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百问
中西汇通实践之癔球症
来源: 中西汇通实践论 2018-09-12 [医疗] [中医百问]
癔球症是一种常见的主观感觉,中医称为梅核气,表现为咽部非疼痛性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者咽部紧缩感,无吞咽困难,病人常主诉进食常可缓解,干咽及不良情绪常可加重。但客观检查又查不出咽喉、食管等临近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西医将其归入功能性食管疾病中。

癔球症的症状特点如下:(1)持续性或间断发作的咽喉部非疼痛性团块感或异物感;(2)感觉发生于两餐之间,在两餐之间病人会反复吞咽,但反复的干咽反而会加重症状;(3)一般无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4)情感应激可加重症状,哭泣可改善症状;(5)没有病理性的胃食管返流或者有组织病理学异常的食管动力障碍。

 

癔球症的病因不确切,涉及生理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及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因素。常与下列因素相关。

 

1、胃食管反流/食管喉咽反流

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咽喉部位可引起组织损伤,也可能是末梢食管酸敏感性增强,未达咽喉部的反流物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上食管括约肌压力增高等。

 

胃食管反流患者可以伴有典型的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但多数无明显反流症状,咽异感多位于胸骨上窝,部位恒定,夜间平卧位时症状加重,直立位时减轻

 

食管喉咽反流患者咽异感位于胸骨上窝,部位恒定,直立位时加重,俯卧时减轻,这类患者一般无典型的消化道症状。

 

2、食管动力的异常

食管上端括约肌功能失调可直接导致咽部异物感发生,此类患者常表现为食管上端括约肌痉挛、高压。

 

2、心理因素

心理或精神因素在癔球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这与我们中医的认识一致。中医认为此病由于七情郁结,气郁痰阻于咽喉所致。研究发现,此类患者具有明显的内向性、焦虑性、神经质及抑郁等性格特征。生理、心理应激因素常可激发食管动力紊乱,不仅增加胃食管酸反流的数量,而且异常的心理使患者对酸反流的症状更加敏感。

 

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心理、行为、药物治疗

 

心理和行为治疗很重要。心理治疗在于消除病人的顾虑。耐心开导病人,解释此病仅仅是一种症状,不必过份去关注。对于焦虑、抑郁、惊恐、症状躯体化等心理障碍者可用镇静剂或三环类抗抑郁药。

 

禁止空咽疗法,对有空咽习惯的患者要劝告其严格控制空咽,以打断咽异物感的恶性循环。

 

药物治疗,主要应用抑制胃酸、促进上消化道动力药物

 

我认为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大致类同,中医主要是疏肝解郁化痰。

 

中医调节情绪异常常用四逆散、半夏厚朴汤、逍遥散、越鞠丸等。

 

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很多,常用药物主要有:半夏、厚朴、枳壳、枳实、木香、苍术、生姜、青皮、陈皮、大腹皮、槟榔等,经典处方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半夏厚朴汤等。

 

调节食管运动功能的药物主要有:威灵仙、苏梗、旋覆花、苏子、山慈菇、刀豆子、王不留行、鹅管石、通草、路路通、裟罗子、橘络等。

 

针对胃食管返流的中医治疗,吴雄志教授论述甚为详细,吴老师治疗此病以疏肝解郁的越鞠丸为基础,胃食管反流导致剑突下疼痛为贲门炎,热证用小陷胸加枳实汤,寒证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如出现胸痛、胸骨后烧灼感,为反流性食管炎,用栀子豉汤,素体脾阳不足,用栀子干姜汤;如出现咽部不适为反流性咽喉炎,寒证多用半夏厚朴汤,热证可用上焦宣痹汤或《温病条辨》三香汤合方。

 

针对胃酸增多,中医常用吴茱萸抑制胃酸分泌,代表方如左金丸;瓦楞子、牡蛎含钙能中和胃酸;白芨、浙贝母、乌贼骨可以保护胃黏膜。

 

因此此病的治疗,多以四逆散、越鞠丸调节情绪为基础,如存在胃食管反流以配伍半夏厚朴汤之类促进胃动力药物为主,存在喉咽反流以配伍调节食管运动功能药物为主。

 

附蒲辅周老中医医案如下:

案例1、张XX,男,42岁,1964年5月27日初诊。

1963年4月起,自觉咽喉不舒畅,渐有梗阻之象,继则食道天突穴处似有堵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西藏数医院皆疑为肿瘤,心情更加忧郁,据述某些中医认为工作繁忙,劳累致虚,服中药共200多剂,病情亦未改善,自觉梗阻之物增大如鸡子,妨碍吞咽,甚则微痛,不能吃硬的食物,经常大便秘结难解,便秘时伴有腹胀且痛,咽喉更觉不舒,不思饮食,胸部不适,平时常有头晕头痛,形体渐瘦,特来北京诊疗,在某医院检查,已除外食道癌,食道亦未发现其他异常,唯十二指肠有痉挛现象,自觉症状依然如上,近四天未大便,脘腹胀满,伴有嗳气厌食,得矢气较舒,小便黄,工作劳累之后常有心跳心慌,睡眠不实,多梦,1961年曾在新疆手术切除肠系膜囊肿。脉沉弦迟,舌质正红、苔薄白带秽,综合脉证,病属气滞热郁,三焦不利,治宜开胸降逆。

处方:全瓜蒌(打)五钱 薤白三钱 法半夏三钱 黄连八分 炒枳实一钱 郁李仁(打)二钱 川厚朴一钱五分 降香一钱 路路通二钱 姜黄一钱 三剂。

1964年6月1日再诊:服药后喉部堵塞感减轻,肠鸣矢气多,腹胀转松,食欲好转,大便每日一次,量少成形,睡眠略安,脉沉弦有力,舌质正常,秽腻苔减。续调三焦、宣通郁热,以原方加通草一钱,续服五剂。

1964年6月6日三诊:服药后腹胀已除,矢气亦少,小便已不黄,饮食接近正常,唯大便干燥难解,有时只能便出杏核大的黑色粪块,咽部已觉舒畅。脉沉弦细,舌正苔退,原方去黄连加柏子仁二钱,火麻仁(打)三钱,连进五剂。

1964年6月8日四诊:服上药两剂后,大便转正常,精神转佳,若吃硬物咽喉尚有轻微阻滞,因工作关系,明天即将离京,患者自觉病除八九,脉缓有力,舌质正常无苔,郁热已解,肠胃渐和,宜继续调和肝胃,并清余热,嘱将五剂汤药服完后,继续再服丸剂一月,以资稳固,每日上午煎服越鞠丸二钱,以解郁热;每晚用蜂蜜一两,冲开水和匀服,以资阴液。并嘱改善性情急躁,庶不再生此病。

 

案例2、杨某,男,65岁,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日。十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四个月的治疗已缓解。1963年曾复发一次,近日来又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六脉沉滑,舌正苔黄腻。检查无肿瘤。辨证: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治法:开胸降逆,理气豁痰。方药: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薤白6克炒莱菔子3克降香1.5克竹茹3克白通草3克路路通3克10剂

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而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正苔秽腻。湿痰见消,仍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

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蒲辅周医疗经验》)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