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中国针灸》11期|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
来源:浮针大世界 2018-11-30 [其它] [名医论坛]

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27例:回顾性分析

秦赫1,魏旭1,王文涛2,冯智宏2,指导:符仲华2

(1.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达州63500;2.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浮针治疗三个月以上周围性面瘫的情况。方法:选取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治疗的27例两个月以上的周围性面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浮针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作用相关患肌,通过电话随访,评价疗效。结果:随访27例患者治愈率14.8%(4/27),有效率70.4%(19/27),无效8例。27例眼睑闭合不全患者的有效率是70.4%(19/27),19例不能抬眉患者的有效率是66.7%(12/18),21例漱口漏水患者的有效率是66.7%(14/21),1例倒错现象的患者治疗无效。综合分析考虑临床疗效并总结其发病原因及病程长短。结论:浮针对两个月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治疗有效,疗效与发病原因及年龄相关。

[关键词]浮针疗法;周围性面瘫;回顾性分析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炎症,在本病属于多发病,没有年龄界限,男女的发病概率相近临床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麻木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眼睑闭合不全或无法完成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抬眉、漱口漏水、鼓颊等活动受限。导致周围性面瘫原因有多种,包括面神经炎、耳带状疱疹、外伤、中耳及腮腺手术、中耳炎及面神经瘤等[1],该病治疗2个月以上功能恢复不明显即为顽固性面瘫[2]。长期不愈影响会让患者心理上的产生压力,进而影响到生活。为了改善该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年来浮针治疗的2个月以上的周围性面瘫的2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的2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确为周围性面瘫。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果,在2017年12月进行电话随访。其中年龄6 ~77岁,平均(44±1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平均(64.2±96.5)个月;2-6个月面瘫的有7例,6个月以上面瘫的有27例,其中8年以上的有9例。临床症状:眼睑闭合不全27例,不能抬眉19例,漱口漏水21例,倒错现象1例。

其中左侧面瘫16例,右侧面瘫10例,双侧面瘫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神经病学》[5]拟定。①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③脑CT、MRI检查正常。

1.3 纳入标准

年龄在6~77岁之间,已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病程在2个月~30年,能坚持按照治疗计划进行治疗者,即选为本次研究病例。

 

2 治疗方法

2.1患肌和进针点的选择

患肌的寻找,是浮针疗法的第一个关键点,在运动中枢正常情况下,目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部分或全部仍处于紧张状态,叫做患肌[3]。周围性面瘫导致的口角下垂,眼睑闭合不全或无法完成闭合,额纹消失,抬眉等活动受限,多以上斜方肌、斜角肌作为患肌。鼻唇沟变浅、漱口漏水、鼓颊等活动受限,多与胸锁乳突肌和二腹肌关系密切,这些肌肉作为患肌医生触摸时手下会有紧僵硬滑的感觉,或者患者感觉颈部酸胀不适。

 

进针点的选择 ,一般采取仰卧位,在患肌周边5~8cm作为进针点,方向不做特殊要求上、下、左、右或斜取皆可。周围性面瘫多与颈部肌肉紧张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为了操作方便均选取局部作为进针点,上斜方肌多在肩井穴位置向颈部进针;斜角肌多在云门穴处进针,针尖朝向颈部;胸锁乳突肌多在天突穴下3cm向上进针;二腹肌多在大迎穴向廉泉穴方向进针。;斜角肌多在云门穴处进针,针尖朝向颈部。为了不影响效果,进针时要避开皮肤上的浅表血管以及瘢痕结节等。

2.23操作方法

针刺前在要针刺的部位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后,使用由南京派福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浮针,在进针器的配合下完成进针,降低患者的刺痛感,操作时采用针尖与皮肤呈15°-25°刺入,透皮后略达肌层即可,调整使针身退回皮下层,使针体能够平行于皮肤,完成运针过程[6]。扫散是浮针疗法的特色,用拇指及中指夹住针座,食指和无名指在中指两侧,拇指指尖固定在皮肤上作为支点做扇形扫散,。。

