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 2024年6月5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4-06-05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4年 第23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COM

 

 

 

 

橙皮提取物或改善心血管健康

 来源:科技日报  刘霞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显示,心脏病已成为跨越性别、种族和族裔的主要致命疾病。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橙皮可能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关键。相关论文最近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下属《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

一些肠道细菌可能对心血管疾病产生不利影响,加速其恶化进程。在消化过程中,肠道细菌以某些营养物质为食时,会产生三甲胺N-氧化物(TMAO)。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表示,TMAO水平有助预测未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分析了富含有益化学物质的橙皮提取物,研究其减少TMAO和三甲胺(TMA)产生的潜力。他们测试了橙皮提取物的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结果表明,非极性部分提取物能有效抑制有害化学物质的产生;极性部分提取物中有一种名为阿魏酰腐胺的化合物,能显著抑制负责产生TMA的酶。

美国每年橙汁生产会产生500万吨橙皮。佛罗里达州近95%的橙子用于榨汁,约一半橙皮用来喂牛,剩下的都浪费掉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天然橙皮提取物可供人类安全食用。他们希望能更好利用橙皮,例如,将其有价值的成分用来生产膳食补充剂或食品配料等。

这项研究为开发富含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功能性食品铺平了道路,也为改善心血管健康提供了新策略。

 

 

 

香港中文大学研3D打印生物活性材料 可用于修复大范围肌腱撕裂

来源:on.cc東網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成功研发一种可3D打印的生物活性材料,有望可用于修复大范围的肩袖撕裂,可为肩膀提供足够支撑以维持正常活动;并因含有如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分子而能够促进组织再生。另外,3D打印特性除了制作简单、快捷及符合经济效益外,也可因应病人肩膀的结构和创伤情况度身设计治疗材料,具成为修复大范围肩袖受伤的崭新治疗选择的潜力。

生物活性材料由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助理教授兼中大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成员柯岱飞领导的团队研发,团队指出因创伤及身体退化而引致的肌腱撕裂十分普遍。当中肩袖撕裂的发生率约为20%,肩袖撕裂的治疗按严重程度而定,大范围的撕裂一般需要透过手术修补,并预期在急速老化的社会,肩袖撕裂的发生率预计将大幅上升。

有见及此,团队以“点击化学”概念制造了一种仿肌腱生物材料,拥有可模仿天然肌腱的极强大力学性能,即使被反覆拉伸至少10,000次也无缺损,并在实验中证实了这种材料能令受伤实验小兔的肩袖情况修复至正常水平,甚至能成功输送生物活性因子,以促进至少一厘米的肌腱再生。柯岱飞指出,材料能够解决肩袖损伤中的力学和生物缺陷,同时避免了复杂繁琐的生产过程,日后将继续进行研究,以证明这种新开发材料在临床上有效修复大范围肩袖损伤、以至其他软组织损伤方面的庞大潜力。

 

 

 

头脑如何区分音乐和语言?

来源:科技日报 张佳欣

 

 

音乐和语言是人们最常听到的声音类型,但大脑是如何毫不费力地自动识别音乐和语言的?以往科学家对此缺乏清晰的理解。现在,包括美国纽约大学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实验重现了这一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28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音乐和语言在音调、音色、声音质感等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此次,他们借用一种精确测量单位来表示声音的节奏或变化周期,即赫兹(Hz)。Hz值越大,每秒发生的次数越多。例如,人们的行走速度约为每秒1.5—2步,也就是1.5Hz—2Hz;史蒂夫·旺达热门歌曲《Superstition》的节拍大约是1.6Hz。语言通常比音乐节拍快2—3倍。有充分证据显示,一首歌音量或响度随时间的变化(即所谓的“调幅”)相对稳定在1Hz—2Hz。相比之下,语言的调幅通常是4Hz—5Hz,这意味着它的音量经常变化。

研究团队进行了4个实验,让300多名参与者聆听一系列合成音乐和语言类的音频,这些声音具有不同的调幅和规律。

参与者被要求判断这些音频听起来是音乐还是语言。结果显示,人类的听觉系统使用非常简单且基本的声学参数来区分音乐和语言:对参与者来说,速率较慢(小于2Hz)且调幅较规则的音频听起来更像音乐;而速率较快(约为4赫兹)且调幅较不规则的音频听起来更像语言。

