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一年5000例针麻手术!60年历史的针刺麻醉再现曙光
来源:针会天下 2019-01-10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看到这篇文章之前,在我的印象里,针刺麻醉一直是一个政治的产物,诞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经历了荒诞的演绎,它就像一个神话,已经消失在过往中,现实中的眼下不会真实的存在。虽然这几年也阅读过多篇上海正在开展针刺麻醉的报道,但是都没有这篇文章提供的数字这么有冲击力,一年5000例针刺麻醉手术,那绝对不是一个已经消失的神话,而是一种有力的存在。

曙光针麻一甲子  再铸辉煌看今朝

 

针刺麻醉是我国原创性的医学成就。它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针刺能够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原理,辨证运用特殊穴位与针刺手法,进行针刺操作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针刺麻醉理论及技术是我国医务人员与科研工作者运用近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整理祖国传统医学取得的智慧结晶。

 

2018 年是针刺麻醉“ 问世”60 周年。从20 世纪50 年代的一个偶然发现,到70年代初美国《时代周刊》(针会天下按:此处应为《纽约时报》,疑似原文作者编辑有误)报道针刺麻醉,掀起针麻研究阶段性热潮;再到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针麻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发展缓慢;直至新世纪针麻再次兴盛、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作为针麻临床与理论研究的实践者,亲历了60 年间针麻发展的起伏跌宕。

 

针刺麻醉·临床篇

 

1958 年9 月5 日的《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灸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此篇报道一出,在全国反响强烈,各地医院纷纷效仿。在老一辈针灸、外科、麻醉医师的倡导下,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也于这一时期开展了针麻的临床研究工作。1959 年曙光医院顺利完成首例腋下皮脂腺针麻手术

 

针麻团队

 

1964 年国家准备从多方位开展针刺麻醉研究,曙光医院也自此开始针刺麻醉系统研究工作,当时医院集中了针灸、外科及麻醉多位医师及部分医技骨干组成针麻攻关组开展针刺麻醉临床观察,同时与上海中医学院生理教研组、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合作,开展了针麻临床研究工作,先后对多种手术病种进行了针麻手术的探索,以胃大部切除手术为重点进行研究,成功进行了首例针麻下胃大部切除术,成为全国针麻胃大部切除的组长单位,而曙光医院老一代“针麻人”杨永璇、张光正、项立敏等也成为当时上海针刺麻醉的主要实践者。

 

70 年代是针刺麻醉研究的上升时期,1971 年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医务工作者成功实施针刺麻醉的消息,1972 年中美建交期间美国记者关于针灸的新闻报道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针灸的热潮。这一时期,曙光医院针刺麻醉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据不完全统计,1973 年医院共进行了700 余例针麻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且针刺麻醉率达全院总手术数的41.47%。1977 年开展了“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估价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标志着曙光医院针麻工作获得了业内肯定。

 

进入80 年代,从发表论文的的数量上就可以发现,针麻在中国的发展有所停滞。首先,80 年代以前中国的针麻研究是“自上而下”的形式,其发展成就与国家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其次,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麻醉药物和方法、设备不断的发展挤压了针刺麻醉的空间,使得原先的许多针刺麻醉优势不再突出。

 

然而,即使针刺麻醉在全国处于低谷阶段,曙光医院这一时期仍进行了大量工作。据1982 年的统计,在1200 多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的手术中,针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展了运用多种生理、生化指标及中医辨证分型,对针麻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术前预测、术后观察的实验研究,得出了“阳虚证患者针刺麻醉效果为优”的初步结论,同时曙光医院作为“全国针麻胃大部切除术协作组”组长单位,制定了统一研究方案,供全国各协作单位采用。

 

20 世纪90 年代,一些复杂外科手术如新喉再造、肾移植、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切除等在针刺麻醉下获得成功,针刺麻醉再次受到重视,国家层面陆续进行了“八五”、“九五”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0年,曙光医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针刺对胃肠电活动的影响及其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研究”,在医院积极支持和针刺麻醉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顺利结题,并于1993 年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时光荏苒,进入新世纪后,曙光医院又开始了针刺麻醉的新征程。在前期对针刺麻醉充分评估的前提下,2006 年在时任院长沈远东教授的推动下,曙光医院为了进一步提升针刺麻醉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原有的曙光医院针刺原理研究室的基础上,构建了由针灸科沈卫东主任、麻醉科傅国强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沈雪勇教授领衔,包括曙光医院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乳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胰胆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中医外科、中医血管外科、肝肠外科、针灸科和麻醉科等各个学科骨干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正式成立了针刺麻醉研究室

 

