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环球健康资讯 —— 2024年6月12日
来源:世界传统医药网 2024-06-12 [医疗] [医疗资讯]

环球健康资讯汇总 2024年 第24周

 

 

本网站定期更新环球健康新闻资讯,欢迎关注首页以阅读最新文章。

WWW.TMBOS.COM

 

 

 

新的长寿基因被发现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蕾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该研究对于延长动物(包括人)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衰老》。

作为人体细胞内的重要成员,线粒体主要负责细胞的能量供应。其功能的衰退与衰老,同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近年来,通过优化线粒体功能延长寿命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根据内共生理论,线粒体源自一种古老的α-变形菌——这种细菌被一个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但并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细胞形成共生关系。”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博士生陶妹解释,“所以,线粒体内部至今仍然保存着属于自己的DNA。但同时,线粒体也受到细胞核内DNA的调控,使得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建立了相互交流和协作的稳定关系——共同演化,即发生着协同演化。”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线粒体本身,较少关注与线粒体长期共同演化的细胞核。”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研究员沈星星介绍,“我们从线粒体与细胞核协同演化的视角出发,结合演化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系统性地对‘远程’操控线粒体演化的核基因进行了挖掘。”

研究确认了75个与线粒体基因展现出显著协同演化的核基因。根据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团队挑选其中4个基因(CG13220、CG11837、Nop60B和CG11788)在果蝇体内进行基因活性降低的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这4个基因的活性降低均导致线粒体形态的异常。“其中CG11837基因不仅影响线粒体形态,其活力还与动物的寿命长短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促使我们思考:改变CG11837基因的活力,是否会影响动物的寿命?”沈星星表示。

研究人员首先在动物中进行基因敲降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有研究的6种不同动物中,降低该基因的活力均显著缩短动物的寿命,幅度在25%至59%之间。随后,研究人员又在果蝇和线虫中进行该基因的过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动物的寿命均显著延长,延长幅度达到12%至35%。而对人类离体细胞的实验研究则发现,激活该基因,能够显著提升抗衰老能力,效果提升30%。

“该基因在动物中具有广泛而显著的长寿效应,初步证实它在抗衰老能力方面的潜力。”沈星星说,“我们有望通过干扰该基因,缩短农业害虫和病原虫媒的寿命,同时探讨基于该基因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延长人类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新的可能。”

 

 

 

延缓老年运动能力下降的蛋白找到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增强Trio蛋白的表达来抵消果蝇与年龄相关的运动能力下降。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细胞报告》杂志。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类的运动能力会明显下降。这种下降可以追溯到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的变化。而运动能力的退化又与运动突触末端的退化密切相关。在运动突触末端,信号从脊椎神经传递到肌肉。随着年龄增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启动肌肉运动的能力也随之变弱。

研究团队此次发现了一种可能的预防方法。他们发现,在衰老果蝇体内,调节突触结构的蛋白Trio减少,这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增加Trio可以保持运动突触的完整性,并延缓运动强度的下降。

团队重点研究了通过增加衰老果蝇中Trio蛋白所带来的影响,比如,蛋白水平对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rio水平升高的果蝇在中年时的运动能力更强。提高Trio的水平可以维持突触结构,防止其碎裂,并使突触在强烈刺激下保持更高的神经递质释放率。

这意味着,增强Trio蛋白可以稳定突触结构,从而缓解随衰老而来的运动能力的下降。这一发现为治疗与年龄相关的运动障碍突触退化提供了新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奠基性论文造假掀巨澜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 张梦然

 

多年来,科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几乎都建立在一个名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假说上。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基于这一假说的论文被视为该领域的奠基性研究。这一假说也以其深远影响力指导着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新药开发。

但如果这篇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涉及学术造假呢?

当地时间6月5日,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宣布,这篇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领域的基础研究涉嫌对图像进行处理,论文通讯作者承认论文包含篡改的图像,同意撤稿。

这一结论,经历了两年的争辩才算出炉。但这篇研究论文已发布18年,其在领域内巨大的影响力已经产生。18年来有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这些研究会不会已被误导?多家顶尖药企的相关项目是否还能继续?研究团队的心血会不会付之东流?

