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后继无人,才是中医的致命伤!
作者: 赵伟民 来源:中西汇通 2019-06-24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央提出了振兴中医,国人无不欢欣鼓舞,以为中医从此就可以振兴了。可大家想过没有,过去的哪一任领导不支持中医,可中医怎么样,还不是不断走向了衰落,原因何在?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后继无人。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了人才,中医根本不需要被别人消灭,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更不要说谈振兴了!

自西医进入中国,中医的人数雪崩式减少。清末民初我国有中医约80万人,新中国成立初有中医近50万人,而近些年中医仅有27万余人。而这仅有的27万人中,还大多是挂着中医招牌的假中医,不能说医院里没有中医,但是,真的凤毛麟角,真正有点水平的在民间。与之相比的西医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近9万人,近年已超过550万人,增速之快让人咋舌。

 

说起原因,恐怕和中医教育违背了中医学特点密切相关。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可在这里,中医教育却一直是西式的,只搞机械对应那一套,却把辩证论治这个中医的灵魂给弄丢了。看看中医学子们的课程就知道了,他们1/3时间学西医,1/3时间学外语,1/3时间学中医,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更可怕的是,受教育层次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很多中医研究生不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说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一些专家尖锐地指出:“现代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话虽偏激,却不无道理。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数千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很多医术精湛的名家。口传心授、因材施教,成为中医教育的一大特色。然而,到了今天,很多师承制培养的中医虽然水平很高,但由于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关,无法取得合法资质,只能算是“江湖郎中”,靠偷偷行医维生。他们沿袭家族传承模式,一些“绝招”往往不愿公开,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验方因此失传。

 

中医人才青黄不接,还与中医院不景气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体现不了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弃“中”姓“西”,诊断治疗几乎与西医院没有差异。例如,对于闭合性骨折病人,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不仅痛苦小、疗效好,而且价格便宜。但是,很多中医院为了多赚钱,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正骨手法,改用创伤大、费用高的西医手术治疗。而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项目,其收费更是低廉,甚至连成本也无法弥补。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中医辛苦一生,却家徒四壁;而西医不仅社会地位高,且收入可观。面对如此反差,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坚守中医了。

 

有专家断言:如果中医不能薪火相传,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倘真如此,我们将情何以堪?现在的中国,最优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振兴中医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中医人才的问题。古代的扁鹊华佗早已远逝,下一代的扁鹊华佗又在哪里?思古观今,谁又能不为中医的命运忧心忡忡呢?

 

这不是危言耸听,陈国权老教授指出:“目前呢,中医学的危机,中医经典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讲呢,比金融危机要更加严重。这是令人痛心的,让人寒心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中医走下坡路了。90年代末,愈演愈烈。好多名老中医到处奔走,到处呐喊,献计献策,目的是要保留中医的阵地,不让中医快速萎缩,要尽量扩大,至少不能缩小。我记得一位中医大家说,据我所知,像我这样的老中医比熊猫还少。现在全国熊猫呢,大概300来只,我们老中医不到300。我把它叫“熊猫论”,这是第一个评论。第二个是老中医讲的,我们是一代“完人”。大家奇怪了,为什么是一代完人呢?听下来,我们是一代将要完蛋的人,简称“完人”。第三是“泡沫论”,表面上看我们国家中医轰轰烈烈的,都是泡沫,这是再形象不过了。所以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的中医学生就他们的“含中量”来论,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水货。”

 

唉,中医现状堪忧!“唉”这个感叹暗含一种希望和期待,就是希望和期待中医药院校,不要再西化中医教育了!它实际上是消灭中医的助手。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就曾感慨:“吾人生性太愚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卅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是啊,培养出的中医都是废才,甚至是消灭中医的人才,中医就只有完蛋了!

 

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好好反醒一下中医教育了!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