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不行!
来源:广东医药临床学府 2019-08-01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时我们确实也辨证论治了,辨证用药也对路了,但有时就是相差一两味药,效果就是没有周老(周仲瑛)他们这样的名老中医取得的效果好。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头,慕名从内蒙古乘飞机来南京找周老看咳嗽。

他咳嗽已经一年了,咳嗽,咯白粘痰,咳嗽重时喉中还有痰鸣声,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隐匿性哮喘”等,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

也曾经在北京等地,找多位名医治疗过,这些名医多是从清热化痰、肃肺止咳着手。

后到我院门诊,周老的一个学生辨其为“寒饮伏肺”予小青龙汤治疗,有一点效果,但不明显。

周老抓住患者咯痰色白、质稀、舌红特点,辨其为“寒饮伏肺,郁而化热”,仅在小青龙汤基础上,加用了一味石膏,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一周后患者来复诊说,效果明显,已经基本不咳了。

这则病案当时给的印象很深,如果说前面只知用清肺化痰中药的医生是受了西医左右,只知“消炎”的话。

后面周老的那位学生,辨证已经很接近真实,但惜仍欠缺了一点火候,未能辨出其寒郁化热的变化(患者舌红不能用寒饮解释),故效果就是不好。周老慧眼识证,辨其为寒郁化热,确有“画龙点睛”之功夫了。

谈起小青龙加石膏汤,周老还跟我介绍起他治过的另一则医案。那时20世纪80年代的事了,周老将一患咳嗽经年难愈、治疗多处无效的病人用小青龙汤几剂治愈。

后这患者去了加拿大,在加拿大期间再次咳嗽,用多种西药治不好,遂不惜代价回国继续找周老治疗,周老先仍予小青龙汤,但效果就没有以前那样的好了。周老反思,就在原方基础上加了一味石膏,结果效果就又很好了。

周老评说道:这则医案说明证候的确是变化的,因时因地而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这么多年大家搞证候客观化而未获成功的原因所在。

我自99年跟随周老学习,开始仍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骨子里不太相信中医能单独治好病。

及至跟随周老抄方3年后,亲眼看到周老将许多疑难杂症用中药手段治疗好,就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也曾找一些我自己亲手治疗而效果不好的病人让周老看看,结果几乎都能有效。因此,我越来越相信周老经常对我们说的那名话:“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不行”。 

 

 

 

 

扩展阅读: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学中医的人不行了

 

记者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先后在全国各地采访了一批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中医大家。在中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话语包藏着对中华仁术的拳拳之心,在深沉的思考下也昭示着歧黄学脉的坦途和正道!

 

 

 

广东省中医院、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的师承弟子陈伟大夫,在2003年结束一线抗击非典的工作的时候,激动地告诉身边记者:

 

“在这次非典的防治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我们这些年轻大夫的中医学根基更扎实,如果我们这些年轻大夫的中医修养能像老中医们那样深厚的话,我们会发挥得更好。这个体会特别深。

 

在一线治疗非典的过程中,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徒弟都深深感觉到,不是中医不行,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确实是这样!!”

 

“不是中医不行,是我们学中医的人不行!”陈伟大夫的话一语破的,指出了中医发展的真正瓶颈。

 

从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具有五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以她神奇的疗效和“以变应变”的巨大灵活性,得到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认可。

 

但是,在中医院校,一股不信任中医的风气仍在老师和学生中蔓延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先后在全国各地拜访了一批在中医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临床大家。

 

在采访途中,一些中壮年中医中的佼佼者也与记者交流了看法,一些青年学子还向记者倾吐了他们的心里话。

 

老一辈对中医未来的思考是沉重的,对中医教育的批评是尖锐的。爱之尤深,责之也切。衷心希望老人们的衷告不会付之东流。

 

毕竟,这一辈中医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华医道的真正传人,很可能就是中华医道的最后传人。在中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话语包藏着对中华仁术的拳拳之心,在深沉的思考底下也昭示着歧黄学脉的坦途和正道!

 

 

 

 

1

 

中医教育的危机是信心的危机

 

 

 

前些日子,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除了院领导之外,主要就是毕业班的同学。在会上,同学们的一个共同心声就是对中医没有信心。

 

这实在是一个怪现象,并且这个现象还不仅局限在广西,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都面临这个境况。

 

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告诉记者:“我们的教育花了五年时间,或者八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时间。

 

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说,我们相当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

 

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因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搞这么一门教育,而最后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这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刘力红教授还谈到:“在中医博士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中医经典了。博士的案头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

 

中医博士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愿读经典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现在有的中医博士连四大经典的名字都说不全。” 

 

邓铁涛教授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医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确立对中医学的信心,是否对中医学具有信心其实也就是中医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

 

而在目前,中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机,而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颜德馨教授(以下简称颜老)告诉记者:

 

“中医教育的失败,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学中医的人对中医没有信心。古代的大学者墨子说:‘志不坚,智不达。’

 

如果对一门学问没有信心,我们怎么可能学好它呢?怎么可能在遇到重大疑难时排除万难迎头而上呢?

