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针灸名家——针灸发展方向访谈
来源:好大夫在线 2019-03-09 [其它] [国际论坛]

 

前言

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11位专家展开海外针灸发展方向的讨论。刘保延教授认为应两条腿走路,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推动医改,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证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从原生态中医吸取营养,阐述循经感传存在八大规律,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或者走进中医,没有第三条道路,专病专方,回归经典是我们的出路,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寄往圣,开来学,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证,增加病种,针灸急需创新,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在真假难辨面前,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

 

魏辉(美国中医校友联合会TCMAAA执行长,全美中医药学会ATCMA副会长兼执行长):针灸发展方向,是业内同行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针灸在海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机会,面对挑战?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多位专家学者就这个问题做本次访谈,希望能对美国甚至是国际中医针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巩昌镇(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全美中医药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今天我和魏辉院长一起来主持本次访谈。2017年针灸的发展是史诗般的。年初针灸就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年终天圣铜人奖颁发,集针灸大成的先贤杨继洲荣冠圣人;美国阿片危机把针灸推到了前台。这些都是针灸发展的创世纪事件。同时,针灸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挑战。全世界针灸人又站在了一个新时代的起点上,展望针灸医学的前景,思考面临的紧迫问题。

针灸临床疗效的高质量证据如何获得?RCT是获得高质量证据的唯一渠道吗?除了RCT还有什么渠道?世界范围内已经有5,000多个RCT的针灸临床研究,我们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数据,针灸医学从中有什么得,有什么失?专家带徒、名医传承、典型病例都是经典针灸的表现形式,追求奇、绝、妙往往难以重复,RCT过滤掉这些难以重复的因素了吗?大量RCT数据的出现会增加专家经验的可重复性吗?针灸以及相关治疗方法正在获取独立医学的地位,针灸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有哪些?如何扩大针灸医学的治疗范围?美国是中国之外的第二大针灸市场,针灸在美国完成本土化了吗?哪些是完成本土化的标志?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吗?以中国原创文化为中轴的经典针灸和以现代科学为中轴的现代针灸两者能统一在一个体系内吗?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各自在哪些方向上继续发展针灸医学?整个医学正在发生很多动态变化,在这种动态变化背景下,针灸在循证医学、整合医学、功能医学、系统医学中的位置是什么?针灸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加独立,在哪些方面变成了其它医学的工具?从古到今,针灸以多样化著称,每一种针灸流派都带有深厚的文化色彩,而针灸的标准化会不会把针灸师推向技术师的方向?针灸医学的诊治标准和指南究竟是抑制针灸医学的发展,还是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典针灸的哪些元素是当代针灸的核心要素?如何在继承经典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现代针灸?哪里是最佳的发展方向?面对着来自针灸行业内部和外部的种种挑战,如何避免劣势,发挥优势?目前发生在美国的针灸与理疗之争仅仅是法律、地盘之争吗?是不是也存在着针灸行业分散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与理疗师已经使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竞争呢?这一竞争会为针灸行业带来新的变化吗?此次访谈我们邀请了11位来自针灸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一线的专家,来分享他们对针灸发展的思考和前瞻。

刘保延(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针灸发源于中国,已经传播到180多个国家,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医学。当今,针灸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明确其发展方向,尤为重要。但针灸在世界各地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在政策环境、教育水平、临床形式、人才队伍等方面差异很大,而这些与当地针灸发展的方向又密切相关,今天我只从全局的层面,就影响针灸学科发展的瓶颈之一“临床疗效证据”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疗效是包括针灸在内任何一类医学发展的起点与落脚点,有疗效则生,无疗效则被淘汰。针灸之所以能够几千年不衰并能走向世界,关键在于疗效。提高临床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在解决更多的、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健康问题方面发挥作用,始终是针灸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针灸发展的根本方向。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缺乏数据支撑的“高质量临床证据”则是制约针灸疗效提升、治疗范围扩大以及针灸合法化的瓶颈问题,不仅关乎针灸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针灸的生息。

如何获取高质量针灸临床证据?有理念与范式问题,也有方法问题。根据中医针灸的特点,我们提倡“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基本策略。一法就是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临床研究规则,采用“理想世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随机对照作为金标准,对针灸成熟的治疗方案进行净效应的验证性研究,以获取公认的、高质量的针灸临床疗效证据,再通过临床指南的推荐等推进针灸的发展;另一法则是根据中医针灸个体化治疗特点,采用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与合适的临床研究设计,对个体化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优势与特色治疗进行分析,不断优化和提高临床疗效,探索扩大治疗范围,同时也为发现针对群体的专病专方奠定基础。两法并举,在数据的支撑下使针灸疗效不断提升,并通过高质量疗效证据,堂堂正正进入主流医学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中医针灸疗效评价研究处于“一条腿软、一条腿短”的状态。即按照第一法走的一条腿,往往由于“规定动作”做的不到位,使研究质量不高;而按照第二法走的另一条腿,则由于刚刚起步,受理念束缚、方法学限制等,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科研共同体。如针灸按照第一法所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有4,000多篇,这些研究为主流医学1,500多个临床指南中30多个针灸推荐方案提供了证据支撑。尽管这些推荐大多由于研究质量偏低,影响了推荐的等级,但已经借助循证医学这一非常重要的载体进入到主流医学体系,提升了针灸公认度,推动了针灸的发展。中国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在美国内科学年鉴、JAMA等发表,标志着我国针灸临床研究已经具有国际认可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说明针灸临床研究平台已经搭建成功,如果能够很好的发挥国内针灸医疗资源丰富,临床研究人才、技术平台与经费优势,吸纳国际上针灸人员参与,通过大科学研究的组织模式,必将在高质量针灸临床证据获取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国内已经起步,目前已经构建了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采集、利用的技术平台—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并在30多家医院开始使用,利用临床实际数据开展的研究报告已经有上百篇。目前,国家针灸病例登记注册平台也已经建立,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的针灸治疗神经元膀胱、卵巢早衰、产后抑郁、慢性荨麻疹等的国际合作研究已经开始起步。我们相信“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的转变,必将带来临床研究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会使中医针灸变为最富有“数据”的学科,以数据为支撑的大批高质量临床证据,必将催生出针灸全球的大发展。

“数据”与“可比性”是临床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关键。两者有机联系,但临床意义和方法不同。

临床研究的过程,也就是临床研究“数据”产生、收集、管理与利用的过程。国际学术界已经根据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数据“偏倚”,建立了各种质量保障的方法,避免数据失真。这一套国际通行的、严格系统的临床数据保障方法可以概括为“精确小数据”的方法。它与人们对于“数据”掌控的能力、技术水平相适应。适合严格控制条件的“理想世界”临床研究,“内部真实性”好,而“外部真实性”较差,与临床实际的距离较远,研究结论只是适合很小一部分人群等固有缺陷,被学术界所批评。尤其对于“个体化”特色明显的诊疗方法的评价往往由于“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等而失效。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数据”的掌控能力已经发生了一场革命化的提升,在临床研究领域“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彻底改变了临床研究数据产生、收集、管理与分析利用的方法和速度,“全样本混杂大数据”方法、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普及,尤其是结构化电子病历、病历登记注册平台等与临床医疗过程紧密相关的数据产生与收集方法的广泛使用,解决了个体化医疗海量、复杂“数据”的问题,使个体化医疗研究从“数据”角度看已经成为一种可能。两种“数据”方法,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各有利弊,从发展趋势来看,后者必将包含前者,最终代替前者,但尚需要时间,因为“数据”的变化,必将带动临床研究范式的转变,如果前者是在“简单范式”下的一种研究模式的话,后者则是在“复杂范式”下的临床研究,而“范式”的转换将会是一个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变革,从而带动科研共同体从人员构成、知识体系、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彻底的变化和重组。在目前变革的开始,提倡“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应该是解决高质量针灸临床证据不足、数据缺乏问题的明智选择。

