的天象,象征春天的生气。龙文化反映中国古人崇尚春天万物发生、欣欣向荣的精神追求。河南濮阳出土的6500年前的西水坡墓葬,则印证了龙文化出现时代。”

 

顾植山介绍,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墓葬正值中国历史上的神农时代,墓葬中4个殉葬小孩的排布,呈现出鲜明的后天八卦布局。“西水坡遗址就是神农时代的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图案。” 顾植山认为,伏羲八卦图是“先天八卦”,乾在上、坤在下;而西水坡墓葬中殉葬儿童的位置显示的是后天八卦方位。西水坡晚于伏羲而早于黄帝,是标准的神农文化,说明后天八卦应该是神农时代的产物,是神农时代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

在实地考察和专家讲解的双重体验下,研学团学员体验从三皇五帝到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感悟着中医传承“三皇”文化的历程和深邃的哲学思想。

 

图片

在“中华第一龙”遗址陈列馆,顾植山(左)为学员讲解。

 

顾植山表示,“天皇”伏羲、“地皇”神农和“人皇”黄帝这“三皇”是中国古人认识自然周期节律的三大里程碑,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医学的守正,守的是中华文明的正,是“三皇”的正。要恢复“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恢复生生之具的健康之道,要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回归,就要弘扬古中医文化,推动古中医在传承创新中繁荣发展。

 

 

  • 回溯历史:探秘斗转星移

从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天文台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告成观星台,再到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遗迹所展现出的天地之间的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吸引着研学团成员们的目光。

坐北朝南,背依告成山,面对箕山,西倚王岭尖,东傍双庙岭,南临颍水,又有石淙河、五渡河环绕……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告成观星台成为中国古代天文活动的中心。

公元1276年,一位长袍加身的指挥者郭守敬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27地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并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其中告成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据讲解员介绍,为使测影的精确度有所提高,郭守敬改进圭表,制作景符,两者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测量精度明显增加。历经多年,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诞生。此历法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5天5时49分12秒,其精确度与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当,但却早了300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仅相差26秒。

在今天的观星台所在地登封市告成镇,有一位熟知测日影、定历法的非遗传承者,“追光者”曹书敏就复原了郭守敬的“景符”,坚持将近十年测出来许多当地日影变化的一手数据。

图片

曹书敏为学员演示日影变化规律。

 

“现在是中午12点26分,大家看,观星台横梁的影子,正正地投在量天尺上,通过景符的小孔成像原理,虚影变实、变细,我们可以精准测量出今天的日影长度。”研学活动中,曹书敏一边从他的“百宝箱”中拿出并摆弄他自制的测量仪器,一边讲解着测日影的过程和原理:“元代郭守敬正是通过这个方法,测出来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有了这个数据,不仅让我国农历变得精确,从中分出的二十四节气也变得空前精准。”

图片

研学团合影。

 

作为二十四节气诞生的实物见证和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策源地,告成观星台标志着二十四节气文化趋于成熟。同时,在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作为观测太阳运动的天文台,陶寺观象台成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源头,是我国产生节气最早的实物证据之一。在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到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在内的二十个节气,可以领会到从20个节点演变为24个节气的过程。

 

图片

研学团在陶寺观象台合影留念。

 

“以前只知道‘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没有想到‘二十四节气’背后有这么多的历史故事。”研学团学员、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医生黄日香说,“透过这些古迹,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

 

 

  • 继往开来:赓续中医文脉

星芒收采,云容放晓,钟鼓鸣天。8月22日,在“寻根问祖——山西高平神农炎帝祭典仪式暨中医五运六气炎帝祭典拜师活动”上,研学团成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代表共500余人佩戴黄色绶带,肃立于庄严神圣的炎帝陵前,恭读祭文并向神农炎帝像行鞠躬礼,深情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虔诚致敬他的丰功伟绩。

祭典礼成之后,部分研学团成员与来自全国23省市的中医药及各界俊彦,在热烈而庄重的气氛中按照传统仪式,正式拜师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植山教授,成为龙砂医学流派新弟子。

拜师仪式上,顾植山表示龙砂医学流派将坚持守正创新、古为今用,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五运六气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实地寻访和聆听顾教授等专家的讲解,我对古中医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有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理解。”研学团学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殷霞感慨道。作为古中医传承队伍的一员,她希望可以赓续绵延往圣绝学,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