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纳入世卫ICD-11
来源:针会天下 2019-05-30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这几天,有一个不算是新闻的新闻被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那就是包括中医的传统医学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必将对中医的国际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个事件其实是个旧闻,早在去年9月份就被《自然》报道过,那个版本跟现在主流媒体报道的版本有些不同,我本来不想旧事重提,但是看着一个个兴高采烈的面孔,还是把链接再贴出来,让某些经常被某国“倒逼”的人再脸红一下。

 

《自然》头条:中医针灸首次纳入WHO全球医学纲要,引发争议

 

看完了上面的文章,再看看下面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

 

 

新华社:中医走向世界迎来里程碑

 

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正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25日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编辑按:这个句子是哪位记者写的?明显用词不当啊!)纳入其中,这一成果离不开各国医学界人士长期不懈的努力,体现出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这将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和合之道”促共识

 

《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广泛用于疾病诊断统计和分析的国际标准。经过长达10余年的研讨,传统医学终被纳入这一国际标准,其过程与结果恰恰体现出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

 

据介绍,中日韩及欧美专家都参与了研讨,通过交流与沟通,最终达成共识。美国针灸理事会保险信息网主任塞缪尔·柯林斯说,这一过程也曾遭遇一些阻力,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上对传统医学术语和定义还缺乏广泛理解。

 

中医界人士表示,中医专家对相关国际法规体系及制定过程并不熟悉,而外国专家对中医药也不很熟悉,因此,充分沟通增进了解十分关键。

 

此外,传统医学应用较为普遍的中日韩等国通力合作,也是取得这一成果的重要因素。日本京都大学副教授伊藤美千穗说,在《国际疾病分类》这个为西医搭建的系统中加入传统医学面临很多技术难题,中日韩三国首先需要协调好有关定义和范围,才能向欧美专家去阐释并使其接受。

 

韩国庆熙大学教授印昌植举例说,传统医学相关名称、用语的英文翻译,就是各方需要共同解决的一大难题。尽管难度很大,但各方通过沟通不断增进相互尊重和理解,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打通“任督”助发展

 

多年来,传统医学界孜孜不倦,却仍难跻身国际主流医学。尽管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并不代表传统医学国际化将一片坦途,但专家认为,这好比打通“任督二脉”,不仅有里程碑式意义,还有进一步推动传统医学国际化的现实重要性。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处处长张奇表示,将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志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中医可以在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医被世界接受的基础。”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渡边贤治也认为,这将成为促使传统医学更加广为人知的一个契机。

 

据介绍,《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在设计上更容易与电子健康记录和信息系统融合,有助于缩短中医等传统医学在欧美等地推广应用的过渡期。德国汉堡大学附属埃彭多夫医院汉萨美安中医中心主任斯文·施罗德相信,这是“向着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希望此举能够推动德国医保公司将中医纳入保险范围。

 

此外,专家认为,这一成果对于中医本身的规范化发展也有助益。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窦丹波说,鉴于中医服务人群广泛,这将有利于中医等传统医学的监管,有利于中医药的安全性,也有利于中医药的疗效对比等。

 

 

循序渐进路漫漫

 

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只是第一步。中医等传统医学的国际化还远未大功告成,仍需在标准化和国际合作方面加大力度,久久为功。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计划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而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需更长时间。柯林斯举例说,《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于1990年通过,但美国直到2015年才实施,因此传统医学不太可能迅速在美国得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张伯礼也认为,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将是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尽管中医等传统医学已经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但在其中所占比例还很小,有待不断完善、扩充。

 

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需要继续推进中医的标准化、现代化工作。中国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张卫东就认为,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至关重要。近年来,已经有一批中药方剂通过明确药效物质、建立标准化生产链,更好更快地为欧美市场接受。

 

更多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是传统医学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对此,多位国际专家也表达了与中国同行合作的意愿。印昌植说,传统医学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中日韩三国专家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施罗德则表示,希望多开展中医领域的跨国合作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证实中医疗效。(执笔记者:李雯;参与记者:谭晶晶、陆睿、耿学鹏、田颖、华义、刘曲)

 

 

中国中医药报: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有何里程碑意义?

大咖们为你深度解读

 

戳下面的视频观看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接受中央电视台《时空观察》栏目电话采访,解析这一里程碑事件。

 

 

脏腑系统疾病、外感病、八纲证、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日前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编者按:各位编辑引用的时候没觉得这么说很别扭吗?)章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ICD-11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它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分类。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处处长张奇表示,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来源于中医药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中医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这将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传统医学病证,为何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与西医疾病不同,中医病证如何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中医病证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统计,能发挥什么作用?

 

为何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以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系统性。

 

“国际疾病分类使得疾病名称标准化、数字化,从而成为医疗、行政管理以及医疗经费控制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怀琼介绍,作为权威的国际标准,ICD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卫生健康领域国际间进行交流的基础标准之一,更是世卫组织对全球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评价以及进行国家和国际间统计的通用标准。一些国际会议文章交流、杂志在涉及到疾病的诊断时,要求提供疾病的国际编码,甚至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的疾病编码。

 

 

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导致传统医药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状况等处于“信息孤岛”状态。项目主要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窦丹波教授告诉记者,ICD第11次修订之前,传统医学一直未被列入在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框架内,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这不仅阻碍了传统医药在全球的推广,也使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缺失了传统医药的卫生统计信息。传统医药纳入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将改变这一格局。

 

张怀琼认为,传统医学一直被排除在国际疾病分类体系之外,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无法用规范和符合世卫组织统计要求的数据,来佐证传统医药在医疗卫生和维护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ICD-11的正式发布,有助于中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中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中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何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需要中医药。2009年,基于全球范围内中医药越来越大的服务量和市场,世卫组织意识到,在ICD体系中应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由此提出在第11次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

