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张忠德:心悸原是体虚因,补虚应先固脾土
来源:广东中医药 2023-07-14 [其它] [名医论坛]

【基本资料】

 

冼某,女,时年35岁,初诊:1999年8月27日。

1年前开始出现心悸,自觉时有气短、胸闷等不适,曾就诊于当地广西某医院,查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半年前开始心悸加重,就诊于某大学附属医院,查甲功、甲状腺抗体、甲状腺彩超等内分泌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根据症状辨为心气虚,给予大剂量补益中药口服,但未见缓解,反而出现腹胀满、嗳气等不适。家属要求中医中药治疗,遂于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㿠白,心悸不宁,时有胸闷感,疲倦乏力,近来易健忘,眠差,难以入睡,每夜睡眠2-3小时,胃纳差,小便调,大便偏烂,舌淡,苔薄白,脉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处方:炙甘草10克、炒麦芽2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炒白术20克、制远志10克、黄精15克、桑寄生20克、五味子5克、茯苓20克、首乌藤15克、茯神15克、佛手10克、太子参15克,共7剂。水煎服,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1999年9月29日

 

疲倦乏力好转,偶有心悸,胸闷、睡眠有所缓解,夜眠5-6小时,近来汗出多,胃纳一般,二便调,舌淡黯,苔薄白,脉细。上方去茯苓、黄精、五味子、太子参、佛手;加浮小麦30克以益心气、敛心液,黄芪20克、牛膝20克以加强益气补肾之力。共7剂。

 

服药后随访,患者痊愈,随访近1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

 

《证治准绳·惊悸恐》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失守则舍空,舍空而痰入客之,此惊悸之所由发也”,《证治准绳·杂病》:“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

 

此患者因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失司,不能升清降浊,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上凌于心,故而出现心悸不宁、形体消瘦、面色㿠白、疲倦乏力、时有胸闷;心血亏虚,不能行心血,血不养心,心失所养而出现眠差、难以入睡、健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致水湿内停而出现大便偏烂;舌淡、苔薄白、脉细均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象。治疗上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为主。初诊时用炒白术、炒麦芽、茯苓、太子参、炙甘草补益心脾、健脾祛湿,煅龙骨、煅牡蛎重镇潜阳,茯神、首乌藤、制远志镇静安神定悸,黄精滋肾润肺,佛手健脾理气和胃,桑寄生益血脉。二诊时心悸明显缓解,但考虑汗出多,治宜加大补气敛汗之力。张教授认为在心悸的临床治疗中,于五脏之中,非常注重脾胃的调理与脾胃之气的顾护。脾者,后天之本,气血阴阳之源。脾胃调和,不但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更可增强机体之正气,令气血化生有源。

(本案编者:张曈 主治医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