临床研究除了“数据”问题外,“可比性”问题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临床研究中鉴别不同疗法间的疗效差异、各自优势与特色是关键内容,所以不可能离开“比较”。其中不同疗法间的比较(包括安慰疗法)是最主要的比较方法。尽量使临床研究的对象有可比性,就成为临床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临床流行病学中的DME方法中“D”已经建立了系列的设计方法,并在临床研究实践中不断进行了完善。其中,认为证据强度最大的是“随机对照-RCT”的设计方法,由于其通过随机的方法使组间非特异性因素尽可能的等齐,使两组间的可比性最好,被认为是临床研究的“金标准”。其次,有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这些研究设计不光可以用于群体研究,也可用于对个体诊疗;不但适合于西医也适合于中医针灸的临床研究设计。“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与临床“数据”相关,但并不是一个问题。所有的临床研究设计都可以用于“理想世界的临床研究”,也都可以用于“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对于中医针灸来说,不是RCT不适合,而是需要能研究个体诊疗规律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

由于辨证论治是医患互动、“证治效”紧密相关的动态、个体化的复杂干预过程,对其疗效评价,在“数据”与“可比性”之外,关键还要解决其“评价主体”的问题,则在另文中阐述。

田小明(美国华盛顿中华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临床中心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形势是“春风正绿江南岸”,如何纵深发展至关重要。从1991年起,美国确立发展补充替代医学是美国医改中的一大飞跃。它旨在从几十种不同的医学和疗法中寻求新疗法以诊治疑难疾病,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受益于广大病患。这一里程碑式的胜利受到主流社会的广泛支持。中国传统医学是美国补充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和中医药等已在白宫医政大纲中得到承认。而国会、HHS、NIH和FDA都以肯定的态度沿用“中国传统医学”,而不再泛称为“东方医学”。美国90%的州政府已立法颁发针灸师执照。NIH已花费了1.2亿美元资助中医针灸的研究。根据国家统计:美国约有40%的公众支持和使用补充替代医学。仅2007年,美国接受针灸的病人达370万人之多。中医针灸在美国已家喻户晓,确有极好的口碑。

关于推动下一步纵深发展,我想首先要推动医改,使保险公司公平地对待针灸,即合理支付病人的针灸费用和保证付费标准。至今美国只有一部分保险公司支付针灸治疗,每年10次、20次或30次不等,而支付物理治疗每年至少为50次以上。还有一些保险公司至今不支付针灸费用。另外,保险公司支付针灸治疗的费用明显低于其他常规治疗。这其中当然有歧视。这种不公正的规定首先侵害了病人的权益,同时也限制了中医治疗病人的发展平台。这一现行的不合理政策明显阻碍了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健康发展。所以“推动医改,纠正歧视”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医针灸界应争取在政界、医学界、传媒界和公众舆论界得到广泛的支持。中医针灸界务必有团结一致的决心,有“天下一家”“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与主流社会同心协力、和谐发展,扎实地推动医改,使中医发展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吴滨江(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普及和运用“针刺手法”是海外“纯中医”发展和整体提高针灸界临床水平的抓手!我认为在海外尤其是在北美讨论针灸发展的命题,首先应认清海外针灸“纯中医”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的《中医法》支持和鼓励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双轨制发展,在以英联邦国家为主的针灸/中医立法趋势下,各国因法律框架及政治经济利益等,不允许中医跨界碰西医,在海外只能做“纯中医”,这是海外针灸临床发展的特殊性!基于此共识,如何从原生态的中医针灸中汲取营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应该是海外针灸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针灸的临床疗效,使海外中医人在以西医为主导的医疗体系中杀出条血路、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而海外的中医针灸立法不允许越西医雷池一步,只能走“纯中医”发展的道路。现在针灸市场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主要以疼痛为主;凡在海外执业多年的中医人都有体会,西医看不了的病会找中医来诊治,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及现代文明病患者也来找中医,历史虽让中西医有机会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对决,但我们是不是有些力不从心,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呢?个人认为海外“纯中医”的发展,必须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全面继承中医学的精髓,整体提高针灸队伍的临床疗效水平,乃是我们海外纯中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工作立见成效:第一,临床上,要普及、运用、推广2014年颁布的“中国国家针刺手法标准”;第二,理论上,要学习和运用我国针灸专家们已研究出来的经气运行规律(循经感传八个规律性);这是行动起来的有力抓手。

单式针刺手法标准就有24式,而大多数执业针灸师仅用不足1/3,有些针灸师还不知道有其它的单式手法,更不要说当成武侠式传说的“烧山火”“透天凉”复式手法。普及提高针刺手法,不是追星式的几招几式学习,而是可以整体提升针灸队伍的临床实战水平。首先要搞清楚《内经》中有两个循行模式,一是按十二经环闭式的循环,为肺肝流注,这是“营血循行”;二是按本输根结理论由四肢末端向心而行,为井合流注,讲的是“经气循行”,是指导临床针刺手法的古典经络理论。建国后,尚未见到任何一篇可以证明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论文,略有临床经验者都有体会,针刺穴位后是双向传导,不会出现如十二经循环无端流注的单向传导!而经气运行规律,已被大陆学者们阐明,它就是循经感传八个规律性: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可激性、可控性、效应性、循经性、变异性;它是现代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它能有效地解释针刺手法中的所有问题且与古典经络理论完好的吻合。古代医学家发现人体具有自我调控(节)的自愈功能系统,即“经络系统”;现代中国针灸学者研究和总结出经气在经络中循行的八个规律;经历代研究创造出用毫针激发起经气,并调控经气(针感)的性质(热补凉泻),驾驭经气传导方位(飞经走气)的技术为针刺手法。遗憾的是许多人并非完全了解和主动地去运用针刺手法这一能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还有人以为不用手法临床也能治病;临床针刺后确实能治病!那是因为他没有搞清楚,循经感传八个规律性中的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已经在起作用;如果能够主动地学习并且掌握和应用其它的规律性如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则可将被动治疗变为主动的提高临床疗效!

关于针灸经络研究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大陆临床针灸专家们就已提出并形成基本共识的十六字令“肯定现象,找出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肯定现象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已完成;找出规律阶段,20世纪70~90年代也已完成;现在应该是如何运用规律性和结合针刺手法来提高临床疗效的普及阶段;最后的阐明本质,也许要留给下一代或几代人才能完成!

