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脑病学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王天俊 2018-07-12 [其它] [名医论坛]
在传统的脏腑理论中,因为脑为奇恒之腑,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关于脑本身的生理、病 理、症候、辨证思路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中医脑病学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从80年代 以后,国内对于中医脑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脑病学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无论是临床还 是实验研究都有了新的进展,出版了多本专著,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专业论文。 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医脑病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提出了督脉是脑的经脉,分析归纳了脑病的五 个基本证型以及相应的针灸和中药治疗方法。

    在经典的中医脏腑理论里,脑是不受重视的奇恒之腑,屈居于脏和腑之下,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应用,关于脑本身的生理、病理、症候、辨证思路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关于脑病的治疗也是无从下手,很少论述。近三十年来国内中医脑病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海外还很少得到介绍。 
 
中医脑病学的简要发展回顾 
1.《黄帝内经》时代:脑的最早论述 
    《灵枢·经脉》(1)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阴阳相搏成精后,首先生成的是脑和髓,然后才是其他的经脉脏腑器官等,脑是优先于其他的脏腑器官而生成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素问·五脏别论》(2)中黄帝问岐伯:‘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也就表面了在那个年代关于脑髓的定位问题就有很多争论。另外,《素问·刺禁论》里提到,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肾,六日死,刺中脾,十日死,等。当提到脑时,说“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方士前辈们已经意识到脑是如此重要,如果一旦误刺中脑,很可能立刻就会死亡。 
    另外,《内经》中还有不少跟脑有关的论述,比如《素问·五藏生成篇》里提到“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大惑论》论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 经筋篇》中的一段话非常值得重视:“足少阳之筋......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这维筋相交的理论记载确实很符合实际脑系的经络传导,与现代科学非常相似。 关于脑病的病理变化,《内经》里论述得不多。只有在《灵枢·海论》(2)里提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可以看出在黄帝内经年代,对于脑髓的生理功能以及它的病理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后来为什么把它归属到奇恒之腑之类,目前尚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可能是在两汉时期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系统里已经有肝心脾肺肾五脏,就没有脑的位置了。 
 
2.李时珍的论述:脑为元神之府 
    在《黄帝内经》其后一千多年的时间,关于脑的理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大部分的中医经典著作都是延续脑为奇恒之腑的说法,一直到李时珍的时代,才出现了新的论述。《本草纲目》(3)的辛夷条下说:“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这段话,后世的讨论很多,也出现了很多的争论。遗憾的是关于“脑为元神之府”这句话李时珍并没有展开说,没有说原因和运用,以至于后人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脑为元神之府之“元神”是先天之神,“人始生,先成精”。现在中医理论里的神一般都是指的心神,可以相对的理解成后天之神。而“元神”同时又是众神之神,它在七情和心神之外,是起统摄作用的众神之神。“脑之元神是统御五神之主,又为五官九窍之司”“脑髓内寓元神,为一身之主宰”(4)。 “脑为元神之府”,元神是受到脑的调控,先天之神、众神之神是在脑的调控之下的。当各种神产生严重的错乱以后,它是需要最高统帅之脑来进行调控的。因此,脑在调控神志、精神、意识活动方面起了最高统帅的作用,这在脑病研究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3.中医脑病学的近代研究 
    李时珍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但之后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一直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国内陆续开始了一些关于中医脑病的治疗以及中医脑病学的研究,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国际上称为“脑的十年”,这也促进了国内中医界对中医脑病学的研究。陆陆续续有大量的相关论文发表,其中《中医脑病学》(4)的出版,标志着中医脑病学成为中医学的一门单独的学科。这本书由王永炎和张伯礼两位院士领衔主编,内容详尽,把脑病学的整个历史源流、生理、病理等表述得基本上很齐全,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其他还有《实用中医脑病学》(5),以及任继学名老中医的《脑髓述要》(6)等。 

 
    在中医脑病学的研究过程中,相对而言,国内是重药轻针。但在七、八十年代时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以天津的石学敏教授为主的针灸学科在1972年首先提出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7),开创了现代中医对脑的研究,尤其是针灸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中医脑病中心,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同年代北京的罗和春教授用督脉的穴位,尤其是神庭和百会配合电针的方法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此做了不少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和报道(8)。随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玲玲教授以及其带领的课题组也开展了一个以调督治脑、健脑调神为大法的中医针灸研究,尤其是针刺对于抑郁症的研究(9)。 
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里,不管是醒脑开窍,还是调督治脑,把抑郁症、中风、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这些脑科疾病的治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都为中医脑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资料和研究基础,促进了国内中医脑病学的发展。 
 
