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再不重视又一个中医绝技将被外国拿走!
作者:王朝阳 来源:中华经方大师 2019-05-07 [其它] [国际论坛]
现在很多中医学者不重视脉诊,注重问诊和化验检查,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如果做中医不懂脉诊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脉诊是真实不虚的。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脉诊是摆样子?我想和学院教育体制有关,大学期间我通背了《濒湖脉学》,但当时对于,以脉论病,基本是一窍不通,请教老师其言说:号万人脉后在来问我。今天已经离开校园多年每每想起万人脉所言都感慨万千——诊脉不是学出来的更不是背什么书背出来得(当然脉决还是要背的最少是要熟记得)而是积累,是名师的经验指点,不是看书学的,就算你倒背如流,或许也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功,做中医,如果不能精通脉诊,那病号是不认可你的医术的,所以说,学好脉诊不光是业务上的事,还是以后经营上必须要掌握的。

在民国时候的上海有位名医叫王雨三,现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也是听武汉的一位网友推荐,买了他的一本书《治病法轨》,我看了看,写的很好,里面的医案介绍了他怎么样利用脉诊看病的经验。他讲了一个病例,有个病人患病,汗出恶寒,多日不愈,他把脉后发现病人脉象紧,于是他开了麻黄汤,结果病人喝 了以后好了。此证治愈,纯粹得力于脉诊,如果只是凭证,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桂枝汤,而脉紧所以想到用麻黄汤,重新发汗,所以病愈。王氏在这本书里还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例证,大多是根据脉诊治疗好了当时上海很多名医没治疗好的重症,怪病,所以充分的说明了中医脉诊的重要性。

日本的中医学者不重视脉诊,但是很偏重腹诊,腹诊可以弥补脉诊,但是不能等同脉诊,看了日本学者汤本求真,矢数道明,大冢敬节等人的著作,感觉很多地方脉诊阙如,很令人遗憾,但是思想下,作为外国人,能把中国的中医学问做到如此地步,并且一丝不苟,不能不令我们国人汗颜。

比如有人胃部不适,有火灼感,并且有隐痛,此种情况用中药的话如果不结合脉诊就感觉无法处方,你不知道他究竟是胃火还是肝火,如果把脉的话就可以确定了。

还有的中医学者对四诊中不拘于脉诊,擅长用其他诊法,比如慈溪民国名医范文甫,擅长用望诊,辽宁中医彭静山擅长望眼看病,宋代钱乙也比较擅长望诊和听诊,在《小儿药证直决》里就有他这方面的医案。但是我感觉多年来使用脉诊看病,对指导处方很有帮助。

很多初学者对怎么学习脉诊感觉很茫然,自觉在那三指下的方寸之地,难以体察人体病情的千变万化,总共是二十八脉象,怎么可以反映那么多疾病呢,况且学的时候又不直观,怎么学习呢?

 

第一步是“多背诵”

其实学习脉决第一步当然是“多背诵”,背会了以后就要自己慢慢的去理解,多给病人把脉,凡是有机会就要练习,所有认识的人,无论是有病的还是健康的都给把把脉,慢慢的练习,思考,和自己学的脉决对照,这样就慢慢的理解掌握了脉决的含义了。

 

第二步是“勤临床”

比如说有感冒的病人来找你看,你先给把脉,看看他左右手的寸脉是不是浮,浮脉法天,轻手可得,就是轻轻把手指的按在寸部就感觉到脉象搏动了,那就是浮,但是浮脉还往往兼有兼脉,就是还有和它合并的脉象,如果是风寒感冒就有点浮紧,如果是风热感冒就有点浮数,如果是心肺火大,常兼浮洪,还有人体动力不足的,患感冒以后常见浮脉兼迟,另外浮脉还往往可见兼浮弦,浮濡,浮虚,浮芤等,但是浮脉不兼浮细,石,牢。凡是浮脉一般都是表证,得到这样的脉象,再见到病人有表证,就可以据此开药了。如此经常练习把脉结合自己学的脉决慢慢的就可以逐步掌握各种脉象。熟练掌握了各种脉像以后就可以发现虽然病情变化多端,但是都可以用这些脉象概括。

 

第三步就是“师指路”

因为老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脉学的理解与处方的应用有着自己的、大量总结的经验及传承经验。从而更能够起到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尤其是在解惑方面。因为在经过多年临床的同时,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被现在的临床经验所印证。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是似乎到了死胡同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了临床疗效不稳定,有的患者有疗效,有的患者似乎同症却同方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慢! 这些“死胡同”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够更快的走出误区,登上新的诊治高地!

脉诊在临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诊断时还要全面诊断,望闻问仍不可少,也不能把脉诊神话,有的病人问我是不是可以把脉把出高血压,还有的给我说,某人把脉可以把出腰椎间盘突出,并且还可以试出突出多少,还有的人说把脉可以把出胃病的病人是肥厚性胃炎还是浅表性的,萎缩性的,我听了感觉很搞笑。脉诊可以知道你哪里不适,是属虚属实,在表在里,病情属于什么情况,大体方面的事情可以知道,若是能把出以上的情况我是不相信的。我们做中医要求实,求真,要客观的看待脉诊,脉诊不是万能的。但是你要是不会脉诊是万万不能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