基于海外中医针灸立法,只能走“纯中医”发展道路的特性;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提高整体针灸队伍的临床疗效,是海外针灸发展的主要问题。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的精华“针刺手法”,普及、推广、运用国准“24式单式针刺手法”和“复式手法”,是整体提高针灸界临床水平的抓手和可行性方法。

马寿椿(成都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针灸的发展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向西医靠拢,一条是向中医靠拢,没有第三条路。其它的策略问题、方法问题、宣传问题、科研问题、立法问题都是为上述“两条路”服务的,但是会有倾斜。因此,选择发展道路是很重要的。

针灸的问题是临床疗效跟不上疾病的发展,这是根本问题。在美国针灸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外部非法竞争的问题,比如“干针”等。我主张针灸向中医靠拢,在中医针灸的框架内发展。有人会问这样能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能发展。现从四个方面谈,第一,重视发展专病专方、专病专穴;第二,读经典著作,加用中药;第三,纠正用错中医理论的临床病种;第四,了解西医,将其成果纳入中医理论体系。

提高临床疗效最实在的方法就是重视专病专方,专病专穴,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辨证论治。我们很重视个体差异,但忽略了疾病的共性——专病专方、专病专穴。这“两专”是辨证论治的升华,个性中的共性。人人都说《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书,但忽略了《伤寒论》中的专病专治、专病专方。凡见某某汤主之,一定是专病专方。对针灸也一样,没有过多的理论,比如风池穴、风府穴就是头痛连项背强痛的专穴。胸胁满痛,上下不能交通的专穴就是期门穴。在热入血室一病中,两种治法,一是小柴胡汤,一是刺期门穴,如何区别,辨证辨不出来,只有凭症状,往来寒热用小柴胡汤,胸胁满痛和但头汗出刺期门。古代不会针灸的医家诊断出来,不能自己治疗,也要请针灸家刺期门。在专病专方、专病专穴的基础上去突破一个个的病症,哪怕是一个小的症状都是发展,脚踏实地的发展。比如面疮、便秘能比他人治的都好,又能重复,就不错了。更不要说高血压、高血糖等。如果突破一项,在西医之上,西医都会学习,你不想进入主流医学都难。

第二,读经典著作,加用中药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途径之二。针灸医生除了读好《黄帝内经》外,还应读好《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临床经典著作,能熟练地使用中药治病。唐代大医孙思邈认为能针灸与药食疗同用的才是良医。药与针灸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疗效。中药与针灸同一病机,方法不同而已。学习临床经典,思路更为广阔,处理疾病更得心应手。当然针灸与中药在诊断上各有侧重,但并不矛盾,中医不同病种的诊断也有不同,伤寒重六经,温病重卫气营血、三焦,针药结合有不可竞争的优势。如果针灸学院也学经典,针灸医生加考中药,提高准入门槛,那么“干针”之类的入侵也会困难很多。针灸会不会沦陷,前途未卜!如果去经络化、去穴位化,以解剖作基础,以激痛点为针刺点,再加上各类简化版针灸,速成针灸,这样就迎合了各类西医的长处,针灸最终只能成为西医、护士、物理疗法师、脊柱神经医生等的附属,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地位不升反降!我们现在的抗争是必要的,但只是形式上的,不重视实质很难守住!这是有先例的。美国的西医DO有一种传统的诊断治疗手法,以解剖为基础,以手法诊断治疗,是在医学院学习的,是他们的专业。现在沦陷了。原因是一位教授将其简化而开班传授,医生学、护士学、针灸医生学、脊柱神经医生、推拿按摩也学,一发不可收拾。老师办班,学生办班,学生的学生也办班,现在已在国际传播,人人都可学,使用者早已超过专业者,甚至对专业者不屑,还自认为水平在专业者之上,好在他们有退路,搞西医。其中也还有少数喜爱者坚守阵地,精益求精,在小圏子里交流,病人也应接不暇。这种情况会不会在针灸队伍发生?不学经典我们往哪里退?所以,为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了职业安全,针灸医生应该学经典,用中药。

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途径之三——纠正用错理论的临床病种。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种,用传统的辨证论治法,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这不是中医理论错了,而是用错了中医理论。《内经》“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类例子,临床上很多,比如说帕金森氏综合征,按照风和肝肾阴虚治疗,基本上没有效果,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其病因病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取得疗效,理论上的问题就解决了,用新的理论治疗,不仅有普遍的疗效,还可触类旁通治疗和这个方面有关的更多疾病。发展临床的同时,也发展了中医理论。为什么说是用错了理论,举癌症为例,看到的是阴虚但养不起来阴,看到的是毒但解不了毒,看到的是肿块但散不了结……这肯定是用错了理论,必须另找出路,用对理论才能治好这些病症。

下面以我曾用错过理论的病为例,说明什么叫用错了理论。1978年,我任教于重庆沙坪坝区西学中班,两位西医问我能不能够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我不加思索地回答,能。于是他们转诊3位病人给我。哪知道我用尽浑身解数,反反复复1个月,按照中医理论,心热、胃热、脾热、实火、阴虚、湿热都用尽了,毫无效果,非常惭愧,只好表示歉意。他们反倒安慰我,说我们西医没治好,市里几位名老中医也没治好,不必在意。数年后,我当主治医生查房,一位病人腹泻,我开了理中汤。两天后再次查房时,病人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腹泻好了。我并不吃惊,那是预料之中的。他还说,我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也好了,这下我高兴极了,隐约地感觉到那不是个案,是新的思路。经过中药和针灸的反复验证,我提出了“异位胃火”这个理论,即胃阳离开胃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就变成了邪火,常去的路是上行到口腔头面。胃阳为什么要跑,是因为胃中虚寒,环境不适合。治疗的办法是温胃改变环境使胃阳回归。此后我用这个理论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唇疱疹等都取得预期效果。我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中医的。因此,我认为还有很多没治好的病是不是也存在着用错理论的问题。

第四,了解西医,将其成果纳入中医理论体系。学西医,不是要跟在后面去治病,而是用以启迪思路,将西医成果纳入中医理论体系,变成中医的东西,为我所用。这在临床上特别重要。比如西医的一些病种,以乳腺癌为例,早期没有症状,中医怎么诊断治疗?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弄清楚西医对这个病的认识和治疗思路。然后放在中医理论去思考,去寻找辨证施治的方法,并从治疗中去总结和提高。20多年前,一位医生请我治乳腺癌,我用了逍遥散加减,她告诉我,处方里有当归,会升高雌激素,使癌症发展。我当时没有在意,认为是处方中的药,且量不重。1个月后,那位医生说雌激素升高了,病人不愿意再治疗,使我不得不把雌激素和中医的血、肝、奇经八脉、补血药等联系起来思考,最后回归中医理论。

金观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暨美国中心顾问):关于针灸的发展问题,我今天从3个方面来谈:

1.针灸技术本身的特点。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法,其基本操作简便易学。“穴位”作为针灸的刺激部位,都在体表,其作用多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故易起效且操作安全,但其机理并不简单,而且一些传统手法较难掌握,且与普通手法的疗效差异缺乏比较性研究。这些特点决定了以下的现况:由于针灸简便易学,入门无须复杂中医理论,操作可以不用辨证论治,这是西方理疗师敢训练几十个小时就使用“干针”的根本原因。由于针灸疗效好,连“假针刺”或刚开始自学针灸几天的民众都有一定的效果;由于针灸疗法一般来说安全而罕见副作用,故很难找到西方理疗师非法从事“干针”有损公众安全的实证;由于针灸没有注射药物,对不明针灸机制的人来说,解释其取效原理的第一直觉是安慰效应。

