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探寻现代针灸学的足迹
作者:何崇,巩昌镇来源:中医药导报 2018-08-20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上世纪七十年代, 针灸进入美国。 40多年来, 针灸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影响到整个针灸医学。针灸医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现代针灸学的渊源在哪里?经典针灸学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针灸医学如何传承,如何发展?何崇博士和巩昌镇博士就一系列的针灸医学发展问题展开了讨论。 此文就是这场讨论的记录。

作者简介:

何崇,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曾任教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06年,赴美国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后受聘于美国大西洋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精神经疾病以及针灸镇痛的临床研究多年。现任美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巩昌镇,博士,现任美国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特色诊疗委员会副会长,温州医科大学中美针灸康复研究所专家委员会高级特聘专家,美国《国际针灸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针刺研究》杂志编委。

 

上世纪七十年代, 针灸进入美国。 40多年来, 针灸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影响到整个针灸医学。针灸医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现代针灸学的渊源在哪里?经典针灸学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针灸医学如何传承,如何发展?何崇博士和巩昌镇博士就一系列的针灸医学发展问题展开了讨论。 此文就是这场讨论的记录。

 

第一部分

巩昌镇:何博士,我把承淡安复兴针灸医学之前的针灸医学发展称之为经典针灸学。之后针灸学的发展,特别是近60年来的发展称之为现代针灸学,而您认为最多可称之为近代针灸学。何以为此?您是如何划分针灸医学发展的脉络的?

何崇:一个学科处于什么样的学术发展阶段,是与它的核心理论与指导思想紧密相关的,古典针灸学是以古代中医及针灸经典为指导思想而确立的学科,其教学以经典为蓝本,以口口相授,技能训练为主要形式,学成后以单医执业为基本工作模式。现代针灸学,应该是以现代科学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学科,采用大工业时代的学校教学方法,教学上以教材及最新论著为蓝本,以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为主,学成后医院专科化行医为主要形式。针灸科学走到了今天,人们既了解了古典针灸学的局限性,同时也尝到了现代化行医模式让中医学支离剥脱的危机,从教学、临床到研究,都处在东方医学思想与现代科学思想之间摇摆的状态,至今也没有摸索出一个适合针灸发展的模式,没有真正从东西医学的交集中独立的走出来,人们还在为中西医学互释的问题喋喋不休,无法消化与接纳现代科学,不具备一个现代学科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能称之为近代针灸学。因为近代科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思想与传统思想的交集过程,传统压制科学,最后科学思想破土而出,走上了现代科学之路。科学思想当然不是天外来客,它的发生,离不开传统思想的营养,但他却在思想观念、方法论及人际关系各方面获得了升华,自成体系,带来了人类认识与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远不是传统思想所能涵盖的,而针灸学术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因此,目前我们还没有所谓的现代针灸学。

 

巩昌镇:看来这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人物谁也不能跳过,他就是承淡安先生。我曾经收集了承淡安先生所有可以找到的针灸著作,试图进一步整理,但是这一项工作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何博士可否对承淡安先生对针灸医学的贡献做一总结呢?可否概述一下承淡安先生在针灸医学史上的地位呢?

何崇:清代以来直至民国,针灸医学屡遭推残,日趋衰落。承淡安先生立志“扶针灸医学大厦于将倾”,积极培养针灸人才,创建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设立针灸讲习所,写下中医教育史上浓重的一笔。承淡安先生在针灸上的贡献,澄江学派内的一些医家有过专文论述,我不想重复。个人认为,他在中国针灸史上的历史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他是一个在针灸历史转折点上贡献卓著的重要人物。他所有的工作都是集中在一点上,即尝试与推动针灸学科由传统学科向现代学科的转型。他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将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引入针灸学科,他甚至还设立了针灸函授的方法,为今天的中医教育设立了一个样板;(2)尝试中医学科的教材建设,他写的《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治疗学》等著作,为后来邱茂良先生编著《针灸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尝试针灸医院的建设;(4)尝试针灸器具的改革与工厂化制作,今天的毫针、火针、艾条、火罐及三棱针等针具都是经过他改进定型后,进入工厂生产的;(5)创办中国第一家针灸杂志。所有这些工作,都从运行模式上,全面地引入了现代临床与教育的运作方法。正因为此,承淡安可以称作是中国针灸从古典针灸学向现代针灸学科发展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20多年前,我曾经写过“承淡安——针灸现代化的先驱”一文,纪念承淡安先师诞辰100周年,介绍了他荜路蓝缕,投注毕生精力,将古老的针灸学科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艰难尝试,而正是在这些尝试与奉献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个全中国最优秀的针灸学术团体——“澄江学派”,这些优秀的人材后来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成为新时代针灸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为针灸医学在新时期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巩昌镇:提到承淡安就会联系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针灸讲习所”,在这里,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 那就是您的导师邱茂良教授。何博士可否对邱茂良教授对针灸医学的贡献作一个总结呢?可否概述一下邱茂良教授在针灸医学史上的地位呢?

何崇:邱茂良与承淡安两位先师非常投缘,既是师生,更是得力的依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理想,即努力寻找让针灸学科现代化的道路。早年,邱师跟兰溪的张山雷先生学习内科,他深受先生“弘扬国学,中西汇通,国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来无锡后,与承淡安的想法是不谋而合。如果要用一句话评价邱师的贡献,那就是在针灸教材构建,与针灸科研等方面对针灸学科现代化的尝试。

科学,说到底是一个分科的学问,把知识分门别类的加以归类,便于学习与理解。邱师的工作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以整体医学为特色的传统中医学分不了科,任一个知识点都与其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整体医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在学社内,教员们反复商讨,研究各种分科的可能性,都难以得出一个满意的方案。每个方案的提交,都要写出大量的样稿,说明分组依据等,查阅大量的文献。邱师晚年曾说,《针灸学》将针灸学科分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与治疗学也许是当时最少争议的分类方法。除此之外,腧穴功效的勘定,腧穴主治规律的总结,刺灸法内容的商定,治疗学部分病种的选择等,都是在邱师主导下,集当时全国专家、学生、针灸爱好者们,共同完成的大工程,一本小册子背后凝聚的是无数个夜以继日和数十万张卡片与图表的努力。《针灸学》数易其稿,每版都有更新,至第5版,基本定格,得到了全国中医人士的认可,一直作为国内本科针灸教学的主要教材,后来也被用作外国留学生针灸教材的蓝本。