同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采用针刺麻醉辅助成功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脑瘤手术、心脏手术等,均取得圆满成功。由神经外科顾国山教授领衔的针麻脑瘤手术经德国电视台报道后,在业内外引起轰动。之后曙光医院又不断拓展针刺麻醉手术领域,妇科、肛肠科、泌尿科、普外科等科室都迅速开展起来,曙光医院的针刺麻醉开始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2008 年,曙光医院收到长征医院的会诊邀请,请针刺麻醉医师去协助他们完成一例手术,原因是有个病人因过敏,麻醉药不耐受。经过针麻医师和手术医生良好的协调配合,最终这个病人没有用任何麻醉药,顺利完成了手术。

 

近年来,为了探寻针刺麻醉在围手术期以及促进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曙光医院针刺麻醉团队不仅在针刺对脏腑保护作用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开展针刺麻醉围手术期的作用研究。曙光医院周华院长、冯煜副院长建议将针麻应用从术中拓展到整个围手术期,从而凸显中医针灸在术后患者快速康复中的运用

 

针刺麻醉团队随即在原来针刺麻醉工作基础上做了系统延伸,在传统针药复合麻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无气管插管下,在浅睡眠、无疼痛、保持自主呼吸状态下行心、肺、脑手术。与传统针刺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可以降低患者术前焦虑水平,减少应激,维持术中循环稳定,并减少术后的并发症,使患者快速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2006 年9 月5 日,脑外科主任顾国山教授运用针刺麻醉术成功为一位39 岁

的患者实施了开颅左侧天幕海绵状血管瘤全切除术。

 

同时,医院逐步开展了针麻下甲状腺、胸部、腹部和盆腔、肛肠等部位的各型手术的围手术疗效及术后中医介入快速康复研究,涵盖了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乳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胰胆外科、泌尿外科、骨科、中医外科、中医血管外科、肝肠外科等各学科,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鉴于曙光医院针刺麻醉工作的实绩,其申报项目《针刺麻醉,创下中医药的“神话”》入选改革开放30 周年“健康上海”十大成果。曙光医院每年的针刺麻醉手术量也逐年上升,目前每年完成的各类针麻手术已超过2000 例

 

针刺麻醉·科研篇

 

曙光医院自1964 年开展首例针麻下胃大部切除术以来,除了重视针麻适应症、穴位处方、辅助用药、个体差异性以外, 也特别重视针刺方法的革新。由于手术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如承袭传统手法,针麻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捻针刺激穴位,需花费很大的人力,为此,曙光医院尝试设计一台机械运动形式的仪器来模仿人操作,最终,在与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合作下,试制成功“ZZ- 手法模仿仪”,试用于临床,效果较好,并发表研究文章《ZZ-手法模仿仪在针麻胃切除术中应用381 例小结》。

 

20 世纪70 年代初,时任针灸科主任项立敏提出“科学在发展,针灸学者除经验继承外,也当投身于科研的工作,致力于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医院建立针刺麻醉研究室,由项立敏、叶强领衔,针麻科研工作迎来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针麻研究团队由针灸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外科医师组成,并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医学院、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联合开展针麻基础研究,医院专门设置了临床针刺麻醉手术室、动物针刺麻醉实验室,团队上午进行针麻临床手术,下午开展研讨及动物实验研究。

 

1976 年参加上海市人体针刺镇痛会战组,并以医院为实验基地,分析了纳络酮对人体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1977 年开展的“针麻胃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估价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这一时期又相继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中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等单位合作,发表了《刺激和损毁扣带回对于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纳洛酮对人体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兼用信号侦察论分析》、《胃大部切除病人耳壳痛觉敏感点变化规律的研究》一系列论文。除重点进行胃大部切除针麻研究之外,针麻团队还统计了1979 年6月前进行的甲状腺针麻手术482 例,结果显示扶突穴优于其他穴,证实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论点;进行《针刺胃俞,足三里抗应激性损害的实验研究》,证实《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的“合治内腑”和《难经》“阴病引阳,阳病引阴”这两个著名针灸理论的客观意义。

 

1986 年,参加了由上海医科大学牵头的针麻“七·五”攻关项目,所承担课题“提高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效果及规范化的研究”,获“七·五”攻关表彰。

 

1990 年从1200 例的大样本中,进行针麻下胃大部分切除术临床规律探讨,结果显示足三里、上巨虚组优于其他组,手法捻针优于电针,阳虚组优于其他组,遂提出针药复合麻醉既具有针麻的优点,效果又好于硬膜外麻醉的观点。

 

2007 年国家科技部为中医针灸设立了973 项目,题目是“基于镇痛的针刺麻醉的研究”,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在针刺麻醉方面的成就,经过层层筛选,曙光医院针刺麻醉团队成功入选该项目,由沈卫东主任领衔,承担了这个项目的子课题研究。