2.国内外影响发展针灸的大环境。长期以来,国内中医界“重方药轻针灸”也与针灸的上述特点有关。不仅学生宁愿学中药方而不愿学针灸,各个医院对中医科的重视也都远远超过针灸。结果中医师大多只会开方子而不会(或不屑)去从事针灸。在许多人的眼里,针灸师只是个江湖郎中,加上国内商业潮的影响,当前从事针灸并且以针灸为业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国内康复业的兴起,更促进了针灸沦为西医的一种治疗手段。海外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与“阿片危机”的到来,针灸市场越来越大,但理疗师、捏脊师、护士甚至西医等其他行业人也来分“蛋糕”。而且一些人如“干针”推行者吃了“蛋糕”,还说吃的是“比萨”,或是说“你们用筷子吃,我是用刀叉(‘干针’)吃,不是一种吃法(针灸)”,以此逃避“资格审查(针灸法规)”的管理。

3.来自针灸师本身的问题。当前针灸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应该是针灸师本身的问题。因为人是决定性因素。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中医针灸现况的评价及今后发展方向的认识就有了巨大的分歧。对几千年以来针灸经验如何评价?对60余年来针灸现代研究如何评价?对针灸的作用及经络实质如何看待?不同知识结构的针灸师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知识结构的形成与长期所受到的教育(学院教学或跟师,是否做过科研等)和中医针灸临床经验密切相关,当然也包括自学的内容。只有使针灸师的知识结构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才能更好地发展针灸。

如何发展针灸,我认为需要先明确它有哪些前提。一般来说有以下4个前提:(1)承认中医合理的内核与千年的中医治病的临床经验,必须继承;(2)鼓励创新,与时俱进;(3)能够用现代语言表述;(4)提高临床疗效及疗效的重复性。如果以上4个前提都要符合的话,那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应用系统医学来指导,它是目前发展针灸最合理的方向。

2017年12月,在庆祝世界针联30周年的学术会议上,我作了一个演讲,题目是“针灸医学的公理化”,提出系统医学的新理念包括其公理、戒律、基本公式、病因分析以及对疾病与治疗过程的新定义。我在发言最后指出:仅靠“一根针”刺激体表的简单易行、疗效卓著的针刺术在中国乃至全球流行了几千年,对其作用机制的近代研究(验证)与理论认识也已历经数代人的努力,是到了该得出科学结论的时候了!衷心期待能在下一个十年由我们这一代人实现针灸医学的公理化!

焦望义(美国多家针灸大学博士生导师,NCCAOM中医专家委员会主席):今天我只探讨美国中医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的标题是“亮出你的名片—中医针灸医师”。思考的来源:(1)我们面临全美理疗师强行推动的“干针”立法运动,针灸界基本处于一个抗争的被动危机局面。(2)经过近10年执业于美国正规医院的经验,尤其现在面临全美“新鸦片战争”,在推动和推广执照针灸师给MD西医和病人的机遇中,经常听到MD会说,“我们知道针灸是有疗效的,但是我不知道该向谁转介”,病人会问:“我早就不想吃这么多西药,上网搜索针灸对于我的病症有帮助,但是整条街上有许多挂针灸招牌的,我不知如何鉴别真伪好坏。”一个现实是在医院的体系中,针灸治疗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许多时候都会超额预约,或者病人等候数周才能看到针灸医生。

综上所述,作为中医针灸的专业人员还是需要加大力度,教育公众更多、更广泛地宣传中医、宣传针灸,宣传中医和针灸是不可分离的,中医的针灸疗效是显而易见的,针灸是中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必须在宣传我们是针灸的主导者时,我们是执行针灸治疗的最佳医生时,必须要强调我们是从事的中医针灸呢?理由:(1)我们整个的群体(当然同时拥有西医执照、物理治疗师执照、脊椎医生执照等西医相关专业人士另当别论)不管你的专业是中医还是针推,绝大部分人均毕业于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所以是在中医框架之下。(2)《中国针灸》是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学研究院的国家级刊物。(3)在与物理治疗师的抗衡中最重要的一个攻击点是他们的学时不够,物理治疗师西医知识(解剖、生理、病理、神经学、骨骼肌肉、运动医学)的学时和质量远远高于LAc,他们差的是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中医临床各科、经络、穴位、针灸临床治疗学、中医临床实习、针灸临床实习的时数,他们差在中医学的部分。(4)中医针灸师无论中外,他们教育的前一年半时间都是在打中医基础的底子。(5)ACAOM的博士入门学位DACM已经名正言顺的命名为中医针灸博士。(6)经过几代人近40年的努力,NCCAOM的国家考试分为4个部分,除西医部分外,其余3部分(中医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治疗)百分之百是中医的考试。(7)世中联、世针联设总部于北京,秘书处50%以上的领导和骨干力量是中医出身。(8)世界上各国传播中医针灸的绝大部分骨干教学力量都是中医教育继承人。(9)在世人的眼中,只宣传针灸,非常容易被误认为只是一种疗法,每个人都可以学起来添加到他们固有从事的医疗行业中,因此我们必须宣传中医是一个独立于西医的医学体系,针灸是中医体系中的独特分科而已。

本行业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在学术界、教育界、科研界、继续教育界存在着一种倾向,似乎过多的关注了针灸止痛、针灸治疗骨伤、软组织损伤、筋伤之病,忽略了针灸同样对于治疗内科病、儿科病、妇科病、精神科病、皮科病、肿瘤病、外科病的强大作用。90%以上对针灸已立法的州明文规定中医针灸师是基础医疗提供者,是拥有独立诊断权的,独立执业的针灸医师,我们有一片广阔的执业空间。致命的一点是只关注了针灸,其实焦点应该在中医上。如果否定了针灸与中医的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了中医的根,我们的针灸队伍从整体来讲在世界民族医学之林竞争中还有什么优势可言?明明是出于5,000年灿烂文明的中医贵族,却要被动地陷入和物理治疗师的苦战中。

我们应该对所遇到的挑战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1)我们要以做一名中医针灸人而自豪,中医的市场是广大的,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出击开拓市场,宣传我们的中医体系,宣传我们的教育背景,变被动为主动。(2)既然现实中有多种专业人士MD、PT、LAc等都在应用针灸治疗病人,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是必然的,竞争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督促我们中医人面对危机,更加努力。(3)美国是绝对尊重专业人士的,现实就是美国公众对中医针灸缺乏了解,只有展开更深入的公众教育,才能在主流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4)要充分利用各州的、联邦的中医立法日、年度国医节、东方医学日、全国记者招待会等与西医和病患接触的机会,每时每刻地宣传中医针灸。

 

陆飚(洛杉矶中医工会针灸特聘专家,全美中医药大学联合会针灸部主任):关于针灸发展前景与策略,我有些疑问需要同行们共同探讨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针灸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离不开临床、科研、教学3方面,其中以临床为核心,离开临床的医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了好的临床疗效,科研、教育则会容易开展。

