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不记穴、不配穴的穴区带针刺疗法
来源:山西医学院一附院 2018-12-16 [其它] [名医论坛]

一、概述

 

我们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试将唯物论的反映论应用于中医学习上。在实践中系统观察了二百二十七条经络现象活动的规律对七百多个穴位性能进行了分析,广泛地研究了阿是穴疗法、经络疗法、挑痔疗法等传统疗法的特点,又援引了一些西医压痛点的材料,发现这些经穴、奇穴、阿是穴、阳性物、痔点、压诊点等的部位,大体上都是有规律分布的,其中一大部份是沿“经络”的全程或一段分布的,只是不成线状而成带状而已。特别在临床上进行了大数量的病体敏感点的调查,观察疾病的变化与敏感点的联系规律,发现敏感点是普遍存在的。它的出现和消失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大体是相一致的。

 

这种疾病的反映规律,使我们初步体会,对将要介绍的这种疗法来说,经络线是引导我们辨证选穴的线索,它是“活”。一系列的实验材料表明,“经络成带状”的概念更符合于针刺治疗的实际。

 

“经络带”是在人体特定区域内由功能相同的诸位组成的反应点带,是相对稳定的反应带。

 

同样,对本疗法而言,经穴是经络带内应病而生的敏感点,因为敏感点的大小可以相差也可称敏感区,通常将此种敏感区称“穴位”,将此种反应带称“穴区带”。

 

从这种概念出发,在人身体表,初步划分为三十五条穴区带(见图)。各穴区带都代表了各自在体内相关的位置。有病时,这些穴区带是体内相关疾病的反应区。带内穴区是特定疾病的反应点,有敏感现象的出现,敏感现象以压痛点(区)的形式最为常见。

 

有病必有“点”,这是规律。

 

这些敏感穴位也是疾病的治疗区,采用针刺、按摩、药物注射、埋针、埋线等手段,可消除敏感现象,导致疾病的减轻或痊愈。敏感点有移动现象,治疗时应加注意,此时当追逐敏感点而针之。

 

这种穴区带的概念,是以经络学说的实践性为基础的。

 

经络—穴区带的概念,由实践中形成,再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去,即“经络一穴区带”疗法。

 

经络—穴区带疗法,在近两万人次的医疗实践中,已经开始显示出它新的生命力。又通过对1038例病例的分析,初步查明:它对内、外、妇、神经、五官、口腔、皮肤等各科多种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其有效率达97.7%,特别对以往认为用针灸不能治疗或疗效不高的些疾病(如乳腺炎、淋巴结炎、丹毒、角膜溃疡、外伤等多种急性炎症、老年性慢性气管炎、冻结肩、腰腿疼、神经官能症、青光眼、胃下垂、慢性胃炎、子宫脱垂、子宫机能性出血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都很有效果。另外对甲状腺肿、布氏杆菌病、脉管炎,也初显良效。

 

这种疗法的特点:

 

1.不记穴、不配穴,故简便易学。

 

2.见效快,疗效高,故快速经济不误工,特别便于农村推广。因此很快就受到了广大群众和革命医务人员,特别是贫下中农和赤脚医生同志们的喜爱与欢迎。

 

千头万绪抓根本。只要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我们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二、穴区带的简介(附图表)

三、手法操作介绍

 

按“带”找“点”(区),以“点”为“穴”。这是经络一穴区带疗法的要领,也是实施这种疗法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根据病人体质的差别,疾病缓急的特异,针对性地选用适当的手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选定痛点(取穴)

 

1.定点方法:最常用指压法,也用压痛点器法,遇不合作的病人可用痛点探测器法。

 

2.痛点的选定:临床上遇少数敏感压痛点时,选点当无困难;遇多数压痛点同时存在时,则须先辨别清是同一病多数敏感点还是多数病并存而出现的多数压痛点。如为后者一般先治主要疾病。遇多数压痛点则择其主要压痛点而针之,不宜选穴过多,主要压痛点的特点为:压痛较重,针后其他未刺之压痛点随之消失或减轻,针后病状有好转倾向。

 

3.痛点转移:痛点有时有转移现象,当倍加注意。较多见的,痛点在同带内移位,一般不超出五、六公分之外,较少见的,是痛点跨“带”转移,即原来穴区带内原有过敏压痛点完全消失,而在与一条相关的穴区带内出现新压痛点。

 

(二)针法

 

通常采用1.5-10公分长的毫针,一般多取痛点直刺法(90°角),也据情取斜刺(45°角)或横刺(平刺15°角)法。

 

针刺方法有多种,因医生的习惯而不同,也因病情性质而有别。针刺手法有异,其目的则一,都是要诱导出针感。检验手法正确与否有二个主要标准:一为是否有良好的针感出现,一为是否有明显的疗效反应。

 

1.术前准备:首先向病人解释清楚这种针法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针刺反应。让病人取适宜体位,因此种针法刺激量较大,针感反应较强,故最好取卧位,以防晕针。找准压痛点,然后选针消毒进针。

 

2.进针方法:针法不一,通常进针要快,以减少疼痛,向深部组织推针要慢,以防刺破血管或错过针感区。除胸、腹、背、颈及后头有重要脏器的部位外,针刺深度不固定,以出现最好的针感为度。一般来说,即要求之针感,常在不达危险的深度,多即油然而生了。

 

3.行针手法:在予加强刺激量,刺激量的标志是针感传导,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和疾病情况,可酌情选用留针法或快速针法等,以求给予强、中、弱之刺激量,但我们最多用的是持续行针法,即连续地或间断地原地捻针或加提插等手法。行针时间不限,一般半小时左右,或更长,力争当时病状有改善为理想。

 

4.针感:针感出现的优劣,对治疗效果很有关系。一般说,针感强,疗效好。针感的强弱固然与病人的机体反应性有密切的关系,但适宜的手法,确能唤起更好的针感,机体对针刺的针感反应有二种表现,一是敏感性,指针感传导的明显性;一是稳定性,指针感传导持续的时间。在临床治疗中,针感能远距离传导和长时间持续是最理想的。针感能达病所,疗效尤佳。

 

5.起针时间:没有硬性规定。有如下几种情况可供参考:针感传导充分出现;病状有所改善;起针后压痛点消失或明显减轻。

 

6.针刺后:要把针刺后可能出现的反应预先告诉病人,这种针法针后反应较强;局部酸困无力,全身倦怠不适等。有时病状还有一时性加重的情况。初步调查,大凡针后反应较大的,效果也较大。

 

(三)疗程问题

 

由于经验还少,不能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将我们的一些作法作一介绍,供参考。

 

治疗时,视病情需要和反应情况,可每天针1-2次,也可隔天或隔2-3天针一次。一般说,急性病多刺,慢性病少刺,年轻体壮者多刺,年老体弱者少刺。针刺反应弱者多刺,反之则少刺。通常待病人对上次针感反应完全或基本消失后再针第二次为宜。

 

我们常不分疗程,将疾病治疗结束为止。考虑疗程的有下列情况:慢性病针多次无效或疗效不理想时,可停5-10天再针;年老体弱,多次针刺出现全身倦怠精神不振的病例,一般停针休息,待体力恢复后再持续针之。这种情况宜7-10天(次)为一个疗程。

 

在疾病中,过敏点常先于其他症状而出现,而又后于其他症状而消失,故除其他症状经治消除之外,我们常把压痛点完全或基本消除视作巩固疗效的措施。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尚待以后探查研究。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