争辩两年,确有篡改

“β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描述的是人脑部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会引发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递质紊乱以及氧化应激等系列反应,出现神经元受损,继而引发痴呆。

这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核心理论。

而对这篇描述发病机制论文的质疑始于2022年。

2022年7月,《科学》发表了一篇深度调查报告,指控2006年刊登在《自然》杂志上该论文存在学术造假问题。调查报告称,该论文中的实验图像可能经过篡改,部分数据可能被捏造,从而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提出了严重质疑。

这一消息迅速在生物医药领域内引发了广泛讨论和震动,因为如果指控属实,意味着过去十几年基于该论文成果的众多研究方向和巨额研发投资,可能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

数据造假,结论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大多数针对β淀粉样蛋白的临床试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主要临床终点,尤其是在减缓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衰退方面。

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研发也艰难异常,美国制药行业协会统计其20年研发成功率仅2.7%。

十多年来试验一次次失败,用于治疗该病症的开支却在翻倍增长。据2018年一项不完全统计,全球用在阿尔茨海默病上的医疗花费当年就高达1万亿美元。

这一切,是否意味着β淀粉样蛋白并非“罪魁”?其中一部分失败,是否和奠基性论文的误导相关?

《科学》报告认为,造假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一些声音认为,既然有学术造假,相关结论就该推倒重来;但另一些声音则表示,即使这篇论文存在重大问题,但淀粉样蛋白作为病因的结论依然可信。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明尼苏达大学神经科学家凯伦·艾什这样说:“图片操纵并没有改变实验的结论。”

破坏范围尚待明确

在学术影响上,据不同的统计来源,这篇文章被引用至少2300—2500次,其撤稿后预计会成为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撤稿论文”。

在资金投入上,据《科学》报告指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涉及淀粉样蛋白的项目投入约16亿美元(约108亿元人民币),约占所有阿尔茨海默病项目投资总额的一半。

更严重的是,这场风波不仅动摇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某些基础理论,特别是关于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作为主要致病因素的主流理论,还可能迫使大量相关研究团队,重新评估他们的研究路径;多家药企的研发项目都可能因此面临挑战,对新药研发进程造成重大影响。

尽管此事件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相关研究也一直未能展示显著的临床效益,但科学界目前还没有完全放弃β淀粉样蛋白假说。也有其他报道指出,一些与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相关的其他方向研究仍有希望。这或表明,由该风波造成的直接影响范围尚待明确。

风波平息仍需时日

人们把阿尔茨海默病叫作“脑海中的橡皮擦”,有时也叫作“最没有尊严的疾病”。它对患者本人和亲属都是严重的折磨,给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

更重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普遍存在,加剧了社会对于衰老的恐惧和对疾病无能为力的感觉。科学界希望攻克它,拾起公众对医疗科技的信心。

但这起奠基性论文的造假争端,却持续影响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公众对该疾病研究的信任度。

至今年6月,这一风波最新进展包括有关研究人员计划撤回涉事论文,以及该研究团队对《科学》杂志调查报告的回应。印第安纳大学神经科学家、《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编辑唐娜·威尔科克说:“很不幸,花了两年时间才做出撤回的决定。”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科学研究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科学界还需加强监督和验证机制。它带来的影响,仍需漫长的时日才能平息。

 

 

 

联合国秘书长发出警告!“人类生存将被威胁”

来源:央视财经

 

当地时间6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世界环境日发表演讲。

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向人类发出危险信号,而人类却置之不理。在《巴黎协定》通过近十年后的今天,将长期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岌岌可危。从现在起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9%,才能使1.5摄氏度的限制仍有望实现。然而,排放情况正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已经面临1.5摄氏度的临界值将被逾越的风险。古特雷斯说,如果1.5摄氏度的临界值被逾越,将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人类生存。

为此,古特雷斯呼吁加速能源转型,并确保能源转型的公正。古特雷斯指出,应该首先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他表示二十国集团中的发达经济体应当向新兴经济体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以展现气候团结。

古特雷斯表示,需要强化针对当前和今后气候混乱的保护措施,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他敦促所有合作伙伴加大对联合国全民预警倡议行动计划的支持,确保资金到位,所有发达国家必须兑现承诺,到2025年把适应资金增加一倍,达到每年至少400亿美元。所有发达国家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最迟到11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要补上适应资金的缺口。

