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专访《未病测评学原理》主编张启明:让人人可测未病 可治未病
来源:环球网 2019-07-31 [其它] [名医论坛]
《黄帝内经》里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两千年来,治未病一直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如何发现未病?由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中医器械专业组组长张启明主编的《未病测评学原理》一书给出了答案。

  4月20日,该书正式发售。张启明和松果健康创始人韩治刚就中医现代化、中医器械发展和未病测评学理论的产业应用等问题接受了环球网的专访。

  未病测评学是什么?

  未病是什么?古代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太素》的编著者杨上善认为,“未病之病”是指“病已有而未成未发”的萌芽阶段,即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

  张启明认为,未病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人体功能状态变化的过程。“在疾病没发生之前,如何判断功能状态的高低,从而进行监测、评价、调理和管理。”把中医经验变成人人可掌握的共识,把疾病消灭在未发生之前。这是编写《未病测评学原理》的初衷和意义。

  因此,未病测评学是研究人体各种功能性质的执行结构,功能实现的参与结构,功能协同的调节结构,功能态势的表达结构和关系结构,调节能力的弱化因素和测评原理的一门应用性医学学科。

  通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张启明将国际疾病分类目录收录的10265种疾病归纳总结为53个异常功能(亚健康)状态,最终确定了人体的21种功能,这成为未病测评的基础。

  “这是一个化繁为简、改变中医理论表达的过程。”张启明指出,中医曾被认为是不具备理论结构的经验医学,而且各个学派自成一家,语言表达晦涩难懂,难以与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这些都制约着中医的传承、发展和应用。未病测评学就是要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医的基本概念的内涵界定,用生物医学或工程技术的名词术语来进行理论或学术观点的翻译和表达,进而借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实现未病的测评,以实际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

  诊治功能性疾病大有优势

  “我们国家发布的疾病分类目录包括22542种疾病,国际疾病分类目录有10265种疾病。其中,92%的疾病在新陈代谢或者人的生命停止前后,诊断指标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92%的疾病不关心新陈代谢的改变。”张启明指出,当今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器质性疾病,但疾病还包括大量医疗设备检查无法发现器官组织有异常变化的功能性疾病等。

  慢性病的产生都是经历了一个从功能性病变到器质性病变的过程,那么,及时了解人体的功能状态,提前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就显得尤为关键。张启明以高血压病举例指出,血压过低时,注射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剂),血管(效应器)收缩,后负荷增大,使血压升高;血压过高时,注射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血管(效应器)舒张,后负荷减小,使血压降低。但未病测评学的研究目的是在高血压或低血压发生之前,通过对人体血压的常态下、长时程、实时、无创检测,借以判断血压调节能力的高低,并通过适当干预提高人体血压调节的能力,达到不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的目的。

  在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上,张启明认为未病测评学有三大优势。首先,中医诊断的各种证候,实际上是对人体目前的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评定,而未病测评学关注的正是人体的功能态势,并且给予量化。

  其次,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关系”的特点一样,未病测评学也是关注在各种“关系下,人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而未病测评学就是把这种“关系”找到并表达出来。

  第三,可以通过传感器、技术设备采集反应人体功能的生物信号,找出评价指标判断某种功能的强弱和调节能力。从而实现在疾病没发生之前,发现功能状态的异常,及时进行调理。

  “我们想做的事情不是针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监护和康复,而是针对人体所处的某种异常、非健康状态进行一个客观定量的监测和评价,从而进行恰当的干预、调理,使人体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张启明强调。

  未病测评学点亮大健康产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让健康产业迎来重大利好,中国健康产业在未来五年将扩大10倍,全民健康意识空前高涨,对疾病的认识也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预防、追求健康上来。

  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的表达方式与生物医学或工程技术存在屏障,导致中医理论在产业应用上存在不足,尤其是中医器械。

  有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我们国家已经发放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备案证有11万张之多,中医器械注册证仅有301张。我们国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有1.58万多家,中医器械的生产企业仅有185家。

  中医器械数量占的份额极少,应用情况也不乐观。张启明指出:“已经获得注册证的医疗器械中,诊断器械只有5种,例如脉象仪、舌象仪、经络分析仪等,而这5种更多的是用于教学科研,而没有应用于临床。”

  早在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组织专家筛选技术成熟、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明显的中医诊疗设备,在医疗机构中推广使用。同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但实际情况是中医器械没有被真正普遍应用于临床,很多情况下放在了储藏室或者是仓库。”张启明坦言。

  松果健康创始人韩治刚,结合在天基系统和城市系统等复杂系统领域的经验,通过复杂性科学集成中医和西医,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构建以个人、居家、社区、专业等多应用场景下的生命健康服务体系。

  “《未病测评学原理》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解开人体复杂系统生命规律的钥匙。基于《未病测评学原理》开发的技术与应用,将真正帮助老百姓主动健康,百岁天年。”韩治刚非常坚定地说到:“有了客观定量的基础,我相信它会成为点亮整个大健康产业的一把火。”

  中医现代化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背景下,中医药正在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但由于文化背景及习惯差异,像“气”、“脉搏”等中医药的专业术语难以被外国人们理解。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医药要“走出去”,首先要攻克的是语言关。

  张启明介绍,《未病测评学原理》是用现代生物医学的语言来对中医理论进行“翻译”,是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的创新,让中医能够与生物医学现有的成果进行直接对接,这样才能让中医走出原来那种主观、抽象的状态,而走向客观、定量。

  “中医治未病理论实现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治未病产业的发展,也助推中医走向国际化。”张启明指出,在中医药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下,中医语言的现代化更加有利于中医被全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作为将未病测评学理论应用于健康产业的实践派,韩治刚认为,看得见摸的着的高科技产品,不仅承载着中医的理论和智慧,而且能够让全世界人们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更加有利于中医药“走出去”。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许可以为中医药国际化探索出一条康庄大道。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