邱师的第2个重要贡献是支持并从事针灸科研工作。1953年进入南京工作后,他有了比过去更大的工作空间,便立即组织中西医的专家,开始了针灸作用的研究工作,他在1958年所做的针灸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观察与机理研究,证实了针灸前后血沉及痰培养情况的显著改善,1960年对细菌性痢疾的针灸疗效与机理观察,证实了针灸对大便菌群以及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影响,今天看来相当粗糙,但当时却是声名鹊起的成果,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是当代针灸学科研的先行者之一。

作为一个在“弘扬国学,中西汇通,国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走过来的先辈,他们做到了那个时代能做到的最大的努力。本人最喜欢他的一本书——《针灸纂要》,这本很小的册子里,讲述了他对整体针灸学术的认识,从里面能看到他的视角与期待,看到他师古不泥,禀求客观,严谨细腻的思想风格。谈到他在针灸医学史上的地位,我一直认为应该将他与承淡安放在一起,他们是中国针灸医学从古典医学走向现代学科转型期的一对关键人物,如果说承师在教学与医疗体制方面功勋卓著,邱师则是在针灸学术上推进针灸学科走向现代的先行者与功臣。

 

巩昌镇:“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针灸讲习所”培养出的那批针灸人才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中医学院成立针灸系、中医医院成立针灸科的奠基人物。这是中国针灸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批人物。可否做一点评?

 

何崇:承淡安先生广纳人才,将同时代的很多针灸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开启了针灸教学、临床与研究的新时代,其中最著名的有广西的罗兆琚,江苏的孙晏如,四川的张锡君等,他们理事会更是集全国中医界的所有巨腕,培养了邱茂良、赵尔康、留章杰、陈应龙、曾天治、高镇五、谢锡亮、李春熙等一大批门生弟子,这些人对针灸学术的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来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后,又先后培养出程莘农、杨长森、肖少卿、杨兆民,杨甲三、李鸿奎、梅健寒、江一平等众多弟子。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河南邵经明,安徽陆善仲、孔昭遐,湖南詹永康,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这些人学成后,走向全国各地,乃至华南,东南亚及美国等地,将承淡安的学术思想广为传播,使承淡安的针灸学校成为20世纪初学术影响波及面最广的针灸教育机构。

这些学子是针灸早期学校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入学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临床工作经验,而且多是有志于毕生奉献于针灸事业的热心青年,经过培训与教学训练后,广泛地接受了承淡安先生的学术思想,成为针灸学校教育及临床培训的重要师资力量,为针灸学术传承的重要桥梁。这一代针灸学者无不以自己是承门的学子为荣,将承淡安的校训奉为业医准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1)恪守传统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中西医两方面都训练有素,但对传统有较坚定的信念和功力;(2)坚信针灸学科的现代化是针灸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寻求针灸现代的创新之路;(3)有较扎实的针灸操作基本功。

 

巩昌镇:针灸医学作为一个体系,是连续发展过来的,还是间断式的、跳跃式发展过来的?针灸医学已经历经2000多年,这门学科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吗?

 

何崇:针灸医学是人类最古老的医学,我较为接受“针灸学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的看法。人类用刺激体表某些特定点治疗疾病的实践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到周代(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年代),5500多年的经验积淀,应该有相当的认识,只是这些东西基本已散佚了。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从发现诸多的现象开始的,然后用当时最先进的理论来加以总结,使所发现的个别现象组织化、系统化。然后,新的发现形成对既成理论的挑战,引发认识上的重大混乱,然后由新的理论将其重组,再次系统化。如此这般,反复的否定之否定的循环,一步步使学问上升为学科,针灸学科也不例外。从新石器时代到周代,中国历史曾发生过多次重大变故,黄帝由西方(有人说是阿拉伯,有人说是陕甘地区)打入中国,战蚩尤于涿鹿,破炎帝于阪泉,将中国土著赶到西南的原始森林,废除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向中国植入了很多的西方元素,并确立了延绵至今的中国文化的主体,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个与先期中国土著文化间的断层,它对久已存在的砭石疗法带来过怎样的影响,不得而知。     

3500~4000年前左右的部族联盟时期,虽然战争频仍,朝代更替不断,但这却是针灸学术发展的一个相对平和时期,许多针灸穴位在这段时间定格,针具的材料随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灸料不断被筛选,刺血术等方法逐渐被发现,并出现了经络现象的描述。这一时期的多神崇拜、鬼神崇拜和万物崇拜盛行,新技术与新发现出现后,大多整合于各类神祉的理论体系中,巫师及灵异大师可能对针灸学术的承载与流传起关键作用。可以肯定地说,秦汉间诸多针灸文献与典籍的出现,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葩,而是与5000年的经验积累一脉相承的,它们是远古针灸技术与方法的记录。所谓针灸学科间断式,或者跳跃式的发展,可能是因为战争或人为的改动,使我们对其中传承源流的了解缺失的原故。

商周代是中国文化包括医学科的定型时期,尤其周朝,长达800 年的社会稳定,让医学得以充分发育,可能出现过各种针灸的流派,出现过百家争鸣,是一个学术繁荣的时代,但周朝对前朝的极端否定,对史实可能人为改动,使今天的人们,很难从文献上客观地看到更多商代的学术贡献。秦汉时期大多数的针灸学术内容存在于道术之中,当时针灸术已部分地摒弃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理论,溶入思想更为先进、深刻的道学理论之中,也完成了针灸学术在学术结构与体系上的一次升华与革新。

