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概述
来源:岐黄民间传承 2019-05-09 [中医临床]
作者 / 邓岚 艾玉珍 李鸣镝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辑 / 许红 ⊙ 校对 / 张芊芊

肥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其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对肥胖的研究多停留在发病机制方面,对肥胖的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控制肥胖、防止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造成肥胖的原因和肥胖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中药在治疗和预防肥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中医药对肥胖的防治研究作一概述。

1 中医内治法

司富国等整理了近30年200篇中医诊治肥胖的文献,通过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肥胖的中医证型和方药组成规律,发现痰湿内盛、痰瘀互结、脾虚湿盛、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为肥胖的常见证型,而补气、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疏肝、益肾是肥胖的常用治法。常用药物归经多是脾、胃、肾、肺、肝,其中利水渗湿药常用茯苓、泽泻,补虚药常用白术、何首乌,理气药常用陈皮、枳实,清热药常用黄连、决明子,活血化瘀药常用丹参、郁金。

仝小林认为肥胖的病位在脾胃,病机是中满,分为虚、实、虚实夹杂3个证候,实胖者多为中焦壅滞、气滞痰阻,虚胖者多为脾肾气虚,虚实夹杂者多见脾虚痰湿型。将肥胖患者分为膏人、脂人、肉人3种类型,治疗以补气开郁消膏为基本大法,对于虚证则健脾补气,实证则祛湿化痰,配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临床常用红曲、山楂、佩兰、五谷虫等药物治疗。

 

李振华、丁学屏、徐珊珊、张志远等均认为肥胖治疗当从脾论治。李振华认为肥胖病位主要在脾,但亦与肾气虚衰、肝胆心肺功能失调相关。对于脾胃气虚、痰湿阻滞型肥胖甚至下肢水肿者,自拟健脾豁痰汤治疗: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8g,玉米须30g,桂枝6g,旱半夏10g,厚朴10g,砂仁8g,广木香6g,山楂15g,鸡内金10g,橘红10g,郁金10g,节菖蒲10g,甘草3g。对于临床较少见的阴虚内热、湿阻血瘀型肥胖者,李振华用自拟滋阴活瘀减肥方加减治疗:蒸何首乌20g,枸杞15g,丹参20g,牡丹皮10g,赤芍药15g,桃仁10g,莪术10g,郁金10g,山楂15g,鸡内金10g,草决明15g,荷叶30g,泽泻18g,琥珀(分2次冲服)3g。

丁学屏在固护脾土的基础上,依据“脂者”“膏者”“肉者”的特点进行辨证治疗,以复方多法并举。认为脂者多湿热并重,常以清热渗湿汤、资生丸加减以清热化湿;膏者多痰浊壅盛,常以鹿衔白术泽泻汤为主方,合用生胃丸加减以蠲化痰浊、健脾益气;肉者多痰瘀互结,常以消积保中丸合渗湿汤加减以渗湿涤痰、活血化瘀。

徐珊珊认为肥胖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失常,致痰湿内蕴、浊脂内生,故治疗以健脾和胃、化痰利湿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分为5型辨证论治。脾虚湿阻型以健脾利湿为法,方用参苓白术散、五苓散、泽泻汤等加减;胃热湿阻型以清胃泻火为法,方用泻黄散加减;痰浊中阻型以健脾化痰和胃为法,方用二陈汤、导痰汤等加减;肝郁脾虚型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为法,方用柴胡疏肝散、消胀散等加减;脾肾两虚型以补肾健脾为法,方用右归丸加减。

张志远认为肥胖多存在实胖、虚胖两种类型,实胖者体质壮实,脾胃俱厚,舌象多见痰浊之征,治疗以涤痰祛湿为主,酌情合用活血、利水、清胃、通腑等法;虚胖者以健脾温阳化气为主,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用少量温阳化气之品。因该型更易出现水湿、瘀血证候,故治疗多合用利湿行水、活血化瘀之品。

任莉等认为肥胖当从肾论治。由于肾主水液功能失司,将导致脾、肺、三焦等脏腑失去肾阳之温煦,致使痰湿内蕴变为膏脂,蓄于肌肤而成肥胖。在治疗中当以肾为根本,治疗采用温补肾阳和健脾益肾之法。

2 中医外治法

近年来,有关中医外治法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很多,中医治疗肥胖的外治法包括针刺、灸法、推拿、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和刮痧等。

吴小慧等回顾性分析6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0例)仅给予饮食控制及有氧运动,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脾胃经取穴为主的针刺治疗(取中脘、关元、天枢、梁门、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针刺从脾论治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

唐佐阳等采用新型材料PGLA线体特定穴位埋线治疗4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主穴取天枢、丰隆、足三里,配穴取大横、腹结、带脉、阿是穴(脂肪容易累积处),对照组48例采用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连续治疗4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及1年后随访时体质量、腰围、腹围及TG、LP变化情况,随访期间饮食及运动量同治疗期。结果表明,虽然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9%)不及对照组(97.5%),但治疗组治疗后1年随访时腰围、臀围、肥胖度、TG、LP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来看,治疗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闫利敏等用电针治疗40例胃肠腑热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取曲池、足三里、下巨虚、上巨虚、内庭、前谷、二间、天枢、丰隆,治疗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纳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不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体围(胸围、腰围、臀围、股围)、皮脂厚度(肱三头肌、肩胛角下和腹壁的皮脂厚度)、内脏脂肪交叉区估计指数、体水分率等。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其中肥胖度、体质量、体质指数、体脂百分率、胸腰臀围、股围、腰臀比、体脂百分率、内脏脂肪交叉估计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体水分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提示电针疗法不仅能减重,还能降低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含量,增加机体水分率,使机体趋于代谢平衡状态。