 

而攻克疑难、解决疑难正是中医学在五千年历史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针对中医院校流行的不信任中医的风气,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沛然教授(以下简称裘老)毫不客气地指出:

 

“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中医教育落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实际上是自己不争气。”

 

 

 

 

2

 

丢掉了根柢的中医将无家可归

 

 

 

为什么会出现中医人不信中医的怪现象呢?

 

裘老的答案一针见血:“问题的根源恐怕还不在教师,而在政策的导向。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要中医走向现代化。

 

中医走向现代化是对的,中医要创新也是对的,可是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继承了五千年中医传统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医的西医化。”

 

裘老痛切地指出:“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

 

对几千年的中医学术成果茫然无知,你搞什么现代化,你根本不懂啊,没资格来讲中医的现代化。

 

可是现在,由于中医现代化的含义错了,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的西医化。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其实是一种假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现代化,是一种赶时髦。

 

他们不相信中医几千年来通过临床在几亿人身上实践的成果,他们只相信小老鼠身上实验的结果。不相信几千年的伟大传统而相信小老鼠,这是对中医根本不了解,是一个错误。

 

在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指导下,所谓的中医创新是空话,中医学术陷入了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只有返本才能开新。

 

无论是中医现代化还是中医创新,只有与五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只有在中医学自身的规矩准绳内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中医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可能出现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全国著名老中医、中日友好医院的焦树德教授(以下简称焦老)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消灭中医!” 

 

全国著名老中医、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的张琪教授(以下简称张老)也指出:“中医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导向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浙江中医学院的何任教授(以下简称何老)也指出:“没有很好地继承,怎么能谈得上发扬呢?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发扬什么呢?” 

 

西方著名思想家怀特海的一段话发人深省:“生命有要求原创的冲动,但社会与文化必须稳定到能够使追求原创的冒险得到滋养;如此,这种冒险才能开花结果而不至于变成没有导向的混乱。”

 

换句话说,维护科学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一个丰富而有生机的传统。

 

而中医在近现代的最大矛盾则是,一方面希望在“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实现中医的繁荣和兴盛。

 

另一方面却不愿与自身传统血脉相连,对自身传统采取一种漠然甚至是排斥的态度。

 

于是,不相信中医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再加上对自身传统的冷漠势利之心,就构成了今天中医界的学术现状。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医界把改造传统中医、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中医被连根拔起,丢掉了根柢的中医被抛入了无家可归的命运之中。

 

 

 

 

3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

 

 

 

众所周知,中医中药参照或按照何种标准开展研究,在中医界始终没有形成共识。

 

目前,评估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的整套评价体系是来自西医的,造成评价体系与中医学体系相脱节的情况,如以动物模型为核心的中医实验体系的建立。

 

这给以后的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现在中医界的科研工作者就相当于中医学的翻译人员,他们的工作只是把中医学的内容翻译成西医和国外的人都能接受的信息而已。这本身并没有真正发展中医。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把简单模仿西医当成学术创新的后果就是导致中医的学术水平在一个低层次上重复。

 

比如说活血化瘀。现在很多人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研究,最后的成果是:无病没有瘀,无药不化瘀。

 

这种研究完全失去了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其实是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容给抽象掉了,偷换掉了。学习更多中医健康请关注“广东医药临床学府”平台。

 

中医研究院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几十年前曾撰文说:“冠心病之治疗,常用‘活血化瘀’之法,认为是‘血瘀’所致,但需深入分析。依中医理论,胸阳衰弱,浊阴干犯清阳之府,乃是该病之基本病机。”

 

岳美中老先生是真正在中医理论框架内研究中医理论,其撰文的苦衷可以理解。可怕的是,种种研究上方向性的错误,不会因为几位老中医的呼吁而扭转,反而由既得利益者们“发扬光大”。

 

从各级中医教育到新药开发、临床治疗无不贯彻到底,落实到每一个医生心中、每一个治疗方案里、每一位患者身上,出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可悲局面。 

 

焦老的一番话尤其令人心痛:“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就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

 

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得出个什么结果呢?中医的理论学说是有道理的。完了!

