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加强中医药文化时代阐释”“加强中医药典籍保护传承”等12项重点任务。上述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充分彰显了发掘中医药古籍文化内涵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局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古籍为中医药文化产业赋能,是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
深入思考
梳理挖掘中医药典籍精华
古籍,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更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记忆。古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记,是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联系纽带,更是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情感维系。中医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屠呦呦先生从《肘后备急方》找到了青蒿素提取方法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医药古籍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这一背景,我们不禁延伸出几点思考:中国古籍承载着怎样的时代目标?中医典籍汇聚着怎样的时代价值?古籍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梳理挖掘中国古籍精华、践行使命担当的过程中亟须客观面对的关键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就明确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如明万历金陵刻本《本草纲目》、元刻本《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极大地促成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多年来中医药文化先行的经验模式已经告诉我们,坚持溯本求源,才能真正实现守正创新。在中医药古籍保护与文化记忆的传承中,针对善本的抢救、保护、利用是古籍整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条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召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会议,强调深入推进中医药古籍善本传承创新的时代意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古籍整理规范》的发布,也极大地填补了中医典籍领域行业标准的空白,规范了中医典籍精华的整理工作。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的经典、经验、理论、思维、方法、视角,是培厚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土壤的核心内容,也是梳理中医文化发展脉络、彰显古人伟大智慧的媒介。
具体到临床实践中,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中医古籍科学数据系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专项”、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肿瘤学重大攻关项目和中央高水平中医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项目支持下,围绕恶性肿瘤、脾藏象重新厘定“脾积”“脾滞”“脾痹”等知识内涵,解构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肾气丸、脾积丸等经典方剂病脉证治思维要素,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了名老中医和经典古籍认知模型,并依托基于中医经典和人用经验发掘固化的复方中药丸剂,开展了胰腺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并将部分成果转化应用于全国首个胰腺防癌门诊,切实让中医古籍成为了临床创新的源泉。
抢抓机遇
提升中医经典古籍影响力
在新时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要利用好“一带一路”的发展窗口,依托“一带一路”传播中医药古籍文化,这不仅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格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要抢抓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时代机遇,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古籍整理交流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医经典古籍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要以中医古籍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为突破口,全面揭示中医药古籍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文化发展规律。要推动古籍文化传播与国际文化体系融合的双向驱动,释放中医药文化魅力,形成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意性传播的三维推广模式。同时,面向不同国家的语言差异,推进不同版本的中医药古籍翻译整理工作,推动建立以沿线国家文化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文化推广体系,真正实现中医药古籍、理论、方药等文化资源的全球再分配与再布局,为助力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青年专刊
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庞 博 李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