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周仲瑛:认真思考,中医如何才能成才?
作者:周仲瑛来源: 深圳梧桐山国医私塾教育 2018-09-11 [其它] [国际论坛]
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崇洋思想甚嚣尘上,民族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强烈冲击,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科学,受尽歧视、轻视的不平等待遇。直至解放后,仍然有人提出要用西医学改造中医学,在中国医学界甚至中医队伍中受这种思想毒害的负面影响至深,给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与思路造成了困惑、迷茫与误导。严重干扰了学子的专业思想和自信心,出现姓中不信中的怪现象,导致中医自身的淡化、质化、西化,虽然培养人才数量不断增长,却形成后继乏术的结果。我们没有理由把中医的发展放在西医基础上,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替代中医研究,而是应该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吸取现代多学科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应该怎样治学,如何才能成才,必须认真思考,究竟路在何方?

壹、学当求径

 

学无捷径、无取巧之门径。学习中医的门径有二:

 

一种是从源到流。以四部古典著作奠基,系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学及温病学,然后再下溯历代医著。

 

这种方法,能打下较好的理论根基,弄清水源木本,有很充足的“后劲”。但在初学阶段,感到枯燥、茫然,难以领悟其中奥义,应联系实际消化吸收。

 

在这一段崎岖的道路上,可能走得非常吃力,尤其在苦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典籍时,真有点象小和尚念经那样的滋味,但如能把一些主要篇章条目背熟,到临床后则能受到触悟和得益。

 

另一种是从流到源。就是把后世浅近实用的读物,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加以背诵记忆。

 

同时阅读《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医宗金鉴》(各个专业——杂病、儿、妇、外、正骨等心法要诀)《医学心悟》《医方集解》等书,进入临床时还要选读2~3家医案。

 

这种培养途径,容易与临床接近,但理论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才能加深功底,否则缺乏后劲。

 

当前中医高等教育多版系列教材的编写,为培养中医人才铺平了道路,但从总体上评价,应该说还是从流到源的学习门径。

 

若能进一步继续溯源,在进入临床实践后,再温习四部经典,自能在理论水平上提高一个层次。

 

 

贰、学精于勤

 

勤能补拙,业精于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勤学五诀如次。

 

1.精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以奠定基础、切合实用之书为读本,以少而精为原则,选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实用章节以及后世的《类经》《伤寒来苏集》《金匮心典》。

 

临床实用性强的著作,如《类证治裁》《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证治汇补》《医宗必读》《金匮翼》《医宗金鉴》等。

 

然后进一步博览,选阅一些代表性著作,如《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景岳全书》《东垣十书》《兰台轨范》《杂病广要》《河间六书》《张氏医通》等。

 

同时涉猎一些参考工具书,如《本草纲目》《图书集成》等,以及专病专科书籍,如《风劳鼓膈四大证治》《血证论》《外科正宗》《济阴纲目》等。

 

最终达到由博至约,构成自己所特有的知识结构。

 

要带着疑问读,循着中医学理论体系读,有序地抓住主要内容,逐项理解巩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机、辨证、治则、方药。

 

 

2.勤记

 

摘要(卡片)、电脑辅助节录;写读书心得体会;专题综述多家独特的学术见解,并予评析。

 

 

3.深思

 

要深思、明辨,敢于质疑。如肾无实证,亦无泻法;肝无补法;便血——远血、近血;尿血——心移热于小肠等。

 

 

4.熟背

 

要有象背外语单词那样的劲头。背是为了用,“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要片面指斥为死背硬记,读死书、死读书,认为只要理解就行了。

 

该背的就要背诵,要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要背应用性的、属于基本知识类的书,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或《四言脉诀》《十四经腧穴歌诀》。

 

 

5.多问

 

学问、学问,要不耻下问,问道于师,珍惜现在学习的好条件。过去自学成才的人,往往是“偷学”的有心人,苦于无师可问。

 

现在是听课受业,自学消化,带着问题请教任课老师,答疑解惑,还可促进教学相长。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