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学术探讨】从六经九分法看热痞证
作者: 侯养彪,林寓淞等 来源:中医药导报 2018-12-29 [其它] [名医论坛]
六经九分法是张再良教授在《伤寒新解与六经九分应用法》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是以六经治法方药为基础的临床证治体系,构成这个体系的主要线条是六经、病证和方证[1]。

这一概念在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作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视频教育片中也有讲到,其最初的名称叫六经框架。这一框架,不仅可以将《伤寒》病证方药融入其中,也可以将《金匮》及温病的病证方药融入其中,它体现了伤寒、温病的统一,外感和内伤的统一[2]。

六经九分法使六经辨治杂病更具有操作性,有利于认识和利用六经辨证,为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热痞证在《伤寒论》教材中多将其归入太阳病变证,既然是太阳病变证,就是非典型的太阳病,甚至不属于太阳病。利用六经九分法对热痞证的病证方药进行六经归属判定,确定其在六经框架中的位置,就使热痞证的临床运用更有规律可循。本文试以六经九分法讨论热痞证的六经归属及临床应用,使读者对六经九分法有清楚的认识。

 

六经九分法对六经归属的判定

六经九分法将六经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层次

三个阶段的传变,即病程的初、中、晚期。

三个层面,即上、中、下焦。

三三得到九大块的内容,形成九宫格,左寒右热,上实下虚,先表后里[3]。(见表1)

利用六经九分法对病证进行六经归属的判定,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病性。如表1中每一格都是对六经病性的判定,也可以说六经中包含了八纲。其二,治法。表1中每一格的病性均有相应的治法,这里不再列表表示。其三,方药,表1中每一格都有相应的方与药。其四,脏腑病位,表1中的每一格都有相应的脏腑病位。通过对病证进行病性、治法、方药、病位几个因素的分析,可以对大部分病证进行六经归属的判定。

表1所示的框架是对病证典型的六经九分法,因为其典型,所以称为框架。除了典型,六经九分法还包括了不典型的六经病证,这就是六经的合并病。凡兼具两种以上病性、治法、方药、病位特点的病证,即属于合并病。

合病和并病在理论上具有与六经病证同等重要的地位。合病补充了三阳三阴分证的不足,并病表述了伤寒发病的动态变化,仲景正是以并病来表述伤寒发病动态变化的特定过程, 从而使并病成为伤寒发病的重要临床形态之一[4]。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六经归属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心下候脾胃、肝胆,左关候肝,右关候脾,因此病位在脾胃、肝胆。“按之濡”指示无形邪气,并以此与结胸之“按之石硬”相鉴别。浮脉属阳脉,主热,指示无形邪热所致气机痞塞。从六经提纲来辨证,本证与阳明病“腹满”、少阳病“胸胁苦满”、太阴病“腹满”相关,但阳明病病位偏于胃肠,少阳病病位偏于胸胁,太阴病病位偏于腹部。胃在心下位置,胸胁在心下的两边,腹部分上中下均在心下位置,心下与上腹部较为接近。从部位来看,本证更接近阳明病。从病机来看,本证病性为热,属三阳证,但太阳病多为寒证,少阳病为寒热错杂证,阳明病为热证,因此本证更接近阳明病。病因病机反映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因此本证应属阳明病。

本证主治方剂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本方不用煎法,而是用麻沸汤渍之,即用开水浸泡须臾。为什么要泡?因为大黄、黄连为苦寒涌泄、苦寒泻下之品。心下痞是热邪痞,但是它是个气分的痞塞,没有实在的物互相凝结,只是火热之气的痞塞。如果不用苦寒药,就不能把热气、热邪消除,又因没有什么有形的东西,还不够泻下。故取其寒凉之性而保其苦味,用渍药的方法[5]。从功效来看,大黄为泄热通腑,针对的是胃肠,即阳明病。黄连清心胃之火,针对的是阳明腑证和少阴热化证。黄芩善清胆火,针对的是少阳病。故从方药功效来看,本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

葛根芩连汤证属太阳阳明合病,既有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称为“协热利”。葛根芩连汤证还可见大便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症[6]。葛根芩连汤中,葛根解太阳表证,黄连、黄芩清阳明里热。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只一味之差,大黄通阳明腹实,葛根解太阳表证。两证在病因上都是热邪,在病机上一个是邪热壅聚,一个是协热下利,因此两证是比较相近的。既然葛根芩连汤证属太阳阳明合病,那么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应属阳明病。

 

附子泻心汤证的六经病归属

附子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恶寒,汗出。心下痞为承接上文,仍为热痞,病机是无形邪热壅聚心下,致气机痞塞。恶寒,汗出则属表阳虚,表阳复虚于外而见恶寒汗出[7]。表阳属足阳明膀胱经之气,因为膀胱主一身之表,而膀胱之气根植于肾气,因此本证实际上有肾阳虚问题。综合判断,这就是寒热痞,上焦有热,下焦有寒[5]。而厥阴病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要特征[8],故本证从症状来看属于厥阴病。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大黄、黄连、黄芩组成。三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亦是用渍法,用来清热,黄芩偏于清肺热和胆热,大黄和黄连偏于清胃热。附子则是另煎以温肾阳,偏于温下焦阳气。以方测证,本方是中上焦有热,下焦有寒,故本证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因此本证从方药来看属于厥阴病。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属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以“食入口即吐”为主证,是由误用吐下致脾阳虚弱,又因热邪在胃,胃气不降而成吐。故用黄芩、黄连清上热,用人参、干姜温中寒。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附子泻心汤差两味药,前方有人参、干姜,为理中汤的主药,用于治疗脾阳虚;后方有附子、大黄,为大黄附子汤主药,用于治疗寒积里实证。两方中,一个用于治疗中焦有寒,一个用于治疗下焦有寒,均是上热下寒证,因此两证是比较相近的。既然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属厥阴病,那么附子泻心汤证也应属厥阴病。