了解人类大脑如何区分音乐和语言,可能会使患有听觉或语言障碍(如失语症)的人受益。音乐疗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训练失语症患者利用他们完好无损的“音乐机能”绕过受损的语言机能,唱出他们想说的话。

 

 

 

国际卫生条例修订加强大流行病应对能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世界卫生大会1日通过一揽子《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正案,以确保所有国家建立起全面、健全的公共卫生制度,加强全球对大流行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监测和应对能力。

本次修正案引入“大流行病突发事件”的定义,旨在促进更有效的国际合作,以应对有可能成为或已经成为大流行病的事件。世界卫生组织说,“大流行病突发事件”定义建立在现有《国际卫生条例(2005)》机制基础之上,代表更高级别的警报。

修正案还包括建立“协调财政机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其核心能力以及大流行病预防、防范和应对能力建设。

此外,世卫组织会员国同意就“大流行协定”的起草继续谈判。会员国决定延长政府间谈判机构的任期,使其在2025年世卫大会或2024年世卫大会特别会议之前,完成“大流行协定”的谈判磋商工作。

世卫大会是世卫组织最高决策机构,通常每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会议。除例行会议外,世卫组织还可根据执行委员会或多数会员国的要求召开世卫大会特别会议。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说,今天做出的“历史性决定”表明了各会员国希望保护本国和全世界人民,使其免于遭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未来大流行病风险的共同愿望。

谭德塞说,《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正案将加强各国的疾病监测、信息通报分享以及国际合作,以提高各国监测和应对未来大流行病的能力。据新华社

 

 

推行医养结合 老人更有“医”靠

来源:科技日报  张佳星

 

“‘十四五’期间,我们启动了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在5月中旬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通过“结对”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截至目前,签约对数达到了8.7万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如何满足不断增加的医养结合需求?如何有效回应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一个都不能少”诉求,为他们提供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等多样化服务?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4种比较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王海东介绍,服务模式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等。

作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机构,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139张老年护理床位、69张养老床位。该中心主任竺琼介绍,中心着力提升医务人员老年护理技能和老年急危重症识别能力,并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健康体检、中医药保健、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包,组建了近200人的志愿者团队,为老人提供陪伴、心理方面的支持服务。

为支持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对申请内部设置诊所、卫生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养老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

“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应及时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同时结合老年人慢病、共病的特点,合理确定医保总额。”王海东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机构提前预付部分医保资金。

此外,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无需另行法人登记,社会力量建设的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医养结合机构可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优惠。一系列政策正在有效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发展的积极性。

据统计,目前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中,5500多家由社会力量建立,占总量的70%以上。

“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王海东坦言,在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的同时,还要提升服务的便利性,如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增加上门护理供给。

“信息化、数字化赋能医养结合工作是一个趋势。”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县长张锡峰介绍,嘉善县卫健、民政、医保等16个部门协同,实现了健康管理数据和养老服务数据的互通共享,采集到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同步推送到养老机构,精准指导老人的用餐、服药和康复。

此外,集血压、血糖、血脂等11项检测于一体的智慧健康屋向当地老年人免费开放,检测数据可直接并入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如果发现异常数据,智慧健康屋会第一时间向老年人及其家属预警,并提出健康管理建议。张锡峰介绍,嘉善县还聚焦老年人居家医养需求,通过线上点单、语音交互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护、预约助餐等91项服务,年服务量突破100万人次。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近视防治指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王美华)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针对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提出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手术矫正4种方式。

2018年,相关机构曾发布《近视防治指南》。此次由国家卫健委牵头,组织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结合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进展对旧版指南进行修订。

对比旧版指南,新版指南将“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措施”更新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提出单纯性近视者不仅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矫正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儿童青少年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近视进展的速度、避免近视度数过快增长也十分重要。指南提出,近视的矫正和控制包括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手术矫正4种方式。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提醒,近视矫正手术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术后近视患者眼底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多伴有眼底的病变,这些眼底病理性改变依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近视。因此,术后仍要像术前一样注意用眼卫生,有眼底改变的近视者,依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此外,角膜塑形镜和多焦软镜等器械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都是控制近视进展的措施,使用后也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指南介绍,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儿童青少年首先要保障户外活动的时间量,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不仅在学校要多进行课间户外活动,而且放学后和周末在家庭主导、家长或监护人参与下积极进行户外活动。

