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他坚信“时间疗法”能使癌症治疗更有效、副作用更小
来源:全球医生组织 2018-08-07 [医疗] [医疗资讯]
“时间疗法”的核心是将肿瘤治疗与人体24小时生物节律(昼夜节律)同步;在肿瘤细胞最脆弱的时候或健康细胞对毒性最不敏感的时候(理想情况下,两者兼顾)进行精准治疗。

             Chi Van Dang博士坚信时间疗法能让癌症治疗更有效

 

Chi Van Dang博士,美国医学院院士,非营利机构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所长,兼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CI)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

 

作为癌症代谢方面权威专家,他经常受邀讲解肿瘤是如何重新规划生化途径,协助自身吸收营养物质;以及如何通过扰乱肿瘤这些适应生存方式,为治疗癌症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或途径。

 

他倡导的疗法也称为“时间疗法”,其核心在于给药时间。在保障最大疗效的同时,将毒副作用降至最小。

 

目标是将肿瘤治疗与人体24小时生物节律(昼夜节律)同步,在肿瘤细胞最脆弱的时候或健康细胞对毒性最不敏感的时候(理想情况下两者兼顾)进行治疗。

 

Dang 博士虽无意成为该领域代言人,但作为向全球癌症研究实验室提供资金的非营利机构——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所长,以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CI)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他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使得他有能力推进这项研究。

 

他坚信“时间疗法”的时代已经到来!

 

“时间疗法”概念由来已久。20世纪80—90年代一些研究显示,按照生物钟优化方式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毒副作用大幅度减少,且生存期明显延长。

 

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研究始终处于边缘未被主流所接纳,没有多少像Dang 博士这样具影响力的癌症生物学家参与和力挺。

 

     时间疗法的核心是在癌细胞最脆弱的时候或健康细胞对毒性最不敏感的时候进行治疗

 

迄今为止的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已有抗癌药的新使用方法。他们根据人体生物钟重新设计治疗策略。尝试将一种长期被视为无足轻重的医学策略转变为严谨的科学方法。

 

去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NCI)曾鼓励科学家们申请基金,研究昼夜节律影响肿瘤发展的机制,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该项目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现年63岁的Chi Van Dang博士,一直以来以他的父亲为榜样。他的父亲Chieu Van Dang是越南第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西贡大学医学院前院长,2004年死于肝癌,这件事也激励着他去研发更好的癌症治疗方法。

 

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推动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父亲的去世促使Dang博士开始了昼夜节律生物学研究的漫长旅程。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将近25年,后来晋升医学院研究副院长,他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离开那里。

 

然而,就在2011年,当他的兄长鲍勃也死于癌症后,面对亲人相继离世,他感觉不能再坐以待毙了,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当宾夕法尼亚大学主动邀请他担任那里的癌症中心主任时,他欣然接受了邀请。

 

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全国最大的“时间疗法”科研基地之一。在与“时间疗法”研究同僚们的合作交流中,Dang博士顿悟:癌症是一种细胞生长失控的疾病,如果昼夜节律控制了细胞周期,那么,扰乱体内生物钟,就可能导致肿瘤发展和生长“脱节”。

 

昼夜节律控制着日常睡眠、饮食、体温等等。大脑中枢时钟位于大脑,外周生物钟则位于其他器官和每个细胞里,它们由基因和蛋白质组成了“时间网络”调控。

 

当这些生物钟同步时,身体才能正常运转。当生物钟基因发生突变或被时差打乱时,这些生物钟系统就会紊乱,从而为肿瘤生长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早在2001年,有研究表明女性值夜班会明显增加患乳腺癌风险。

 

后来的研究又明确了值夜班与患结肠癌、前列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密切相关。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涉及昼夜节律紊乱的夜班工作列为潜在致癌因素

 

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值夜班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引起代谢紊乱、增加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等多种慢病风险。

 

现在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夜间光线会减少身体对生物钟调节激素——褪黑激素的自然分泌。另一方面也验证了褪黑素药丸或调节环境光线可以帮助减少轮班人员的患病风险。

 

但是,杜兰大学癌症生理学研究员史蒂文•希尔则认为: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支持上述观点。

 

一般讲,这种预防性临床试验费用昂贵且耗时较长。同时,许多研究人员更关注那些已确诊癌症患者的治疗策略研究。

 

今年早些时候,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表了针对生物钟的两种新药治疗结果。这两种药物在实验室培养皿中能有效杀死几种癌症细胞,同时也使小鼠脑瘤生长减缓。

 

Dang博士的研究主要研究MYC抑癌基因如何抑制哺乳动物生物钟的核心基因。这种抑制作用使得细胞异常增殖,进而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

 

去年,德克萨斯州儿童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间接刺激生物钟基因的药物——BMAL1,并且证实了在细胞培养实验和小鼠模型实验中,有助于减缓神经母细胞瘤的生长。

 

最近,Dang博士也着手研究十几年前在临床试验中失败的一类抗肿瘤药物。这些药物导致了血小板急剧减少,在早期试验中即宣告失败。

 

现在,在小鼠实验中,Dang的团队发现:时机是治疗癌症成败的关键。上午10点或下午6点给药,均可使得肿瘤消退。但只有在下午6点给药时才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他们由此推测:早期试验中,病人可能在错误时间点服用了药物。

 

另一种值得一提的药物是链脲菌素,主要用于治疗一种罕见的胰腺癌。2017年一项动物研究表明,定时给药能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尽管在小鼠身上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在人体上复制出来,但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开始在病人身上测试治疗时间表。

 

其他数据表明,在肿瘤中重新设置“治疗时钟”可以减轻抗癌药的副作用,比如血细胞计数降低和恶病质。

 

目前,在美国仅有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开展类似的临床试验。在过去两年里,神经肿瘤学家Jian Campian的研究团队分别在上午8点或晚上8点使用替莫唑胺对30名脑癌患者进行治疗。研究人员发现在早上使用这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可能更大,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确定统计学证据。

 

“时间疗法”的纠结在于个体化差异。每个人的“时间类型"不同,这就有可能会影响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解决方案是:采用患者适应的生物钟疗法——给予个性化药物治疗。

 

在实践上,精确地测量人体或肿瘤组织的生物钟并非易事。英国华威大学时间疗法专家弗朗西斯•利瓦伊教授认为:有必要找到个性化时间疗法的生物标志物,以便更好地开展精准治疗。

 

目前的大多数临床数据来自个别治疗案例,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大多数时间疗法都是基于对时钟生物学有限的理解, 为此,Dang博士感到十分沮丧,为此,他暂时还未考虑在癌症患者身上开展时间疗法的临床试验。

 

他希望能在一天里的固定时间点为患者提供治疗,而不是依靠反复试验来试错。或许事与愿违,一个小小的时间调整可能会对患者的疗效产生巨大影响。但是时间疗法,说起来容易,验证起来仍然是难乎其难!

 

还记得”癌症的起源"学说吗?

癌症起源学术说:或许没人真正懂得癌症和精准治疗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