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为何北京新冠肺炎中医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2%?因为中医研究的不是药!
来源:天地阴阳 2020-02-25 [其它] [国际论坛]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击疫情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虽然接下来的任务依然艰巨,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今天,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等官微发布了一条消息:北京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总有效率为92%。不仅北京,在其他省市,中医药的有效率也非常之高。比如广东:中医药参与治疗确诊病例占93.54%,有效率达89%。

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过程中,中医药的效果可谓神速:连夜给患者服用中药,次日清晨,患者体温降至37.2°。也许,全世界都会惊讶这样的效果,但是在中医的眼中,这样的情况见的太多了!


唐朝医生孙思逊说:“胆欲大而心欲小”

清朝医生吴塘说:“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

明朝医生张介宾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若新暴之病,虚实既得其真,即当以峻剂直攻其本,拔之甚易。若逗遛畏缩,养成深固之势,则死生系之,谁其罪也。”

古人说的这些话,就是在告诫我们,用药如用兵,在面对急性病症时,既要胆大,也要心细,做到用药精准,非如此不能救人于危急时刻。可是,如果不是因为新冠病毒没有特效药,又有谁愿意在如此危及时刻,优先想到用中医药进行救治呢?

2月21日,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新冠肺炎患者三分之一肝功能异常,中医药介入不仅没伤肝还保肝》,不知道是否有专家感到惊奇?如果按照实验室检验的标准来指导,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不过可惜的是,实验室中的小白鼠不会喝中药!

中医,传承了数千年,前人总结的很多经验,不仅是治病的,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时至今日,中医依然广泛应用,依然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这是华夏祖先留给子孙的福利,也是留给世界的福利。可就是这样一门十分有用的,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验技术,却在我们的手中,不断的丢失。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很多丢失的技术,我们再也找不回来了。仅仅是正骨的手法,中药的炮制,就已经有很多技术,在汇入历史的长河的过程中,干涸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因为有些治疗成本太便宜了,因为中医太不会自我营销了,因为他们只会终日埋头于理论研究,埋头于临床实践,埋头于用药思索!所以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一边是失传的经验,一边是人们的怀疑!中医到底还能存在多久,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因为后继无人而逐渐消亡?人么迫切的在寻找证据,在寻找某一个方子在治疗某一种“病”的有效率。

各项实验,各项数据,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希望拿出证据来证明这一切,可终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太多的人厚今薄古,也终于忘记了中医是什么。


中医不是药!!!一部《伤寒论》,自古至今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这一数据已经无法统计。但是如果仅仅研究伤寒论这部书到底可以治什么病,研究哪一味药对应哪一种病,就完全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伤寒论》的立论基础是其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这个理论体系,这些药和现代医学所谓的药没什么两样。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体系,才有了《伤寒论》两千多年的应用。

解剖和显微镜下的医学,研究的是疾病,研究的是生物学,研究的是物质层面。阴阳统属的经络、气血、精神、魂魄,这些对应的是活着的人,研究的是道德层面,研究的是自然法则。虽然中医提出的概念观,有些测观测不到,但看不到并不等于不存在。

当你生病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否可以通过仪器被检测出来?至少现阶段为止,还没有哪个仪器可以描述出这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却真实的存在着!这感觉,才是中医诊断过程中所需要的。所以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数据,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感觉的活生生的人。

太多的人,在寻求中医答案的过程中,已经走的越来越远了。真的希望,在未来探究中医的路上,有更多的人能够回归到我们的中医文化,能够从思维层面觉悟: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也贯彻在中医当中,因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生物数据和实验观察。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