古特雷斯警告:“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是创造推动气候进步的临界点,还是冲向堕入气候灾难的临界点。当下就是我们直面事实的关头。”

 

 

 

商品名碰瓷通用名,药名“混说”当休矣

来源:北京青年报

 

“咪喹莫特”变“咪奎莫特”,产品名称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前者是正规药品,而后者只是普通的消字号产品。难以辨别区分的名称,让不少患者用错了“药”。近日,北京消费者陆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就买到了这种打“擦边球”的产品。(6月5日《工人日报》)

《水浒传》里有李鬼冒充李逵,如今市场上有“咪奎”冒充“咪喹”。“咪喹莫特”和“咪奎莫特”不仅名称相似,而且包装雷同。但正如李鬼没有李逵的本领一样,消字号产品“咪奎莫特”也没有药品“咪喹莫特”的治病功效。一些患者分不清“奎”和“喹”,病情就容易被耽搁,等明白过来,就会产生上当受骗之感。

商品名碰瓷药品通用名,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比如,若仅从名称上看,导致“大头娃”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很像是一种皮肤病药,但它属于消字号产品。此外,中消协曾对某电商平台销售的针对婴儿湿疹的产品进行调查发现,该网站充斥着大量宣称具有治疗效果的婴儿“湿疹膏”,看名称与药品无异,但经购样后查验,均为仅有消毒作用的消字号产品。

商品名称混乱,在药品之间更为严重。通用名是正规的、公认的名称,商品名则是药企起的名称。比如“妈咪爱”是商品名,其通用名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现在家长们普遍记得其商品名,反倒不知其通用名。曾有全国政协委员就药品商品名称规范管理提交提案,并举例说明,阿奇霉素是通用名,但不同厂家生产的阿奇霉素有不同的商品名,由于生产厂家众多,导致阿奇霉素的商品名有近20种之多,极易搞混。

药品的商品名除了数量繁多、杂乱无章,有些还存在刻意误导或虚假宣传现象。比如曾有一种中成药的商品名叫“消癌平”,被当时的国家食药监部门领导点名批评并质问,“你消的是什么癌症”“如果吃了这个药能够把肿瘤消掉了,外科医生也不用做手术了”“这种名称不改行吗”。药品商品名称之乱,可见一斑。

更有甚者,有些药品的商品名连见多识广的医务人员都称绝,比如一种商品名为“百事必妥”的药品,其通用名为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国产药,其进口药的商品名叫“可乐必妥”。一种抗菌药的注射液绑定一类饮料名称,着实让人感到诧异。

五花八门的药品商品名背后藏着哪些猫腻,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碰瓷、绑定名气大的商品名称,故意追新求异,带有夸大的成分,很多都是因为想别出心裁,让人记得住,从而达到扩大知名度与增加销量等目的。

药品商品名太多、太杂,有时候患者很难搞清楚,甚至会感到懵圈,进而容易吃错或吃重药。比如患者以为是吃了两种不同的药,其实是吃了同种异名的药,进而导致药品毒副作用大幅度增加。药品名称和药品的其他内容一样,都要通过药品说明书“明说”而不是“混说”,从而让患者看得懂、分得清,用得也放心。

 

 

 

香港大学研个人化“肝立方” 度身订制仿真肝模型代试药

来源:on.cc東網

 

肝癌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以及第三大癌症死因。据统计,每年肝癌新症数目约有1,800宗,死亡人数约1,500多,其中逾80%确诊时为晚期病例。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患者上的临床疗效各异,而病人由于缺少精准药物筛选方法,往往经历多线治疗失败后,仍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物;患者不单面对巨大的经济负担,亦因此错过最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的黄金时机,无法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仿生肝立方:肝癌和肝病的全面精准诊疗平台”(简称“肝立方”),透过三维生物打印仿制病患肝脏,能助快速评估各种传统药物和新兴疗法的功效和副作用,帮助医生作出精准诊疗决策。该技术早前参展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夺得“发明金奖”及“中国发明协会”特别大奖。

