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你不懂中医,更不懂科学
来源: 诵明书院 2018-09-07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的以形治形理论,常被不懂中医的人用来讥讽诟病中医,认为这种认识极不科学,过于浮浅,进而对中医理法进行否定。其实它背后蕴含着中医理解药味性能和主治的重要方法。 纠正大众对中医的偏见也是中医人的重要责任,希望路玉滨教授的这篇文章能对大家认识中医、认识中药有所启示

中医“以形治形”背后的逻辑

作者/路玉滨

 

1

从一组中药图片看“以形治形”

 

“以形治形”是中医理解药味性能和主治的重要方法。

 

如鸡血藤、钩藤、夜交藤、红藤等藤类药物,大多具有通痹、活血通络、伸筋等作用,治疗人体与藤形似的肢体、经脉、血络、筋脉的病变。

                                     鸡血藤

 

种子形似肾脏,补肾药来源于种子的很多,特别是多子的植物,如桑椹、女贞子、覆盆子等,大多有补肾填精的作用。

 

                                              女贞子

 

有些药物,与病变部位因形似为功,如肉苁蓉,形质似男性阴茎,所以可以补肾壮阳、填精补血;巴戟天外层皮肉脱落,形与精子无异。

 

                         巴戟天

 

狗脊,可形似犬类,有骨有肉有脊,故能补肾强脊。

         狗脊

 

 

土荆皮,色形俱似癣病皮损,而为中医治疗癣病的特效药。

 

土荆皮

 

 

蒲公英,植株与花皆呈球状,与乳房相似,其花茎内含乳汁,所以为治乳痈的要药,等等。

蒲公英

 

2

“以形治形”在现代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以形治形,常被现代人用来讥讽诟病中医,认为这种认识极不科学,过于浮浅。进而对中医理法进行否定。

 

甚至现代中医界的很多人士,也从内心深处否定这种方法,现代的中药教材,也彻底与传统思维绝缘,不仅正文看不到丝毫的传统思维痕迹,就连摘录的古人文献,也因现代人的取舍,看不到一点类似表述。

 

以形治形,仅仅是古人对个别药物功能原理的总结,还是在中药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 

 

以形治形的药物作用原理,在中医理论整个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又具有怎样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是我们正确评价以形治形原理的基础。

 

形在中国哲学中是指有大小形状而可见者。《内经》有句经典名言:“气聚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换言之,一切有形之物,本质上都是无形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之所以形各不相同,是因为形成和维持形的气的运动状态不同。

 

所以在中国哲学中,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以及气如何运动或气运动的形式(气机),就构成气理论中的两个极为重要、极为根本的概念。

 

自然界万物万象,纷杂难辨。各种事物的形象表现是否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或者可以归纳为一些基本的气的运动形式?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而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五行理论,为在复杂的自然万物中寻求其基本规律和联系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既然自然界是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过程,任何有形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都只是一个过程。

 

古人从对自然界尤其是农耕时代农作物观察中,认识到任何有形之物都有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而这五个阶段,只能是气在不同阶段运动形式不同造成的。

 

木曰生发,其气必然向上向外运动,只有如此,事物才可能发生发展。而做为生发之气的外在表现或结果,事物会呈现细长向上(如枝条)、色青等表现。所以细长是木气运动特点所决定的。

 

而水曰润下,其气必然下行而聚合,于形则表现为种子状或聚合状,如植物的种子、人的肾脏等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任何两个形态相似的事物,其气都必然存在类似的运动方式。

 

《内经》在解释五脏开窍时强调"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辨五味矣”。

 

意指在开窍理论中,五脏之所以与五窍有特异性联系,是因为五窍赖五脏之气的供养。而在这一关系中,五脏与五窍之间形态上的相似也是必然的认识。

 

肝呈楔形,左右两叶,目亦为楔形,左右各一。鼻为肺之窍,二者均呈半椎体状。肾开窍于耳,两肾两耳,均为蚕豆形(子状)。

 

在确认了形与气的运动关系以后,下一步必须解释的是为何外形相同或相似,但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基于宇宙由一演化生成的整体思想,天才地提出了"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伟大论断。

 

亦即《易传》所言"万物以德相通,以情相类"。认为以阴阳五行为基本规律的世间万象,在"类"和"情”上相通、相感、相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性,就是最能体现事物"类"、"情"的概括。

 

这种思路,决定了中医学在认识事物时,必然以比类取象为基本方法。比类取象绝不是形式逻辑中的类比,其结论在阴阳五行层面上存在必然性。

 

正是在这样的完整逻辑体系里,中医学不仅用比类取象方法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在认识药物性能、疾病诊断和治疗、针灸穴位的功能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甚至在现代生物学、全息理论等方面,都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石决明

 

以石决明为例,其形似肝如目,故专入肝经。因质重可以潜阳,入肝则专潜肝阳。因内面明亮,更可以清肝明目,治肝热视物昏花。古人云介类潜阳,正是基于此。

 

而虫类药物,如地龙,全蝎等,形体细长似肢体筋脉,故善治痉挛抽搐,即所谓"虫类"熄风。

 

全蝎

 

3

针灸与以形治形

 

十二经原穴多在腕踝附近。原穴乃十二经原气汇聚之处,功能补益。

 

以太溪穴为例,其位置在内踝旁相对较大的凹陷之处。经气至此,必然先汇集聚合。汇集聚合为添补之意,所以太溪为补肾要穴。

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再以郄穴为例,郄有空隙之意。郄穴为经脉之气深注之处。换言之,郄穴如陡峭山崖上直上直下的管道,经气至此,必速流而下。此乃郄穴善治急性病,痛证及出血的基本机理。

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再以郄穴为例,郄有空隙之意。郄穴为经脉之气深注之处。换言之,郄穴如陡峭山崖上直上直下的管道,经气至此,必速流而下。此乃郄穴善治急性病,痛证及出血的基本机理。

 

颊针

 

形似所揭示的气运动形式的相似,同气相求所表达的远端的相互感应,才是这些流派迅速与中医原有理论和方法相互融合的主要原因。

 

中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对其规律的描述和应用,是建立在“生成论”基础上的,与以“构成论”为基础的西医医学截然不同。因而由此产生的相应理论和方法也不一样。

 

以形治形从生成论的角度,是合理的、必然的,对于“构成论”形成的事物,结论则是不可靠的。犹如针刺一个真正的病人,与针刺一个稻草人之间效果的差异。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