 

没有一个把中医几千年的成果否决了,都证明中医是对的。几十年来,每年花费多少个亿,多少大学、多少研究所、多少研究院参加进去搞,搞来搞去,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医是有道理的。

 

我们这些老中医就想,如果从党的中医政策一下达,就按照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规矩准绳研究中医,这几十年,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怎么也能出三个、五个成果,就是出一个成果也好啊。没有!

 

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这么大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全白花了,时间也耽误了。” 

 

 

 

 

 

4

 

中医博士有几个能看病?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

 

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这是铁一样的现实!中医的教育是失败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中医院校的硕士生做实验做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做到基因水平,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

 

这种中医到临床能看好病吗?实验室里的老鼠能检验中医的成果吗?比如说对中医的一味药进行中药提纯。这味药在整体上没有毒性,疗效很好。提得越纯、越细,毒性就越明显,疗效就越低。

 

那么是以疗效判定药的好坏,还是以纯度判定药的好坏?而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是以纯度为标准判定药的好坏,这恰恰说明不能用西医这一套标准评价中医。

 

可是,我们中医科研的经费却全都浪费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其实都是泡沫。我们中医界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科研是在发展中医还是在消灭中医?中医的学位是不是授予了那些中医学得好的人?” 

 

张老也指出:“根据主管部门要求研究生必须做动物实验,否则不允许论文答辩。研究生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动物实验上,毕业后到了临床全都用不上!” 

 

全国著名老中医、湖北中医学院的李今庸教授(以下简称李老)告诉记者:“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

 

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邓老也指出:“中医为什么推不倒?就因为它能治好病。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你说它不科学,你说它是经验医学,你说它什么都好,但它能够治好病。

 

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不承认不行。可是我们的中医教育培养不出来的偏偏是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临床的高明中医。我很早就说过,中医的教育失败就是临床教育的失败。” 

 

 

 

 

 

5

 

硕士、博士论文的数据大多是假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还谈到一种可怕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现在硕士、博士论文的数据大多是假的。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的论文没有水分,水分太大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也告诉记者 :“现在大部分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是造假。”

 

那么,中医院校的硕士、博士们为什么要给论文编造假数据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几千年来,中医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可是现在中医界讲究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行不行得通呢?

 

肯定行不通!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行不通还要行。那么学生怎么办呢?只好造假。”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李博安谈到:“中医界硕士、博士这种严重的数据造假现象,和中医政策的导向有关系。

 

去年,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以后研究生实验论文的结果可以有阴性的了。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的政策导向就是要求中医研究生的实验结果必须是阳性的。

 

这对中医界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和医院,不管是升级、升职,还是申请经费,如果实验结果不是阳性的,就很困难。”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很无奈地谈到:“现在的中医学术研究仅仅是对中医做了一点形式上的改变,而且大多还是掺假的,对中医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推动。

 

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做这种有水分的、形式上的改变,而不去真正推动中医发展呢?那么多人学了中医,为什么不用中医、不在临床发展中医呢?

 

就是因为背后有一种利益的驱使。在现在的体制下,老老实实从事中医发展的事业,对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会让他牺牲很多。

 

说到底,是我们的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要求中医走向所谓的现代化,其实是西医化。”

 

 

 

 

 

6

 

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由于导向的错误,所谓的“中医现代化”也就成了“中医的伪现代化”,把中医带上了一条名存实亡的道路。

 

就像一位中医界人士所说的,当年为“中医不能丢”所做的努力,中医机构的增加,中医院校数量的增加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空壳,邓老(邓铁涛)称之为“泡沫”,干老(干祖望)称之为“蝉蜕”,是很形象深刻的比喻。

 

而真正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在一所中医药大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规规矩矩学习中医,中医死掉;认认真真拜师学艺,才有出路”。

 

我们看到,在这种“中医伪现代化”的桎梏下,中医与价值之源的联系完全被切断了,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完全被窒息住了,五千年来根深叶茂的中华医道已经到了“花果飘零奄奄待毙”的惨境。

 

可是中医界的一些领导和学术领头人,仍然顽固地坚持着这样一条不归路,还要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脱胎换骨改造中医”。

 

一位中医界著名学者就宣称:“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中医学纳入到现代科学的体系之中,用逻辑、数学语言来描述它,用动物实验验证它……”。

 

一位中医药大学的校长还扬言“中医现代化没商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固执呢?

 

 

全国著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仲瑛教授认为:

 

“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西医化,究其根源,在于中医的科学性始终没有真正得到确认,中医学是否具有独立的学术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正视和承认。” 

 

全国著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绵之教授也指出:“中医的科学性是否已得到真正的确认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没有自然科学的帮助,让中医顺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发展,能行吗?

 

这是中医界从上到下心中难以解开的一个死结,也是尽管现在的中医现代化变成了“中医的伪现代化”,也要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的根源所在。v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