“肝立方”可模拟病人真实疾病,替代动物模型,提供新药临床前测试,并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更真实准确的数据,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减低研发周期及成本研究团队首创三个核心技术,包括细胞、基质蛋白分离技术,从肝癌患者的组织中提取肝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等,为病人度身订制仿生化体外肝癌模型,模拟每名患者的肿瘤特征,成为个人化“药物筛选平台”;第二,运用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制成同时具有正常组织、肿瘤组织、血管结构的体外模型,比传统模型更仿生化、更能还原肿瘤内的实际情况;第三,微血管系统,令上述模型可在实验室环境内持续进行药物测试,并评估各项疗法对该名患者肿瘤的治疗效果。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外科学系讲座教授万钧负责领导这个研究项目。她指出,现时社会缺乏肝癌及其他癌症相关的个人化药物筛选平台及服务,“肝立方”有助加快及评估各种药物对病人的反应及副作用,提供独特而精准的治疗方案。病人不但可迅速用到最有效的药物,争取宝贵的治疗时机;亦可大幅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她亦希望此研究,可以加快精准医疗应用于各种疾病。

 

 

 

琴澳医疗融合迈出关键步伐  跨境转诊合作 影像结果互认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珠海6月10日电  (记者贺林平)近日,一名澳门居民携带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送外诊治介绍函以及澳门当地医疗机构出具的CT影像源文件,成功转诊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国际医疗中心胸外科门诊,并获得了广医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著名胸外科专家何建行教授的诊治。

在这次转诊过程中,该患者的澳门CT放射影像检查结果获得了广医一院横琴医院的跨境互认;结束诊疗后,他还可凭相关就医资料返回澳门,享受当地医疗福利待遇。

这背后,是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指导下,成功实施了一系列便利澳门居民在琴澳两地享受医疗服务的新模式,包括澳门居民跨境转诊机制、医学影像结果互认等,打破了澳门居民跨境转诊的数字壁垒,为琴澳医疗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目前,澳门居民在澳门当地部分医疗机构进行的DR、CT、MR等放射影像类检查结果,只需在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就诊时带上相应格式的文件,即可通过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国际医疗中心影像云平台(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专家团队联合人工智能对肺结节进行全方位判断和建议的线上平台)上传检查影像资料,接诊医生可直接调阅患者放射影像资料,辅助诊疗。跨境医学影像结果互认将有效解决澳门居民过往跨境重复检查的问题,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澳门居民就医负担,帮助患者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涉婴幼儿及儿童药品接连出问题,美国最大药房召回多款自营品牌药物

来源:环球时报

-2024-06/1209:21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彭博新闻社10日报道称,美国最大药品零售公司西维斯健康集团(CVS)涉及婴幼儿及儿童的自营品牌药品近期接连出现问题。其中,一家为儿童生产止痛药和退烧药的工厂使用了受污染的水源;一家公司为儿童生产了剂量过强的药物;第三家公司在为婴儿生产鼻炎喷雾剂时使用了与生产杀虫剂相同的生产线。上述药品均已召回。

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一家CVS标志。图源:美媒

尽管美国其他连锁药店也会出现自营品牌药品召回的情况。但彭博社分析发现,过去10年中,CVS被召回的产品数量是美国沃尔格林联合博姿集团的两倍,是沃尔玛公司的3倍。彭博社称,在过去10年中,CVS至少选择了15家存在生产问题的制造商,是沃尔格林联合博姿集团的两倍多。根据彭博社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的回顾,这导致了133起CVS自营品牌药物被召回的事件,包括儿科和成人药物,平均每月一次以上。

一家制药数据分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尔·德·特尔表示,制药行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合同制造商,因为专业外包比自己投资生产工厂成本更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凯文·舒尔曼认为,药店和医院这样的大宗药品采购方,几乎没有动力根据质量来选择供应商。相反,他们经常会根据成本来确定供应商。上述情况造成了CVS药品失控的漏洞。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没有鉴别能力的患者。在他们的眼中,药店自营品牌往往是一种更为物美价廉的、甚至是相对于一些名牌药品的优质“平替”。这些患者没想到的是,这样的“误会”导致他们购入了出现问题的药品。(陈欣)

 

 

 

阿根廷今年以来确诊登革热病例超50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9日电  (记者王钟毅)阿根廷卫生部9日发布报告说,2024年以来该国已确诊超过50万例登革热病例,与往年相比,本次登革热疫情流行季“规模更大”。