道医的针灸自周以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部分针灸学的内容都从道医而来。与道医相偕行的,还有其它一些针法,尤其是自随唐以后历代针灸临床家的针法,佛家寺院针法,来自西域及印度的针法,草泽医针法等,这些针法隐现于部分针灸著作中,传承于市井之中,曾在宋一代,有“不针不神,不灸不良”的赞誉,他们的治疗法部分地被辑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圣济总录》《普济方》等作品中,但也都是挂一而漏万,这些针法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至今没有很好的发掘,使针灸学术缺失了一块非常鲜活的部分。

明清代是古典针灸学相对昌盛的年代,经历数千年的积淀,出现了无数的师承体系及针灸世家,蕴积着丰富的针灸经验,这个时代是今天可见的针灸专著最多的年代,也是针灸集大成之作最丰的年代,同时,还是针灸技艺最考究的年代,是一个对古典针灸医学进行了大取舍、大总结、大发展的时代,古典针灸学在这个时候基本达到了学术的最高峰,是一个里程碑时代。

回顾历史,如果一定要给针灸学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话,是不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1)针灸学科从一穴一效的简单认知,到理论的总结与升华,几千年来从没有中断过;(2)针灸学科在不断追寻先进理论的探索中,进行自身理论体系的更新与自我完善;(3)针灸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剥离自身,剔除冗余,让自己羽化为一个专科特色越来越强的独立学科;(4)针灸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发育出与专科相对应的精巧技术。

 

第二部分

 

巩昌镇:承淡安1953年出版的《中国针灸学》和后来邱茂良教授主编的《针灸学》教材都是针灸医学发展史上标志性事件。何博士可否对这两部巨著做一点评?

 

何崇:《中国针灸学》和《针灸学》虽然出版年代不同,应该说都是两本针灸学的教材,而教材是学校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针灸学科纳入工业化时代的学校教育体制后,教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按照巴黎大学在19世纪初对教材的定义,教材应该是包括了最公认的,已被证明的知识点。作为从古典针灸学转型期的首部教材,这就要求作者在浩瀚的传统医籍中锁定一部分已被公认,且被事实反复证明了的知识点。

锁定知识的本质是选择,任何选择都是取舍,放弃几乎不可避免,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而决定你取舍的依据可能是多种原因,作者当时的思维倾向,将是最主要的依据,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一本教材也都是作者的思维框架的映射。

从日本归来的承淡安,怀揣着针灸学科现代化的远大幢幜,他一定看到了古典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无法互释的体系代沟,例如,在传统经典中,很少有金标准,因为万物都在变化中,永远不可执一;同时,传统针灸中有太多的不靠悟性就不能认识的真髓,而不是明白无误的老少皆可懂的平白语言,这些都是与现代教学理念背道而弛的。

《中国针灸学》和《针灸学》正是试图填补这个体系代沟的一次尝试。首先,从界定针灸从业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他们参考古代文献,对经典针灸以经典为核心的知识框架进行重构和分类,确立以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学和治疗学4个部分为最基本的知识点,其它内容加入附录。

之后,他们还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将出现于经典著作中不同章节内容组合到一起,将轮廓隐约可见的体系加以优化,将难见具体体系轮廓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这一工作使针灸理论完成了由经典向教材的过渡,使针灸的课堂教学更加流畅。这两部教材先后出版,是针灸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这个教材确立的新的针灸学科框架,历经80年,至今仍没有人能加以改动,仍然为针灸教学所采用,可见当初的严格论证,确实保证了将最精粹的内容置顶的效果的。说它是前辈为我们初学者设定的非常有眼光的入门必读,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其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类教材也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是拆了旧房盖新屋,割裂甚至脱落了经典原有的思想与灵魂,丢失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其二,新框架内的知识点分类,内容机械、呆板,本身也失去了活力。其三、被新教材边缘化的内容,在后来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被淡化,逐渐被挤退出人们的视线,使学术内容狭窄,残缺。

 

巩昌镇:中国现代针灸教育的5版教材《针灸学》影响了整个您们这一代针灸人。现在中国中医院校的骨干力量,针灸的这支海外力量都是通过《针灸学》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可以这样来评价吗?

 

何崇:是的。这本教材的影响确实巨大,不仅是当时国内的中医院校针灸教学的主要教材,后来,为针灸专业另编的一套系列教材,仍然秉承着相同的学术框架与思路。几乎是同时,应WHO传统医学中心针灸培训中心要求,为外国留学生编写的《中国针灸学概要》也是萧规曹随。可以说,国内的中医院校学生,以及后来留校任教,走出国门,到国外行医任教的绝大多数的针灸医生,绝大多数的外国留学生,都是读着这本教材来学习针灸的,这本教材的结构、分类法,对经络学说的精巧总结,对腧穴学说的穷究深思,对刺灸法的剖拆整理,对治疗原则的钩沉圆通,其它如处方原则、规律与方法,处处都是有滋有味,迎合了具有现代思维背景的学校毕业生、针灸学爱好者对传统针灸的期待,以其鲜明特色先入为主地植入了学者的脑中,影响了由中国到整个世界一大批莘莘学子,从古自今,从没有过一本针灸教材,能够形成如此大范围地全世界性的影响。

 

巩昌镇:既然《针灸学》的地位如此显著,那我们做一点详细的讨论吧。《针灸学》包容了针灸医学的重要理论了吗?

 

何崇:《针灸学》在针灸史上的地位如此特殊,不是因为它的完美,而是因为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了一本内容上最为当时针灸业界普遍认可的作品,时间与思想的切合,造就出了这么一本重要著作。它没有也不可能包括针灸医学的所有重要内容,但从他们的取舍中却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学者的精思,既包含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显露了他们的思维盲点,同时,还反映了部分当时针灸界的集体思维倾向等。今天,当我们重新反思经典的思想,遭遇新的临床问题,以及很多新的临床针灸解决方案的陆续出现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了这本教材的某些不足,但我们却仍然无力对它作外科手术般的修改,我们的新知累积还不足以对它加以改动,还有待进一步的丰富与充实。可以肯定,假以时日,一定会有能对这本教材进行重大的改良甚至是革新的时候,那将是针灸理论的重大进步,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了,我相信邱茂良他老人家也一定会九泉含笑的。

 

巩昌镇:经典的经络理论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吗?一个理论模型的重要功能便是它的解释和预测功能。经典经络理论具有临床医生所需要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吗?

