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临床 我要投稿
甲状腺病
来源:《中医现代临床》 2018-12-03 [中医临床]

甲状腺疾病较多,本篇主要论述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以缺碘致甲状腺肿大或酶缺陷等原因所致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可为地方性或散发性。据统计世界缺碘地区居住人口有八亿,居住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人口有50%以上为吸碘量不足,中国约有2亿人口因缺碘引起疾病。属于中医“瘿病”范畴。

 

主证:患者颈部肿大,无痛、光滑、柔软,一般无特殊症状,如甲状腺增长过大有颈部压迫感。

治法:化痰软坚

方药:甲瘤丸(昆布、丹参各15克,夏枯草、牡蛎、当归、珍珠母各30克,制成混悬液,每毫升含生药2.5克)

功效:该方经动物实验,无论实验性甲状腺肿组或正常组,服药后甲状腺重量都有明显下降,对甲状腺组织形态有影响,并能调节甲状腺素的分泌。[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本病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甲状腺激素(TH)分泌过多所引起,女性多于男性,属中医“瘿气病”的范畴。

一、辨证论治

(一)气郁痰结

主证:瘿肿眼突,胸胁胀痛,肢体抖颤,易激动,善太息,舌苔薄,脉弦。

治法:散结化痰

方药:消甲亢煎 I号(黄药子、海带、昆布、海浮石、生牡蛎、夏枯草、漏芦各25克,海蛤粉、醋三棱、醋莪术各15克,陈皮10克,广木香、大黄各7.5克)

(二)阴虚火旺

主证:心悸,心烦自汗,潮热口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舌红,舌薄白,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消甲亢煎II号(黄药子、生石膏、生黄芪各25克,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各10克)或用百合地黄汤,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

功效:用消甲亢煎II号治疗20例符合甲亢诊断标准,疗程9个月至5年的患者,结果基本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基础代谢率正常,无复发)10例,显效、好转各4例,无效2例。[2] 百合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治甲亢的老中医经验。[3]

 

二、专病专方

1. 平瘿复方(玄参、生地、茯苓、当归、生龙骨、生牡蛎、青皮、陈皮、瓦楞子、三棱、莪术)30~60天为一疗程。

功效:用此方治疗本病112例,治愈39例,显效64例,进步6例,无效3例。[4]

2.甲亢煎(白芍、乌梅、木瓜、沙参、麦冬、石斛、扁豆、莲肉、昆布各10克,柴胡、桑叶、黑山栀各6克)日一剂,三个月为1疗程。

功效:用此方共治疗甲亢60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T3、T4恢复正常者为临床治愈;症状消失,T3、T4恢复正常,甲状腺肿大或眼球突出尚未完全平复者为基本治愈;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T3、T4较前下降>50%者为显效;症状与体征均明显减轻,T3、T4较前下降<50%者为好转;治疗三个月以上,症状、体征及T3、T4均无明显改变者为无效。疗效:临床治愈28例,基本治愈10例,显效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5]

3. 复方甲亢膏(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牡蛎各30克,紫苏子、五味子、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1匙/日3次,3个月为1疗程。

功效:治甲亢50例,缓解好转率为90.9%,基础代谢下降有效率为62.5%,服药见效时间为2个月以上。[6]

 

4.甲亢煎方(黄芪30~45克,白芍12克,生地15克,香附12克,夏枯草30克,何首乌20克)

功效:按吸碘率,血清T3、T4按邝氏疗效指数指标评定,治愈61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10例。[7]

三、对症治疗

甲状腺肿大长期不消加用土茯苓、山慈菇、生牡蛎、浙贝母、鳖甲、三棱、穿山甲。

心动过速加用苦参、龙齿、枣仁,或加生脉饮。

眼突症加用夏枯草、蒲公英、菊花、枸杞子、青葙子、白蒺藜。

手颤加用羚羊粉、当归、木瓜、全蝎。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主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短气言缓,胸闷纳少,耳鸣心悸,脱发健忘,畏寒肢冷,手足麻木,面浮肢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沉。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黄芪、党参、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熟地

功效:邝安堃等用上方治疗“甲减”,证明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可使甲减患者低落的代谢状态有所提高,但中药不含甲状腺激素成分,其作用机理不同于激素的替代治疗。[8]

 

 

参考文献:

[1] 李聪甫主编《传统老年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

[2] 刘晓汉等《中医杂志》21(1):40,1980.

[3] 《名医特色精华》,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

[4] 袁文学《吉林医学》1(2):3,1980.

[5] 曲竹秋等《中医杂志》(2):48,1987.

[6] 余勇谱等《浙江中医杂志》15(8):360,1980.

[7] 夏少农等《中医杂志》25(9):47,1984.

[8] 转引自李聪甫主编《传统老年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

上一篇:糖尿病 下一篇:神经官能症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