报告显示,从前一年的第三十一周至当年的第三十周为一个登革热疫情流行季。本季(2023年第三十一周以来)阿根廷已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521746例,死亡病例365例,其中2024年以来的确诊病例为504580例,死亡病例355例。从地区看,中部确诊病例数最多,其次是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阿根廷卫生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登革热疫苗集中接种,并提醒民众加强防护,如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墨西哥现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5N2型禽流感病毒病例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世卫组织5日通报称,今年4月17日,一名59岁的墨西哥州居民出现发烧、恶心、腹泻、呼吸困难和全身不适等症状,4月24日被送往首都墨西哥城一家医院住院,并于同日死亡。该患者无家禽或其他动物接触史。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确诊感染H5N2型禽流感病毒。

患者亲属称,患者有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出现急性症状前已卧床三周。

世卫组织表示,这是全球报告的首例经实验室确认的人类感染H5N2型禽流感病毒病例。虽然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有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影响”,但根据现有信息,世卫组织评估该病毒对普通人群的风险较低。

世卫组织称,今年3月和4月,墨西哥米却肯州、墨西哥州的养殖场曾检测出H5N2型禽流感病毒,但目前无法确定这起人类感染病例是否与此有关。

墨西哥卫生部表示,在对该患者住所附近及医院接触过的人进行检测后发现,结果均为阴性,尚无证据表明该病例存在人际传播。卫生部门仍在对传染源进行调查。

路透社援引专家观点称,该病例与美国近期出现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无关,目前美国已有三名奶牛场工人感染此病毒。(完)

 

 

 

巴黎大区噪音空气污染双超标,近970万居民健康状况堪忧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欧洲时报》8日援引法国《巴黎人报》的报道称,法兰西岛噪音监测站和巴黎空气污染研究所联合发布报告,明确表示巴黎大区的噪音和空气污染指标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970万居民的健康状况堪忧。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大区总人口约1230万人。

法兰西岛噪音监测站和巴黎空气污染研究所两家权威机构发布的噪音及空气质量交叉检测数据显示,80%的巴黎大区居民都没能逃离“又吵又脏”的生活环境,每10个居民中就有8个深受两项污染的影响。为了调查污染所在具体范围,两家机构还发布了一份空气和噪音污染交叉地图。令人震惊的是,巴黎大区的1276个市镇中有487个都处于严重双重污染下,符合世卫组织标准的市镇仅有316个。

处于恶劣噪音及空气污染下的市镇大多集中在巴黎市中心地带,特别是戴高乐和奥利机场附近以及巴黎南部的地铁、城铁网周边地区。而在众多游客聚集的协和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该情况也并不理想。报告分析,其原因是以上区域人口密集且交通繁忙,所以汽车产生的噪音和尾气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健康。而报告中环境状况相对良好的316个市镇,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和噪音水平都接近世卫组织建议的阈值。由于人迹罕至,拉雪兹神父公墓和蒙马特公墓,以及伯特肖蒙公园和一些医院附近宁静且空气新鲜。此外,巴黎郊区的文森和布洛涅森林,以及西南部一些地区的噪音和空气质量也稍好一些。

2024年1月19日,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交通拥挤。(视觉中国)

对于巴黎市政管理部门来说,噪音和空气污染是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据法国《十字报》的分析,居民如果长期暴露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中,会导致身体不适、睡眠质量差、降低人们的学习能力,并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风险。据统计,由于噪音污染,巴黎大区增加了430亿欧元的社会成本。法兰西岛噪音监测站主席表示:“交通状况显然是造成巴黎大区空气和噪音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当局需要对交通和城市规划进行长期大量的投资”。同样,巴黎空气污染研究所也指出,空气污染导致巴黎人的预期寿命缩短、死亡率上升,巴黎大区每年有高达7900人因空气污染过早死亡。(董铭)

 

 

 

欧洲多国掀起“护士移民潮”,荷兰通过多项政策吸引西班牙护士前往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林溪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西班牙《机密报》4日报道称,荷兰正通过多项政策吸引西班牙护士前往,而在欧洲,许多国家也使出“浑身解数”抢夺卫生专业的人力资源。

