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味治疗湿疹的探讨
来源:岐黄民间传承 2019-08-30 [中医临床]
作者 / 洪海都 温俊茂 孔祥瑞 许纪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奇

桂枝二越婢一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表郁轻证之代表方,以其量为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而名。桂枝二越婢一汤临床应用广泛,越婢汤临床报道见于治疗肾炎、风水、特发性水肿、加味治疗外感热病及对使用干扰素时的“疟”症状。另外,也有用此方加味治疗皮肤病——腹型荨麻疹,但尚无相关用于湿疹治疗的报道。笔者临床将其用于治疗湿疹,颇有收获,现将病案分享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淫邪束表、热郁不达: 患者,男性,21岁,2014年9月12日接诊。主诉为双臂突发疹子3 d。患者因天气湿热,多吹风扇,9月9日无明显诱因自感双臂瘙痒,突起疹子,起于阴面,细小稀疏,其色淡红,瘙痒不已,逐日蔓延至双臂阳面,双手近腕处及上身腋下,逐渐稠密,呈大片红色,抚之触手,瘙痒疼痛感时发时止,运动汗出及夜间较甚,口渴,饮食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腻偏黄,右脉寸关稍浮滑,左脉缓。

 

中医诊断:湿疹。辨证:淫邪束表,里热郁而不达,外寒包火。治法:微发其汗、疏风解表、清热祛湿。处方:桂枝8 g,白芍8 g,生姜8 g,大枣8 g,甘草8 g,麻黄6 g,石膏20 g,浮萍3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20 g,紫草15 g,生地黄15 g。上药3剂,嘱以翻渣煎煮,第3煎洗身。经3 d,无效。以原方量小力轻,患者身形高大,腠理致密,遂嘱以原方剂量翻倍,翻渣煎煮,分温3服。患者再服2剂,微微汗出,双臂疹子渐结为黑色粒状细痂,5 d后复诊,双臂光滑如初,随访1个月不复发。

按:本证因外感风、暑、湿三邪,里有郁热,内外交争,发而为疹。方中麻黄开腠理、透毛窍,发汗祛在表之风寒,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调和机体之营卫,共为君药;白芍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薏苡仁利水渗湿,清热排脓;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浮萍宣散风热,透疹利尿;土茯苓解毒除湿;紫草清热凉血,透疹消斑,共为臣药。生姜、大枣相配,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之性。共奏疏风解表,清热祛湿之功。值得一提的是,桂二越一汤小汗祛邪,取其量小力轻,轻发腠理之疾,然临床当辨证施治,本案例中患者腠理致密,故加量施治,中病即止,可参考之。

 

1.2 湿热郁内、肝木不疏:患者,女性,23岁,大学生,2014年8月15日就诊,诉面部长湿疹2 d。疹子对称分布于脸颊两侧,呈弥漫性潮红、细小丘疹存在,患者发病前连续呆在宿舍5 d,因多食饼干而出现上述症状,口微干不苦,大小便正常,汗少,无明显畏寒怕热,自觉周身疲累,稍困重,自觉压力大,晚睡,眠差。舌红苔白腻,两脉浮滑,左关弦象明显。诊断:湿疹。辨证:湿热郁内、表郁邪轻。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处方:麻黄9 g,桂枝9 g,芍药9 g,石膏12 g,炙甘草9 g,大枣4枚,生姜15 g(自备),赤小豆12 g,薏苡仁10 g,茯苓9 g,荆芥6 g(后下)。上药3剂。3d后复诊:患者脸上及胸背部痘痘减少,口干口苦症状消失,大小便正常,服药后流汗明显增多,周身疲累困重减少,压力大及睡眠质量较差的症状未明显改善。舌红苔白腻,两脉浮滑象减,左关弦象依旧明显。辨证:湿热郁内、肝木不疏。治法:发汗祛湿、疏肝解郁。于原方基础上加黄芩12 g,柴胡12 g,当归12 g,川芎9 g,香附10 g。具体处方:芍药15 g,麻黄9 g,桂枝9 g,石膏12 g,炙甘草9 g,大枣4个,生姜15g,赤小豆12g,薏苡仁10 g,茯苓9 g,荆芥6 g(后下),黄芩12 g,柴胡12 g,当归12 g,川芎9 g,香附10 g。上药5剂。5 d后,电话随访,患者言脸上及胸背部痘大减,自觉压力减轻,睡眠质量转佳。

