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慢性下肢溃疡的中医药诊疗体会
作者:祝柏芳 2018-07-03 [其它] [名医论坛]
慢性下肢溃疡是中医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动静脉供血不足有关,此外还 可继发于神经性、代谢性、外伤性和感染性疾患。中医认为系下肢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 ,或者淤血凝滞经脉,化热肉腐所致。 中医临床上我主张按溃疡创面分期和感染程度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型来论治,即:1)湿热 下注,淤血凝滞型;2)气阴亏虚,血脉不畅型。也可以辨病为主,随症加减,用自拟的下肢 溃疡通用方---“加味五神汤”化裁治疗。 外治方面则宜遵循:洗、灸、药、包、功的五大原则,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用“猪蹄汤”解毒 消肿,药灸煨脓消炎,“生肌玉红膏”、“生肌白玉膏”和自创的“琥珀敛疮膏”,去腐生肌,敛疮 收口,改善血循,使腐去新生,溃疡得以愈合。

 

皮肤或粘膜缺损合并慢性感染,伤口长时间不愈合称为慢性溃疡。下肢是溃疡多发部位,尤其是小腿脚踝内上侧最多见,且易经久不愈,形成下肢慢性溃疡。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下肢静脉循环不好所引起,小腿脚踝上侧血管交通支特别丰富,淤血的情况,小腿下1/3部位最为好发。


慢性小腿溃疡,中医称“臁疮”,发生在小腿部,分内、外、前臁三种,俗称老烂腿,外臁属“三阳经”易治,内臁属“三阴经”湿兼血分虚热难治。   
臁疮之病名见于《证治准绳·疡医》:“或问足内外臁生疮,连年不已,何如  曰;此由湿热下注,瘀血凝滞于经络,以致肌肉紫黑,痒痛不时,女人名为裙风裤口疮,即臁疮也。” 臁疮指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或瘀久化热等所致。  


【病因】  
引起下肢慢性溃疡的原因很多。在处理局部溃疡前,必须判断其病因,并予以适当治疗,否则治疗后也将破溃复发。  


(一)血管性疾病    最常見,約佔70 ~  90 %  
  1.靜脈供血不足性小腿潰瘍  
最常見的是靜脈曲張性潰瘍(郁積性潰瘍)。系由靜脈機能不全,導致靜脈曲張,靜脈壓增高,毛細血管損傷,組織內壓力增高、水腫、纖維化、小動脈和淋巴管阻塞及皮膚氧合作用降低,加之外傷和感染,最終促使潰瘍的形成。其主要特點是潰瘍好發於小腿下段的內側,四周水腫,局部疼痛,表淺靜脈曲張,紫癜,色素沈著和濕疹樣改變。  
 2 .動脈性潰瘍  
(1  )四肢動脈粥樣硬化:如動脈腔完全閉塞可產生小腿乾性壞疽和潰瘍。  
(2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3.血管炎:過敏性血管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皮病,白塞病,結節性多動脈炎,結節性血管炎。  
 4 .淋巴性  
淋巴水腫:由於反復發作,淋巴回流障礙越發越重,最後導致局部出現皮膚潰瘍。  


(二)神经性疾病  
1.糖尿病  
2.脊髓痨  
3.脊髓空洞症:  
(三)代谢性疾病  
1.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2.痛风:  
(四)外伤性  
压迫性  
冷损伤  
放射性皮炎:  
(五)新生物(鳞癌,基底细胞癌,Kaposi肉瘤,蕈样肉芽肿):各种因肿瘤引起的溃疡,
主要应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来诊断。  
(六)感染性  
細菌性  
(  1)癤腫:由金葡菌感染所引起,初為毛囊性炎性丘疹、結節,後化膿壞死稱膿瘍,中心有膿栓,排除膿栓可成潰瘍。  
( 2 )臁瘡:是由  溶血性鏈球菌所引起的一種潰瘍性膿庖瘡。主要見於小腿部,多見於營養較差和體弱者。  
(3  )壞疽性臁瘡:見於綠膿桿菌敗血症的病人。多發於四肢、臀部,多個而孤立。初為紅色斑疹,隨後其上發生緊張的簇集性水皰,並迅速變為出血性大皰,破潰後成為圓形潰瘍。  
(4  )壞疽性丹毒:在嬰兒和兒童可發生病情急驟的嚴重丹毒,在炎症基底上,皮膚變為青黑色,先形成大皰,且很快發生壞疽,壞死組織脫落而出現潰瘍。全身症狀顯著,可導致敗血症而死亡。  
( 5 )厭氧菌感染:如由梭狀芽孢桿菌屬細菌所引起的氣性壞疽,開始傷處劇痛,隨後皮膚發生大片壞死和潰瘍,並有組織气肿、恶臭,往往伴严重的毒血症表现。  
其他:结核,麻风,梅毒,真菌感染性(孢子丝菌病)脂膜炎等。  

 