周围性面瘫常见患肌的及再灌注操作:①胸锁乳突肌:患者仰卧位,可以做对侧转头抗阻、同侧侧头抗阻等再灌注活动。操作者在抗阻10s后放松(见图1);②上斜方肌:患者坐位或者仰卧位,嘱患者耸肩(缩头乌龟式)、同侧侧头抗阻、对侧转头抗阻或是仰头抗阻,每次抗阻10s后放松(见图2);③二腹肌: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头转向健侧,做低头抗阻,抗阻时间维持在10s左右;④斜角肌:患者仰卧位,可以做同侧侧头抗阻,同侧转头抗阻,操作者在抗阻10s后放松。针对同一块患肌的再灌注活动最好采用多样化的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活动需要和扫散同时进行,持续时间为10s左右,扫散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左右。扫散的动作要做到有节律,柔和平稳,避免产生酸、麻、胀、痛、等不适感。一般扫散50次左右可以对患肌再次进行触摸,查看患肌是否有改善。两次再灌注活动需要间隔2min,重复次数在3次以下,避免引起肌肉的损伤。

 

图1胸锁乳突肌的进针点、扫散和再灌注活动

 

图2上斜方肌的进针点、扫散和再灌注活动

扫散并配合相应的再灌注治疗后,当症状缓解,上半场治疗结束,予患者医用输液贴固定浮针软管,嘱患者带管活动30分钟,观察症状是否有反复,无反复治疗结束,有反复继续查找患肌进行治疗,防止遗漏患肌。治疗结束后,抽出针芯,固定针座,留置软套管4小时左右,使软管继续在皮下做微扫散,维持和增强疗效,病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留管时间到12小时[7]。留管至所需时间后,拔出留置的软套管,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病侧耳后、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显效:口眼歪斜症状明显好转,病侧耳后、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眼睑闭合正常;好转:口眼歪斜症状部分好转,病侧耳后、耳内乳突范围内压痛消失,闭目不完全;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4结果

4.1 浮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体疗效

本研究在2017年10月通过电话随访周围性面瘫27例患者,治疗次数最短3次,最长36次,平均(6.8±6.9)次。最短随访周期1个月,最长32个月,平均(16.1±11.2)个月。治愈4例,显效7例,好转8例,无效8例,治愈率14.8%,有效率70.4%,无效率为29.6%。

4.2浮针治疗不同时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2-6个月面瘫的有效率为57.1%(4/7),6个月以上面瘫的有效率80%(16/20),其中8年以上面瘫的有效率为66.7%(6/9)。

4.3浮针治疗不同临床症状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眼睑闭合不全患者的有效率是70.4%(19/27),不能抬眉患者的有效率是68.4%(13/19),漱口漏水患者的有效率是66.7%(14/21),1例倒错现象的患者治疗无效。

5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上属于“吊悬风”“口眼歪斜”的范畴[9],患者会出现无法皱眉、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困难等症状。周围性面瘫除了会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心里方面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浮针通过在皮下的扫散对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有效的牵拉,使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形,产生压电效应,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流在反压电效应作用下,用于改变细胞通道,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10],让病理性收缩的肌肉松弛,解除血管的受压。配合再灌注运动,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让患肌收缩,使得患肌局部或周边的动脉压力增加,然后迅速舒张患肌,增加患肌的血流速度[11], 流入新鲜的血液,改善患肌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保证面部的血供,改善其缺血、缺氧的不良状态,从而达到缓解患者患侧面部麻木,口角下垂,眼睑闭合不全以及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抬眉、漱口漏水、鼓颊等活动受限,使患侧面部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而且,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时一般只需要几个进针点,大大的减少了患者治疗时的疼痛。经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发现浮针疗法在治疗两个月以上的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促进了浮针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浮针的疗效较为确切。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纳入更多的病例,进而为临床上浮针的应用及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禹与李玲.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光明中医.2017,32(4):

552-554.

[2]戴莉莉,李野,白茹等.浅谈针刺结合辩证治疗顽固性面瘫[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92-93.

[3]符仲华.浮针医学纲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2,121-123.

[4]孙传新.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198.

[5]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0.

[6]李新伟,杜嘉,谭克平,等.浮针疗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6,10:1242-1243.

[7] 陶嘉磊,符仲华,张宏如.浮针疗法作用机制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006-3008.

[8]金宇,晏为玮,岳梨华.蜂针治疗顽固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8):70-72.

[9]李艳红,王永敏,张丽华等.调督和胃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418-2420.

[10]胡正喜,陈莉秋.浮针再灌注治疗肩周炎32例[J].中国针灸.2015,35(11)

1103-1104.

[11]周文学.浮针疗法的临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4-55.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