按:一诊中,患者口微干,舌红苔白腻,可知内有郁热,但热势较轻;脉浮可知病位在表,脉滑可知内有湿热。患者发病前长期呆在宿舍、多食饼干,结合广东8月份湿热之气候,可诊断为湿热郁内、表郁邪轻;治宜微发其汗、兼清里热。但患者左关脉弦象明显,为肝郁之脉象,一诊中,由于未考虑到这一层面,故患者痘痘虽然减少,但压力大和眠差的症状未得改善。遂于复诊处方中,在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芍药散,5剂而收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助肝木之升发;黄芩清肝胆之郁热;香附行气解郁,川芎活血疏肝,当归养血活血,芍药有养血敛阴,补而不腻,柔肝缓中,当归芍药散具有养血调肝、健脾利湿、养血益脾等功效。广东省中医院欧阳卫权老师亦盛赞当归芍药散在治疗肝郁不调、肝木不疏的妇科病中的疗效。

2 讨论

2.1 湿疹的病因病机——外邪浸淫、心家有热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损多形性、对称性、剧烈瘙痒、倾向湿化、病程迁延及容易反复发作为特点,中医学称之为“浸淫疮”,同时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及其病程中的某个阶段还有许多病名,如发于下肢称之为“湿毒疮”,发于阴囊部位称之为“肾囊风”或“胎漏风”。最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有“帝曰:夫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生热而肤痛,为浸淫”,“浸淫”二字即指“浸淫疮”。《医宗金鉴》提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诸病源候论》进一步详细论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扩,乃遍体”。不仅对本病症状做了补充,并指出本病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而致,同时在“疮候”中有“病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于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坼裂,时瘥时剧”。记载于手足部湿疹的发病机理及症状。尽管历代医家论述有多种,但症状相似,均为湿疹的特点,禀赋不耐,湿热内蕴,复受风湿热邪侵淫,内外邪气相搏,发于肌肤,此为本病的发病要点。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将湿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以下3点。1)饮食不节: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若饮食不节,恣食腥膻等物,易致脾失健运,生湿化痰,郁而化热,如案例2。2)情志所伤:情志不舒,则肝失所养,肝血不足,故风自内生,风胜则致肌肤失养而发病,如案例2。3)外邪侵淫:外受湿邪或风热之邪,风邪束表,湿热内蕴,外发肌肤,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如案例1。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虽多,但总的来说,离不开一个“湿”字,因此,在治疗本病中当以“理湿”为主。

2.2 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清里、祛除湿热 桂枝二越婢一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是仲景三首“小发汗”方剂之一,方有执曰“名虽越婢之辅桂枝,实则桂枝麻黄之合剂”,有“微发其汗,兼清里热”作用。另外实验研究表明桂枝二越婢一汤组合方剂具有解热作用,并证实其合方中与方间存在着功效的相加、协同或拮抗关系。也有实验显示桂枝二越婢一汤具有抗风湿作用。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淫邪,石膏清里热,合用则解表清里以祛除内外之邪;芍药、大枣敛阴生津以护营气,配合桂枝、生姜之补充卫气,共奏调和营卫之功以顾护正气;加甘草既防药峻伤正,又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谨、用药巧妙。故临床上桂枝二越脾一汤的应用,不可单纯理解为解肌发汗的桂枝汤和清热利水的越婢汤的简单相加,而应看到剂量轻重和药物配伍的功效变化。笔者治疗湿疹时,本着仲景辨病位浅深、邪正多少而用药之旨,如病例1中男性患者腠理致密,湿热之邪交争,则秉其用麻、桂发汗之法,发散风邪同时重用石膏清内热,薏苡仁祛湿,因其病邪较重,病位较深,故加大剂量,中病而愈;病例2中女性患者由阳明燥热,外感风湿之邪而生,同时伤于情志,故治以散风、清热、祛湿之余,佐以香附、川芎调和肝木,肝气疏泄有度则胃得升降、脾得健运,复得机体平调。观此两则病例,无不由风、湿、热三邪交争氤氲而生,麻桂之力发散,石膏之力肃清,使湿邪随上窍宣发,下窍渗去,无所依附,邪自离去。此仲景取法立意之妙,当发扬之。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急症》2015年第4期第749-750页。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