 

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建立在现代西医体系之上,如完全照搬运用在中医学领域,就难免削足适履,非常不利于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经反复权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这是难得机遇,一定要搭上这列国际化时代列车,决不能错过。在目录中制订中,尽量保持中医的独特性,不与ICD体系框架发生冲突,以我为主,确保我国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有地位,维护中医药核心利益,让传统医学为世界人民造福。

 

2009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现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项目管理,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等领衔的项目审评专家团队36人,以及术语、信息、标准、分类等各技术领域专家组若干,整个项目参与的全国专家近百人遍布全国。项目研究历时近10年,中国专家组创新地建立了“病、证内容模板和病证分类框架”。这一框架构建不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特点,符合中医传统医学病证内容,同时也兼顾了相关国家传统医学内容。据了解,传统医学章节共有具体疾病名150条、证候196条。

 

张怀琼透露,在确定首个入选ICD体系的传统医学时,我国的中医药曾面临其他传统医学的激烈竞争。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鉴于我国的方案最符合中医药临床和理论体系,得到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国专家的认可,并获得WHO的采纳,最终在竞争中胜出。此次通过的ICD第11版传统医学部分内容,就是中国方案。

 

今年5月,项目组上海专家在上海选取所有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四所西医医院,用ICD第11版传统医学章节病证编码体系与中医相关国标代码库比较测试。在中医类医院内,病证编码体系疾病分类匹配率为90.18%;证候匹配率为71.77%,相关数据佐证了病证分类框架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有何用?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计划2022年1月1日起生效。张伯礼认为,中医病证在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医被世界接受的基础。”

 

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需更长时间。窦丹波表示,尽管中医等传统医学病证已经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但在其中所占比例还很小,只有不到国内的10%,有待不断完善、扩充。

 

中医药走出去多年,依然无法摆脱的尴尬是“名不副实”,大量存在于民间和非医疗机构,只是“补充、替代”疗法的形象,无法进入当地主流医学的统计体系。世卫组织将有关传统医学的补充章节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测量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质量、结果及费用,并可以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

 

张怀琼认为,通过ICD这一全球广泛运用的权威卫生信息统计平台,将有更充分的数据来反映各国巨大的传统医药服务市场和服务能力。

 

 

外媒:真是令人失望...

 

然而伴随着中医的“正声”以及迈向国际化,西方媒体和西医支持者对于中医却提出了不少的质疑与反对。好比下面CNN的这篇报道,就充斥了一鼓浓浓的不友好态度。

 

(大意:中医通过世卫,但它有很多批评者)

 

由于西方媒体和西医支持者对中医质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外国《科学人》期刊近期还刊文,批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中医是「令人震惊的失误」。这里只能捡其中部分争议点来讲讲:

 

1、中医善用药草,但药草的毒性常常被忽略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做“是药便有三分毒”,对于药草的毒性其实古人早就有所了解,所以对这些毒性药草的使用上,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并通过炮制、反佐等手段,降低或消除了毒性,只要严格按照中医理论使用这些毒性药草,一般很少出现毒性反应。那些发生毒性反应的案例,多数是未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使用的结果。在药物的毒性方面,西医也不见得就屁股干净,西药的毒性更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说明书中都写了部分毒性反应。所以这条值得警惕,但偏见大于事实。

 

2、中医过于残忍,会将珍稀动植物入药

 

鹿茸、虎骨、熊掌、穿山甲、犀牛角、人参、阿胶、鱼翅等等,中医的药材极其丰富,往往越是珍稀的动植物,越被认为拥有极高的医药价值。这条确实是中医无法改变的现状,但是西医用小白鼠、大黑狗等做实验,就不残忍吗?同样是动物,是生命,取珍稀动物的命残忍,还是取多如牛毛的小白鼠的命更残忍?事实上,中药里面的大部分药材都是可以低成本获得的野草,经过了数千年,数百亿人的检验,根本就不再需要通过小白鼠实验再去验证,放小白鼠一命吧!退一万步讲,动物药和珍稀植物药并不是治病必须的药,可以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品。

 

3、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

 

部分西方人士认为,自己如果得了某种病,到药店去开点西药,吃完后病很快就好了,所以说明西医是真的能治病。然而中医一直强调自己是“去除病根而不是急于表面治疗”,这点会让人感到迷惑,担忧自己病到底是否能好,也对中医是否靠谱存在疑虑。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首先中医治病并不见得慢,像治疗流感、中风等很多病,中医比西医还要快,其次吃西药很快就好了也许只是表面现象,暂时的压制住了病情,可能后续对身体的危害更大,比如止痛片的滥用,加重了腰椎病和膝关节病的症状,安眠药加重了长期的失眠并引起很多副作用等等。

 

4、中国人自己都不信中医,这让人很为难

 

尽管中医起源于中国,但是将“中医”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与韩国,尤其是日本,占据了全球超过90%的中药市场......有人提到,其实中医在中国一直是一个冷门医学,中国人在医院大部分是优先选择西医,确定西医无效后才会尝试中医。这确实让人尴尬,无话可说。

 

 

无论怎样,此次中医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绝对是个跨时代的重要消息。有必要相信,随着中医的广泛传播使用,那些对于中医有偏见,或者说压根就没用过中医的西方人士,也会在尝试性的使用中,慢慢理解中医的精髓所在。以前没体验过中医所以产生误解这个可以理解,但以后再强行抹黑中医则会显得比较失礼。

 

中医不是十全十美,但其医学价值却远远要大于其缺陷。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该事件就很好的说明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验,即使在是放在现代医学的大环境中,也能为全世界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医和西医都是世界医学界的文化瑰宝,历史将证明,中医的未来只会更加广阔,任何有心的“抹黑”都将失去舆论的市场。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