1.针灸专业各学术流派之间的有机整合与学术上的取舍是当务之急。针灸的现状目前比较混乱,各流派之间各说各话,无法协调,没有共识,学校的教育完全脱离实践,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对众说纷纭的各流派做出客观的评判,每个流派都十分肯定自己流派的效果而忽略其他流派,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和互补,这一点与传统中医大方脉的情况不同,伤寒、温病、金元四大家之间仍然有联系和互补。如何有机地联系各流派之间的互动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问题。

2.针灸疗效的深入探讨与反思。针灸的疗效比较特殊,在某种程度上怎么扎都有一定疗效,这里面包括心理暗示作用,针具刺激皮肤后皮肤神经感受器将这种刺激传入大脑后引发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起码病人的放松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机体一旦放松,对疼痛的阈值就提升了,内心的愉悦也会暂时忘记某种程度上的疼痛,这一点很神奇,如同做轻微舒适的按摩,一定会让人放松和愉悦,这是超越具体手法的,没有真假之别。

中药与西药则不同,除了毒品以外,用药不对症很难产生任何正面效果,大自然之道是有一长必有一短,针灸的这个长处也正是阻碍针灸发展的拦路虎,下面我们做进一步探讨。

目前西方权威科研组织做出的科研报告结果表明,针灸对大多数疾病都有明显的疗效,但是“假”针灸疗效也不错,而且真假针灸之间的疗效差别不大,即使有一些也可以忽略不计,在统计学上意义不大,当然有例外,但就目前而言,这是主流,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业界普遍认为问题出在了假针刺的设定上了,一句话,假针刺并不假,那么换个角度说就是真针刺也不真,可悲之处在于业界没有一个人对真针刺进行反思,都是一致认为应该把假针刺设计得更假一点才对,这是业界最令古人心痛的事情,难道古人设立的针灸学术体系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流传千年,最终的结果是扎哪,怎么扎,用什么扎(包括牙签捅一捅)都是一个结果,古人什么都不说,每人发一根针去扎五体就行了嘛,谁还能扎不到五体?

试想一下,职业武术师与从未习过武的人比武,结果不分胜负,而我们认为问题是出在了非习武之人太健壮了,应该找个弱不禁风自己就站不稳的人来与之比武,才能真正看出职业武术师的高超水平;职业足球运动员与从未踢过球的人踢个平手,而被反思为应该找几位瘸腿的人去踢,才能更客观反应出职业队的水平,汽车的速度与人跑一样快,被认为是汽车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奔跑的人速度太快……多悲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就实在太危险了。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许多武林高手一旦站在李小龙面前就变成假功夫了,在家厨艺很好的家庭主妇与顶尖职业厨师做的饭菜不可能不分胜负。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真针刺而不是假针刺。行业内部拿不出合理、客观、标准的针刺方案,我们如何期望别人为我们能做什么?

古人真正做出的“如汤泼雪”“如风之吹云”的疗效一定与扎哪都行的疗效有天壤之别,我们错就错在只要取得一丁点疗效就认为成功了,所有疗效都一样,不再深究疗效与疗效之间的差别。

3.针灸标准化和传承。找出疗效满意相对容易传承复制的方法对针灸前途至关重要,效果不理想的方法就没有传承的必要,效果好坏的评价并不能只凭自己描述,应该由专家评判,效果好而无法由他人复制的方法也意义不大。

针灸行业的标准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如果说针灸标准化会扼杀针灸的发展前途,那是杞人忧天。《内经》中奠定的经络腧穴理论都是标准化的表现,传统中医一直以来都是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标准化现代化的结果,《伤寒论》就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温病也是当时中医现代化、标准化的结果,任何新的理论的产生都是这个结果,反对的声音一定会有。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辉煌都由于没有标准化而很快失传,如记忆金属、造剑技术,明代的火炮技术没有传到清代。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喜欢模棱两可的描述,比如放少许盐,多炖一会儿,再加几片姜,外国人立马一头雾水,不知所错,如果我们尽可能说得精确一点就更容易传承了。

目前针灸行业最应该搞清楚的几点内容是:

1.得气的含义和指标。针灸界普遍认为“得气”或称“气至”是针刺临床取效的首要关键,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又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金针赋》曰:“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标幽赋》曰:“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综合古人论述,结合临床实际,可以把“气至”与疗效的关系归纳为: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难于取效。

既然古人反复强调“气至”或称“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而酸麻困胀并不是《内经》所指的“得气”或“气至”的内涵,那么古人讲的得气、气至,究竟是什么?《难经·七十八难》中说:“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这里说动脉之状,因为是肌肉跳动,是没有节律的跳动,所以不同于动脉有节律的跳动,只能称为动脉之状而不能完全划等号;《灵枢?终始篇第九》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明确说明气至有邪气至与谷气至之分,邪气至的跳动比较剧烈而谷气至的跳动比较和缓;《标幽赋》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更为形象,活鱼吞了钩饵一定会挣扎着要逃离,持钓竿人的手上一定会感到不断的跳动,这一点与鱼钩卡到水草或石缝中的感觉不同,所以最后两个动词“沉浮”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动的感觉;《针灸大成》中说:“秋冬三十六息,先浅后深,徐徐而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得气者,若鱼之未吞钩,既吞得气,宜用补泻。补,随其经脉,推而按内之”。可见古人对“气至”或称“得气”的描述都明确形象地表明了跳动的现象。而现代对针感的描述也不局限于酸麻重胀,根据对针刺的敏感度和个体差异,患者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反应。当今的针灸教科书沿用了针感的概念,却忽略了原有的动的概念,这一变化所谓“谬之毫厘,失之千里”,使得针灸的临床疗效大打折扣,再没有人出来澄本清源,还历史以真相,那么针灸的前途堪忧,难怪当前的许多临床观察报告声称,真针灸与假针灸的临床观察对比报告显示其差别非常小,有人提出泛穴论,有人更进一步把针灸疗效归为安慰疗法,可见针灸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但是如果我们针灸行业内部能明确古人的“得气”“气至”学说,将“得气”客观化,让各种临床科研观察报告皆有案可循,有客观依据,那么未来的科研报告就会印证古人所描绘的针灸疗效“如汤泼雪”。古人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反复告诫我们的话,我们绝不能轻而易举地丢掉或改头换面成纯主观的针感。如果古人想表达的是酸麻困胀,针下沉紧就会简单描述为“如称陀”或“如手指一掐”的感觉相同。

2.针尖扎到经络上了应该是什么感觉?针尖扎在五体上的感觉不同,那么扎到经络上了应该是什么感觉?科研操作人员多为西医学者,学了短期针灸培训班甚至只有两星期时间,人家在操作过程中也用了酸麻困胀为得气的指标,效果不好我们能说什么?难道我们得到的酸麻困胀和人家不同?科研报告都要求同一种病用同一组取穴来观察,不能随意更改取穴,我们只能在怎么扎上做文章而不能去自由发挥寻找扎哪?怎么办?除了酸麻困胀有哪位针灸专家可以提出更接近古人“得气”或“气至”的概念?有哪位专家从来就没有在离经离穴的位置上扎不出过酸麻困胀来?扎出酸麻困胀了就一定会得到可靠效果吗?得不到的话,是为什么?我们错了还是“气至”本身错了?下一步怎么做?寻找不同点位的酸麻困胀吗?应该以哪个点位的酸麻困胀为依据?如何与他人分享、交流与传承?有可能被复制吗?不能复制的话,后人如何学习掌握?如果什么感觉都不需要,那么我们依据什么?轻轻一刺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吗?可能吗?如果可能我们还有必要继续学习探讨吗?这次扎针效果不错,以后无法再次重复良好效果怎么办?说明什么问题。

