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传承深化,融合发展—海外中医教育访谈录
来源:中医药导报 2018-08-20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纽约中医论坛特邀美、加、澳三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此次纽中论坛将更关注海外中医同仁提出的焦点问题,各国校长介绍了各国中医教育的现状,提出并深入讨论海外中医教育的焦点问题,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进行解答。

马小丽、巩昌镇、李灿辉、杨伊凡、王少白、陈业孟、李永明、苏红

(纽约中医论坛,美国 纽约 10019

 

第一部分

[摘要] 纽约中医论坛特邀美、加、澳三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此次纽中论坛将更关注海外中医同仁提出的焦点问题,各国校长介绍了各国中医教育的现状,提出并深入讨论海外中医教育的焦点问题,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进行解答。本刊将分3期连载这次访谈的内容,敬请关注。

马小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中国中医药报》通讯员):纽约中医论坛的各位群友们,世界各地的中医同仁们,今天是2017年5月12日,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来自祖国首都北京的马小丽医生,很高兴与大家又相聚在纽约中医论坛(简称纽中论坛),前几次纽中论坛访谈之后很多专家表示诸多话题后其实是海外中医本土化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此次纽中论坛请到美、加、澳三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鉴于田海河会长主办的“中医教育论坛”珠玉在前,纽中论坛此次将更关注海外中医同仁提出的焦点问题,在请各国校长介绍各国中医教育现状、进行主题演讲后,深入讨论焦点问题,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专门进行解答,在自由提问环节根据时间和时差的情况力求使每位校长都能回答网友的提问,请专家们做好应战准备,咱们的开场嘉宾是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巩昌镇博士。

巩昌镇(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全美中医药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谢谢马小丽医生、苏红医生、王少白医生的邀请。我居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我创办的中医学院叫美国中医学院。今年正好是第20个年头。因以前在不同的场合已介绍过学校的很多情况,今天在纽中论坛,我想谈几个不同的话题。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传承、深化、融合,整合医学下的中医教育。那么我们谈到中医教育的传承,肯定是从中国的传承,对我们来讲,深化是在美国的深化,融合应该是指与主流医学的融合,传承、深化和融合也都被限定在当代兴起的整合医学的大形势之下。因此这样的话题和讨论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在这里也将提出一些问题,我希望参加讨论的专家和群友们都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教学方向上,在探讨海外中医教育、针灸教育如何发展会遇到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列举讨论,今天主要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问的是我们现在正在追求或者推动中医教育的本土化吗?美国本土化的中医是继续完全承载着中国文化?还是披上美国文化的外衣?或者出现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模式?目前,把中医和针灸完成本土化的例子已有不少,日本和韩国应该是这方面的先驱。日本发展中医成为日本的汉方,韩国将本土医学和吸收的中医理论变成韩医,如果像汉方或者韩医一样,我们在美国发展美针、美酒、美药,这是不是我们期望的模式呢?美国本土化的中医将来会成什么样子呢?“干针”是一个先行的例子吗?在各个中医院校中使用最普遍的教科书是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疾病治疗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心神病学》。这些书在美国普遍适用,并在学生中欢迎度很高,那么这些书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东医宝鉴》《医心方》,我们知道《东医宝鉴》是中医在韩国本土化后的顶峰之作,《医心方》是日本汉方早期的大成之作,也是中医在日本完成了本土化之后最权威的著作,日本汉医的核心课程叫《和汉医药概论》,如果这样的著作问世,就标志着中医针灸的本土化完成了吗?马万里的这些教科书在这个目标上达到了什么层次呢?因为这些教科书实际上已经引起了中国学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搞外向型教材的时候,从香港到大陆各个院校都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些著作,但是还未像韩国的《东医宝鉴》、日本的《医心方》那样中国也把它们列为经典著作,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本土化的问题。

下一个问题是我们中医理论教育有完备的经典理论和经典模型,但是现代中医、现代针灸的发展也势如破竹,虽然我们已经把现代针灸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们介绍,其实大家也知道我们很多所谓的继续教育或者小班大班,各种不同的非传统、非经典的针灸模式、理论、方法课程是很多的,也是很流行的,尽管我们有这些课程,但是在美国各个中医院校教学大纲的主体仍然是经典针灸,那么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教学大纲是要保持经典针灸、传统中医的纯洁性呢?还是需要重建呢?我们如何包容经典中医和现代中医、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要重塑我们的教学大纲吗?这里有几本大家都熟悉的书,就是Dan Bensky的《中药学》和《方剂学》被美国中医院校广泛的使用,还有Joseph Helms的《Acupuncture Energetics》被医学针灸广泛使用,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像包容经典针灸、中医和现代中医、针灸,那么已经达到这些目标了吗?如果包容现代和经典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老师的知识结构如何来更新呢?因为我们现在最成熟的针灸医生还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10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还是教育的核心力量,那么尽管这些专家一直在学习,他们原来中医针灸的基本训练基本上是在经典的路子上进行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想包容经典的和现代的,那么他们的知识结构如何更新呢?

我们讲中医教育的传承、深化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重术轻道,去医存药,去医存针呢?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物质层面的东西总是最早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其次是机构层次的、社会规范性质的;最后被接受的是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术的层次上,针、药、罐看得见、摸得着,病人受益,立刻被接受。在道的层次上,五行学说、经络理论属于核心价值。传承和深化的是核心价值,融合的是核心价值(道)还是针药之术?“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道是理念、规律、原则,是从大量的术中升华出来的。术是技巧、方法、策略、经验,体现着道的驾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最高育人原则。在今天急功近利的市场上,人们买鱼抢术,如何摆平道的位置,渔的处所?