 

沈卫东教授还清楚地记得,在973 启动预备会上,曙光医院首先提出了针刺麻醉单纯研究“痛”是不够的,应该将研究范围延伸至术中脏器保护、术后反应等方面。然而一开始并未受到专家认同。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可曙光医院的研究方向,当项目进入了研究中期以后,针刺麻醉下的脏器保护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2012 年,在项目开始5 年后,研究团队按时保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在科技部组织专家的严格考评下顺利结题,并获得滚动资助,而由曙光医院最早提出的“针麻在手术中对脏器保护”则成为该项目的一个亮点。

 

新世纪以来,曙光针麻科研工作无论从课题立项、论文发表、学科建设、所获奖励来看,都迈入了快速发展期。曙光医院针灸科(针刺麻醉)先后成为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专科。“ 针刺麻醉”团队获得多项科研项目资助,其中国家级项目12 项,包括国家973 课题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 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 项,上海市课题19 项。发表论文160 余篇,其中SCI 论文19 篇,影响因子超过55 分,单篇影响因子最高的为6.802 分。授权专利37 项,撰写针麻专著1 部。先后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同时,曙光医院在原有针刺麻醉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了针刺麻醉研究所,并出版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课程教材《针刺麻醉教程》(沈卫东主编),成为针刺麻醉第一本教科书,书中对7 个常见的针刺麻醉术式形成规范的SOP 流程。

 

针刺麻醉·交流篇

 

针刺麻醉的实践不仅在中国医学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也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临床上得以运用。尤其在1970-1990 年代,许多国家学习了针刺麻醉技术,并运用于本国的手术麻醉中,甚至在个别手术中的针刺麻醉数量超过我国,目前尚有部分国家仍在运用针刺麻醉,因此针刺麻醉的对外交流工作成为针灸外事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早在1960 年代,以杨永璇、项立敏为代表的老一辈曙光针刺麻醉实践者常常接受外事接待任务,在1970-1980 年代,当时针刺麻醉成为了外事参观交流的一个重要主题,由此带来了国际上学习针灸的高潮,在曙光医院针灸科国家针灸培训中心一直不断地有“洋学生”进行针灸和针刺麻醉技术的学习。

 

在美国交流针刺麻醉

 

进入本世纪以后,从BBC 对针刺麻醉的报道开始,各种媒体报道接踵而至。从2006 年开始,国内外媒体纷纷对曙光医院针刺麻醉进行报道,如德国电视台《开放的亚洲》对针刺麻醉进行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CCTV10 以《神奇的针刺麻醉》为题分两集系统记录曙光医院针刺麻醉的过程,并对医生和患者进行采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在巴黎学术会议上展示的曙光医院针刺麻醉的录像更是引起众多与会代表的交口称赞。此外香港电视台、法国电视台及国内外许多报刊都有相关报道。

 

同时,境外学者与临床工作者也纷至沓来。近10 多年以来,有500 多个境外学术团体或医院如美国中医学会、美国外科学会、英国医师公会等机构对曙光医院的针刺麻醉情况进行了交流和参观。曙光医院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卫计委等单位要求还对多个国家地区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开设了多次讲习培训课程。医院针刺麻醉团队也多次赴国外进行培训与操作,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中医针灸“ 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如马来西亚国家医疗总监来医院与沈卫东教授交流后,按照其提供的穴位与针刺麻醉方法,在马来西亚医院进行实践,仅用针刺麻醉不用药物完成手术并将整个过程摄录下来在国际会议上发布,充分显示针刺麻醉的魅力。

 

在马来西亚交流培训

 

目前,曙光医院针麻团队正在总结前期的临床与理论研究经验,以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针刺麻醉在患者围手术期整体病理生理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多学科共同参与,以“中医快速康复流程、临床路径的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外科应激代谢调控影响的规律探索”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课题研究,在整个围手术期建立麻醉科、针灸科、外科、护理、康复等多学科协作的临床康复治疗体系,围绕多模式止痛、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早期进食饮水、避免或减少使用鼻胃管等方面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天数。力争构建针刺麻醉干预下具有中医特色的快速康复模式。

 

六十年起伏跌宕,一甲子风云变幻,曙光医院针刺麻醉发展的60 年,就是中国针刺麻醉60 年发展史最真实的缩影。从之前小小的针麻研究室,到现在的针刺麻醉研究所,从最初每年几例针麻手术,到2017到3000 例,2018 年有望达到5000 例,曙光医院针刺麻醉始终走在全国针刺麻醉的最前沿。展望未来,曙光针麻团队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传承好针灸这一国之精粹,继续在针刺麻醉领域不断创新,开启针刺麻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文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8年12月3日第5版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供稿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