 

何崇:首先,我们今天读到的经络理论是否是经络学说的全部,尚且不知。经络学说从最初的简单的线性通路的描述,逐步走向有层次的经与络分论,再走向经线由线向面的拓展,再由面向整个人体十二分野的区划,后来再融入奇经理论,补充人体自稳调节机构部分,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经络结构为核心的,有层次,有分工,有整体联系的人体大体解剖结构系统轮廓,形成了古代解剖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内经里,经络就已被看作是一个系统,把疾病放到这个系统内,人们就产生不同视角的解读,许多用其它系统看不明就里的问题,到这里就霍然通透了,因此,古典的经络理论日益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经络何时被发现,至今不明,经络也许起始于古代冥想与内视,这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它是数千年来,数以万计有异感的先辈的集腋之作,众擎之炬。至少在内经时期,用经络理论来描述一些生理及病理现象已被广泛接受,但经络理论与针灸学术的联姻当时还不甚紧密,经后世的钩沉与发挥,将经络学说提升至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地位,这种提升是否准确与客观,可能还有待认识的统一,个人认为,经络理论可以作为针灸学术的最优势的理论部分之一,除了经络学说之外,针灸还受一些其它理论的指导,比如气血理论,结构对应理论、时间医学理论,神的理论和脏腑理论等的指导,它们都在临床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数以万计的穴位特殊主治作用,很多不能用经络学说来解释。

当然,经典的经络理论被后人推崇到极致,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它是因于经络学说的临床实用价值所决定的,今天,在其中任取一瓢饮,都可体会它的临床效应,以至于很多医生认为经络学说应该是一个临床教科书。以经络学说的视角观察人体形成的四海、四关、标本、根结理论,以及描述经络结构与人体阴阳运动动态关系的开合枢理论,都为临床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用之得当,常会获得令人惊讶的临床效果。近几十年来,从经络循行通路与功能的思路上发展起来的经络辨证方法,也越来越在临床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总之,只要在经络的花园里不停的挖掘,总会有新东西发现,换句话说,经络的宝库门后是一片断垣残壁,由于文献的残缺,不少内容还是支离破碎,经络理论的价值,可能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对经络学说价值的再发现,还任重而道远。

 

巩昌镇:经典针灸学发展了众多的针刺方法。《针灸学》似乎简化了这些针刺方法。《针灸学》对针灸医学针刺方法的贡献是什么呢?

 

何崇:不少人对《针灸学》的“刺灸法”部分脱漏了很多古代精彩的针法多有非议,个人认为,针刺方法部分是《针灸学》一书较为实在的部分,说明作者既有非常理智而清醒的头脑,也具有坦然平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加以褒扬。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针刺手法是针灸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承门的教学对针刺法的基本功的要求也几近于苟刻,其教学班里的孙晏如老师是当时针刺手法的妙手,常惊煞众人。承门的学生都被要求高强度的指力训练,承师还设计了很多评价学生运针平衡程度和提插针均匀程度的指标,还有不少运针不痛心法等等,不一而足,至今还有不少承门的学生即使年近90,运针口诀还是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可是,如果看他的书,在刺法方面却平淡如水,只列出所谓“兴奋作用手法”“抑制作用手法”“反射作用手法”与“诱导作用手法”,邱茂良的《针灸学》中对手法的描述,只列出“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捻转,以及六大催气法”,似乎过于平淡,这是为什么呢?承淡安想留一手吗?当然不是。

我个人的理解是,之所以《针灸学》教材中针刺手法如此排布,是因为教材创作的原则所限。其一,如果任何内容都是公认的,已被证实的,可重复的,那么,古代的各种针灸手法就不可能做到,列入教材中由学校教学存在着客观的困难。各种古典针灸手法,如窦太师复式十四法,杨氏治病八法等在技术掌握上并不具有普适性,它要求一个习者具备一定的心理或操作的悟性才能获得,而且当时全国能操作这类手法的人也是风毛鳞角,师资就是问题,所以,以追求每人都可习得的学校教学并不能保证每个人成功的重复再现。其二,作为教材,应该聚焦于人人可习得的基本要素,以保持班级集体教学的成功,然而繁复的补泻手法既不是针灸获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临床上很多医生从不行针灸手法,仍然可以获得疗效,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就会侧重于一些手法基本要素,如入针法,行针法,催气法等基本方法。其三,也是出于对针刺手法最本质要素的探讨,教材淡化了传统针刺手法的介绍,强化了基本操作手法的教学,只有对这些基本手法有所了解,才能更进一步的理解针灸刺激手法的内涵,为学习与认识更复杂的针刺手法打下基础。

 

巩昌镇:针灸穴位的标准化早已完成,《针灸学》在针灸穴位的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上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何崇:针灸穴位标准化是指穴位定位与主治精确描述,系统化的分类与用穴指南。这一工作一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在《针灸学》编写的过程中,最大的麻烦就是穴位问题。《针灸学》在针灸穴位标准化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考证、分析工作,因为,作为一个现代针灸学的教材,穴位的标准化是一个基本要求,所以,穴位的标准化工作,一开始就纳入了议事日程。