还有一点我们不时地听到把中医针灸说成是祖宗之学、家传秘方、国宝秘笈、国粹精华,如果我们这样来认识中医针灸,那我们还能把中医针灸国际化吗?本土化就更艰难了。这样的后果会不会更助长别人拿过术来,为我所用?美国没有认祖归宗的传统,实用主义是从美国土生土长起来的。在美国,我们要发展文化的中医,还是医学的中医?就在最近中组部刚刚发行的《千人杂志专刊》上,杨观虎博士提出,“中医药科学化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科学化也必定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他强调“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律、指导理论等,中医药的科学化必定是以尊重中医学的学术规律的科学化。”[1]尊重中医规律的中医科学化还会让我们探索很多年。

马小丽:好的,谢谢巩院长,巩院长的发言非常有深度,我听着都有些着迷了,非常感谢巩院长,大家一定意犹未尽,没有关系,在随后的话题讨论中,巩院长将对话多位院长,再次带给大家智慧的思考。下面有请咱们此次访谈的第二位嘉宾—李灿辉博士。

李灿辉(加拿大汉博公立理工学院中医系教授兼主任,长期致力于发展海外中医高等教育):刚才,巩校长在他的发言中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在西方办中医教育,培养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医?也就是说,中医教育的本土化会不会出现弃医存药、弃医存针、西化等问题。我谨从个人经历试图来探讨这些问题。关于加拿大中医教育的情况,由于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归省级管的,不同省份对中医针灸监管存在差异,我的发言就集中在我所在的安大略省。现在安省的情况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得到了中医管理局的承认,大家按照管理局所建议的统一标准来办学。其中第一项要求就是课程设置要符合加拿大针灸师、中医师的专业技能标准;第二项要求是课程的总时数,规定中医师课程为全日制4年(或相当),而针灸师的课程是全日制的3年(或相当),另外,加上500小时的临床实习。不管是从什么学校毕业,毕业生毕业后都要经过执业资格考试才能获得行医牌照[2]。

上述的中医师、针灸师专业技能标准对办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实际上不仅作为执业考试的指南,也是各个学校共同采用的课程指南和教学大纲。而这个技能标准是建立在中医师只能做中医,不能用西药,也不能做西医诊断,只能用中医诊断和中医治疗方法前提下的。因此,不管哪家学校,也不管是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开办的,都必须符合这个标准,这就防止了中医教育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弃医存药,弃医存针或者西化的问题。毕业生也就只能是纯中医,没有其他选择。

刚刚巩校长提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海外中医是在多学科协作的大环境下从医,我们怎么调整中医教育才能适应整合医学的需求?我以本人所在的汉博学院中医课程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从课程表中可以看到我们课程设置是怎么考虑毕业生将来面对整合医学的环境。中医专业课固然是课程的主体,但是除了中医课程之外,还有中医与其他学科合作需要的课程,例如,《加拿大医疗体系》《专业间合作》等针对性科目,通过这些科目,学生对加拿大医疗体系和各个医疗专业,如整脊疗法、自然疗法、正骨疗法、物理治疗等等专业的内涵和范围有所了解。学生还要学习生物医学基本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药理、西医诊断、常见慢性病治疗等科目,以便毕业生能适应整体医学的大环境。公立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条件,例如设立临床模拟教室,使学生在模拟成病房、门诊部、急诊、理疗康复、中医诊所等环境中上课,与整合医学的临床实际更紧密相连。

我在加拿大从事中医教育25年,深知其不易。我认为在各种困难中,师资是个大难题。从国内来的老师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他们有两个方面的短处,一方面是英语水平的局限,不能在课堂上做到像用中文讲课时那样,随时引经据典,结合病例和临床体会自如地进行讲解;另一方面是教学风格问题,填鸭式的被动教育不适应海外,海外的学生习惯互动、启发式的教育,我们正在花大力气进行师资培训,解决中医教学风格的转型问题。

马小丽:非常感谢李博士的发言,非常鼓舞人心,刚才巩院长的发言让我的心情有些沉重,感觉中医发展道路曲折,前景堪忧,但是李博士又给我们带来了光明。这就是我们跨国携手做国际访谈的目的,也许前路看着很曲折,但是大家身在不同阶段,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共同努力很快就能柳暗花明了,再次感谢李博士的真知灼见,从发展战略到具体课程项目都给我们做了详尽的分享。不知道他为巩院长开出的处方,做出的治疗,巩院长是否满意,待会儿请他们深入对话,由于时间的关系有请我们的下一位嘉宾—澳大利亚的杨伊凡教授。