王宁利表示,防控对于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减少高度近视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要高度重视病理性近视相关眼底病变及并发症的治疗,及时实施干预措施,减少致残致盲。

 

 

 

给孩子滥打生长激素,当心“追高”变坑害

来源:北京青年报 罗志华

 

孩子6岁,身高只有109厘米,在“儿童身高数值对照表”中属于“矮小”范围。于是,深圳市民何丽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让医生给孩子注射一年的生长激素,孩子一年内长高了11厘米,可副作用随之而来,经常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据光明网报道,此事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家长和医生参与到这类问题的讨论,相关话题冲上热搜。

身材高大,择业、择偶就有优势;个头矮小不仅别人看不上,自己也感到自卑。社会竞争激烈,身高几乎已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高人一头”,若难以做到,至少不能“低人一等”。担心孩子最终“长不高”的家长,就会想出各种招数来增高,给孩子打生长激素,也在家长的增高“工具栏”里。有些医生看到赚钱的机会,把生长激素吹捧成“增高神药”,进一步加剧了滥打生长激素现象。

孩子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可以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顾名思义,生长激素参与生长,缺乏会导致特发性矮小等疾病,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补充生长激素。此外,有些早产婴儿(小于胎龄儿)出生后生长迟缓,可适当补充生长激素。只要遵循诊疗规范,按照适应症用药,注射生长激素就会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好手段。

生长激素不可缺,但也并非多多益善。激素超量副作用就会很多,像何丽的孩子这样经常感冒发烧还算小事,严重者还可导致甲状腺机能减退、内分泌紊乱、关节疼痛、脉管综合征等。公众不能“谈激素色变”,但对激素的副作用也不能视而不见。

把特殊疾病的特殊治疗手段,当作普适性手段,是十分常见的健康误区。被泛化的断骨增高、被滥用的降糖药减肥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生长激素被滥用再次说明,针对性很强的医疗项目被生活化和普及化、特殊药品被当常用药品滥用等,这种趋势值得警惕。

只看到药品的治疗作用,看不到毒副作用,则是健康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的短板。明知减肥禁药毒性极大,仍敢豁出去用药;非法诊所以数倍剂量使用激素或抗生素所产生的短期“神效”,让部分民众以为“神医在民间”等,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治理生长激素滥用除了要就事论事,还应该上升到正确看待药品的作用与毒副作用的高度,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科普,让民众不再对药品的毒副作用满不在乎。

家长希望孩子长得更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非特定患者通过滥打生长激素来增高,则既危险又无效。在影响身高的几大因素当中,遗传不可改,但在均衡营养、科学运动、合理作息等方面,却可以大有作为。家长科学干预身高无可厚非,切莫采取滥用生长激素等拔苗助长的手段,让孩子“追高”不成,反而付出健康受损等代价。

 

 

 

美研究:近1/3美国人有亲友因滥用阿片类药物丧生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4日电 据美国《国会山报》网站2日报道,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新调查研究显示,近1/3美国人自述有认识的亲友因滥用阿片类止痛药品而死亡。

这篇调查报告刊登于《美国医学会网络》(JAMA Network)官网,显示32%的美国人认识因滥用阿片类药品而死亡的人。个人因滥用阿片类药品而死亡的情况在收入较低群体里较为常见,同时在不同政党之间差异并不大。近30%的民主党人表示,他们有亲人因滥用阿片类止痛药品而去世,33%的共和党人和34%的独立人士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研究人员批评,个人因滥用药物而身亡,与医生更轻易开具阿片类药物的处方让病人上瘾有关,这显示美国相关政策出了问题。自1999年以来,美国已有100多万人死于滥用药物。另一项类似的研究调查显示2011年至2021年间,估计有超过32.1万美国儿童的父母因滥用药物而死亡。2023年滥用药物死亡的美国人数量超过10.7万。(海外网 侯兴川)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已有13人因钩体病死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卫生机构当地时间4日发布消息称,该州新增5例与洪水有关的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目前,当地已有13人死于该传染病,另有7例疑似死亡病例正在调查中。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环境卫生差、洪水泛滥和饮用水受污染地区易于流行。鼠类、猪及其他家畜为钩体病主要传染源。患者典型症状为全身酸痛、乏力、高烧,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肺出血、脑炎和肾功能衰竭等。(总台记者 王玉国)