梁坤等选择8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刮痧治疗组(取穴刮痧:天枢、大横、梁丘、足三里、丰隆)和针刺对照组各40例,治疗5周后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及对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结果表明,刮痧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0%和95.6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刮痧和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相当,针刺效果更好。

傅俊媚等选取100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走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体质量、BMI、腹围、体脂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BMI、腹围、体脂率均有所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说明穴位埋线配合走罐疗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具有较好效果。

 

3 综合疗法

在肥胖的治疗中,临床医生也常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进行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减肥效果。

李彦欣等随机选取96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中药组和针刺组,中药组给予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针刺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针刺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3.75%,明显高于单纯中药组(71.88%)和单纯针刺组(65.6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有较好疗效。

曾俊凯进行了穴位埋线合并中药治疗脾虚痰湿型肥胖的临床研究,共选取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中药治疗。中药选用厚朴夏苓汤加减,埋线主穴(带脉、环跳、足三里、中脘、肩髎、三阴交)、辅穴(包括胃俞、天枢、水分、丰隆等9个穴位)每次治疗选7~10个穴位,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BMI、腰臀围、血脂、血清瘦素等变化。结果表明,穴位埋线加中药治疗较单纯中药在减少腰臀围、降低BMI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效果明显。

4 动物实验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将临床中使用减肥效果较好的中药或针刺疗法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以期验证疗效,揭示其作用机制。

陈愉等用复方大黄制剂(大黄酸、儿茶酚和纤维素等)治疗单纯性肥胖模型大鼠,观察复方大黄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芬氟拉明对肥胖大鼠的影响。用药1个月后,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减轻最明显,减肥有效的大鼠C/EBPα(一种肥胖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仍较正常大鼠高。C/EBPα的表达减少可能使ob基因(一种肥胖基因)表达部分受抑,从而削弱瘦素的表达。这可能是复方大黄制剂有效减肥的机制之一。

苏全生等用具有补气壮阳、利水渗湿功效的减肥轻身方合二仙汤加味制成复元液合剂(茯苓、桂心、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等),观察其对单纯性肥胖SD大鼠的影响。研究分运动加中药、单纯运动、单纯中药、肥胖对照和空白对照5组。运动为无负重游泳,每天30 min,每周6 d。5周后发现,运动加中药组体质量增长平均值、Lee's指数明显低于运动组。结果表明,复元液合剂可有效控制肥胖大鼠体质量的增长,还可降低大鼠体脂含量、Lee's指数、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郭盛等观察了血府逐瘀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影响,发现该方能降低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和脂肪细胞中TNF-α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其改善Lee's指数的作用优于西药芬氟拉明,表明血府逐瘀汤具有改善肥胖继发的糖代谢紊乱作用。

李萍等用小儿复方减肥冲剂(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知母、荷叶等)治疗高脂高蛋白饮食饲喂的肥胖小鼠,将小鼠分为中药高剂量(0.4 ml/d)、中药低剂量(0.2 ml/d)和空白对照3组。用药14 d后,发现肥胖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小儿复方减肥冲剂能明显减低肥胖小鼠的体质量、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在降低血脂方面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

高明春等观察了防风通圣丸对肥胖模型大鼠的减肥作用,以芦荟减肥茶作对照,按防风通圣丸大、中、小剂量连续给大鼠灌胃6周。结果表明,小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和体内脂肪质量,效果和芦荟减肥茶组接近,随着防风通圣丸剂量的增加,其作用逐渐增强。此外还发现,防风通圣丸具有抑制脂肪细胞增大、降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李琼等用葛蓝减肥汤(葛根、绞股蓝、山药、肿节风等),姚凤云等用加味温胆汤(黄芪15g,半夏8g,竹茹10g,白芥子10g,枳实10g,陈皮8g,茯苓10g,丹参12g,甘草3g)及其拆方,王智明等用调肝泻火汤(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大黄、黄连各10g)治疗实验性肥胖大鼠,发现三方均能降低高脂饮食饲养肥胖大鼠的体质量,同时降低Lee’s指数、BMI和血清TC、TG、LDL-C水平。调肝泻火汤还可下调TNF-α和FFA水平,有改善肥胖继发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5 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对肥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论是内治法、外治法还是综合疗法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总体来说,目前中医药对于肥胖的研究还比较少,迄今为止还未找到一种极佳的治疗肥胖的药物和方法。虽然多数医家认为肥胖以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为主要病机,但对肥胖的辨证论治业界尚未统一,基础研究方面亦属薄弱环节。当前研究仅限于观察减肥疗效,检测指标多集中在体质量、Lee’s指数、BMI和血脂等方面,部分还涉及胰岛素敏感指数、TNF-α、FFA等,而关于减肥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个别文章观察了肥胖基因的表达,这些都是今后亟待加强的工作。如果能在此方面取得进展,则必能填补中医药在减肥领域方面的空白,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肥胖的疗效,为广大肥胖患者带来福音。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年第11期第1652-1653页。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