导致穴位不标准化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1)不同时期,不同书籍,不同门派,不同治法中所列相同穴名的穴,可能是不同的穴位;(2)不同时期,不同书籍,不同门派,不同治法中所列不同穴名的穴,可能是同一个穴位;(3)同一个穴位,在不同的书中定位有不同;(4)同一个穴位,不同的配穴,不同的刺激形式,不同的刺激手法,不同的刺激时间会有不同的主治功效;(5)古代穴位在用语上易引起歧义的定位描述;(6)穴位在变异体形上的定位方案的缺如;(7)穴位功能主治的界定,一些古代的病证今不可见,无法准确标定穴位的主治。(8)古籍中的主治记载错误,差讹有待澄清;(9)对穴位的穴性及主治特征缺乏认真的总结;(10)新穴的发现,其有效性有待勘定等等。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针灸穴位标准化的问题上还有成堆的问题需要厘清,在编写《针灸学》时,鉴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经过反复考证后,采用白话描述,可能是当时能做到的最好的主治与功能记录形式,但所有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远谈不上精确描述,离现代针灸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尽管如此,《针灸学》仅就361个经穴及部分奇穴做了初步的规范化工作,对骨度分寸法,同身寸法及简便定位法做了初步的规范,并将体表测量法用于环跳及次髎等穴的定位等,对腧穴的功效主治进行再整理,将古今病名进行梳理和剖析,所有这些工作,在当时都是难能可贵的,而自然地形成了穴位标准化的样板,很可惜,这些工作随着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到来,戛然而止。今天,在针灸国际化和标准化的浪潮中,匆匆地被作为穴位国际化标准化的模板,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腧穴的研究工作不能仅止步于此,在针灸穴位国际化与标准化的道路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巩昌镇:针灸的处方和中药的处方有相通性吗?在这一方面《针灸学》没有显著地表现出来。是这样吗?

 

何崇:针灸与中药是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治疗方法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从中医学的框架上看,他们在治疗原则、思维方式上,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具体到操作与运用层面,有着显著的不同,绝不可以相提并论。客观上说,《针灸学》第3版在治疗学部分,还是保留了较多的针灸的取穴,操作手法说明等内容,但第4版甚至到第5版后,治疗学部分作了较多的改动,淡化了针灸操作的特色。其中最具争议的是针灸的辨证论治问题。

 

何崇:就针灸的辨证论治问题,邱茂良教授曾有专稿文章讨论,他曾经提到过,“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毕竟是两回事,各有特点,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原则虽然相同,但在具体治法中,仍然有所区别,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尽管治疗手段不同,但并没有限制他把辨证论治看作是“中医治疗的首法……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具体运用时,也毫不例外……针灸辨证施治与其它学科同样重要”。我个人的理解,邱师是要求针灸要在理念与思想方法上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一点与中药是通的,但在具体操作上仍需强调针灸的特色。古人对针灸可以催吐,发汗等有过不少记载,近代郑魁山教授的《针灸集锦》中就将针灸疗法与《医学心悟》的“治疗八法”加以结合,鲜明地提出了“针灸八法”,论证了针灸对八纲的各类证候都具有治疗作用。所有这些工作,实际上是那一代人对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相通性的一个探索。但这个探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研究,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真味。由于教材的体例所限,《针灸学》确立以针灸辨证施治作为治疗思想的核心,但在具体操作上,尚没有列出具体而系统的操作方案,只列了一个粗浅的框架,有待后人去充实与发挥。

 

巩昌镇:《针灸学》提供了基本的针刺技术。这些技术在我们的临床中足够吗?

 

何崇:作为一本教材,它并没有列入所有的针刺手法,但它列入了一般人,即便没有特殊悟性仍然可以掌握的针刺方法。古代医籍如《神应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中所列的手法,可能需要特殊的指导,从学者也可能要求一些诸如悟性,手力等特殊的个人素质,属于较为高端的针刺手法,需要作为高级训练的学习内容,就没有列入其中。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再高级的针刺手法,也是最基本的手法的综合,将这些高级手法的一些基本手法要素加以分解,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工作。作为一个面向现代针灸学的教材,对针刺手法的基本要素的总结是至关重要的。今天,我们还是不能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产生针灸刺激效应的最基本的刺激元素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明确地认定最基本的元素,那么我们就无法知道高级手法会怎么样产生的疗效,只好盲目地背诵老师的一招一式,先后次序,不敢越雷池一步,百年以来,代代如此。这对充分认识针刺效应的产生,并无积极的效果,对针灸学科的现代化更是毫无裨益。个人认为,《针灸学》秉着科学研究的精神,将针灸手法加以分解,确立提插与捻转作为最基本的行针手法,其它6种最基本的催气手法,还列了出了补泻的9大基本手法,是对针灸操作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最初的尝试。

 

巩昌镇:当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新的穴位、新的针刺方法、包括一些新的理论解释与日俱增,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何崇:新穴位的发现,新刺法的产生,新理论的争鸣,这些都是一个学科繁荣的表现,应该积极地鼓励与支持。但我们同时也要搞清楚这是真正的学术进步还是虚假繁荣。任何促进人们思想觉醒,发前人所未发的,给他人以震撼的新发现,都是真正的发现,它带来的是大家的再认识,对既往观念的改良与刷新,对学科结构体系的有益重构。这种震撼可能从发现一个新穴开始,发现一个穴位排布规律的揭示开始,对现有理论的质疑开始,常常是从小处打开一个入口,总之是个革命性的洗礼,是一个有份量的发现。

如果一个新发现不能产生上述效应,只能算是局部改良性的发现,也是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也值得赞赏,因为数以万计的这类改良,有可能孕育出重大的进步。

如果发现只是因资料占有不充分的重复劳动,那只是时间的浪费,不论对发现者自己或对于学科进步,都无帮助。因此,对于学界的新发现,希望能有较权威的专家委员会加以甄别。我真切地希望,以后这类新发现,不应该由发现者自己向公众公布,而是由专家委员会通过论证后公布,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巩昌镇:这些新的针灸穴位真真的提供了传统经典穴位起不到的作用、获得了新的功能、扩大了针灸的主治范围了吗?

 

何崇:近年新的发现,参差不齐,真假难辨,难以一概而论,针灸界的学术管理有待完善,应由学术管理部门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穴位能否被保留下来也应该是由大家的临床实践来决定。经不住临床实践的检验,一时起哄的那些穴位就变成了过眼烟云了。

 

巩昌镇:同样这些新的针刺技术真的提供了传统针刺技术起不到的作用、获得了新的功能、扩大了针灸的主治范围了吗?

