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产后抑郁多达 80%,关注到这些或许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来源: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2019-05-21 [中医临床]
近年来,孕产妇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人们感慨丈夫的不体恤,家人的愚昧无知,却忽略了背后的推手——产后抑郁。

v

一、什么是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对孕产妇的身心健康和育儿影响都比较大。多在产后2周发病,产后4~6周症状明显。分娩后12个月是妇女一生中发生精神疾病的高危时期。

 

欧美国家的发病率为3.5%~33%,我国报道为3.8%~18.48%,男女患病比率为1:2,也就是说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2/3。

 

 

二、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主要有:

 

①产妇情绪抑郁;

②对活动兴趣或愉悦感大大减少;

③体质量下降(或增加)明显;

④易失眠,后又过度睡眠;

⑤精神运动性阻滞或兴奋;

⑥身体易产生疲劳;

⑦有自罪感;

⑧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能力减退;

⑨严重者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经常出现死亡念想。

 

 

三、产后抑郁的病因

 

产后抑郁的病因比较复杂,关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产后抑郁的发生目前的说法多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的主要原因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其导致发病的几率大于内分泌改变导致产后抑郁的几率。

 

产后抑郁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产妇的思想意识和性格类型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社会因素包含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和其他社会环境(如工作环境、日常活动环境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体质虚弱,产时失血耗气,阴血亏虚,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或素性抑郁,产后气血亏虚,肝木失养,肝失藏血,血不舍魂;

 

或过度忧愁思虑,损伤心脾或产后元气本亏,再因劳倦,气虚无力运血,败血滞留成瘀而发。主要证型为心脾两虚、肝郁脾虛。

 

四、产后抑郁的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运用抗抑郁类药物,但由于有母乳喂养的需求,很多药物在乳汁中浓度较高,所以不提倡哺乳期妇女使用这些药物。

 

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在临床上就有了一定的优势。

 

 

1、中医辨证施治

 

产后抑郁在中医范畴里属于情志病类的“郁证”,本病的主要证型分为心脾两虚与肝郁脾虚,治疗上应着重养血安神,疏肝理气。

 

①心脾两虚证,主要表现产后精神不振,夜寐不安,神志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情绪低落。方药代表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味:

 

小麦10g,甘草6g,大枣5枚,黄芪20g,太子参30g,广木香6~9g,白术10g,茯苓神各10g,炙远志6g,炒枣仁10g等。

 

 

产妇宜在向阳的房间居住,必要的情况下可调节室内温度,或者增减衣物。饮食方面应选择鸡蛋、瘦肉、鱼肉等温运脾阳的食物;

 

或者可选择红枣、山药、薏米、香菇等醒脾开胃的食物;禁止患者食用寒凉、厚腻、阻碍运化的食物。

 

②肝郁脾虚证,主要表现精神郁闷,沉默寡言,性情孤僻,或心烦易怒,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善太息,胸胁乳房胀痛,或呕恶痰涎,神疲乏力。

 

方药代表逍遥散加味:炒当归、赤白芍、白术、茯苓各10g,炒柴胡5g,合欢皮12g,广陈皮、炙甘草各5g等。

 

 

产妇宜多卧床休息,同时又适当下床活动,促进气血流通。可食山楂、莲藕、丝瓜、扁豆等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的食物,禁止食用咖啡、浓茶。

 

了解产妇的兴趣爱好,并为产妇播放乐曲或电视节目,用以调节肝郁气结。

 

2、中医其他疗法

 

①耳穴:选用王不留行籽,主要穴位为内分泌、神门、卵巢、脑干及皮质下。

 

将王不留行籽贴置于穴位上,用手指按压刺激穴位,每次每穴按压时间10s左右,可适当增减。按压时以按压后耳廓微红微热为宜。每日按压3~4次。

 

②针刺:主穴选择三阴交、足三里、肝俞、脾俞、百会、关元、肾俞、神门等。辅穴采用辩证配穴。每日针刺1次,中强刺激,每次留针30分钟。

 

 

3、中医情志疗法

 

本病患者多在孕期或分娩时有重大精神创伤史,因缺乏早期关注,或产后加重其负担而导致产后精神失常。

 

中医历来认为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病良方。心理疏导对心神疾病是确实有效的。

 

中医推崇“治未病”思想,通过体质辨识,围产期健康教育,在产妇分娩之前做好身体和心理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和预防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治疗起来较为困难,但经过治疗多数产妇都可以恢复正常。

 

产后抑郁的预防和治疗将是医务人员和家属的共同责任,帮助她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协助调整好其心理状态,减轻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不可轻视抑郁症的危害性。

 

小贴士

 

产妇在经历分娩后,往往会出现一些生理性的躯体及精神方面的改变,如睡眠问题、疲乏感、注意力障碍及躯体不适等,经过充分休息,随着产后恢复会逐渐好转。

 

如果上述症状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长,甚至随着时间延长加重,应及早就医并寻求协助。

 

本文转自:江西省中医院。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