报道称,高昂的生活和进修成本、频繁签订不稳定的短期合同导致无法申请抵押贷款、资历增长但薪资不变等问题,让很多西班牙护士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欧洲其他国家。荷兰是个不错的选择:来到荷兰的女性可以享有和本地人一样的工作权益,比如保证每年工资增长7.4%。与此同时,一些受荷兰卫生机构赞助的中介公司还在西班牙的护理学院中大开招聘会,他们承诺帮助西班牙护士找到工作,同时还提供语言课程辅导,以及申请文书代办等全程服务,护士们则只需要努力学习荷兰语即可。这些公司的客户中,还有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觉得“待在本国没有未来”的护理人员。

荷兰之所以大力吸引西班牙护士,是想解决国内卫生专业人员持续短缺的危机。一家中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解释称:“‘婴儿潮’一代中很大一部分需要照顾。”

“护士短缺且资源不均衡”和“护士老龄化”是欧洲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卫生专业人员成为了日渐宝贵而稀缺的资源,护士移民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常见。据报道,匈牙利职业商会的数据显示,该国每年有2000名护士和1000名医生移民到德国、奥地利和英国,以获取比在国内多三四倍的工资,而乌克兰、塞尔维亚和包括印度、菲律宾在内的亚洲国家的护士又离开家乡,到匈牙利务工。意大利的低薪护士也选择到瑞士发展,造成本国约7万个职位空缺,政府不得不考虑引进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护士。慢性病护理、老年人护理以及精神病护理等领域的护士短缺尤为严重,而在一些国家中“再也找不到40岁以下的护士从事专科护理工作”。

欧洲护士协会联合会秘书长介绍,根据欧盟委员会几年前的估算,老龄化的欧洲大陆“需要150万名一线护士”。他还补充说:“如果我们想拥有安全的人员配备水平,就需要更多的护士”。(林溪)

 

 

 

日本“食人菌”肆虐 2024年感染人数已超2023全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国际新闻

 

中新网6月12日电 据日本富士新闻网12日报道,日本近期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患者数激增。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目前已有977人感染, 超过2023年全年的941人,创下该疾病感染人数的最高值。

据介绍,这种链球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飞沫传播,会引发手足肌肉坏死以及发烧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致死率高达30%。

报道称,日本厚生劳动大臣武见敬三呼吁该国民众做好勤洗手等基本防疫措施。

据此前报道,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医院教授菊池贤表示,该病65岁以上患者的占比过半,呼吁老年人群体要特别注意。

 

 

 

韩国儿童肥胖率近五年来增加逾三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6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当地时间6日,韩国保健福祉部公布“2023儿童综合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率近五年来增加三倍以上,虽然儿童精神健康状态整体有所改善,但高危人群数量有所增加。

据报道,韩国保健福祉部2023年9月至12月面向5753户育有未满18岁儿童的家庭进行了上述调查。受访儿童中,有40%年龄介于12岁至17岁,是0岁至5岁人群的1.7倍。报道指出,这是因为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

据调查,2023年儿童的生活满意度为7.14分(满分10分),与2013年和2018年相比持续上升。

但同期儿童肥胖率进一步上升,尤其是9岁至17岁儿童的肥胖率为14.3%,较2018年(3.4%)增加三倍以上。

尽管整体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精神健康高危人群反呈增加趋势。9岁至17岁儿童中,没有压力或压力不大的儿童占比43.2%,较2018年增加8.7个百分点。抑郁和不安程度评分为1.77分(最高26分),较2018年下降0.11。面临极大压力的儿童占比1.2%,较2018年(0.9%)有所上升。

报道称,近12个月内,连续两周出现过影响日常生活的抑郁感的儿童占比4.9%。有过自杀念头的占2%,较2018年提高0.7个百分点。

该项调查始于2013年,旨在全面了解儿童生活和成长环境,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此次调查是自2018年以来时隔5年再次实施。

 

 

 

韩国医协酝酿本月18日全面罢诊,韩政府向医协个体医生下达“开工令”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任伊然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莽九晨】在大韩医师协会(医协)9日宣布将自18日发起全面罢工并举行集会后,韩国政府10日决定向医协个体医生下达开工令和停诊申报命令。据韩联社10日报道,保健福祉部长官曹圭鸿当日上午在主持政府会议时称,此举是保护国民生命健康的最起码的措施。