3.疗效如何判定?什么样的疗效是理想中的疗效?大家都有个误解就是当时取效了就是圆满的疗效,其实不然,有时候当时效果不错,但不持久,同时不能重复出前两次的疗效,留有尾巴治疗效果不彻底,这些问题只有资深专家可以明了,初学者看不明白,有些方法当时效果并不惊人,但是后劲大,每次都有明显好转,有些方法效果还可以但是太痛,病人无法接受,有些方法非常舒服但解除严重疼痛效果不佳,在诸多矛盾中找到合理平衡点,尽可能做都面面俱到确实需要业内专家煞费苦心,我们不做,真的无法期待他人去做。

郝吉顺(美国神经针灸研究院院长,世界中医联合会核心系列教材《针灸学》主编和主译):针灸在美国的生存面临挑战,创新发展迫在眉睫。经过美国针灸同仁努力奋斗,过去的46年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针灸开始得到美国大众的认可,得以普及发展。目前针灸已在47个洲和华盛顿特区先后通过立法,1997年许多保险公司逐渐支付针灸治疗,推动了针灸普及,全国有50多家中医针灸学校,6,000名西医医生学习针灸,2016年7月美国劳工部第一次批准针灸为一个独立职业,将针灸在美国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但也应该看到,针灸在美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2013年美国国家执照考试委员会工作普查分析资料显示疼痛病人占全部病人的60%~67%,其它的病症只分别占1%。同一普查分析资料显示,有54%针灸医生每月只有10~30个病人,收入低于理疗、护士行业。美国许多针灸学校在校生和新生数增减或持平,是对针灸行业是否兴旺的直接反馈。根据美国国家执照考试委员会2016年的报告,参加针灸考试的人数是1,400人,比2015年1,700人减少21%,比2012—2016年5年平均值1,532人,递减9.2%。理疗师在许多州推广应用“干针”治疗疼痛,压缩了针灸生存空间,减少了病源,使美国针灸市场更是雪上加霜。一些护士亦经过短期培训采用针灸方法治疗病人,使得一些针灸诊所生存更加艰难,从而形成多种因数影响的复杂局面。虽然华裔针灸医生大多在美国生意很好,病员丰富,但华裔针灸医生占全美针灸从业人员不到10%,90%以上的西裔和其它裔针灸人员仅靠针灸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靠第二职业收入补充经济来源。如何化生存危机为发展机遇,需要多层次、多方位的解决策略和方法。需要从针灸教育、针灸理论、针灸临床、针灸研究、针灸立法、针灸保险、针灸宣传等方面共同努力。本人仅就扩大针灸治疗疾病的病谱和病种,促进针灸宣传,针灸的临床创新做简单论述。

1.扩大针灸治疗范围。扩大针灸治疗范围,提高针灸疗效,促进发展创新是针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从针灸理论基础、针灸教育、针灸临床实践、针灸临床研究、针灸立法和保险多方面共同推进。中医针灸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西方大众和医学领域对针灸治病的认同和医学模式的改变,针灸需保持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创新开放,以西方大众能理解交流的语言,以西医可共识的诊断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自然科学与传统针灸的融合、统一。2012年本人参加了英文版的西医治疗疼痛临床指南书《疼痛临床处理》第3版的编写工作,撰写了第19章“头针治疗疼痛”。这是该书第一次载入针灸和其它替代医学方法。通过编写该书更加意识到导致疼痛的原因千差万别,治疗疼痛的方法日新月异,各种医学和各科临床针灸止痛仅是治疗方法的一小部分。针灸要想发展,必须扩大治疗病种病谱,打破针灸多用于疼痛的狭窄局面,使针灸发挥应有的优势,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2.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针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疗效。加强临床研究,彰显应有价值,促进创新发展。针灸临床发展需传承创新同进。对针灸疗效好的病症不论用传统经典针灸方法,还是现代创新方法都应推广应用,发扬光大。针灸界急需组建针灸专家团队,对疼痛之外的针灸治疗疗效好的病症进行总结、评估、鉴定,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找出规律,制定标准,全面推广。传统针灸医学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全新的知识技术来源和研究思路,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传统针灸医学的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针灸传统医学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赋予传统瑰宝以新的科学内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严谨的科学数据为传统针灸医学的临床疗效提供现代科学支撑,加快传统针灸医学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传统针灸医学治疗疾病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将传统针灸医学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针灸界需克服学派门派偏见,建立传承发展同进共识,不断发掘利用传统针灸宝库,探索建立针灸防病治病新模式,为在西方弘扬中医药做好先锋作用。

3.增强整合医学融合。针灸生存发展需发挥针灸特色优势,促进发展融合,提高防病治病能力。突破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壁垒,发挥各自的优势,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建立起一个融合双方优势的生命科学体系,聚焦人类重大健康问题,促进多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创新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前沿性重大科技成果,使现代医学和传统针灸医学克服各自局限,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不断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实现进步、融合发展。例如西医康复医学对很多功能障碍改善和提高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瓶颈,很难再提高其疗效。头针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用中医针灸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及康复方法解决并指导临床康复工作。中西医结合康复的优势可以通过中国针灸技术抓住急性期的最佳康复时机,尽快恢复功能,如中风的认知、言语、吞咽、运动功能障碍可以针灸的同时,配合康复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积极治疗就可以完全恢复,为病人解除痛苦,为家庭和社会减轻沉重负担。

4.争夺主动话语权。针灸发展需根据美国本土的文化习俗,不断调节宣传策略和方法,逐渐将针灸纳入美国卫生体系中,应对新世纪独特挑战。针灸界需齐心协力主动争夺话语权。需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渠道、各种方位、各种机会宣传针灸的显著疗效和治疗范围,宣传演示针灸对中风、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脑损伤、小儿脑瘫、自闭症等西医束手无策疑难病症的卓越疗效。创造各种机会深入西医各个领域与西医沟通交流、合作,共同对针灸理论、临床和机理进行探讨。积极参与自然科学和医学其它领域的学术活动,撰写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和科普文章,拍摄反映针灸特色的电影、微电影。到西医大学去演讲示范针灸奇特疗效,显示针灸绝技,带领西医院校学生参观针灸诊所和学校。在全美西医、综合医学、西医针灸大会上发言、演讲、示范针灸治疗瘫痪、失语、平衡障碍、吞咽困难等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敢于举旗,敢于亮剑,是宣扬针灸有效的方法和捷径。本人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代表中医针灸界在圣地亚哥第一届全美整合医学大会、德国全球整合医学大会做了针灸治疗瘫痪、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发言,宣传了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卓越疗效,增强了西医对针灸的了解和赞扬。针灸在美国生存、发展、壮大面临严重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愿我们不辜负时代的寄托,祖国的期望,理论实践共进,传承发展同荣,为中医针灸的海外发展再创辉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更大贡献。

