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2-12-05 [医疗] [医疗资讯]
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今年3月印发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基层中医药实现五个‘全覆盖’”,即“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实现全覆盖”,这为“十四五”时期基层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中医药基于“简便廉验”的特点,为基层群众“首诊在基层”“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创建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为契机,聚焦重点任务,完善创新举措,坚定不移地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健全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预防康复优势,完善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为基层中医药服务“强筋健骨、固本培元”。要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功能,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社区中医馆、中医阁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要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县级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提高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和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中医馆人才和设备配备,提升中医药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能力,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要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平台软件研发力度,实现医联体内信息互通共享;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医联体内涵建设,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助力分级诊疗。

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根基

人才兴,则事业旺。要畅通基层人才引育渠道。采用规范化培训、订单培养、定向招录、返聘、确有专长考核等措施,大力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要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制度措施,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职称评审制度,推动基层中医药人才“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加强待遇保障,改善基层职称晋升空间,吸引中医药人员人才到基层工作、安心在基层服务。要加大基层人才培训力度,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中医全科医生、骨干人才进修学习;积极开展西学中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

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要加强技术推广,加强市、县两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完善人员和设备设施配备,建立健全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和长效机制。要规范考核管理。主管部门应完善相关管理和考核标准,针对社区常见病、慢性病,制定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促进中医药服务覆盖社区疾病诊疗全过程。要广泛开展培训,试点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编印系列教材,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规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水平,满足就诊患者不同健康需求。

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式,扩大中医药优质科普内容的覆盖面,建设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将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操作的中医药疗法延展到百姓生活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中医药服务可及性,逐渐营造基层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中医药的发展根基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要聚焦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需求,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