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走近中医药非遗】中药炮制技术:依法炮制饮片是疗效的核心
作者:林晓斐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4-06-07 [医疗] [医疗资讯]
编者按: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本报选取部分国家级中医药非遗项目进行报道,展示中医药非遗魅力。

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协会申报的“中药炮制技术”入选,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王孝涛和金世元。

“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证中药临床疗效是关键。原料药材只是质量基础,依法炮制饮片才是疗效的核心。”金世元说。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几千年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我国所特有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炮制技术对中药疗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饮片通过炮制,可以实现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对此,金世元进一步解释说,“以大黄为例,生大黄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直达下焦,泻下通便。酒大黄是每百斤用黄酒10斤,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酒大黄具有泻热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舌生疮。熟大黄的炮制工艺是,每百斤大黄用20斤黄酒,先蒸大黄片,蒸24小时,蒸熟大黄加黄酒焖,再隔水蒸。如此,就不像生大黄泻得那么厉害,熟大黄改性为缓泻了,却增强活血化瘀作用,尤其适合老人和体虚者。大黄炭是将大黄片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泻下作用极微,增加了止血作用。”

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中药炮制已有详细的记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南北朝时期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设有炮制专项,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总结中药炮制大法17种。清代张睿的《修事指南》详细记载了232种炮制方法。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中药炮制技术的保护与传承持续得到关注。201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国家保护中药饮片传统炮制技术和工艺,支持应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

近20年来,中国中药协会携手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金世元团队和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团队,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要求,以工作室建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以及师带徒等方式传承传统中医药方面的技术经验和学术思想,共同开展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评估工作及活动,以“国家非遗中药炮制文化行”、公益活动、校园普及教育活动、资料和实物整理展示、影像资料收集录制,以及拍摄纪录片等多种形式,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及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一方面深入挖掘中药炮制技术,系统梳理了古籍文献中的中药炮制技术、各地知名炮制专家学术思想,开展了传统炮制理论现代科学内涵和中药炮制现代理论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中药炮制传承工作,加强中药炮制技术培训,积极完善中药炮制文化平台,建立了谱系传承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育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中药炮制科普宣传,开展智能炮制装备研究。同时,大力支持医院等机构开展中药炮制研究。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