杨伊凡(悉尼中医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各位同道,大家好,首先感谢论坛的组织者,你们在海外组织的中医学术活动很有活力,很有影响力,视野也很广阔,引领了海外中医的向前发展。我想先介绍一下澳大利亚中医教育的特点,其实就是海外各国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国中医教育的本土化和融合。澳大利亚中医教育的特点:如全国中医注册立法的国家;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部和中医管理局的审核与管理;教育体系延续了英国医学本科的学位制度,根据中医管理局的要求,规定了4年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另外,还有英语方面的要求是雅思7分,基本上是英语水平和中医学士学位作为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统一颁发中医针灸行医执照的依据。另外,由于中医管理局下设有中医教育委员会,所以中医教育委员会统一了全国的教学大纲,当然每个学校都有不同之处,但是教学大纲和入学条件是统一的,比如说招收国外的学生雅思的要求是6.5分,大概到毕业的时候就可以达到7分。全澳共有6所高等院校提供中医针灸本科学位课程,其中3所是公立学校,悉尼科技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另外2所私立学校是西人的自然疗法学院,有物理治疗、西草药、顺势疗法、中医针灸课程等,然后是我们悉尼中医学院,也是唯一华人主办的私立学校[3]。从我们办学的情况来看,财力、资源、实验室、软件、硬件、科研、发表论文等等我们是不如大学的,那作为私立学校如何与大学竞争呢?我们就尽量加强学生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处理能力的教学,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和高就业率(连续9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平均90%)。我们另外一个特点是比较注重中医药的教学(国外许多院校以针灸为主),我们把它摆在第一位,与其他学校比较,我们的中医药教学应该是做的最好的。我们把中药为主,针灸为辅作为总的教育方针,这样也发挥了我们的教学优势。我们的教师要求是博士学位,但是硕士有很强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也是可以的。我们根据高教局的要求在学校设置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和助教等职称,同时也按政府的标准配置相应的薪资。在澳大利亚全民公费医疗这样一个国家,怎样在医疗市场上竞争?我们就瞄准一个目标,就是西医的普通科医生,也就是家庭医生。我们发现中药、针灸合在一起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头痛、偏头痛、感冒、肌肉骨骼疾病、皮肤病、妇科病、胃肠道疾病、肝炎、疲劳、自身免疫疾病、亚健康、中风后遗症等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药和针灸的综合治疗,其疗效都优于西医的普通科医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摸索到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医教育方法,主要方针还是培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强调中药处方调剂的能力,在国外一些新生代的华裔和西方人不喜欢煎煮的中药,我们现在都改成中药颗粒冲剂作为主要的服用方式[4]。

马小丽:谢谢杨院长的精彩介绍,澳洲是中医发展很有潜力的地区,有多家公立学校,杨院长的学院能一枝独秀非常不易,祝愿您的学院蒸蒸日上。

第二部分

马小丽:咱们下一位嘉宾是纽中论坛的老朋友—李永明博士,李永明博士一直关注中医人才培养和教育,对中医海外教育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观点,但是很遗憾由于他此时此刻正在北京开现场的学术会,因此不能语音发言了,他提出了几个问题想和专家们进行讨论,我觉得这几个问题都非常有代表性,也很尖锐,咱们先请纽中论坛的坛主—王少白博士来啃这个硬骨头,先请他发表他的想法,然后再请其他专家发表他们各自的观点,有请王少白教授。

王少白(美国纽约执照针灸医生,首次提出糖针概念并成功运用到临床):大家好!谢谢马小丽教授精彩的主持!谢谢以上几位校长的精彩演讲。针对李博士提出的几个问题,我来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1)中医针灸师的继续教育知识满足市场需求就可以了吗?我们的回答肯定不是,它不单单是要满足市场需要,还要根据临床实际正确的引导。如有的东西大家一阵风的开始学习,学了以后发现好像临床意义不大,马上就风平浪静了(被忘记了),当然也可能和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临床体会不一样、接触的病人不一样、看的疾病不同、病人的层次也不一样等有关。因此,在面对新的事物的时候,有的人不能马上掌握、无所适从,还有的就觉得就那么回事......等等很多不同的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让大家有一些新的认识。另外,还存在市场导向有时和临床实际并不符合,因此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单单是要满足市场的要求,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2)美国中医针灸师继续教育的水平和方向由谁来掌控?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一点类似,市场需求是一个方面,同时这个平衡由谁来掌握,我们只要报NCCOM,要进行什么教育,然后批准就可以了,一般只要手续齐全就会批准,他们不会问你们讲什么内容,这内容对临床、理论有什么影响、好处,我觉得最好要有参加学习的临床医师组织委员会进行评估,或者挑选一些人来进行评估,如ACCAM或者美国政府有一个机构来进行评估的话,可能会更好。另外,在讲座之前最好要做一个问卷调查,我知道纽约原来的美国中医药研究学会在这一方面做的挺好的,在讲座后都会给大家做个问卷调查,对讲座有什么期待,有什么批评指导。(3)如何控制个人利益冲突和有损行业的事件发生?比如,向无针灸执照者传授“干针”,发放资格证书?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回答肯定是坚决反对的,因为你没有针灸执照,你学一个扎针的方法,得到某个证书,然后就去招摇撞骗,没有事的话他就继续去赚钱,出事了对这个行业是很有损害的,人家就会说中医不好,针灸不好。另外,关于“干针”的问题,他的实质是不认祖归宗的问题,这个我想以前大家已经讨论很多了。“干针”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于传统针灸的掌握还很不够,还需要很大的改进、提高。我记得一个笑话是有一个人把三根针扎在同一个穴位但朝向三个不同的方向,然后他就去申请专利,说叫“鸡爪针”。幸好负责审查的人是懂得针灸的,就告诉他这个在古代已经有了,叫“合谷刺”。假设他要是碰到不懂行的人保不准就会申请成功了呢!不懂行的人就是认为这真的是新的方法。有些老专家对现代针灸有一些看法是有道理的。(4)继续教育的收费标准是否要有个行业的“标准范围”,从而避免漫天要价。这个事情说实在话李永明、陈德成等老师私下都说过这个事情,并表示非常不以为然,我们都是坚决反对漫天要价的。为什么要漫天要价呢?对于新的事情,若对人类有帮助的话,价钱在一定的范围内应该是可以的,作为演讲者得到合理的报酬是应该的。我们知道大医精诚,应该是帮助自己的同行提高医疗水平,这个是间接的帮助其他病人,但是不能因此拼命的要求报酬,这与大医精诚是相违背的,希望将来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5)最好不要廉价对外输出针灸。赞同支持这个说法。传播中医针灸,可以有很多种做法,但绝对不能廉价传播。现在中国发展的好可能有很多经济方面的资助,但是学校在招学生的时候或者向外输出的时候不要让人觉得中医、西医这些是很廉价的东西,不用花钱就学到了,所以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好东西让别人觉得像垃圾一样,这对我们中医针灸知识的传播也是不好的。

