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体质姓正不姓邪小议
作者:张树生 2020-04-30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体质,乃立身之本、生命之源,其禀赋于先天,摄养于后天,系中医运用实践观、理论观、哲学观,以象数信息为抓手,从不同角度对个体与群体在生命过程中的人形构体与生理、生命力状态,以构体的内生潜质与活力为切入点,对人体的质量所作的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估与概括。中医体质姓“正”,正物质、正能量、正功能、正象息,而不是反之的“邪”。我仅从以下三方面小议:

一、人类的起源、繁殖、生存都姓“正”:

人类的起源一直是科学家所探寻的问题,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从其整体观认为:人得天地之精气而化生,万物亦是如此,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物品咸章。”《黄帝内经》以其阴阳学说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观,构建了辩证的思维模式,进而认为一分为二,由无形到有形,由无机到有机,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由低级到高级,以及生命的多样性,均来源于分裂。如果从一个人的受精卵,不断地进行分裂,形成亿万个细胞的人体,那么对这一观点就毋庸置疑了。这就告诉我们,生命来源于分裂,而合二为一寓意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阴阳两性特征,这种异性的交感、相合、相融,构成了生命的统一体,正如《黄帝内经》所云:"阴阳合,故能有子。"生命成于阴阳二气相合,分也生命,合也生命,但分之有序,合之有道,二者缺一不可,分合不止,繁衍不息。不难看出,人类起源于"正",繁衍于"正"。

人的生命为什么能够存在?人居地球村,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并非都很平顺,有时恶劣,生命依然存在,当然原因很多,但最根本在于人的体质姓“正”,依靠其正物质、正能量、正功能、正素息之自稳调节以应天地之道,並抗邪气,人生命中的生、长、壮、老、己,享尽天年,也都靠人身体质之“正”,无“正”则人无由生、无由长、无由壮,并随“正”的自然衰退而老化,尽终天年。其中,始靠父母遗传的体质与“正”,而本能及靠父母的养护而生存、成长。人更需要靠自己体质中的“正”进行自稳调节而生存,人与天地自然为生命共同体,人的生命存在要借天气、日月星辰、阳光雨露、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借昼夜之养息。人又要接地气,借木、火、土、金、水运气之造化,土生万物之所养,人居天地之间,又借高下相招、天地相因之力,而进行自稳调节。总之,人得天地之精气而化生,并在体内生化、气化、分化等,一方面源源不断地贮蓄潜质与活力以壮体质;另一方面又根据生理功能,生命的需要而释放,使人能够吐故纳新、推陈致新、疏泄收藏,而使人得以繁衍、生存与发展。

二、中医体质本源姓“正”不姓“邪”:

人之构体中的内生潜质与活力是中医体质之本源,人之立身与生理、生命力皆源于此,中医常用的构体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皮、肉、脉、筋、骨、腠理、募原、三焦、关窍等。而常用的潜质、活力有精、气、神、血、精、津、液、天癸等。由于历史科技水平的限制,现代看来中医体质学的内生潜质还应当包括糖类、蛋白质类、维生素类、生物硷类、生物酸类、生物酶类、激素、胰岛素、甲状素等,还当含钾、钠、钙、铁、锌、硒、镁、铜等微量元素等。这些潜质在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中,由于功能有所不同而分佈也有所不同。其含量虽少,但蕴藏着强大的活力,其都属于“正”。人类赖之进行着阴阳运动与平衡,五行生克与平衡,构建了自身生命共同体,并以应天道,构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三、中医体质的应用:

应用中医体质时,莫把分型当体质,中医体质与分型有所不同,体质重整体、重全面、重质量,即功能与生命力;而分型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脏腑、系统、性别、生长阶段、先天后天、阴阳、五行、经络的。体质的评估是相当复杂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分型重在特征与差别。体质内含分型,而分型系属体质内涵之一。人的体质是开放、包容、多元的、并非一身一质型;人的体质是在运动的、变化的、不仅有量变,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产生质变,并非一生一体质。人的体质也是在运动变化中维持稳定的,可称之为“相对稳定”。中医体质姓“正”,即正物质、正能量、正功能、正象息,属生理范畴,并守限,既不超过生理上限,也不低于生理下限,否则为病,属病理范畴。

病理时要注重正邪关系,“正”属体质内涵,“邪”属病理内涵。正与邪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体质正盛,则能抵御外邪,内能吐故纳新、推陈致新、疏泄收藏正常而邪不生;反之,正越虚、外邪越易犯之,内邪风、寒、湿、燥、火、郁、瘀等易生,此即《黄帝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应注意到,正虚生内邪,内邪也伤正气,凡有郁瘀,必然阻滞生机,生机受阻,功能易损而亦正虚。由于正虚的属性、轻重程度、部位之不同,而所受外邪性质、部位、轻重缓急不同。细言之,它们的关系也是相当复杂,也容易虚实夹杂,这在辨证时不容忽视。