4、目前中医脑病学研究的不足 
    以上这些中医脑病学的研究和发展,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跳出传统中医理论里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的影响。对于这些病,虽然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涉及到治疗大法时,常常又会把它归纳到各个脏腑的病症里面。比如标志性的著作《中医脑病学》(4),常常还是会用肝气郁结、肾精不足、脾气虚等这些传统中医理论来进行选方用药和针灸。也就是说,在中医脑病学及其他的中医经典著作或者近现代的教材里面,包括西方的中医教材,都没有提到关于脑的症候。脑目前还只是一个名词,它自身的生理、病理、症候、治疗等都没有深入研究。 
 
中医脑病学的新认识 
1. 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脑与各个脏腑是通过元神和其他神之间的联系来实现沟通和联系的;另一方面,脑常常在其他脏腑发生严重病变或者多脏腑发生病变时发挥总的协调、联系、沟通作用。也就是说,当病情比较迁延缠绵,比较严重,或者其他方法疗效不好时,脑就要发挥其统帅作用,来进行调节、沟通、治疗。

 

 2. 脑的经脉 
    五脏六腑都有一条各自所属的经脉,它的病候可以在经脉上反映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经脉来调节脏腑。而脑是奇恒之腑,传统的中医理论里没有所属的经脉,脑的病候如何反映出来?如何通过经脉去进行调理呢?基于文献的学习和临床研究,本人认为脑这么重要的器官应该有与其相应的经脉的。督脉就是脑的经脉,它可以反映脑的病候,同时也可以通过它来调节脑的病证。正如《素问 骨空论》“督脉…上入络脑”《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这些经典的论述都表面了督脉与脑的密切关系。 
 
3. 脑的证型及治疗建议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而传统中医理论里还没有脑的症候。经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了脑病的五个证型。这只是初步的总结,还不完整。     脑髓空虚,这个是《黄帝内经》里唯一反映脑的病候“髓海不”(2)。症状主要有长期慢性的眩晕、耳鸣、头晕、抑郁、视物昏花,失眠或嗜睡;婴幼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身体发育迟缓,健忘,表情淡漠,等。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或弱。 针灸治疗,取穴:百会、风府、百劳、大椎、命门、太溪、悬钟,配合局部和巡经选穴。可以采用电针、头皮针、腹针等
以及导气手法。中药建议以左归丸、六味地黄丸配合木香、藿香等。 
    脑阳气虚,主要症状有郁闷、抑郁、失眠或嗜睡, 健忘、表情淡漠、躯体畏寒、手足不温、精神萎靡,乏力疲倦,舌质淡白,脉沉弱。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大椎、至阳,腰阳关、配合局部和巡经选穴,配合艾灸,头皮针、腹针等以及导气手法。 中药建议右归丸、金贵肾气丸配合公丁香、升麻等。 
    脑络痹阻,表现比较多的是中风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 主要临床表现有偏瘫,中枢性面瘫,失语,一侧肢体疼痛或麻木,头痛、眩晕、焦虑,等。舌淡红有紫气或瘀斑,脉玄紧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风府、大椎、凤池、合谷加太冲,配合局部和巡经选穴。针灸治疗选用艾灸、电针、火罐,配合头皮针、腹针等。中药建议以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配合葛根、升麻、香附等。 
脑神紊乱,表现就是神志病。 抑郁,焦虑,失眠嗜睡,谵妄,谵语,行为异常,食欲减退或多食,老年痴呆症,流口水,精神分裂症,等。舌淡红,脉玄或慢。针灸治疗取穴:神庭,百会,风府、大椎,印堂,神门,配合局部和巡经选穴。可以配合电针、导气头皮针、腹针等以及导气手法。中药建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配合木香、沉香等。 
   脑窍闭塞,这个证型不太常见,主要临床表现是突然意识丧失,休克,昏迷,谵妄,惊厥或四肢抽搐,癫痫。灰色或黑色舌,速脉或脉弱。针灸治疗可以选水沟,素髎,长强,十宣穴;内关、涌泉,等,点刺出血,等。中药建议选安宫牛黄丸, 牛黄清心丸, 紫雪丹、至宝丹等  

 

小结 
    中医脑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是在总结前人零散的脑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中医各个学科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在国内中医脑病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提出了督脉是脑的经脉的新思路,初步汇总小结了脑病的五个常见的证型以及相对应的针灸中药方法等,便于临床对于脑病以及与脑相关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孟景春,王新华.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 李时珍,倪泰一,李智谋.本草纲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 王永炎, 张伯礼. 中医脑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 阎孝诚. 实用中医脑病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6. 任继学.脑髓述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162. 
7. 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 罗和春,沈渔郄,周东丰,等. 盲法对照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疗效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8(5):273. 
9. 王玲玲, 刘兰英, 吕梅, 等.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思路.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7. 
  
作者:王天俊 (TJAcupuncture) 
Email: info@tjacupuncture.co.uk  
07515695369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