曹圭鸿表示,医界全体成员停诊威胁国民和患者生命权,严重违背把患者生命放在首位的医师职业道德,是绝不能被容忍的行为,政府就此深表担忧和遗憾。对于诱导医师参加集体停诊的医协,政府将研讨其是否违法。

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称,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官员表示已指示地方政府命令医院在18日维持运营,“任何计划在18日关闭的医疗机构都必须在13日之前向当地政府报告”。

据《韩国时报》报道,作为韩国最大的医生团体,医协9日宣布,4日至7日针对医学院扩招计划等举行投票,结果显示,参加此次投票的会员共有7.08万名,约占有投票权会员人数的63.3%。其中90.6%的投票者支持该团体以强硬态度反对医学院扩招计划,73.5%支持参与停诊等集体行动。因此,医协决定于18日全面罢工并举行集会。医协称,之后罢工是否继续,将取决于政府的回应。报道指出,此次罢工将是继2020年之后,韩国医生团体首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集体行动。

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9日在记者会上对医协的决定表示遗憾,并承诺不会对返岗复工的实习及住院医生作出任何处分。

此次风波还要从2月说起。据韩媒报道,韩国政府2月初宣布从2025学年起,高校医学院将扩招2000人,遭到医疗界强烈反对。约1.2万名实习和住院医生递交辞呈、罢诊离岗,造成诊疗混乱,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5月,韩国政府批准医学院明年扩招1509人,医疗界对此继续展开“法庭攻坚战”。《韩国时报》9日报道称,韩国医生与政府因医学院扩招计划的对峙已持续100多天。

韩国《先驱经济报》报道称,医生的集体行动,引发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急诊室和二级医院患者治疗中断的担忧。患者组织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生,都没有优先考虑患者的福祉。根据韩国卫生和医疗工作者联盟5月底的调查,公众对这场僵局感到疲惫,多数人认为医生的行动过火。有85.6%的受访者认为医生应该返回工作岗位,而只有12%支持他们的集体行动。

据韩国纽西斯通讯社10日报道,对于连社区医院也有可能关门,韩国民众感到非常不安。住在首尔的一名上班族担心地说:“父母要定期开降压药处方。如果集体休诊时间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

 

 

 

新加坡媒体:马来西亚人摄入微塑料,一多半来自吃鱼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周扬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新加坡《海峡时报》5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调查涉及的109个国家中,马来西亚人均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摄入量最多。

报道称,马来西亚平均每人每天要吃掉502.3毫克微塑料,其中超50%的摄入量来自食用鱼类。此外,该国也是人均吸入微塑料颗粒最多的前10个国家之一,每天吸入的微塑料颗粒约为49.4万个。报告认为,东南亚国家的人均微塑料摄入量较多,是因为该地区很多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塑料污染较为严重,污染产生的微塑料常见于当地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很容易被水中生物摄入,随后被人类食用进入人体。

报告还指出,膳食微塑料包括食品中积累的微塑料,以及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包装过程中使用塑料造成的材料损失;空气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轮胎中的塑料材料和水生塑料微粒的炸裂;水生微塑料则很大程度上与垃圾填埋场管理不善有关。(周扬)

 

 

 

《印度快报》:高温+污染,新德里极度缺水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阿尼尔·斯瓦鲁普等,陈欣译

 

《印度快报》6月3日文章,原题:为何新德里与缺水作斗争?如何解决? 新德里人口3380万,是全球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人口城市,正再次面临极度缺水的难题。近日气温徘徊在50摄氏度,新德里政府已经向印度最高法院寻求立即干预。

新德里约90%的饮用水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邻近的喜马偕尔邦等,原水供应有四个主要来源——40%来自流经哈里亚纳邦的亚穆纳河,25%来自恒河,22%来自巴克拉南加尔大坝,其余13%为地下水。从5月21日到31日,新德里的总产水量远远低于每日人均60加仑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水质也堪忧,氨含量超标,而且工业下水道的有毒废物污染了亚穆纳河。尽管有政府机构的干预,亚穆纳河仍然是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严重影响了新德里的清洁水供应。