何崇:中医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严格意义上说,在当今主流的思维形式下,应该是中医理论与方法有什么不适应之处需要改进?中医理论从清末西学东渐以来,就一直受非议,根本原因是中医的思路与方法与当今主流思路的异质性。其实异质性本身不是缺点,可能正是由于异质性,显示出它的独特性和优势所在,这一点应该不是非议的核心,真正中医的问题在于:

1.不精确性。

理论上的不精确,很多有用的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而无效时,老师经常批评道:不是中医不对,而是对的中医没有学透!实际上,该被批评的是老师,你对如何精准的应用中医理论的窍门没有讲透,为什么这么多的从业者云里雾里,总是容易搞错。老师也冤得很,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吃得透,于是有了各家学说。技术上的不精确性,古书里的少息、消息、许等都是因技术上的不精确性而留的白。针刺的深浅,至今也没有一定明确的度量。

2.不兼容性。

中医学游移于中国古代的思维氛围里还好,但走向世界后,现代的技术与思维方式就水泼不进了,出现了极重的过敏性,并走向较严重的自我封闭的状态。不要说与现代思想共谐,连契入任何一种现代思想与技术,就会导致其僵化与衰落,这一状态是中医走向世界为新时代作出贡献的巨大障碍。技术上的不兼容性,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会被认为抽离了中医的灵魂。强调个体性的技术方案,但失去可成批完成的技术操作,将现代的工业化模式的操作效能摒弃在外,无法将新技术用于操作性的工作。

3.反逻辑性。

中医的思维方法基本是反逻辑的,它不遵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1)反明确定义,代之以模糊定义,比如说阴阳,既代表实体,又代表功能,还用以描述运动过程,多层面的概念之间互换、互通,血肉相连,难以加以限制性的定义。(2)反严谨推理,代之以联想与类比,这些思维方式不能形成判断与定义,不能构成最终结论,但中医却大多由联想与类比形成结论。(3)反对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过程,代之以抽象的角色联想与直觉判断,这些思维方式,无法为现代主体思维方法所认同。

中医发展的出路在哪里?(1)接受中医本来的样子。一切存在的总是合理的,中医今天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他的合理性已获证实,因此,所有中医从业人员都应该接受中医本来的样子,既不妄自菲薄,又不无端抬高,今天中医的样子,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关于中医的未来,没有一个从业者能改变什么,因为它有自身发展的逻辑,也非人力可为。科学上很多东西都是客观事实已存在,科学找它的合理性,于是有了理论。现在中医已经在那儿了,需要我们从业者与研究者为它建立理论,我们这一代才情不足,做不出,下一代会做,理论总会出来的,我们也心急不得。中医这个存在的理由真不好找,古人给我们找的理由,常常因过于朴素,让我们哑然失笑,这当然不是中医的错,是中医理论的错,古代的先辈们,没有找出一个让大家都能信服的理论。(2)中医形象包装。在诊所运作,针灸工具方面越规范越能让消费者接受。(3)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努力参与现代疑难病证的治疗与健康保健的维护工作,形成品牌。(4)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继续运用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对中医学进行规范化与精细化的探索。

潘晓川(经典中医践行者、推广者,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创建人):中医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刘完素曰:“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考古学证明,伏羲根据河图“一划开天,文明肇始”的地点是在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大地弯,距今8,000至10,000年。中国古代圣人在10,000年前,正是农耕时代开始的时候,开始“观象授时”,从星空有规律的运动之中悟出,宇宙的运行有其自然规律,这种支配天地运行的规律既是“道”,又以无字天书的形式,即河图、洛书来记录这个规律,表述天地之“道”。河图、洛书的出现,不但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且也标志着中医有了自己的体系。

中医的发展,就是“由道而术”的过程,即古人将观天的结果,以独特的符号系统记录下来,这就是“易”,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体系。“气一元论”是中华思想体系的重要一章,用于指导医疗实践,便催化产生了经典中医。“道”是设计中医的蓝本,而“气一元论”就是中医的方法论。

经典中医,特指以中国古天文学为背景,以易经为哲学基础,以象数思维为特点,治疗上以调“气”为核心,以脉诊为重要诊断手段,汉唐时代发展到顶峰的独特医疗体系。

1.经典针灸和现代针灸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吗?他们相向而行还是逆向而行?他们的发展使针灸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加独立,在哪些方面变成了其它医学的工具?

所谓经典针灸,就是“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的针法,思维方式是由宏观至微观纯中医思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启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临床实践必须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之下,必须在全面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其技术,重在继承。所谓现代针灸,就是以治形为主的针法,思维方式建立在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现代医学思维,具有去经络化及去阴阳五行理论的倾向,思想上以批判为主地继承经典理论,以科学指导发展,重在创新。经典针灸是回归,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经典针灸回归大潮已经来临。现代针灸是向前发展,目前是针灸的主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政策、教育、资金等方面都有偏重。由于二者思路不同,技术方法不同,属于逆向而行。经典针灸原本就是独立的,不需要借助西医诊断,可以用纯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实践;而现代针灸则严重依赖西医,不能独立,而且逐渐失去传统中医思想,认为纯中医思维是落后的,阻碍了创新发展,需要改进甚至抛弃,目前的发展趋势,最终将成为西医的一项技术,针灸正在失去做为一个学科的理由。

2.面对针灸行业自身的问题和外来的压力,如何在继承经典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现代针灸的最佳方向?

针灸行业自身的问题:(1)理念偏差:不了解中医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不知道中医是古代圣贤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直接感悟后应用于人类医学的结果,包含的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哲学等从当今人类现有的认知来看,是一部宏伟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不了解中医原本就有其一整套的方法论,从而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落后的、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标准来加以改造的哲学概念。(2)实践偏差:不了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榜人事,方可以为医”的真实性,不知道有以气的一元论所产生的技术方法,不能把中医经典落实在临床实践,不专研经典,读不懂经典,只拿经典中的某些字句当装潢,不知道不懂经典,临床就体现不了中医原本的疗效优越性,没有西医诊断,治疗疾病就无从下手,口中讲着“气”,手上扎着形,说一套,做一套。(3)疗效偏差:不了解“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句话的真实性,不能从“气”的层次去理解和阐述针灸治病的机制;不知道中医的疗效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偶尔获得良好疗效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重复,治不好病也不知其原因;不知道针灸的应用范围,以为针灸只是治疗痛症为主的技术。

外来的压力。只是针对现代针灸而言,对经典针灸没有任何压力。因为经典针灸的领域在“气”,学科定位独特,治疗范围广泛,是针灸的优势所在,其它行业技术方法对其不构成威胁。现代中医思路与西医思路相同,对物质的研究没有西医深入,技术上相对于由西医指导思想产生的针刺技术没有明显优势,治疗病症相似,以痛症为主,所以现代针灸所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中西医的学术之争,根本上是不承认中医有自己的方法论,认为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唯一的。方法论问题不解决,学术研究无法展开。

中医体系的建立,是“由道而术”的过程,就是古人“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总结出支配大自然的规律“道”,然后以“人天相应”为指导思想,用来指导医疗实践的过程,西方哲学称之为“本体论”,现在的时髦名词是“顶层设计”,这就是中医原本的方法论。