 

何崇:年年岁岁,国内国外,不停有人宣布自己的新发现、新技术,都需要专家加以鉴定,这是一个学术管理问题。一项技术是否具有新意,主要有如下几个评判标准:(1)应该没有前人的相似技术;(2)应该具有不可替代性;(3)应该具有形成最优化结果的具体细节。(4)具有特殊临床价值的技术借用。任何技术创新没有专业技术部门审定与背书,实际是相当虚无缥缈的,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无疑跳蚤市场的叫卖。还是一句话,希望今后的新技术,不是由创新者沿街叫卖,而是学术委员会经过严格审核后推荐,必要时,申请专利,以建立这些新发现的信度。

 

 

第三部分

 

巩昌镇:针灸的本质是什么?经典著作是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经典针灸学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何崇:针灸的本质是什么,站在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解读。经典针灸学给了我们一个从古典角度的解读。从古典的思路看,人体不过只是一口气,在躯壳里升降出入,气一停,人就死了。气不通了,人就病了。传统认为整个人体是一个由十二片拓片缝制的金缕玉衣,里面气不通了,就在缕片上找个通气口。针灸的本质也就是在通气口上调调气而已。

而这种想法在现代医学为主导的认识框架里就行不通了。首先,说人是一口气,在西医看就是无稽之谈,在细胞和分子构建的人体里,针灸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针灸机理研究一直到今天也是方兴未艾,但成绩寥寥。究其原因,是因为认识体系上的错位,椽木求鱼,结果当然是水中捞月。我个人始终认为,西医现有的学术认知体系不能产生认识针灸机理的气候与土壤,对这个学术间的互通互释,仍有待时日。

 

巩昌镇:《黄帝内经》就是我们的最高准则吗?一旦我们认为《黄帝内经》不可超越,那这门医学的发展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号了?

 

何崇:如何看待《黄帝内经》,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立场。处于传统思维模式下,《黄帝内经》确实是最高准则,这本书以黄帝之名,宣扬了宇宙的终极真理,这个真理不是要我们去超越,而是要我们去遵从,在这个终极真理的照耀下,达成我们个体的自我完善,寻求本体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真理下,我们也不需要发展,我们要的只是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带来更多的愉悦。

而在现代的思维模式下,《黄帝内经》只是一本书,其中所宣扬的宇宙终极真理不知是否属实,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研究。其中的理论是朴素的,方法论是原始的,论证是不充分的,大有研究的空间。我们怀疑一切没有经过现代理论验证的理论,改进一切落后而原始的方法论,对所有理论将加以解剖、分割、解析、定义,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将此加以定位。在这个体系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新知,增长智慧,让自身强大,做自己的主人。

站在这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待《黄帝内经》,结论就是显而易见了。现代科学的视野里,没有什么不可超越,没有什么不可分解与剖析,中医学仍有巨大的未知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完全不存在中医学发展迟滞的危机。但站在传统科学的角度,肢解剖析不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法门,这一认识方法论将走入顶峰而变为盲端,现代科学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黄帝内经》,那时候将是东西思想交融的良宵。

 

巩昌镇:如何评价经典针灸学中的其它里程碑式的著作?《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

 

何崇:以上3部著作,都是编集之作。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针灸学术的主要风貌,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保留了针灸医学在其最鼎盛时期的主要理论与技术,为今人研究针灸学术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字资料。任何学术著作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纸背后的气息、思想、向往与期待,属于精气神一类的东西。编集之作,这些文字大多留住了死的东西,精神已不可知,每每读之,有拾掇朋友遗物的感觉,余温尚在,气息已去。对这些著作的学习,没有大师的引领,没有读医案的协力,是很难得其中的意趣的。

 

巩昌镇:世界上至少存在着两套产生知识的体系。尊崇权威、虔诚解释、恪守经训是发展一门学科和知识体系的途径。假说实验、逻辑推理、模型量化产生了更为庞大的另一知识体系。这两套产生知识的体系如何在针灸学中获得有效地发挥?

 

何崇:源自远古的认知体系是“我知道”,神早已下了谕旨,只要我们信真的神,我们就能开悟,阳光之下没有新事,任何新的发现、新观点,都可以从以往的神谕中找到,所有的见闻与新知,只能证明我的神更伟大。在这个认知模式下,产生了众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领悟,并在实践中领悟。

而自大航海为契机,西方人建立了新的知识认知体系,那就是“我不知道”,让我用我的已知去探索未知,逐步让知识丰满,知道得更多,但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着众多未知的领域,在认识的道路上,我们永远是大海拾贝的好奇男孩。我们要做的是,不停地研究、求证与探索,现代科学思维应运而生。

谈到针灸学,我认为,一个学科能够吸收怎样的知识,全在乎这个学科所处的学术体系的成熟度。就像我们不能让新生儿吃牛肉一样,现在其学术体系仍处于近代期的针灸学,似乎进入了既不能适应传统知识认知模式,又不能接受西方的现代知识认知模式,它进入了一个水土不服期。旧的知识认知模式不能使它在学术结构的体系上产生革命性的革新,新的认知体系所产生的新知对它又不能产生有效的摄纳,针灸医学的处境窘迫,期待一个合适的激发机制,完成学术体系的革新,而不是某个从业者努力不努力的问题。

 

巩昌镇:取类比象的方法在针灸学中广泛使用吗?如何理解这些传统的方法论?他们对针灸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多作用吗?