在激烈的政治“甩锅”游戏中,令人担忧的是富裕社区和贫民窟之间的天壤之别。富人在家享受不间断的自来水,高价购买私人水罐车,但那些勉强糊口的人却没有这样的特权。这些社区被迫依靠不安全的水源满足日常所需,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传播,如霍乱、腹泻。此外,供水不足不仅妨碍基本清洁卫生,还造成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疾病流行导致医疗费用激增,给医保系统带来沉重负担,个人被迫缺勤或缺课,危及经济稳定。

许多因素让这一危机持续扩大,包括地下水过度开采、水源污染、移民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低效水管理实践以及国家间的水纠纷。为了弥补供需缺口,新德里水委员会过去5年逐步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结果,新德里1478.61平方公里的辖区约有41.49%“过度开发”,加剧了地下水位的下降。新德里混凝土结构的扩张破坏了天然地下水补给区,使补水和取水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加剧。

新德里总体规划也缺乏明确目标,未能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也未能优先考虑雨水收集和废水再利用。加剧新德里水危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不断上升的气温。亚穆纳河在瓦济拉巴德池塘的污染水平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使水处理厂的效率降低约30%,导致水供应中断。

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德里与哈里亚纳邦的“抢水大战”。新德里政府经常批评哈里亚纳邦政府释放的水量比此前商定的要少。哈里亚纳邦则坚持认为,新德里水短缺源于内部管理不善。持续的政治摩擦正在给印度人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

印度最高法院有机会在新德里政府提交的请愿书中,解决从哈里亚纳邦到新德里的供水问题。此外,新德里还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通过可持续政策和治理改革,包括技术干预、基础设施发展和替代节水方法,实现自力更生。解决管道漏水问题,以尽量减少水的浪费,乃当务之急。同时,让居民把节水作为一种集体责任,通过灌输负责任的用水行为和积极参与雨水收集计划来节约用水。(作者阿尼尔·斯瓦鲁普等,陈欣译)

 

 

 

南非:召回儿科糖浆中未发现含有二甘醇成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约翰内斯堡6月6日电 (记者 王曦)针对今年四月宣布紧急召回的两个批次儿科糖浆,南非卫生产品监管局(SAHPRA)6日发布声明对外披露,经过近两个月时间的详细排查,两个召回批次的Benylin儿科糖浆中并没有发现对人体有害的二甘醇成分。

今年四月,包括尼日利亚、肯尼亚、卢旺达等回家先后宣布召回产自南非的Benylin儿科糖浆,因其药监部门的检测报告称,发现其含有高浓度的二甘醇。二甘醇具有肝肾毒性,摄入可能导致恶心、腹泻、头痛、急性肾损伤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事件发生后,南非卫生产品监管局紧急召回了批号为329304和329303的相关产品。

经过近两个月时间排查,南非卫生产品监管局在声明中证实,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批次召回的相关药品中并未被检测到二甘醇成分,这表明上述两个批次的产品在被要求的适宜温度下储存,是不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二甘醇的。

南非卫生产品监管局还补充说,截至目前,南非以及该国药品出口所到的其他非洲国家,均未出现过任何相关药品引发的不良事件报告。(完)

 

 

 

已致8人死亡!自制假酒泛滥,摩洛哥悲剧一再重演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任伊然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由于宗教信仰原因,摩洛哥人不饮酒,但总有些人要铤而走险。摩洛哥西北部一城镇近日发生一起严重的饮用假酒中毒事件。

据摩洛哥世界新闻网5日报道,当地卫生部门的一份声明显示,从3日18时到5日8时,盖尼特拉省西迪阿拉勒塔济镇共记录114例甲醇中毒病例,“严重中毒并发症”已导致8名患者死亡。

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是一种名为“马希亚”的传统自制烈酒,它由无花果或枣蒸馏酿制。一些不法分子把“马希亚”当成牟利工具。由于不受监管,不法分子会将剧毒物质甲醇作为乙醇的低廉替代品添加进酒中。此次事件中,一批“马希亚”被查出含有有毒浓度的甲醇,两名假酒贩卖嫌疑人目前也入院治疗。

这不是摩洛哥第一次发生此类悲剧。去年,自制假酒造成中部城市梅克内斯7人死亡;2022年假酒导致北部城市凯比尔堡19人死亡。(任伊然)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