巩昌镇:刚才王少白教授对李永明博士提出的5个关于继续教育的问题作了很好的分析和讨论,我没有太多可以补充的地方,我在与很多针灸医生和老师讨论的时候有两点看法,就是说继续教育的水平和方向学会应该有一定的控制和导向作用,美国市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从中医上来讲,市场的作用很大,市场和讲课明星对继续教育做了控制,而不是学会,当然这与中医现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中医的学会太多太分散,没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样正好给高水平和没有达到高水平的老师的讲课费一定的发展空间,从而也有了定价的权力,这就牵涉到第4个问题就是继续教育的收费,当然经过长期的磨合,应该形成市场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均衡价格,一旦价格太高,大家会不太愿意去,太低容易透漏正存在的问题,目前市场教育的价格有点泡沫性质,也就是李永明博士讲到的漫天要价的问题。

马小丽:好,非常感谢王教授的发言,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反应,在这么短的时间回答了李博士的难题,感谢巩校长的补充,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会有对话讨论的时间,我们还会深入讨论,下面我们要隆重的有请我们压轴嘉宾—陈业孟博士。

陈业孟(纽约中医学院院长、美国针灸与东方医学院校论证委员会ACAOM副主席):谢谢马小丽医生的主持,前面几位专家都讲的非常好,给我很大压力,我今天主要想介绍一下整合医学环境下的中医教育。对于美国整体中医教育情况我准备了一个PPT,我会发到群里,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大家都知道昨天FDA发出的信息[5],建议西医了解有关针刺镇痛技术并避免应用鸦片类镇痛剂,其实这也是整合医学的一个方面,各健康医疗行业工作者、尤其是西医与其他医学工作者之间加强沟通,互相了解各自的治疗方法以及优势,能够组成一个工作团队,一起为病人造福,这也是在2009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国家医学研究院组织的整合医学高峰会议所建议的。从针灸所属类别、名称的变化、替代医学、补充替代医学到整合补充医学,体现了针灸逐渐被医学体系所接受的过程[6]。

20世纪80年代早期从事中医针灸教育的一些先贤们具有强烈保护意识,他们保护中医传统的特色,但是过度强调古代医学观念指导下的模式,而不想成为半个中医半个西医这样的形式执业。在当时他们对中国大陆毕业的TCM模式尚有一些微言,那个年代NCCA考试也没有西医的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灸学校尽量不开办为西医开设的300小时课程,这都是保护意识在起作用,也就促成了所谓的纯中医的模式。但形势发展很快,短短十几年针灸已经被主流医学,尤其是整合医学所认可,这也要求中医针灸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大家知道法律规定针灸师是不能做西医诊断的,但要求针灸师必须知道现代疾病的基本知识、诊断和常规治疗手段,也需要有与其他医疗工作者交流沟通的能力。虽然全国标准对于生物医学的课程数一直没有变化,但能力培养方面明显加强了,全国统考NCCACM大纲也列出了针灸门诊的常见疾病、次要疾病、有可能前来就诊的疾病,同时也引出重新评估的概念,也就是说病人治疗一段疗程以后需要评估是继续进行治疗还是停止治疗,或者转给其他的健康工作者。如果继续治疗,需要修正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选用的穴位,这是一个新的概念,是近两年才加入的考试内容。另外,NCCAOM的生物医学考试也从50题增加到100题,当然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从今后博士化课程的趋势来讲,有几项能力是现在硕士培养不具备的,一是对病人的西医诊断了解以及与其他健康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二是整体系统医学理念的教育与交流,就是与其他非针灸专业人士进行中医针灸方面的教育以及与他们的交流能力;三是与其他专业的合作能力,最后是专业的发展、学问的研究,包括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研究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以及临床执业的循证概念,这些都弥补了硕士培养所缺乏的内容,也适应了整合医学对针灸师的要求,使之能与其他专业人士组成团队,对患者进行整体治疗。

从美国针灸行业专业水平发展来看,整个行业开展博士化教育大约需要10年能够完成,那时针灸师能力应该比现在培养的硕士有大幅提高。今天的主题有两句话:传承、融合,这也正是我们纽约中医学院4句校训中的两句,我们的校训为仁爱、传承、融汇、启新。近年来,除了课程调整以外,我们也加强了对生物课程的培训,经常会让学生做一个家庭作业,将中西医对某病的认识,包括病因病理诊断两者融合在一起,在讲课时候也讲解许多最新研究支持的有效适应症,也让学生积极整理他们在临床实习时遇到的有效病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位学生整理的有效病例已经或即将发表在医学杂志上。我们学校本身也有研究项目,中药处方对非典型性肺纤维化病人的生命质量改善已经获得了FDA批准作为新药研究临床试验。针灸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十分重要,纽约中医学院有4个教学基地,我们学校本身在长岛学校本部与曼哈顿中心均有一个诊所,长岛东部的纽约州立大学法明代尔分校一个健康中心也开设教学门诊,最近几年我们又进驻了曼哈顿下城高云尼医院康复科,在医院住院部为中风患者、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治疗,学生可以接触住院病人。所以在整合医学大环境下中医针灸教育一定要有大的提升,要参与、要融入,在保持专业本身理念与模式的前提下,不被淘汰。

