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药传承要有时代感
来源:健康报 2019-12-27 [其它] [国际论坛]
提及中医,现代人总有“老古董”的印象。有些时候,人们还认为在现代医学的大环境下,中医已经脱离了主流,成为中老年人的专属治疗方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在日前由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的2019中医药传承·北京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认为,中医是极富时代感的,更是可以被现代人所接受的。

  守正是中医传承的根基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国家层面的关注、政策的有力支持,中医药优势日显突出。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认识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尤为重要。

  守正是中医传承的根基。王国玮表示:“现在很多疑难病症,不是中医解决不了,而是我们现在中医人的很多技术没达到古人的高超水平。中医药传承最重要的是守正,守住中医药文化的根脉,遵循其发展规律,才能传承中医药的精髓。”

  中医药传承要有时代感。王国玮指出,近年来,疾病谱发生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不良生活方式出现……面对这些变化,中医人要有新的思路,把中医的理论在守正的条件下积极创新。只有创新了,中医才能更好地传承,才能广泛地发扬。

  三个“融合”推动中医发展

  对于如何更有利地推动中医药发展,王国玮认为,要把握好三个“融合”。

  首先是中西融合。疾病千变万化,中医或者西医“单打独斗”,很难战胜疾病。未来会是中西融合的医学,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优势。

  其次是古今融合。现在使用的很多经典处方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千年古方藿香正气是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一个方子,现在有近900年的历史了。六味地黄丸是儿科鼻祖钱乙的处方,到今天也1900多年的历史了。类似这样的古方,为什么经历了千年,还能沿用至今,还能在临床上发挥确切的疗效?就是因为这些古方有其传承的科学内涵,它的理论是科学的,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第三是中外融合,中医人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了解医学的最新发展以及社会对医学的需求。了解国外医学的发展和治病的理念、思路,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医院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传承,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王国玮表示,中医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集百家之长,跟随多位专家学习,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学习。这种学习也要有时代感,学习老师是基础,同时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思考,要有自己的观点,正所谓“传承精华”。

  北京中医医院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中医医院,建院之初,就汇集了北京乃至北方的各派大家,名医荟萃,流派纷呈。为了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1959年北京中医医院开始了师承工作。此后,先后开展6批国家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将老中医的学术精华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进入20世纪,北京中医医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启动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采用“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发挥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滚动效应,集中院内可以利用的中医药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培养,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打造一批具有中医临床特长的中青年名医队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医院中医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北京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强强联合,在全国中医院校首创“5+3京华中医传承班”中医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是一个5年学士培养加3年硕士培养的中医学专业卓越中医师培养计划,改现在本科、七年制硕士培养“一带一、一带多”的培养方式为“多带一”的培养模式(即多名导师带一名学生)。京华中医传承班依托北京中医医院名医多、室站全、传承久、疗效佳等中医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医院内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新名医工程等建设项目资源。学生入校后,即由医院配备一对一临床导师,导师由老、中、青三代名医团队组成,通过“早跟师、早临床,跟名师、跟名医”,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校院联合培养中医传承型人才的新探索。整合校院资源优势,共同打造中医高端人才品牌,最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传承任重而道远。王国玮介绍,中医药传承·北京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未来将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做好医学传承和文化传承,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