 

 

 

中国驻洪都拉斯使馆提醒在洪中国公民注意防范登革热疫情

来源:中国驻洪都拉斯使馆

 

今年以来,洪都拉斯登革热疫情已造成超1.8万人感染,至少13人死亡,洪成为中美洲地区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近日,洪卫生部发布登革热疫情最高级别预警。

中国驻洪都拉斯使馆提醒在洪中国公民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形势发展和当地政府信息发布,根据卫生部门建议做好自身防护。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如不幸确诊,应遵医嘱进行治疗。

 

 

 

日本小林制药大阪工厂6处场所被检测到青霉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5月29日,日本大阪市政府发布信息称,在小林制药公司大阪工厂的6处场所检测到了青霉菌。据悉,该公司大阪工厂已于去年底关闭。

日本厚生劳动大臣武见敬三28日说,确认在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原料中检测到的软毛青霉酸会对肾脏造成不良影响。除软毛青霉酸外,样品检测还确认了其他两种此前未知的化合物的存在。武见敬三表示,推测这些物质都是在培养红曲的过程中混入的青霉菌产生的。

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服用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已有5人死亡,1600余人就医,累计280余人住院。(总台报道员 柏春洋)

 

 

 

小林制药事件发酵持续 暴露日本食药品行业双重问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致消费者死亡和健康受损事件,引发日本社会震动。业内人士指出,红曲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有小林制药的生产管理问题,也有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陷。

自小林制药3月22日宣布召回问题产品,迄今公布的调查结果仍然有限。根据小林制药中央研究所资料,红曲中的红曲聚酮能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红曲聚酮中发挥作用的药理活性物质主要是莫纳可林K,与常用降血脂药洛伐他汀具有相同结构。洛伐他汀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药品,但在日本尚未被批准为药品。可以看出,小林制药的红曲保健品名义上是食品,有效成分其实是药品。日本医药行业人士认为,小林制药应该清楚药品审批的难度,却用红曲聚酮的名称以功能性标示食品销售,规避药品审批。

专家及知情人士还指出,红曲事件与小林制药的不良企业作风不无关系。2010年至2011年,小林制药开展了第一个临床试验,却发生篡改数据丑闻。这次曝出问题的红曲原料均由小林制药大阪工厂生产。去年,这家工厂的雇员操作失误,导致30多公斤粉末状原材料洒到地板上,部分原材料被回收仍然用于生产。

舆论还认为,红曲事件背后不仅有小林制药的生产管理和企业伦理问题,更有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陷。

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属功能性标示食品,是日本三类保健功能食品之一。生产商可以在产品包装上标示保健功能,无需监管部门审批,只需依规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并在上市60天前向隶属内阁府的消费者厅备案。

有日本媒体认为,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注重经济增长而过于减轻生产商负担,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为消除民众对健康食品的不安和不信任,必须对相关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

 

 

 

韩医学院2025学年招生人数敲定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首尔5月30日电 (记者 刘旭)根据韩国教育部和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下称“协议会”)30日发布的内容,韩国39所高校医学院2025学年招生名额敲定为4610人,约为2024学年的1.5倍。

据韩联社报道,协议会当日发布涵盖上述内容的“2025学年医学院招生施行计划主要内容”。协议会考虑政府的医学院扩招案,批准了变更全国39所高校医学院的招生施行计划。

具体来看,2025学年医学院招生名额定为4610人,同比增加1497人;其中首都圈高校约占28.8%(1326人),非首都圈约占71.2%(3284人)。

据韩联社介绍,为应对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医疗需求剧增问题,历届政府曾多次推进医学院扩招,但均因医疗界集体行动而无果而终。