马小丽:谢谢陈院长的发言,非常精彩,时代在进步,医学在发展,在海外,中医人不仅要适应异国还要与时俱进,各位身处前沿的教育专家应该对此深有体会,那么对于陈院长的发言,巩院长、李灿辉博士有何高见?我感觉巩院长对中医本土化和整合医学的发展还是很有忧患意识的,李博士则是非常有信心,认为前途很光明,我很奇怪为什么?是因为美国的中医情况非常复杂吗?

巩昌镇:谢谢马小丽医生,可能体制不同是一个原因,刚才无论是加拿大的李博士还是澳大利亚的杨院长,无论是在澳洲还是在加拿大都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行的局面,而在美国基本上完全是私立学校,有些是盈利性的,有些是非盈利性的,美国盈利性的私立学校和非盈利性的私立学校除了控制权和公司税两方面有差异外,无其他任何差异。无论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它们都归属于私立学校,当然私立学校有更多的忧患意识,他们受市场的本质特征影响,就是不停波动的,他们还受到政府管理规则和法律体制的影响,这样一来影响因素非常多。而公立学校影响因素就会小得多,大家比较一下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就完全可以理解这一点,计划经济可能有其发展的缺点,但也会尽量的控制市场的波动,市场经济基本上完全听从于市场。

刚才讲到整合医学,如果说我们已经进入到整合医学的时代,我觉得还有些夸张,但是整合医学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我们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无论是中国整合医学的领军人物还是美国的主要医学机构我们从他们对整合医学的定义中可看到我们中医的影子。中国整合医学的领军人物樊代明教授这样来定义整合医学,“整合医学以专科分化为基础,充分发挥专业分工的比较优势,从人体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整合,把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把认识、共识提升为经验,把技术、艺术凝练成医术,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在事实、经验和医术这个层面不断地实践,最终形成更加符合人体健康、更加适合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Integrative medicine is defined as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that reaffirm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tioner and patient, focuses on the whole person, is informed by evidence, and makes use of all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disciplines to achieve optimal health and healing.[7]这是American Board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under the American Board of Physician Specialties给出的定义。Integrative medicine is an approach to care that puts the patient at the center and addresses the full range of physical, emotional, mental, social, spiritu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that affect a person’s health. Employing a personalized strategy that considers the patient’s unique conditions, needs and circumstances, it uses the most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from an array of scientific disciplines to heal illness and disease and help people regain and maintain optimum health.[8]这是杜克大学为整合医学给出的定义。从这几个定义中,杜克大学整合医学中心的整合医学定义不就是中医对医学定义的一个翻版吗?美国的整合医学比中国走的还远,离中医更近。我们如果由此得出中医被现代医学全面认可那是夸张的。那么在整合医学中,中医针灸的位置如何确定?从替代医学,到补充医学,再到整合医学,中医针灸似乎从另类走到了自己应有的医学位置上,但是路途还很遥远。

因为在整合医学中中医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还是随市场的波动而变化,中医从替代医学到补充医学再到整合医学,在美国起码是从另类的位置上回到了他所应在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大家可以仔细研读一下整合医学的这3个定义,在这里中医即使还没有获得现代医学的认可,但是中医已经被整合医学所承认,这一点来讲发展的前途应该是光明的。

陈业孟:这几年整合医学的发展是非常快的,据我所知全美有三十几个癌症中心都有整合医学中心,他们还成立了肿瘤整合医学的一个协会,每年都有年会,而且质量都比较高,这些癌症中心都有包括针灸在内的服务,当然中药还没有进入到医院。像纽约的癌症中心,他们搞了很多的研究,包括中药研究,但是中药还是没被他们医院所接受。对于针灸来讲,他们已经有很多的实验证明对癌症患者有10个有效的适应症,在纽约曼哈顿几乎每个公立医院都有整合医疗的中心,虽然我们长岛离曼哈顿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但是长岛整合医学的发展与曼哈顿要相差10年,所以我们学校旁边就有一个医院,但是我们还是跟远在一个小时路程以外的曼哈顿的医院进行合作。另外一个比较有效的整合医学的方式就是对于不同的试管婴儿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已经是相当成功,我们学校的诊所每星期都有妇产科转来的病人,所以这些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大多数是开诊所,但有一些已经进入到了医院或者是联合诊所,所以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是形式的需要。

李灿辉:谢谢各位专家的补充,我也想补充说明一个情况,在美国中医教育是和学位挂钩的,像刚才我们听到的硕士班、博士班。加拿大的中医课程并非与学位挂钩,而是与专业头衔挂钩。所以我们中医课程类别从低到高就有下面这几类:针灸师课程、中医师课程、高级中医师课程等,在安省尽管我们的中医法有高级中医师的头衔,但是这个头衔的具体细节要求还没搞出来,所以我们还没有启动这个课程。今天我们谈到的整合医学,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日后高级中医师课程需要强调的重要环节。