 

热痞证的六经辨证临床应用思路

痞证的病位在心下,病属中焦,而热痞证病性属热。如表1所示,六经基本框架中的中焦病有太阴、少阳、阳明,左寒右热,太阴属寒,阳明属热,少阳属寒热错杂。故热痞证当属阳明病,附子泻心汤证当属少阳病。但附子泻心汤中有附子,根据六经九分法中的合并病原则,附子泻心汤证应属阳明少阴合病。然上文根据病证性质,认为附子泻心汤证属厥阴病。从六经九分法来看,附子泻心汤证病位在中焦与下焦之间,若属厥阴病,也应是病位比厥阴病靠上。虽然从不同角度看,附子泻心汤证的属性不同,但这并不矛盾,因为六经九分法还有更细化的合并病位置,只是表1中没有显示出来,故不同角度辨出的附子泻心汤证位置是相同的。

1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上文论述,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属阳明病,临床上应用本证应根据六经九分法进行辨证。根据阳明病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凡属阳明实热证皆可辨为阳明病。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可用于阳明经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热盛所致吐血、衄血等出血证,仲景治疗血分病,用此方水煎顿服,其意在取其厚味而直泻血分之热[9]。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也可用于阳明腑证,但其与葛根芩连汤证的协热利不同,其证应是邪热所致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医案举例:王某某,女,42岁。患者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10]。此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之证,治当泄热消痞。

处方:大黄3 g,黄连10 g,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

服3次后,心下痞满诸症爽然而愈。

六经九分法分析:“心烦”属热扰心神,“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口干”属热伤津液,当诊断为阳明病,“胃家实是也”。“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就不是太阴病之“腹满而吐,食不下”之证,而是邪热内聚所致气机痞塞。至于舌脉之象,皆是一派火热之证。本证按之不痛,表明无有形实邪阻滞,故不用大承气汤以除痞满燥实,而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除无形邪热,故以沸水浸泡片刻,去渣而饮。方证相应,病机相宜,故病获痊愈。

 

2

附子泻心汤证

上文论述,附子泻心汤证属厥阴病,临床应用本证也要依据六经九分法进行辨证。根据厥阴病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凡有以上症状皆可辨为厥阴病。厥阴病可分为寒热错杂证、寒证、热证,临床上病机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就可考虑用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证医案举例:陶某,女,24岁。患者3年前面部出现红色丘疹, 微有瘙痒疼痛,诊断为痤疮。在外院服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初服有效,久服则病情反复。刻诊:面部大量丘疹和囊样结节,丘疹色红,结节多为暗红色;平素畏寒,口干口苦,纳差,腹胀,心烦眠差;大便量少,2~3日一解,黏滞不畅,进食蔬菜瓜果则腹胀,大便反干结难解;舌淡、苔微黄腻,脉滑。辨证为阳虚郁热,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减[11]。

处方:熟附子(先煎)10 g,大黄10 g,黄芩6 g,黄连6 g,法半夏6 g,白芍药15 g,大枣10 g,炙甘草6 g,薏苡仁25 g,败酱草 20 g,丹参20 g。

2诊:诸症大为改善,面部丘疹减少。

守上方继服14剂后,病告痊愈。

六经九分法分析:“痤疮,口干口苦”属热在上焦,“大便黏滞不畅”属湿热阻滞大肠,“畏寒,纳差”属脾肾阳虚,“进食蔬菜瓜果则腹胀,大便反干结难解”更证明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证属上热下寒,可诊断为厥阴病。因其有心下痞、湿热便秘等证,故用附子泻心汤加减治之而病告痊愈。

 

小    结

方证辨证是《伤寒论》一书提出的辨证方法,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但方证辨证也有局限性,若不能做到方证相应,则很难去应用。因此我们应努力扩大方证的应用范围。

张再良教授提出了六经九分法,给人一个临床证治的框架和方位,具有统领全局的指导意义,所有方证都可以包融其中,都有其所属的位置。六经九分法中的每一格包含有病性、病位、常用方、常用药等多个因素,几个因素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运用,辨证的结果就是确定六经病的归属。选用何方还需要进一步辨证,即方证辨证。在六经九分法下进行方证辨证,比单纯用方证辨证更有方向性。

根据上文对热痞证的六经归属分析,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阳明病,属于典型的六经病;附子泻心汤证是厥阴病,但属于不典型的六经病,也可归入合并病。

临床辨证时,根据六经九分法,确定病证所属的位置,就可以在六经九分法中找到相应的方,或许可以称为“方位相应”。这就是临床中运用六经九分法进行辨治疾病的临床辨证模式,这也正是将《伤寒论》中的方证确定六经归属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再良.伤寒新解与六经九分应用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

[2] 张再良.串解金匮四十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03-311.

[3] 张再良.存在于经方中的诊疗体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8):15-17.

[4] 张再良.关于六经中合病与并病[J].国医论坛,2008,23(4):1-4.

[5]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5-187.

[6] 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4-65.

[7] 曹颖甫.伤寒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84.

[8] 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9.

[9] 宫庆东.大黄黄连泻心汤历史源流及古今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5-7.

[10] 刘渡舟.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94.

[11] 吴虹.附子泻心汤临床治验四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5):75-76.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