气一元论是中医的哲学基础,表述气的状态,必须用阴阳五行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合理内核”。在中医理论上,既然称“一元论”,就是不可更改的理论基础,整个中医大厦就建立在这上面,中国古代圣人,在中医理论层面,没有留下任何发展的空间,只能继承。历史上曾有“去医存药”的提议,就是留技术、去思想。去“医”,还能叫做医学么?一根针,本无中医、西医之分,用“气”的思想来指导,就是中医针灸,用神经解剖的思想来指导,就是西医的针灸,例如“干针”。

针灸可以发展的是在技术层面。中医的学术研究,首先要承认中医有其本来的哲学体系和方法论,这就是中医的合理内核。如果否认这一点,认为现代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唯一的,那就不会有真正的中医学术研究。

正如研究电磁波不能以研究结构的方法为主,研究“气”也不能只从结构出发。根据中医理论,针灸就是调气,离开了调气谈结构,针灸的研究方向就偏了。在具体的中医科研当中,可以不排斥形下的、物质层面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形上的、“气”的层次上的研究。如果中医科研只有形下的物质研究,丢失了形上的“气”的研究,其结果就是去经络化、去阴阳五行。这样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没有中医灵魂的研究。

中医是开

中医是开放的体系,可以容纳现代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气”的技术手段,比如能量测定仪等。中医不排斥现代科技,可以在中医思想的指导下使用现代科技,而不是由于科技而放弃中医原本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技术方法。我们需要以“气”为指导,发展出真正的符合中医理念的、为中医所独有的针灸技术方法。

创新与发展现代针灸的最佳方向就是全面继承经典中医理念,发展中医所自有的方法论为指导的针灸技术。

研究生命的本质是医学的终极目标,重新站在古人的角度了解中医,在更高、更宏观的立场认识古代中医产生的背景和由来,回归经典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转化行之有效的医疗技术,也可以达到客观化、标准化的现代要求,而且在宏观角度,机制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现代化已完成。只要我们坚信追求生命的自然本质是医学的初衷,那么古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光明的选择,沿着古人的指引,以中华民族自有的方式,恢复中医的繁荣昌盛,为人类造福,合于天道,顺应自然,才能走出当下中医的困境。

冷三华(妙手针灸理疗理疗师、针灸师):我认为整合才是针灸理论发展的一条出路。比《黄帝内经》更早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出现足太阴经与手太阳经的走行方向完全相反的情况,这两篇其它九条经脉与《灵枢·标本》《灵枢·根结》《灵枢·本俞》《灵枢·脉度》《灵枢·经筋》都遵循从四肢到头颈躯干的方向,这种经脉/络体系就是树状经脉/络理论。《灵枢·经脉》在树状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将手三阴经、足三阳经逆转过来,形成环状经脉理论。《灵枢·邪气脏腑篇》:“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可以看到环状经脉模型是阴阳五行理论对树状理论深入渗透的结果。经脉/络理论从此以后2,000多年再无实质性的发展,直到今天的教科书还是沿用《灵枢·经脉》的理论。从《脉书》到《黄帝内经》,从砭石到青铜针、铁针,从针至病所到经筋、五体刺法,从标本、根结到本腧,从血脉到腧穴,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针灸理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发展轨迹。但是,为了迎合阴阳五行理论,如环无端的特点而构建环状经脉理论之后2,000多年,针灸理论不再发展而归于沉寂。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却无法整合到那个环状经脉系统。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环状经脉系统已经不可能在原有的范式中发展了。

针灸理论有两大问题:一是理论自身的矛盾问题,二是停滞不前、无法发展的问题。今天,我提出用整合思路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经典针灸理论内部的整合,使针灸理论内部没有矛盾;二是经典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的整合,使针灸的发展与人类科技进步的再次紧密关联,获得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再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经典针灸理论虽然在循行方向上相互矛盾,但在表达经脉循行路线上,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的远端功能联系没有任何矛盾,是共性,是经络/脉理论的核心,只要坚持这个核心,经典针灸就能继承下来,经典针灸的所有经验事实都可以继承下来,不会出现割裂、断代的情况。

在坚持经典针灸理论核心的基础上,与现代科学的解剖、神经科学进行整合。这将是一个“假设—检验—修正假说—再验证”的循环反复的过程。《痛症经络逆向刺激疗法》初步构建了C神经经络网络模型,能够解释针至病所、五俞穴、背俞穴、耳穴、头皮针、体针、针刺补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烧山火、透天凉、拉伸、拔罐、针刺体位、假针刺等众多的针灸功能现象。C神经网络模型值得进一步研究下去。

针灸临床疗效的高质量证据如何获得?RCT的临床研究会对我们起指导作用吗?很多针灸临床研究结果是阴性的,让很多中医人士对循证医学灰心丧气。但循证医学体系是目前人类最客观的评价系统,是推动针灸理论、临床发展的有力工具。下面,我以针刺治疗腰痛的循证医学研究为例来证明。2010—2017年针刺治疗腰痛有2篇荟萃分析和4篇系统性综述,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针刺治疗急慢性腰痛可能有镇痛、改善功能的作用。与之相应,2017年美国医师学会将针刺纳入腰痛临床治疗指南,作为急、慢性腰痛治疗的一线选择之一。今年,我们看到更多的保险公司将针灸纳入报销范围,与这些研究证据密不可分。

第二,皮肤假针刺设计的问题。采用假针刺对照针刺治疗腰痛的RCT有12篇,其中8篇采用皮肤假针刺设计,其中6篇都是采用标准腧穴方案(1990年版国家标准《经穴部位》进行定位针刺,不用触诊,不随着病人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真、假针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12篇RCT中,5篇不采用皮肤假针刺设计,其中4篇观察镇痛效果,结果标准腧穴、头皮针、阿是穴、激痛点针刺等真针刺都优于假针刺,提示皮肤针刺并不完全是安慰效果,具有真正的治疗作用。这可能是很多针刺临床研究阴性结果的根源。

第三,触诊的问题。在其它设计完全相同,治疗组不用触诊,需要120例才能测出真针刺与不进行皮肤针刺之间的差异;而治疗组采用触诊的2篇研究,分别采用31、26例,都取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这提示,触诊是我们临床针灸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果解决以上这些问题,针刺临床研究有可能出现一致的阳性结果,从而大力推动针灸发展的局面。

田海河: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也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风风雨雨。美国针灸根据当地文化语言、社会环境、政治立法、民众需求等因素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加上新时期我们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大家都关心针灸的发展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变危机为契机?今天我们请到北美以及国内的专家,探讨当前针灸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试图为美国中医针灸的发展指明方向,希望对世界针灸的发展也有启迪作用和影响。谢谢各位专家的深入探讨,谢谢魏辉院长和巩昌镇院长的主持、焦望义博士的参与策划,更感谢各位同仁的积极参与!美国的中医针灸大业靠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巩昌镇:11位专家的观点综合在一起是战略性的、全方位的、穿越时空的。刘保延教授的两条腿走路,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推动医改,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症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从原生态中医吸取营养,阐述循经感传存在八大规律,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或者走进中医,没有第三条道路,专病专方,回归经典是我们的出路,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继往圣,开来学,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症,增加病种,针灸急需创新,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在真假难辨面前,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我们继承着千年医学,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我们把针灸拓展到了从来没有进入的领域和疆土。机遇和挑战并存,奋斗和辉煌同现。针灸医学的史诗还在继续谱写着。

本文发表于《中医药导报》新媒体平台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