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王雪苔--针法灸法与证候相应 取穴配伍循其规律
来源: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 2018-08-19 [其它] [名医论坛]

王雪苔

王雪苔,男,辽宁省义县人,生于1925年。1944年考入锦州医学院,抗战胜利后随该院并入沈阳医学院就读。1948年10月任华北卫生学校生理解剖教员,后在华北人民医院针灸科工作。1948年开始从事中医工作,致力于针灸学教学和临床、中医图书文献、中国医学史、中医未来学等方面研究曾参与创办针灸研究生班、针灸学院、《中国针灸》杂志,参与创建中国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创办《中国针灸》杂志;指导经穴定位标准和经穴主治标准的研制,推进经络的研究。在针灸史与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就斐然。曾任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针灸操作与证相应

 

在针刺手法上,王氏主张补法为进重退轻,泻法为进轻退重,分别适用于虚证和实证;若其证不虚不实或虚实相兼,则用调和法,进退均勾,轻重适中。在针刺轻重方面,轻刺激则强度宜小,重刺激则强度宜大;应用时应视患者的反应程度而定。在针刺深浅方面,表热证则浅刺在皮下;寒证或某些脏腑病,因其病属阴,故深刺穿过肌肉;中等深度为刺入肌肉而止。在针刺时间上,昏厥、热证多采取速刺法,即速入速出;寒证、剧烈疼痛及痉挛,则针入后久留之;一般慢性病或热病在里,则采取缓刺法,行针片刻或行计、留针交替。

王氏重视针刺的同时,特别注意灸法的临床应用。依其加在患者皮肤六位上的温度高低及产生的效用分为三种,一为温热灸,即温度舒适,久之不烧灼皮肤;一为温度较高,烧灼皮肤,称之为发泡灸;一为温度甚高,产生重度烧伤者称之为化脓灸。一般寒证或没有髙热的热病多以温灸治之。休克、虚脱、癔病发 作多用发泡灸。虚证、寒证者,多用化脓灸。总之,不论从针刺的强度、深浅以及行针过程,还是施灸,皆与证候相应。

2.取穴配伍有章法

 

(1)遵《伤寒论》之法,并联系溫病与手经相关的理论,循经取穴:

①三阳之病,属实属热,督脉为堵阳之会,可取百会、风府、大椎等穴,以泻诸阳之热。凡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脊背发紧,身痛鼻塞,或流清涕,是属太阳经病,在取督脉之同时,可取足太阳臉腕经的背俞处,如大抒、风门、肺俞及风池,特别是风池、风府二穴,在治疗外感风寒是比较有效的。若风温、温热之为病,亦可取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俞穴,如少商、商阳、合谷、曲池等。凡高热 有汗,不恶寒反恶热,眼痛、口燥鼻干,大渴引饮等,此为阳明经证,可取足阳 明胃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俞穴,如足三里、厉兑、合谷、曲池等。若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肋若满等,则为少阳经证,应取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俞六,如中渚、液门、关冲、外关、阳陵泉、风池等。

②三阴之病,为虚为寒。治疗多取任脉,常用中脘、神阙、关元、气海等穴。若太阴经病,则再取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俞六,如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内庭、足三 里、天枢等。若肢冷脉微、倦怠欲眠,证属少阴。可以取足少阴肾经俞穴,如涌泉、然谷、太溪、复溜等。若胸中不适,吞酸、嘈杂、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厥冷、四肢搐搦、则为厥阴病,可以取手厥阴、足厥阴之俞穴,如劳宫、内关、间使、太冲、中封、期门等。王氏对《伤寒论》六经证候治以针灸之法,不深晓仲景之精义难以臻此。

(2)各系统疾病皆可循经取穴:

①呼吸系统疾病:取手太阴肺经与手阳 明大肠经的俞穴,如太渊、列缺、尺泽、中府、合符、曲池、肺俞(背之俞穴)等。

②心脏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取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以及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如神门、通里、灵进、内关、间使、涌泉、太溪、然谷等。

③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可取心、肝、脾、胃之背部之背俞外,还可取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俞穴,如三阴交、血海、内庭、足三里发任脉的中脘等。

④消化系统的疾病:应取足阳明胃经俞穴为主,如内庭、陷谷、解溪、下巨虚〈小肠之合)、上巨虚(大肠之合)、丰隆、足三里、天枢(大肠之募穴)、乳根等,另外可取胃与大肠之背俞与中脘(募穴)等。