第三部分

马小丽:谢谢各位专家,各位专家的发言非常具体深刻,由于时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补充的话我们就接着进行,因为在此次访谈的前提调研中,纽中论坛的9个群的群友对各位专家的发言也很感兴趣,非常关注我们此次教育论坛,大家希望能谈一谈海外中医教育与中国中医教育的不同,刚才李灿辉博士已经讲了一些,我们请杨伊凡院长讲一讲海外中医教育与中国中医教育的异同点,还有海外中医师如何科普海外公众?在中国,公众对于中医还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在海外可能西方人不太能接受中医文化,那么海外医生怎样与海外公众交流?希望各位专家给大家解疑答惑。

杨伊凡:有关海外中医教学跟中国中医教学的异同,基本上相同点都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师,教学大纲基本相同。但海外跟中国的中医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按我们的想法是基本上按中国的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但是具体处理的时候有些不同。(1)我们的学制和课程比较浓缩,如我们的学制是4年,国内5年。(2)我们基本上按照国内新版的教材为基本参考资料,课件全部由老师翻译,然后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海外中医教材不标准的问题,当然现在也没有海外中医教材统一的标准。(3)我们也开设一些经典课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但是相比中国教材来说是比较浓缩。在中国读大学毕业后要到医院去实习,我们这里是没有的,毕业后主要是为了自办诊所。所以我们西医的课程没有那么重,西医方面的实习也比较少,西医的内容是需要的,我们有大概一年的课程,4年32门课有8门西医课程。(4)我们的学生年龄比较大,中国都是高中毕业,可能对中医的理解不深;但海外的学生年龄大一点或者甚至是有疾病的患者,他们对中医的理解特别深,而且专业思想比较牢固,这也是不同之处。(5)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方面,我觉得我们的实际操作更多一点,大概从2年级到4年级学生一直都在看病,毕业之后也就不需要规培了,直接上诊所。(6)总的来说,海外中医教育还是偏重针灸,忽视中药的使用,这也是我校着重避免之处。以上这些都是我所看到的中国和海外中医教育的不同点,但是加拿大和美国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海外的各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会有一些不同的实践。对于医生科普患者的问题,我们觉得最好的科普就是作为病人前来体验中医,这就是最好的科普。吃中药或者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食疗、太极拳等等体验特别有效。我们也会做一些小册子,在报刊上发文章,电视台、学院门诊部的电视宣传甚至微信、电台讲座、养生讲座等等都有一定的宣传工作,总体来说华洋病人群都在逐渐增长。

巩昌镇:关于美国中医院校和中国中医院校的差别,我补充几点:(1)美国学生学习4年毕业后临床开业;中国学生学习5年毕业后考研。一个是为自己开业做准备,一个是为继续深造做准备。(2)美国中医院校的教学大纲的主体是中医;中国中医院校的教学大纲里文理、西医、语言类课程占压倒性多数。(3)美国中医院校的老师来自临床一线;中国中医院校的大部分老师是教书专家。(4)美国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的中医是第二、第三专业;中国的学生都是第一专业。(5)在美国,医(包含针)过于药(中药);而中国,药(中药加西药)过于医(包含针)。正是这些差别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毕业生群体。

陈业孟:在美国进行中医针灸教学,尤其是要让老外明白传统中医理论,课程设置都比较详细,如中医基础学分成中医历史与哲学、中医生理学、中医病因病机学3门课;像经络穴位课程我们会划分成3部分,整个系统要讲一年;中药与方剂也是分成3部分讲一年;针灸经络穴位课程按照经络循行一个一个来讲,讲完之后还有补充课程,按照区域来点穴位,然后还要讲解怎么扎针,扎针在刺灸法里面讲过,但是有些重要的穴位还要开设实训课程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对于点穴的课程还规定一个班不能超过15个学生,因此都是小班教学。据我所知,中国现在限于《医师法》,实习机会很少,而且班级都比较大。

李灿辉:在中国,学生数目多,上课以大班为主,老师讲课就像我们开大会作报告似的。而海外是小班学习,教学形式就不一样,我们是手把手的教学,师生互动。实习也能做到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和1对1师带徒式的实习,学生学得更加扎实。

陈业孟:另外,教育目的也不一样,中国中医学院培养的是高级人才,是中医的高级人才;而在美国针灸学校培养的是专业人士,或者说具有准入资格的专业人士。

巩昌镇:谢谢各位专家的讨论,谢谢马小丽医生继续给我机会让我讨论她收集的几个群友的问题,我现在就两个问题来讨论一下。一个是中医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我想大家对李永明博士所做的大量的工作有目共睹,这里我想从学校和经济学角度谈论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学习中医成为中医师、针灸师是市场上派生出来的一种需求,也就是说当市场上需要中医、针灸服务的公众增加时,自然地就需要更多的人提供这种服务,也就是需要更多的中医师、针灸师,如果没有病人对中医针灸服务的需求,那也就没有对中医、针灸医生的需求,那么如何产生病人的需求呢,最有力的办法就是公众教育。我们知道在1971年吉姆斯·莱斯顿做了一次很好的公众教育,让大家了解了针灸。去年迈克尔·菲尔普斯做了一次很好的公众教育,让大家知道了拔火罐。这都是明星效应产生的公众教育效果,这种明星公众教育不是天天发生。实际上,天天发生的、月月发生的、年年发生的承担起公众教育重担的是我们全世界中医学校的学生、老师、毕业生,还有就是所有的在第一线的医生们,为了做好公众教育,我觉得有3条非常重要,第一就是学校要要求学生会阅读科研文献;第二就是把基础研究转换成大众语言积极宣传;第三就是积极传播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了,这3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李永明博士转发的通过自己加工的一些宣传资料,我们如果把这些信息转变成大众教育的素材,那是很有力量的。