综上所述可知,小腿溃疡的病因极其复杂,故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和某些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在病史中应包括溃疡的起因,初发时的表现,发展的快慢,是否疼痛,用药史,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及家族史等;在体格检查方面溃疡的部位在鉴别诊断上很重要,如郁积性溃疡常见于内踝上方,缺血性溃疡常发生在闭塞血管的最远部位等;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应包括血象,血液生化,免疫,梅毒血清试验,细菌和真菌培养以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病理检查等。最后再根据以上表现和检查结果,加以分析和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临床表现】  
好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的内侧或外侧,内侧多于外侧。

慢性病史。疤痕反复破溃或经久不愈。  
溃疡呈圆形或不规则,创面污秽,肉芽多黯滞或灰白,有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萎缩变硬,常伴湿疹样变,色素沉着、水肿和静脉曲张。  
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相应类型。  


【治疗原则】
消除病因  
高营养饮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局部湿敷,控制感染

中医中药,内外并治  
手术治疗:彻底切除溃疡及疤痕组织,创面采用皮片或皮瓣修复。 
【分型论治】  
按溃疡的炎症感染程度临床一般可以分为两型来论治:  
1.湿热下注,淤血凝滞型(炎症明显)  
局部红肿,瘀血,溃疡,渗出,或腐臭流脓,下肢肿胀,局部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用:四妙勇安汤和三妙散加减:银花、玄参、紫地丁、野菊花、黄芪、伸筋草、黄柏、苍术、当归、丹皮、牛膝、甘草。若痛甚加赤芍、地龙,瘀血明显者加皂刺、丹参、土元。  
2.气阴亏虚,血脉不畅型(炎症不明显):  
局部暗红,皮肤干燥僵硬,溃疡无脓,暗淡不鲜,伴体倦乏力,心悸气短。舌淡红,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阴,生肌活血。  
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黄芪、玄参、野菊花、鸡血藤、茯苓、白术、当归、熟地、白芍、炙甘草、肉桂。  
【外治】洗,灸,药,包,功。  
         1)洗:猪蹄汤(《外科正宗》,三日一次):功能散风消肿,解毒敛疮。主治痈疽疗疖等已溃流脓者。  
         2)灸:用艾绒、硫磺、乳香、没药、麝香,做成艾卷。点燃温灸创面,适用于非感染创面。  
         3)药:外用药物
         急性发作感染明显者,用黄芩,黄柏,大黄,蒲公英,虎杖,地榆、儿茶,明矾,芒硝煎剂做冷湿敷,候炎症减轻,渗出减少时,视疮面腐肉的多少,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型外用。  
(2)疮面污秽腐浊,或者肉芽晦暗发硬时,以提脓去腐,拔毒生肌为主,生肌玉红膏掺七三丹或者五五丹,九一丹(以脓腐的多少决定红升丹的浓度)。  
(3)溃疡面干净无脓,以生肌去腐,收口敛疮为主,用生肌白玉膏,掺复方生肌散(自拟,见附方)。  
         4)包:包扎
         5)功能锻炼


【内治经验方】  
《加味五神汤》  
治则:补气活血,解毒祛湿。  
药物:生黄芪 30 党参10 白术10    茯苓10  炙甘草6   白芍10    熟地黄10    川芎8  当归12    怀牛膝12    车前子10    金银花10    木瓜10    防己10    丹参 10   乳香5 没药 5


【外治经验方】  
    《琥珀敛疮膏》  
治则: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敛疮收口。  
由琥珀、藜芦、蟾蜍、乳香、没药、白及、白芷、血竭等味药物组成, 1天1次。15 天为1疗程。  
本人经验方,湖南中医药大学皮肤疮疡科外用协定处方之一,用以取代丹药的使用。  
《琥珀敛疮膏对慢性溃疡的修复与实验研究》获得1995年湖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  
实验结果:  
王建湘等采用手术方法制成家兔皮肤溃疡模型,分别用琥珀敛疮膏、威斯克换药及空白对照组观察,结果表明琥珀敛疮膏组在溃疡面积缩小、愈合时间上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疗效优于威斯克组和空白对照组。病理切片显示琥珀敛疮膏组溃疡处被大量肉芽组织填充,可见有少量疤痕形成,少量巨噬细胞,创伤表面可见有上皮细胞形成或增生。威斯克组溃疡底部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尚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说明琥珀敛疮膏确能减轻炎性细胞浸润,促进上皮细胞增生,从而使溃疡愈合时间缩短。  


2.《復方生肌散》  
组成:白芷50g 儿茶30g 三七30g 乳香(炙)30g 没药(炙)30g 血蝎30g 冰片15g 龙骨(煅)100g 赤石脂100g 松香50g 白芨30g 白蔹30g 象皮(炙)30g,珍珠30g
制法:上药共烤焦黄后研细末,过200目筛,瓶装备用  
功能:生肌收口,敛疮长皮。适用于各种疮疡腐肉已尽,疮面干净无脓,肉芽新鲜时。  
用法:疮面清洁后,轻薄均匀地直接撒在疮面上,然后盖以黄连油纱条或者生肌玉红膏纱条,外盖纱布或棉垫。

  
(当归,白芷,黄连,黄柏,白芨,五倍子,白蔹、血蝎,乳香,没药,黄丹,儿茶,冰片,龙骨,松香,情分,雄黄,麝香,巴豆炒墨研如膏;松香,皂矾,女贞叶)  