我们早已关注到,古代医家在他们的医疗实践中,或书写医案(病例)中,不象今天之要求有(体质)程式,并在“九型”中选项,是古代医家们不重视体质吗?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型吗?非也!他们是从客观实践出发,不受程式、九型的限制,而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医体质的内涵,有的运用体质先天、后天之内涵,是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的运用小儿体质发育未全,五脏娇嫩、正气未充、稚阴稚阳,生机昂扬,易虚易实。有的运用中医体质的阴阳观;五行观之五行五脏型、五行五气型、五行五体型、五行神志型;有的运用六经体质;有的,特别是在妇科疾病中运用奇经八脉之体质之内涵;有的运用老年脏器组织老化、功能减退、自稳调节亦差导致的正虚型或虚实夹杂型……总之,古代医家们十分关注体质,运用中医的实践观、理论观、哲学观、象息观,谨察体质之正,虚则补之,补得及时,补得准确,补得到位,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也十分注重祛邪,祛邪可以复正,恢复体质,恢复生命力。他们並不设(体质)程式,不设九型、选项、更能反映中医体质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增强体质治未病,体质充盛,其正足,不仅抵御外邪,也可防生内邪。《黄帝内经》多有论述,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多有体现,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发掘和提高。这项工程很大,国家重资投入研发治未病,意义重大,在这里仅提点个人看法。

增强体质,一要调神,二要调气,三要固精,四要合理饮食,五要锻炼。

首要调神,系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机在人体阴阳调节,五行调节,自稳调节中至关重要,这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相应的对外调节上,而且在人体内部极其复杂的生理协调、维稳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调神办法很多,最重要的是睡眠,睡眠好,养元神,安五脏,稳气血,人们也把这称之为复命,日复一日,延续生命。要养成睡眠的好习惯,不熬夜,提倡子午休,不仅夜眠,也要午休。要心情愉悦,快乐每一天,养成乐观精神,笑一笑,十年少。这就要求多唱歌,心神得悦,练书法,画画,使心神得静。高下不相慕,别比,多想高兴的事,人人都有;抛弃苦恼的事,人人都有,甩掉包袱。特别要节怒,怒为百病之长,影响气机,重则气机逆乱,以生大厥,以生真心痛……做到也难,慢慢修养。

二要调气,人活一口气,无气则亡,气主动,“主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体的信息传出与接收、传入的能量与动力为之气,并具体在于阴阳二气,“气具有全息性”,气虽无形,但可通过无形通道与有形通道遍行于人体上下内外,这就形成了人的上下内外复杂的信息网,此对人体内外的自稳调节,得以生存非常重要,古之调气办法很多,气功吐纳、导引等。我主张要调肺活量,增加吸入自然有氧量,最简单的方法练练深呼吸,腹式呼吸,气至丹田,纳气于肾,次数不限,每次半小时许。另是多吸氧,最简单的办法是保持室内清洁,多通风换气,晨练不宜过早,太阳未出,低层中的空气多污浊,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尚未发散,阳光好时到林中吸氧,有条件的可选择到空气好的地方来休养。守精固精对体质也很重要,精力充沛,精可生神。生血、养肾、生志、充天癸,延缓衰老……固精填精的办法很多,重在节欲,不可过用,养之以味,但要适当,勿劳累、勿久坐、适运动。

合理饮食,对体质很重要,合理,应当是指构体中的内生潜质。缺什么补什么,多什么控制什么,既不能少,也不能多,以保持正常生理与生命力。但我们不是营养师,百岁老人也不是营养师,其实在人类起源时,自然万物已经俱备,人类所需潜质在长期的生命实践中。逐渐全面、逐渐丰富,也积累了经验,《黄帝内经》已经有科学的饮食智慧与经验。主张五味俱全,以养五脏、五体、五神、五志、五行、以应天道。五味中有升有降,有补有泄、有疏通,有收敛……以维持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新陈代谢,而要求食五谷、五果、五肉、五菜……五不是个而是类,而是多,而是全面。水是万物生命之源,要特别注意饮水,人体的全能离不开水。不要等口渴才想起喝水,这有些晚,要有意识地多饮水,正常人每天应进水1500—2000毫升,如果因热、劳汗多,或天冷尿多,还应适当增加。中、老年要特别注意酒、糖、肥腻、油炸等物慎用,“高粱厚味,足生大疔”,一些疾病是吃出来的。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运动就是生命,通过皮、肉、筋、脉、骨五体的运动,增强其功能,也促进气血循环,内增五脏功能,神志功能,大脑功能等,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最常用的走路,快走、跳舞、瑜伽、游泳、太极拳等,体育锻炼贵在坚持。

      综上可见,中医体质,乃立身之本,生命之源,其姓“正”,不姓“邪”。增强体质,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治未病都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