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国学大师南怀瑾:中西医学,彼此各有长短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2019-07-09 [其它] [国际论坛]
南怀瑾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国学大师、作家。他眼中的中医是什么样的?今天小编特摘录南怀瑾著作中有关中医的言论,以飨读者。

古代中医诊断病情是“望、闻、问、切”。

望,是看病人走路的姿态,注意他的身材,看他的体质个子,然后观察面上的气色,就晓得病在哪里;

闻,是听他讲话的声音,譬如感冒了,声音变了,鼻腔的音出来了,身体里头有其他的毛病,音声都会反映。情绪激动,个性急的火气大,就要注意他肝功能了;

望、闻之后才问,他说感冒了,可是他是运动家或者是练拳的,你下药的成分就不能那么轻了;如果是坐办公室的,背又是驼起来的,弱不禁风,药就要下轻一点,否则他受不了;

切,最后把脉,才把这个病因、病灶、病状找了出来。

 

以上摘自《我说参同契》

       要说起医学,真是一门了不起的大学问,几乎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还要中通最要紧的一门学问——“人”。

       先替“人”字看一看相。左撇是阳,右撇是阴,一阴一阳构成了人。再看看我们这些人,从人中以上,两鼻孔、两眼、两耳,岂不就是坤卦吗?从人中以下,一张口,外加下体的另两孔,就是三个阳爻,构成了乾卦。所以人是地天泰卦,就是平衡的意思。

       就算是这个说法是一个笑话吧!要认识“人”的确不易,而要作一个医生,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认识“人”。中医之医学有一个说法:“医者意也”,要头脑聪明,将呆板的原则,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对付灵活变动的“人”,所以,医是智慧之学。

 

以上摘自《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中医诊断四法“望、闻、问、切。”用观色、闻声、问症、切脉,也就知道五脏六腑中是哪儿出的毛病。其实西医用听筒测量心脏跳动的声音,也是“闻”的道理。有些高明医师问问你大便的味道是腥臭或是干燥的,来断定你身上有湿气,还是发炎种种病况。

以上摘自《观音法门略讲》

 

      在今天,无论哪一种学术知识,都须破除门户之见,而互集众长,才能对人类的幸福有崭新的贡献。就拿中西医学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各互有短长,如: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以中国哲学为出发点,强调精神胜过物质,偏于唯心的路线。 西医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实验为出发点,认为物质胜过精神,偏于唯物的路线。


      (二)中医注重养生,如饮食的摄生,寒、温、暑、湿的保养。西医注重卫生,如注重环境的卫生,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三)中医自二千年前,即有生理的解剖,但以活的人物为对象,只是没有如现代具备科学观念与科学工具的辅助,因此不能精益求精。西医虽然重视生理的解剖,但以死的人体或一般生物为对象,而人非一般生物,生机更非死理可比,藉此类推证明,确有不少弊漏。所以西医解剖的结论,还须再求进步,有重新研究,精益求精的必要。

       (四)中医特重气脉与气机的原理,以生命的活动功能为重心,一切药物治疗,和养生的观念,都由此而发。例如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的步骤,即由此而来,这种特色,西医尚有缺欠之处。西医特重躯体腑脏的组织与保护,所以对血液营养的调整,维他命与荷尔蒙的补充,则有独到的贡献。

      (五)中药以取于天然为主,所用药物治疗,直接营养,便以服食生物为主。间接营养,是以摄受椊物为主。西药以流注人体以后,与生理的组织调配为主,因此无论直接和间接的治疗,多半注重矿物及生物的化学性药物,但终嫌视人如物,且有许多副作用,反而有碍人体生命的真元。

 

       由以上各点大致看来,中西医学,彼此各有长短,不可偏于本位之见。

《中国文化泛言》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