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补阳还五汤治疗肺系疾病验案4则
来源:岐黄民间传承 2020-02-22 [中医临床]
作者 / 谈欧 江苏省中医院 编辑 / 赵馨 ⊙ 校对 / 刘刚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 《医林改错》,方由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黄芪、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多年来,此方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骨、关节等方面的疾病中。方中重用黄芪补益正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活血养血,地龙祛瘀通络,组方精当,益气活血相得益彰。笔者近年来将本方运用于肺系诸般顽疾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选4则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陈某某,男,78岁。2014年10月11日初诊。近10余年来反复咳嗽气喘,曾多次住院治疗,2014年8月查肺功能示FEV1%42.5%、FEV1/FVC% 50.1%,心脏彩超示肺动脉压67mmHg。西医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刻下:形寒怕冷,气短乏力,动则气喘,久坐则双下肢浮肿,纳谷欠香,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舌底络脉迂曲紫暗,脉来沉细。中医诊断为肺胀,证属正气亏虚,瘀水内阻,肺失宣降。治拟益气活血,佐以利水。方以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 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陈皮6g,郁金10g,茯苓15g,泽泻10g,葶苈子10g,杏仁10g,甘草5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2014年10月26日复诊:诉气短气喘较前缓解,怕冷现象减轻,步行距离延长,下肢基本不肿,纳谷欠香,舌质淡紫、苔薄白腻,脉象沉细,原方中加入炒谷麦芽(各)20g,继进1月。

2014年12月2日三诊:诉药后未再有下肢水肿情况,往年冬天体寒易感冒,今年入冬后尚未患过感冒,活动量大时感气短,平素痰少,饮食知味,二便调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0g,红花6g,紫苏子10g,山萸肉 10g,陈皮 6g,茯苓 15g,炒谷芽 20g,炒麦芽20g,山药20g,白术10g,甘草5g。

 

按: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发展而来,属中医学“喘病”“肺胀”范畴。该患者高龄久病,正气损耗,肺主制节,肺气亏虚则胸中大气运行无力,故动则气短气喘;气虚失于运血,血滞脉中,久停成瘀;血不利则为水,水液外溢于肌肤,则见下肢不时浮肿;舌紫脉沉细亦提示内有瘀滞,气虚不运。四诊合参,其证属肺气虚损,瘀水互结。本虚标实,以正气亏虚为本,病理因素主要在于瘀血、水饮,故取法益气化瘀,兼以利水。以补阳还五汤加入葶苈子、泽泻、茯苓泻肺利水,郁金、陈皮行气开郁,药后正气渐增,水饮已除,瘀滞稍通,故二诊时气喘气短诸症有缓,继续守法益气活血。考虑到“脾为后天之本”,于原方中加入炒谷麦芽(各)20g,调脾开胃,以助生化之源。三诊时患者诸症较前已明显改善,但久病之体,又值隆冬,不可松懈,需加强补益脏腑正气,遂于方中加入紫苏子、山萸肉等纳气补肾,同时仍兼顾活血行滞,将益气扶正、祛瘀行滞贯穿始终。

2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李某,男,63岁。2015年1月5日初诊。就诊前1月曾因劳累后出现发热、咳嗽住当地医院治疗,胸部CT示右下肺大片状阴影,曾使用头孢、喹诺酮等抗生素未效,后经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经使用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目前口服强的松每日30mg。刻下:体温正常,活动后气短气喘,胸闷,右侧胸胁下部隐隐不适,时有咳嗽,痰少,口干欲饮,舌质淡,有紫气,苔薄白腻,脉细。中医诊断为喘病,证属肺气耗伤,瘀阻胸络。治拟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以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 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陈皮6g,郁金15g,瓜蒌皮10g,丝瓜络10g,紫丹参15g,杏仁10g,枇杷叶12g,麦冬15g,生地黄12g,芦根30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2015年1月20日复诊:诉咳嗽气短较前缓解,胸胁隐痛等不适减轻,舌淡紫、苔薄白腻,脉细。原方已见效,故守方再进1月。

2015年2月25日三诊:时强的松减量为每日15mg,无气短、咳嗽、胸痛等特殊不适,原方去赤芍、枇杷叶、丝瓜络,加茯苓15g、炒薏苡仁20g、淮山药20g,继进1月。

后于3月31日复查胸部CT示原病灶基本吸收,残余少量纤维条索影。随访半年未有复发。

按: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目前尚无规范化治疗方案,大部分患者需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标准,早期足量地运用激素可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但长时间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可引发血糖、血压的波动及浮肿、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加之受治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感染,不宜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激素治疗。本案患者年过花甲,正气渐弱,复因劳累而致气耗感邪,邪热壅盛多日,更损气阴,热伤血脉,血行不畅,形成瘀结,虽热势已清,正气未复,瘀滞肺络,肺气不利,故见气短气喘、胸胁隐痛。治疗上以补阳还五汤加丹参、丝瓜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郁金、瓜蒌皮开郁宽胸,麦冬、生地、芦根滋阴生津。复诊时诸症缓解,咳嗽胸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故减去赤芍、枇杷叶、丝瓜络,加入茯苓、薏苡仁、山药健脾益气,以资后天,地龙、桃红、当归、川芎等继用以达到气血调畅、祛瘀散结的目的,最终瘀结尽去,复查影像学病灶基本消失。