此次因医疗界强烈抗议而屡遭挫折的医学院扩招计划终于落地。不过,韩政府在推进扩招过程中未与医疗界达成一致,患者就医难免因医疗界集体行动而遭遇不便。医疗界就扩招表示,政府在决策阶段未与医生团体充分沟通协调。政府则一再敦促离岗医生返岗复工,并呼吁广大医生不拘泥于条件和形式与政府展开对话。(完)

 

 

 

韩媒:1/3受访韩国“60后”担心孤独终老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韩国《首尔新闻》4日报道,韩国调查公司对980名“60后”居民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3的受访者担心自己会孤独而终,而这种看法在月收入低于200万韩元(1万韩元约合52.6元人民币)的低收入群体中更为明显。

韩联社报道称,该年龄段的人群被称为“最后一代需要赡养父母的群体和第一代不太可能受到子女赡养的群体”,在韩国整体人口中占比16.4%,约为850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在851名有孩子的受访者中,有43%的人平均每月给孩子提供约88万韩元的经济支持,还有15%的受访者处于既赡养父母又支持孩子的“双重支持”状态,平均每月支出约164万韩元。

当被问及谁为其晚年生活负责时,89%的受访者表示由本人负责,但只有62%的人回答“正在为退休做准备”。《韩国时报》报道称,98%的受访者表示养老护理问题将更加严重。还有86%的受访者表示,政府应扩大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护理服务范围。(任伊然)

 

 

 

印度5月报告近2万例中暑病例 高温致超600人因病死亡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6月3日电 据《印度斯坦时报》6月2日报道,印度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3个月内,该国报告了近2.5万例中暑病例,5月报告了近2万例。

自3月1日以来,印度全国报告了24849例中暑病例,其中5月份报告了19189例。中央邦报告的中暑病例最多,高达6584例。数据也显示,过去3个月全国共报告56人因中暑死亡,仅5月就有46人死亡。5月还报告了605例与酷热天气有关的心血管死亡病例。

据法新社5月31日报道,印度近期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多个城市气温超过45摄氏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气象观测点5月29日记录到52.3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海外网 张霓)

 

 

 

马来西亚公共卫生部:全马半数以上人口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梁由之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报道,该国公共卫生部2日表明,在2023年的全国健康及发病率调查(NHMS)中,马来西亚一半以上的人口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

NHMS调查官网指出,本次调查共抽取了1.36万人的健康数据作为全国健康情况的样本。调查发现,马来西亚的肥胖率从2019年的50.1%上升至2023年的54.4%,全国半数人口存在超重问题。据推算,马来西亚2023年约有230万成年人因超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心脏病等疾病。更严重的是,大多数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

报告认为,饮食和运动是导致该国民众体重问题居高不下的主因。报告指出,在2023年,仅有4.9%的成年人每天摄入足够量的水果和蔬菜,大多数人食用果蔬的比例仅为健康标准的40%。另外,84%的马来西亚成年人运动量不足,缺乏日常锻炼,许多人习惯久坐而不运动,而且靠步行或骑行通勤的人很少。(梁由之)

 

 

 

菲律宾极端高温持续 一地炎热指数达“极其危险”级别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马尼拉5月30日电 (记者 张兴龙)据菲律宾国家气象局30日晚消息,该国中部东萨马省吉万市当日的炎热指数攀升至53℃,达“极其危险”级别。

菲国家气象局通报称,除吉万市外,该国当日还有45座城市的炎热指数在42℃至51℃之间。炎热指数是指相对湿度与空气温度相结合时人体感受到的温度。菲国家气象局根据危险程度将炎热指数分为“小心”(27℃-32℃)、“极其小心”(33℃-41℃)、“危险”(42℃-51℃)和“极其危险”(52℃及以上)四个等级。

菲国家气象局警告,当炎热指数达到“危险”级别时,人们可能会出现热相关疾病,如热痉挛和热衰竭;而当炎热指数达“极其危险”级别时,民众极易出现中暑。该局建议公众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补充水分,以防止高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菲律宾今年经历较往年更长时期的极端高温天气。菲国家气象局已于5月29日宣布该国正式进入雨季。尽管如此,该局官员30日表示,预计一些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仍将持续。

菲国家气象局预计,在未来两天内,该国将有50座城市迎来“危险”级别的炎热指数。(完)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