附方:  
1)豬蹄湯  
( 羌活、甘草、赤芍、黃芩、白芷、當歸、蜂房各等份。上為粗末,視疽瘡大小用藥,先將豬前蹄1只,用白水6碗,煮蹄軟為度,將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用藥30g投入汁中,再用微火煎10數沸,密絹濾去藥渣,候湯半熱,將軟絹(紗布亦可)蘸湯淋於瘡上,輕手挹去瘀膿腐肉,諸惡物隨湯而下,洗訖,以絹帛挹乾。  


2)生肌玉紅膏:  
組成:白芷15 克 草36克  歸身60克瓜兒、血竭輕粉各 12克 白佔60 克 紫草6克 麻油 500克 
制法:先用當歸、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勺內慢火熬至微枯色,用細絹濾清,將油復入勺內煎滾,下整血竭使化盡,次下白佔,微火化開。先用茶盅  枚,預頓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人盅內,候片時,下研極細輕粉,每盅內投和  克,攪勻,候一晝夜取起。  
  
功能:活血祛腐,解毒生肌。臁疮局部仍殘留少許壞死組織和膿液,瘡面不夠新鮮乾淨時。  
  
用法:瘡面洗清後外塗本膏,一日 1次。用時先用甘草煎湯,甚者用豬蹄  只,先水煎至軟,去蹄及浮油,溫洗患處,軟絹挹淨,挑膏于掌中,撩化,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盖之。大疮,早,晚洗换二次,兼服大补脾胃暖药。  
3)生肌白玉膏:   
藥物成分; 密陀僧、黃蠟各60克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象皮、 白蠟各15克、 輕粉12克   
制法:  
上藥除黃蠟、白蠟外,余俱另研細末。另取桐油500克,放鍋內熬滾去沫,入密陀僧末攪勻取起,入二蠟熔化攪勻,待油稍溫,方入余藥,攪二百餘遍,以大棉紙攤上陰乾,隨瘡大小剪貼。待瘡中毒水流出,膏藥變黑,再換新者貼之。   
功用:活血消腫,祛腐生肌。   
主治:臁瘡潰後,日久不斂。  
  
【实例介绍】  
Mrs P. Duffin(DOB12/11/1852)女,64岁,会计
初诊:15/11/2014
主诉:右小腿内下方皮肤肿胀发黑、溃烂流脓,痒痛12月,加重4星期。  
现病史:患者有双下肢静脉曲张10余年。2013年1月车祸致右下肢胫、腓骨下段粉碎性、开放性双骨折,经手术复位、内置钢针固定等治疗后骨折愈合,但内踝皮肤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经常痒痛出水。2013年10月开始出现右下肢肿胀加重,皮肤溃疡流脓,疼痛,抗生素内服外用治疗无效,溃疡逐渐扩大加深,医生多次建议择期手术清创、植皮遭拒。  
现在症:右小腿及右足凹陷性肿胀,皮肤紫暗发亮,皮温略高,触痛,可见明显的静脉曲张。内踝上方有一纵行溃疡,大小4.5cm X 1.5cm,溃疡口陡直,表面晦暗,有黄色坏死组织和血痂,血痂底下有黄色脓液溢出,溃疡边缘呈缸口状隆起,周围有水泡、渗出和湿疹样改变,自觉痒痛。舌红苔黄腻厚,脉滑数。  
诊断:1.慢性小腿溃疡 2.瘀积型皮炎  
辨证:湿热下注,气虚血瘀。  
治疗经过:  
内治:利湿清热解毒,补气健脾活血。  
处方:黄芪20 白术8 薏苡仁50 赤小豆50 土茯苓20 苦参8 苍术8 黄柏8 知母8 蒲公英15 乳香3没药3 白芷8 白芨8 当归8  
外治:(1)外洗方:猪蹄汤  
         (2)创面处理:生理盐水清洁局部--4%双氧水湿敷--清楚脓液和坏死组织---生理盐水清洁,然后艾灸、上药,隔日一次。  
         (3)艾灸:10分钟
         (4)外用药:复方生肌散撒创面、琥珀敛疮膏油纱条覆盖  
         (5)包扎:穿厚实弹力袜
         (6)功能锻炼:每日活动并抬高下肢3-4次,每次超过30分钟。  
治疗效果:  
5/12/2014复诊:
右小腿小腿肿胀明显减轻,皮肤颜色变淡,溃疡面坏死组织和脓液开始减少,疼痛减轻,溃疡周围渗出、水泡明显减少,疮面较前缩小。  
14/3/2015复诊:
继续好转。疮面缩小50%,坏死组织脱落干净,肉芽生长良好,颜色淡红,疼痛消失,皮疹消退。改服成药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丸+桃红四物丸  
8/4/2015:复诊
右小腿水肿消退,皮肤颜色明显转淡,静脉曲张减轻,溃疡完全愈合。  
8/7/2015、2/12/2015及2/3/2016三次复诊: 溃疡痊愈,无复发。

上一篇:无 下一篇:中医脑病学理论的新发展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