3 肺间质纤维化

李某某,女,75岁。2015年12月2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气喘多年,1年前查胸部CT见两肺广泛纤维化、两下蜂窝肺,肺功能示重度混合型肺通气功能减退。外院确诊为“肺间质纤维化”,曾使用激素及吡非尼酮未效。刻下:动则气短,胸闷不舒,时感胸部隐有刺痛,生活不能自理,时有黏痰,纳谷不香,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细。中医诊断:胸痹,证属肺气亏虚,瘀痰胶结。治拟益气化瘀,祛痰消积。方以补阳还五汤合消瘰丸化裁,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陈皮6g,茯苓15g,大贝母10g,玄参10g,生牡蛎30g,杏仁10g,枇杷叶12g,山萸肉15g,生地黄12g,芦根30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病久正虚,嘱患者耐心服用,因其家在外地,告其如无不适,可续方半月继服。

2016年1月5日患者服药1月后复诊:诉气短症状有所减轻,活动量增加,可自行洗脸、如厕,药已起效,原方加炒谷芽、炒麦芽各20g,继服1月。后患者因路远、行动不便未来亲自复诊,其家人每月定时前来代诉近况、取药,根据其具体情况酌以原方加减。现已服药1年余,期间未使用任何西药,即使冬季亦未出现急性加重情况。

按:肺间质纤维化属于中医学“肺痿”“喘证”“胸痹”等范畴,发病原因种类繁多,或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及肺,或是多种肺系疾病发展到晚期的一种病理表现,病理演变错综复杂,病证性质为正虚邪实,虚实并见,具有慢性迁延反复不愈的特点。正气不足,易致外邪入侵是造成病变反复难愈的主要根源,而瘀积内生、阻碍气血运行是主要病理因素。该患者高龄久病,肺肾两虚,气虚无力行血,血行滞涩则成瘀,气虚水液不归正化,凝聚为痰,痰瘀胶结,积于肺络,故见气短胸闷、活动不利、舌紫苔腻。处方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消瘰丸祛瘀消积,地黄、山萸肉补助肾元,茯苓、陈皮健脾行气。药后患者正气渐增,瘀积渐化,诸症缓解,因药需长服,故加入谷麦芽以开胃助运。随访1年,病情稳定未见恶化,亦无不良反应。此病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4 包裹性胸腔积液

董某某,男,39岁。2015年2月27日就诊。患者2月前因发热、咳嗽、胸痛在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曾抽出黄色胸水共约800mL,诊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经口服三联抗结核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出院时复查B超示左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内见数条光带分隔;胸片示左侧胸腔包裹性积液。刻下:消瘦乏力,易感疲劳,左侧胸胁隐痛,呼吸不畅,纳谷无味,舌质淡有紫气、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悬饮,证属肺脾气虚,瘀水停于胸胁。治拟益气健脾,活血利水。方以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3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 10g,桃仁10g,红花6g,陈皮6g,郁金10g,白术10g,泽兰泻(各)10g,茯苓15g,路路通10g,炒谷麦芽(各)20g,生甘草5g。14剂,每日1剂,常法煎服。

2015年3月16日复诊:诉乏力纳差有所改善,精神较前振作,胸胁隐痛减轻,遂予原方继进1月。

2015年4月18日三诊:诉活动量大时感气短,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胸痛基本缓解,复查胸部B超示左侧包裹性积液较前明显减少。原方又服1月后复查B超,积液基本消失。

按:胸腔积液,中医学称之为“悬饮”,系因气血运行障碍,导致水液不归正化,停聚成饮,流于胁下而成为悬饮。若治疗及时,机体正气尚足,则气行血畅,饮邪自消;若肺气本虚,无力行血,或迁延日久,血滞为瘀,瘀水胶结,则难于祛除。本案患者素体正气不足,不慎感染痨病,酿生悬饮,停于胸胁,饮阻血运,久而血滞成瘀,瘀水互结,停饮难去。乏力疲劳、纳谷不佳,肺脾气虚故也;胸胁隐痛、呼吸不畅,瘀水阻络故也。综上,把握气虚、瘀水两端,标本兼顾,扶助正气,化瘀利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处方中补阳还五汤具益气、温阳、活血之效,茯苓、白术、泽泻、路路通健脾利水,郁金、陈皮开郁行气,谷麦芽开胃助运。诸药兼顾气血、肺脾,疗效甚佳。

5 讨论

从上述验案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包裹性胸腔积液等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肺间质纤维化、机化性肺炎等少见病、疑难病,其临床病名、症状、表征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体质较弱、病程较长、气短乏力、舌质紫、脉细弱的特点,查其病因病机,关键都在于正气亏虚、瘀血内生,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水饮、痰浊、气滞、积结等病理产物,从而出现气喘、咳嗽、胸痛、疲乏等各种临床症状。临证时,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根本的病机,辨证论治,以益气活血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方可获得满意疗效。补阳还五汤证以气虚为本,因虚致瘀,方剂组成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同为佐药。全方补气行血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只要有是证,即用是药,方证合一,活用古方,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证、异病同治的思想。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江苏中医药》2017年第3期第52-53页。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