⑤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可取足之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和任脉之俞六。如三阴交、复溜、太溪、阴陵泉、中 脘、水分、气海等。

⑥妇产科疾病:治疗多从冲任二脉着手,并与足少阴肾 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有关,取穴如气海、关元、中极、曲骨、然谷、照 海、阴谷、隐白、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等、

⑦眼科疾病:有阳热眼病多 认阳经中选穴,眼脸病取足阳明胃经、白晴取手阳明大肠经,黑晴取足少阴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瞳孔之疾病取足少阴肾经之俞穴。

(3)选穴与配穴:王氏常选用多穴配合使用。其配穴方法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①俞募相配:腰背以俞穴为多,胸腹以募穴常见,前后对应取穴,以应经气之聚和输于彼,从而治疗脏腑之病。一为俞募对应取穴:肺俞配中府主呼吸系统疾病,厥阴俞配膻中主心胸之疾病,肝俞配期门主肝胃及胁部疾病,心俞配巨阚主心及神经系统疾病,脾俞配章门主肝脾疾病,胃俞配中皖主胃肠疾病,三焦俞配石门主水液代谢障碍之疾病,肾俞配京门主肾及生殖系统疾病,大肠俞配天枢主肠疾病、腹痛等,小肠俞配关元主小肠、膀胱及生殖系统疾病,膀胱俞配中极主膀胱及生殖系统疾病。一为俞募不对应取穴:肺俞配膻中主气虚喘咳,肾俞配关元主阳萎阴肿,命门配中极主遗尿,心俞配膻中主心区疼痛,脾命配中脘主胃痛,肾俞配天枢主虚寒腹痛,肝俞配中皖主肝胃气痛。

②阴阳相配:阴阳是脏腑表里经脉之穴相配合,取其阴阳互济,表里相通。一为表里相配:足三里配三阴交主消化不良、阳萎,合谷配列缺主感冒头痛,外关配内关主头痛胸痛,合谷配太渊主鼻塞或流清涕。一为非表里的阴经阳经相配:合谷配神门主失眠,行间 配解溪主少腹痛及踩痛,合谷配内关主急性扁桃体炎,足三里配太冲主口腔炎,阴陵泉配阳陵泉主少腹痛与膝痛,液门配少商主咽痛。

③远近相配:与病之位 置相邻为近,在四肢之穴为远。近者直接作用于病,远者以通经,经气行则阴阳可调,虚者可济,滞者可行。如天突配合谷主喘息,中脘配足三里主胃痛,关元配太冲主痛经,肺俞配列缺主咳嗽,章门配太冲主胸痛,厥阴俞配内关主胸肋痛,膻中配内关主胸痹痛,关元配三阴交主少腹痛,天枢配足三里主腹痛腹泻, 天枢配上巨虚主结肠过敏,气海配太冲主功能性子宫出血。

④上下相配:此指手足穴位相配。手足阳经交会于头,手足阴经交会于胸腹,故头及胸腹之病,皆可取手足之穴相配。内关配公孙主胃痛,支沟配照海主便秘,合谷配内庭主牙痛、咽痛,曲池配足三里主身热,神门配三阴交主失眠,合谷配三阴交主滞产,合谷配复溜主盗汗,内关配足三里主胃痛,合谷配解溪主眩晕,通里配涌泉主心悸。

(4)变通随乎症:发热(体温升高),针大椎、大抒、风门、肺俞、曲池、合谷、足三里,有确切的解热作用。还可针对不同病情,加配以下各穴:

急性高热无汗者加针商阳、少商、中冲、厉兑,或刺十宣、十二井穴,补合谷,泻复溜;

有汗者加针风府、风池、内庭、太白,泻合谷,补复溜;间歇热,加针风府、风池、液门、阳池、外关、侠溪、冲阳;慢性低热,加针鱼际、间使、复溜, 然谷、涌泉、灸足三里。体温过低,灸大椎、膏盲、神阙、足三里。