何崇:取类比象不是一种论证的方法,只是一个构建关联的认识方法,它的评价与判断的能力是非常纤弱的,靠取类比象不能形成结论。这不是东方学说所特有的方法论,西方学说也常用这一方法。取类比象可以启迪我们的联想,促发我们的灵感,引发认同的情感体验,这在研究中是一个很有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之所以在东方思想方法中更多地使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是因为东方思维是一个整体观念下的思维,在“整体”这一结构下构建关系,是整体观念的基石,而最有效的构建关联的思维方法就是取类比象。而相比西方的思维,多以分解、分析的方法来认识,更需要知道这是什么,所以需要更多的判断,定性和定量的判定。

取类比象在东方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很大,通过它构建的广泛联系网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如东方青色,肝,色青,象木,主筋,风从东方来……枣,色红,象脾,枣为脾之果……连翘象心形,入心,清心火等都是取类比象的产物。在针灸医学中,取类比象法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女膝,治颌痈,以足跟中点象下颌角之故。骶区穴治喘,因骶骨像倒肺形。十三鬼穴取玉门头,因为鬼喜阴而恶阳,所以常居阴湿之地等等。以上种种事例,无不说明取类比象的方法已经广泛地存在于针灸医学的各个部分,它在解释生理病理,诊断辨证以及穴位选用等多方面均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巩昌镇:中国的古典原创文化,像河图、洛书、星宿、术数、八卦,还能为针灸医学的发展提供创造动力吗?

何崇:针灸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自然崇拜时期的巫医不分,逐步融入道教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一医学已经深深打上了道医学的烙印。道家针灸曾经在针灸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道学对针灸学术的发展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河图、洛书曾是人体阴阳及穴位定位的重要图,星宿是天人相应的重要参照,术数曾是行针选穴的重要量化指标,八卦曾是演绎气血变化与穴位开合运动规律动态示范,这些道学术语曾经在针灸医术的可视化、动态化、数字化的表达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使针灸术达到过玄妙的境地,它是针灸医学发展的重要助力。可惜的是,很多内容已经散佚,加之上世纪上半叶政府对宗教的打压,道学针灸中曾经的玄妙之术,一度花容不再,徒留残壁枯草,令人唏嘘。随着近几十年来针灸医学回归复古的浪潮,不少人重提道家针灸,试图再拾道家针灸往日的昌盛,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正本清源,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针灸的本来面目,也是造福针灸医学的善举,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今天,针灸希望走向现代化,要发展,了解过去,充分认识自身特点,是发展的重要前提。河图、洛书、星宿、术数、八卦,这些道家符号与术语,不一定能在新时期发展针灸医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通过再现道家针灸的本来面目,将会为针灸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巩昌镇:有人说经典针灸学是治神的医学,调气的医学, 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讨论治病就进入现代针灸学的范畴了吗?

何崇:经典针灸学是治神与调气的医学,这是他们的立论基础。经典针灸学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神或气不调引起的,所以在临床层面上,治神与调气仍然是主题。经典医学从病因、病态、病候、治法以及具体操作,都如流水线一般,几千年来,逐步产生了自己的治疗体系与风格。

今天所谓的现代针灸学,实际是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对中医学的一个借尸还魂,针刺方法是要的,理论就不要了,用毫针的运针,行物理治疗之实。这与用黄连素作为抗生素的一种治疗疾病是异曲同工。这种运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针灸现代化,它没有导致针灸学术的提升,而是对针灸学术与技术的割裂,最终导致针灸学术的肢解。所以,针灸现代化,应该是坚持自己学术理念基础上的现代化。

 

巩昌镇:是不是可以说现代人对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反常的理解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先人,以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反常为基础的针灸学为针灸学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何崇:西医的以极端写实主义风格为特点的解剖学,以结构为前提和导向的生理病理描述,确实大大地优于古人,古人从来也没有如此清晰地描述过人体的结构。但古典针灸对结构的认识需求不同,它在朴素的解剖认识的条件下,已发育出了一套完整的不依赖于解剖写实描写的学术体系,所以,今天的解剖对针灸学术本身,已不是重要因素。当然,如果谈结构针灸学,如果他们已经认为自己系统化了的话,今天的解剖结构描述还是相当重要的。今后的针灸现代化发展向何处去,我们今天还不可预测,解剖,生理和病理学的内容是否会对针灸的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很难说。

 

巩昌镇:您已经研究针灸学40年了。这可能是一个人在学术上最为成熟的年龄。作为个体化特别强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如何积累知识、传授知识?如何让学生和同行分享这门学科增长和产生着的知识和技能呢?

何崇:个人认为,如果我们坚持明代针灸医学的传统的话,针灸实际是一个对人体部位和反应性极端重视的学科,一个好的针灸医生,首先要会看病人的神,了解神的怯勇,再会看病人的气,看气的动静,接下来就是会看病人的躯体部位了,就是看身体部位与病位的对应关系,掌握了这三层关系,一个针灸医生就成功了一半了,剩下来的功夫就是在手上了,就是所谓的针刺手法。这些技能的达成,需要非常严格的训练,我个人认为,学中医就象学画画一样,应该有三部曲:(1)看,欣赏;(2)摩,临摩;(3)试,试诊。这个三部曲是个终身的过程,永无止境,而且大多需要师傅的前期指引,过去的徒弟学完了以后,一般会要被师傅要求多走几家,广采博收,通过看与摩来拓宽视角。另外,针灸医生的读医案、读医话与个人备忘录的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针对针灸学科的这些学习特点,针灸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给予学生相应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上手,更有自信地处理病人。

 

巩昌镇:如何看待当前以经典为基础的经典针灸学和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针灸学的分野?碰撞还是整合?如何更有利于针灸学的健康发展?

何崇:在针灸领域,经典针灸目前还是整个学科的主导,所谓的现代针灸学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还不能站立,远不能与古典针灸学比踵。那么西医学与经典针灸学是碰撞还是整合,主要还是看学科的成熟度与契合点,一切俱为天成,不是人力所为。个人认为,针灸学科的发展空间很大,触及人类当今众多的认知盲点,极具实用性,而且学科本身极具抗压性,能在不被整个主流医学认同与理解的情况下顽强成长,其前途不可限量。

我并不认为西医学有敌对针灸、专与针灸为难的态度,但他们肯定不会让自己不理解的东西登堂入室,流入主流医学体系。西医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是很认真的,摄入了极大的信息量,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些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路与想法,在他们就是死结,西医医生需要对中医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与体验。由于人类认识的阶段性与局限性,西医学今天仍不能充分理解针灸学,针灸学的被广泛认可,尚需要契机,需要人们认识的逐步提升。当然,针灸学科的发展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认可,而是来自于学科自身的更新,针灸学的发展,有待于我们这一代人以科学的精神,老实的态度,奉献的热忱,一步步地去达成。

 

巩昌镇:在您看来,如何用经典著作和现代科学铸造一个合格的针灸医生?培养一个学生,这两类知识和技能各占什么比例?