陈业孟:纽约中医学院数年前曾做过一项毕业生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调查时毕业生仍然在执业的有81.2%。调查问卷中对于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满意度为74.9%;纽约中医学院课程所给予临床常见病治疗的训练对于临床执业是否充足:78.1%。另外,毕业生就业情况:开设家庭诊所的有31.2%,在私人诊所工作的有43.7%,在医院工作的为3.1%,租用他人诊所的为9.3%。43.7%毕业生全职从事针灸专业,50%是部分从事;收入满意度为71.8%,非常满意为18.7%,基本满意为53.1%。以上是调查的大概情况。

巩昌镇:另一个问题我想讨论一下中医教育的实质和目的,中医院校不是做文理通识教育的,我们担负的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美国的各个中医院校,无论是学术的检查和认证,教育目标是首先被检查到的。教育目标和目的在大部分中医学院可以浓缩成业务技能的培养、交流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我们美国中医学院有7条教学目标。对我们来讲中医教育的实质和目的就是通过这7条目标来实现的。(1)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的深入了解。(2)培养学生评估病人,诊断病人和制定治疗计划的能力。(3)熟练地使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模式。(4)足够的现代医学知识补充中医诊断,恰当地指出病人需要的其他医疗服务。(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6)培养学生与医学界人士的沟通和交流能力。(7)培养毕业生准备好进入私人诊所、综合医院、社区保健中心、教学或研究领域。这7条可以压缩成业务技能的培养、交流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综合起来就是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针灸医生。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人力资源、财务预算、临床服务、设备设施都是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按照这些目标,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刚才陈院长对纽约中医学院的情况作了介绍,在这里我从另一个方面做一下介绍,就不说具体数字了。我作为中医学院院长感到成功的是在我们毕业生中已经有几个毕业生在梅奥医院工作。我们知道这个医院座落在明州,距我们学校一个半小时车程,是世界的医都,几乎各项指标在世界排名都是第一,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工作的人有很大的自豪感,这也对我们的毕业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双城周围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医院工作,这大概占到一小部分,80%的学生都是自己开业或者几个同学一起联合开业,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骄傲。我们看到有一大批学生已经胜过我们的老师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干得很出色,我们的毕业生美国很多州都有,不过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我们双城地区,我们周围有65个小城市,如果我们搜寻一下各个城市的针灸师,会发现都有我们的毕业生在那里,他们服务于周围的社区,这是对一个学校教学目标最大的实现,当然也是毕业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李灿辉:中医学校成功的指标,最基本的就是毕业生职业执照考试通过率,另一个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学校要帮助学生就业,除了现有的就业途径之外,我们尽量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中医针灸一个潜在的就业市场,即正规医疗体制内的机构,如医院,老人护理院等等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中医针灸服务。我们正在跟各个医院联系,游说卫生厅,希望增加中医针灸的服务项目。这项工作一方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是在推动中医针灸融入到主流医疗体系,这是非常艰巨也非常有意义的。

马小丽:除了专家们的精彩发言,我们的助讲嘉宾—纽约中医论坛的群友们也有很多精彩的发言,我一直在看,一点不亚于我们今天的嘉宾们,首先是瑞士的郭医生提出,要定期发布“中医传统优势项目白皮书”,应该建立困扰中医教育临床的基础难题全球招标计划,由国家主管部门组织顶尖专家,制定一份“白皮书”,把中医的优势理论,理念,学说,技术等分别彰显出来。然后,用多种语言向全球发布,宣示中医的优势和本来面貌。这样做可以高屋建瓴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医,在舆论上占领制高点,并可以阻击那些试图背离学术准则强取豪夺的行为。这个“白皮书”不必基于“大数据”,只基于中医在中国的历史和顶尖专家的智慧,摆脱循证医学的束缚和利益集团的掣肘。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一项好事业最终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和话语权,况且,中医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现在是时候了。

马小丽:美国的郭筱兰医生首先表达了对纽中教育论坛筹备组的感谢,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感受,因为继续教育问题损害针灸学术发展的情况:(1)为了继续教育的利益,推动无针灸执照从事针灸相关事项,甚至著书立说,将“干针”说成与针灸无关;(2)为了继续教育的利益,无限夸大“干针”,诋毁传统针灸。比如“干针将战胜传统针灸”“干针永久镇痛效果”等等,从不讲解“干针”的不良反应,即使这些不良反应有大数据结果,也会选择性忽视;(3)形成良好的继续教育市场,广大针灸师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学习没有太大帮助的讲座,吹牛的、华而不实的讲座,要敢于说出来,不要只说好话。这样损害的是广大针灸师的利益。

马小丽:我们能治好很多西医无法治愈的绝症,我们能治好西医认为病人只是心理障碍的疾病,我们也能治好西医认为只有通过手术等不可逆转的干预各种痛症、癔症、痿症,更能治疗西医认为病人无病呻吟的亚健康状态下的疾病,在抗衰老、养生等大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国内中医药改革也能吸取经验,切切实实的走中医药传统治疗途径,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传统的疗效。

