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不“走出去”,就没戏
来源:医馆视界 2018-12-11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药为什么要“走出去”?环球网记者曾专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向我们讲述了中医药走出去的充分理由。

 

王笑频司长提到,有一种声音说,中医药在国内还没做强做大,为什么还要走出去?

 

其实,中医药一直就在“走出去”的路上,不同的是在新形势下中医药“走出去”的速度加快了。中医药“走出去”是在中国全球化趋势下顺势而为。

 

自从“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提出来后,中医药就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可。

 

而《人民日报》也曾表示,“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地图上画出这几条线路并不难,难的是做好“心心相通”的大文章。

 

而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谊,助推民心相通,传统医药是最好的“黏合剂”,合作空间巨大。

 

2000多年前,中医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中医药既要“走出去”,也要把国外的传统医药“引进来”,互通有无,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

 

就像王笑频司长提到的,我们向世界输出了针灸、中医、中药等,从其它国家带回来了南药、阿拉伯医学等,各种医学的相互学习和补充,对人类的健康是巨大的福音。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医药需要敞开胸怀,开启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新思路,让不同文明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另外,王笑频司长还说,疾病谱的改变也在倒逼中医药加快“走出去”。当下,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成为了各国沉重的医疗负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难以治愈,需要长期用药、终生治疗。

 

中医药学已形成了从养生、治未病、早期干预,到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等整体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防病治病方法技术。在防止慢病井喷,延缓慢病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全生命周期内,中医药将大有作为。

 

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2亿高血压患者,并且还在以每年700万人的数字增加;部分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达10%;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死亡占我国总死亡构成超七成;慢性病引起的死亡已占我国居民总死亡数80%以上……可以说,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在201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曾提出,应当把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纳入国家慢性病防控体系,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建设之中。他指出,当今世界的疾病谱与几十年前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慢性病正在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杀手”,要有效改变这种情况,中医药的参与必不可少。

 

且运用中医治疗慢性病疗效可靠,对缓解慢病看病难、看病贵、减少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无国界,医疗无国界。医疗的本质就是要造福人类健康。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增进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王笑频说。

 

比如屠呦呦研究员发现青蒿素快速防治疟疾技术,在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发病率,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中医药‘走出去’不仅可以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反过来还可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王司长表示,这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额34.26亿美元。另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境内接待外国患者中医药服务营业收入达14亿元,境外2016年中医药服务营业收入达8亿美元。相比每年500亿美元的全球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估值,中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潜力巨大。

 

那如果中医药不走出去,会怎样呢?

 

《人民日报》还表示,中医药,走出去才更“有戏”。

 

中医药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学会拥抱世界。如果不走出去,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不仅会丧失广阔的市场,甚至会丧失国际评审法规、行业标准的参与权、话语权,最终难逃中医药“被国际化”的命运。

 

因此,中医药必须善于主动出击,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用无可争辩的疗效说服人,这样才能“有戏”。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