何崇:我认为没有一本书可以造就一个针灸医生,针灸医生的养成,主要靠老师,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习一些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医生需要有感觉,这种感觉基本上都来自老师的熏陶,实践中的体验,临床疗效的实证,治疗经历的总结等等,书是其次。我记得入学后第一次见邱茂良教授,我问他,研究生部要我问你一下,这学期该读什么书,他的回答是,明天你跟我去医院上临床!

我可能说得有点极端,但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会有一种反射性的职业病样的眼光与敏感,看到病人就像一头跃跃欲试的狮子,这些东西书永远都不会给你。作为针灸医生手指上的敏感度和指力,都不会从书中得到,所以学得针灸需躬行。

当然,读书也很重要,阅读与重复是巩固、强化、甚至再组织自己知识点的不二法门。增加知识面,扩展业务技能,读书与课堂教学也不可少。今天,经典著作与现代科学著作的学习,其重要性已被公认,被大多数学校列入主要教学内容。如果非要说经典著作与现代科学著作的比例的话,我会想是7:3。

 

巩昌镇: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经论治、辨脉论治、甚至辨肌论治、辨构论治等众多针灸方法同台演出。他们极大地丰富了针灸医学吗?

何崇:一个成熟的学科,具有容纳各种观念的能力,各种观念的碰撞与交融,可以成为学科的营养。不论是辨证、病、经、脉、肌还是结构,都强化了一个视角,对某些病证可能是至关重要。任何观念有其优点,也会有其不足,如果我们扬长避短,提高我们的疗效,就是对针灸医学的贡献。这些辨证方法只是一个工具,工具不论好坏,主要看什么人去用,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如果仅偏于一法,那属于饮食偏嗜,就会营养不良,虽可逞一技而扬名,但不利于针灸医生在技术上的全面发展。

 

巩昌镇:如何看待五行针灸学、日本经络针灸学、医学针灸等针灸流派?他们丰富了针灸学吗?

何崇:日本的针灸是一个在西洋医学逼压下痛苦转型的中医学。日本医学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江户时代,以御园常心为首的御园氏十代针家,推广了日本三大针法之一的打针;“针圣”杉山和一及其门人的贡献是发明管针并开发出多种管针术;堀元厚的《隧输通考》集中日历史腧穴研究的大成,是腧穴学中的《本草纲目》,至今仍无古籍出其右。然而,针灸在幕府时代末却有过一段被西医完全赶出局的时代,当时的泽田健等人被迫去朝鲜行医。明治维新后,明治政府为针灸医生行医开了一个口子,但真正从业仍然非常艰难。客观上说,如果针灸的操作不能被理解,那行医的合法性就受到了严重的质疑,这就是日本针灸医生的生存环境。那这种压力下,日本针灸只能有一条道路可行,那就是压缩自己,改良理论,让自己变得可以被理解,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其中也有一批人,在重大的生存考验面前,仍坚守传统的风格,成为所谓的古方派,但针灸古方派极少。

五行针,良导络针法,还有现代针灸,他们都是在理论与操作等方面都对传统针灸作了较大改动的针灸法。五行针就是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杂合的一个产物,良导络运用了传统经络理论,但着眼经络电平衡的测定,也是一个中西混用的理论,现代针灸则是传统理论的现代解读,变化更大。

虽然他们作了较大的改动,但也确实展示了这些针灸疗法的临床价值,拓展了针灸临床的一些思路,如五行针对身心疾病的认识与处理方法,良导络对内脏病变导致经络电平衡偏离的评价与调整,还有运用传统理论治疗一些现代病证的尝试,使针灸的科学性有效性得到更有意义的证实。鉴于他们的贡献,现代医学对针灸的临床作用产生了更多正面的认识,也为针灸疗法在新的医学环境里,为针灸学找出了更有利的生存空间,无论在学术上和学科发展方面,我认为他们都丰富了针灸学,他们迈开了大步,在中西医汇通的道路上探索而行,几十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果,值得学习与研究。

 

巩昌镇: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如何?作为一个成熟的理论思想家和临床实践家,您对针灸医学的发展有什么建言呢?

何崇: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从学术价值上看,这个学科涉及众多的现代科学盲点,对针灸的理论、针灸实质探索及疗效机理的揭示本身也是人类生命科学重大发展的标志。从学科的价值的角度上看,针灸学科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我们对古典针灸学的认识今天还只是沧海一粟,其中还有大量的有价值的东西还没有被发现,有待被开发,同时学科还有较大的临床拓展空间,所以,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应该具有乐观的估计。

对于针灸学的发展问题,这不是哪个人能推动的问题,他的发展需要人类技术与认识水平的整体提升之后,才能形成对古代文化重新认识的土壤,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通过一个认识回归过程达到一个思想升华。如果在当今的时代,针灸学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发展,我们也不必自责,也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只是因为时候未到,急不来的。急匆匆地推出的现代化,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的假现代化,缺乏实际意义。

针灸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认真研究针灸学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思想方法,对这些观念用现代的语言加以精确定义,将中医的学术思想明晰化,量化及客观化,这样在针灸学发展遇到重大机遇时,就会迅速跟进,如果我们有一大批的学者,不求虚名,不求私利,潜心斟酌,细致推敲,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不留一丝含糊,不存一分也许,在针灸学术的各个角落都精耕细耙,就是我们这一代能为针灸事业所做的最大贡献,我们坚信,任何踏实的不自欺的工作都会有回报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