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生活化”丰富中医药时代价值
作者:罗浩 张其成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4-05-09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药是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中华文明元素之一,已充分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医生活化”是中医药学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是中医药守正创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医生活化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百姓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医药学的基本理念与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世界观契合。因为,中医药学秉承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来建构其对人体生命的认知,《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通过“气”而天人合一,天、人与万物是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个体生命的健康与其所在的自然、社会、人际环境的和谐休戚相关。中医药基于天地“通天下一气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认识中草药,《本草纲目》说草木“得气之粹者为良,得气之戾者为毒,故有五形焉、五气焉、五色焉、五味焉、五性焉、五用焉”,中药以其“四气五味”的偏性来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而达到治愈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中医既是传统的,又是新的,中医用的每一味药都是历代医家临床反复探索、验证、提炼总结的,每一味药又都是产地在某一气候条件下的特定时节采收、制备的。中医药从理念到所行所用都浸润在有历史厚重感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中医生活化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思想具体可感、入心受益。

 

中医生活化为百姓供给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所需的“营养品”,提供疗愈身心的良药。以中医药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中医药文化具有人格教育的作用,其作用并不专为心理问题而设,而是会带来生命的整体提升和超越,认知提升了,思想转变了,心胸开阔了,身心也会越来越健康。如“乐天知命,故不忧”的人生态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维,“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勤求博才,厚德济生”的情怀志趣,“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实践精神等,都是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健全人格的有利资源。中医生活化倡导慈孝相承、老安少怀的民风、家风,秉持顺时有节、施养施治的理念,富含带有艺术性、技能性和生活气息的具体方法,促使个体奉行孝道、忠诚和诚信,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进而营造全社会友善、诚信、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助益身心健康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中医生活化体现在遵循“和”的核心原则,将中医药健康文化运用于饮食、运动、起居、形神等方面。中医药学包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黄帝内经》为中医生活化指明了基本原则,其中,饮食宜少、杂、淡、温、慢,起居有常,即按照时辰阴阳变化的规律来作息,如睡子午觉、春日夜卧早起等;不妄作劳,即运动、劳作不宜太过,可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形与神俱,即生活中身心兼顾,又以修心为第一要务,心静而身安,神宁则寿长,进而心宽体健、身心和谐。中医生活化遵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核心原则,生活化举措宜与天地阴阳变化的大规律相吻合、和谐,做到不偏不倚,既不太过、也无不及,顺时、适中、恰到好处。

 

中医生活化为中国式健康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日用技术和工具。《黄帝内经》讲述了砭、针、灸、药、导引、按蹻等六大类系统化的治病疗养技术,发展至今天还有更多的先进技术被创生出来。这些中医药技术、工具多秉持生态文明之思想,取于自然、归于生活,基于中医整体变易的生命观而取效,效法阴阳、中正和平,遵循仁和精诚的价值观,哪怕是生活化的取用,也谨守安神定志、审谛覃思、手如握虎的医德精神。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正为增进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中医生活化”也将为中医药的传承传播、国际交流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