《中医研究课题及其全球联合公关招标计划》也由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组织顶尖专家,制定一个面向全球科学界的《联合公关招标计划》,就基础中医学和临床医学中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向全球中医界、西医界、生物学界和其它理工学界,公开招标,联合公关。该公关计划可突出中医脏腑经络系统。涉及腧穴、经络、体表脏腑关联律、经筋、阿是穴、经络病证和经筋病证、“气至”和“气至而有效”、精准针刺、针刺脑效应、针刺镇痛、针刺促生殖、精准定位针刺治疗各科疾病等等基础和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计划书一方面彰显中医的优势,另一方面可考验全球科技界,有真才实学的都可以参加招标。当然,目的还是号召有技术、有条件、有能力、有热情的精英们献计献策,全球范围内搞好中医。美国“干针”集团当然也可以参加招标。

(1)中医在“本土化”的同时,如何保持中医特色,包括专业教育、大众教育以及再教育各个方面。现在总体上看,中医技术有被“肢解”“安装”到西医体系中的趋向。(2)中医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应该是中医教育生存之本。除了“古典”知识,如何把“成活”在现代临床上的(特别是海外)中医针灸师们的本领,直接传给“被教育者”,使他们具有实实在在、现实可用的“生命力”。

孟宪雪(中医营销顾问,常年致力于海外中医的推广):关于中医教育在美国的传承,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学术领域,在学术期刊,多多发表文章。最好有专业的团队出现,来指导、帮助医师撰写、校审、发表等。(2)学术传承。以“微信”为突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公众交流平台,极大的方便了学术交流。为了更高效传承学术,建议由专业的团队来运营学术传承。有专长的专家只需讲课分享,其它环节(如:招生、收费、管理等等)都由专业团队来安排。收费也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对专家的认可和回报,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更加认真的学习,相互之间有更强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学术传承工作。(3)网络传播中医。医师的医案、专长、观点等等,如果只是面对患者,一一沟通交流,效率低、传播范围小。当今是网络的时代,需要通过网络的多个渠道传播(个人网站,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等),让更多的人找到中医。我以前做过一个调查,按照“搜索量”,全球英语使用者寻求针灸治疗的疾病从高到低分别是acupuncture for weight loss(减肥)、acupuncture facelift(面部美容)、acupuncture for sciatica(坐骨神经痛)。围绕这一点,医师自己做是很好,如果出现专业的团队来做,方便医师,就更好了。

马小丽:以上是孟宪雪医生的分享,还请各位医师多多指点,有哪里不清楚,也可以沟通交流。

邓筱兰(伦敦中医诊所Arts of Balance公司的董事兼经理、中医师):谢谢马医生对中医海外教育论坛的筹备和通知。我的感受是:按照法规规定,在国外行中医的临床治疗,我们是被局限在只能使用纯中医药的管制下,而没有西医药的参与,反而造就了我们这一代只用传统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就能治病救人,成了传承传统中医药的铁杆中医,多年纯中医药的临床治疗,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药、针灸以及传统中医治疗方法惊人的神奇疗效。我们能治好已被西医判定无法治愈的绝症;我们能治好西医认为病人只是心理障碍疾病的疑难杂症;我们也能治好西医认为只有通过手术等不可逆转的干预手段治疗的各种痛症、痹症、萎症;更能治疗西医认为病人是在“无病呻吟”的亚健康状态下的各种怪病、怪症。在抗衰老、养生、预防大病、造福人类健康事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国内的中医药综合改革是切切实实地走纯中医药传统自然治疗之路,让老百姓真正的重新认识到传统中医药的伟大。

邹立煌(世界医学相对论学会会长,洛杉矶再生研究所所长):针灸界现在正处于百家争鸣阶段,主要有3大主力参与:(1)学院派—古典派或传统派,紧紧围绕古代理论,想办法证明古典经络模型的存在;(2)实践派—以“董针”为代表,在实践中摸索,以疗效为第一要务;(3)欧美思索派—中国的精英类人物,出国前大部分不是做针灸这一小科,来美国后支起门面拿起针抓起草药,他们在寻求有效手段的同时,不满足于疗效,更要探讨究竟为什么见效?为什么不见效?他们虽然不一定参加过各种技法学习班,但是因勤于思考,可能从一段话、一段录像就找到了某一技法门派的思路是什么,因为他们毕竟经多见广,能够立体的看待人体,因此,总的认为尽管现阶段各路英雄辈出,但还是可看出各流派的相通之处。以上小结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仅供参考。

马小丽:谢谢各位专家的发言,谢谢网友们的热情参与,关于中医海内外传承教育的话题以后势必还会引发无数次地讨论,现阶段只是提出了我们这一代中医人对此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陈佳.尊重中医药学术规律的科学化才是中医药的出路[J].《千人》杂志,2017年第57.

[2]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医师针灸师管理条例.

[3] Austrilian Health Practitioner Regulation Agency[OL].http://www.ahpra.gov.au/education.

[4]中国海关.2013年我国中成药出口平稳发展[N].中国医药报,2014-03-14.

[5] Megan Thielking. FDA proposes that doctors learn about acupuncture for pain management[EB/OL].STAT,[2017-05-10].http://www.pbs.org/newshour/rundown/fda-proposes-doctors-learn-acupuncture-pain-management/#.WRW2uwWvNhM.email.

[6] Andrea M. Schultz, Samantha M. Chao, J. Michael McGinnis.Institute of Medicine.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the health of the public: a summary of the February 2009 summit[M]. 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2009.

[7] American Board of Physician Specialties[OL].http://www.abpsus.org/integrative-medicine.

[8] Duke Integrative Medicine.What is IntegrativeMedicine?[OL] https://www.dukeintegrativemedicine.org/about/what-is-integrative-medicine.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