全身酸软乏力,针灸曲池、足三里、阳铺,或灸大椎、身柱、膻中、大包、气海。

多汗,针大横,或泻合谷、鱼际,补复溜、内庭;大汗不止,体温降低者,灸神阙。

盗汗,针间使,泻合谷、鱼际,补复溜。头痛(包括头昏),可按头部的部位与性质取穴,额(前头)痛,针上星、印堂(印堂透攒竹更好)配合谷、列缺、足三里、内庭;

顶痛,针前顶、百会、后顶,配太冲、三阴交;枕(后头)痛,针后顶、风池、天柱,配腕骨、昆仑;

偏头痛,针太阳、头维、曲鬓,配外关、阳辅。再针对不同头痛原因,酌配以下六位:发热引起的头痛,针曲池、足三里,刺少商,商阳或十宣出血;充血性头痛,针肩井、行间,或刺百会、太阳、厉兑、至阴出血;贫血性头痛,针大椎、命门、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多用灸法;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头痛,针命门、三阴交;眼病引起的头痛,针风池、合谷;耳鼻咽喉疾病引起的头痛,针合谷、内庭;神经性头痛,针合谷、行间。眩晕,针风池、翳风、印堂、合谷、丰隆、解溪、申脉、肾俞。昏厥,针印堂、水沟、兑端、承浆、合谷、劳宫、足三里、厉兑、涌泉等。根据不同原因,可加用以下各六:高热引起昏厥者刺十宣或十二井穴出血;虚脱、休克则灸百会、神阙、气海,针内关。

精神失常,针水沟、承浆、上星、颊车、风府、心俞、鸠尾、少商、合谷、劳宫、大陵、间使、神门、丰隆、厉兑、隐白、申脉、照海、浦泉等。

躁狂者,以阳经六为主;

抑郁者,以阴经穴为主。

多梦,针灸心俞、神门、内庭、足窍阴、太冲。

健忘,针灸百会、大椎、心俞、神门、足三里;

失眠,在临睡前针灸最宜, 宜留针。神经官能症之失眠,印堂、神门、曲池、三阴交、照海、涌泉;内分泌紊乱之失眠,命门、肾俞、地机、三阴交、照海;肺结核之失眠,肺俞、曲池、合谷、太渊、足三里、涌泉;胃肠病之失眠,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心脏病之失眠,内关、太渊、神门、足三里。嗜睡,根据虚实配穴。实证,针水沟、风池、合谷、关冲、足三里、丰隆;虚证,针曲池、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大椎、膻中。

胸痛,除胸部、背部的相应穴位外,还可配用以下各穴,疼痛部位在前胸部,针大陵、内关、曲池、太渊;疼痛部位在侧胸部、季肋部,针章门、外关、支沟、阳辅、太冲。

胸部胀闷,针膻中、中腑、巨阙,配尺泽、支沟、间使、阳陵泉、行间。

咳嗽,干咳无痰或吐脓样痰用针法,吐泡沫痰、白色痰者针灸并用,取穴如下: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咳嗽,取风池、大椎、大抒、风门、肺俞、合谷;慢性病之咳嗽,肺俞、膏肓、天突、中府、合谷、太渊、尺泽、太溪;干咳加涌泉;痰多加丰隆。咳血,针大椎、肩中俞、巨骨、膻中、乳根、大陵、涌泉。

呼吸困难,除呼吸道梗阻外,可如下取穴:吸气性呼吸困难(气短),取大椎、肺俞、气海、列缺、太渊、通里、丰隆、足三里、然谷,针炎并施;呼气性呼吸 困难(喘满),针膻中、中府、尺泽、间使、行间、太冲;呼吸困难出现紫绀症者,刺水沟、少商。

膈肌痉挛(呃逆):针膈俞、鸠尾、巨阚、期门、章门、合谷、太渊、太溪、太冲、灸乳根。心区痛,针风池、厥阴俞、心俞、太渊.经渠、少冲、间使、京骨、昆仑、然谷。

心悸,针灸风池、神道、巨阙、大陵、神门、 通里、少府、足三里、然谷、涌泉。心率失常,针风池、心俞、内关、神门、通 里、足三里。

心力衰竭,针内关、太渊、通里、足三里,灸膻中。严重者加刺水沟、中冲。低血压症,针水沟、内关,灸百会、上星、气海。

局部充血:刺邻近穴位及所属经脉的井穴出血。局部瘀血,针邻近穴位,局部施以温热灸法。咽下困难,针膈俞、天突、雄乳、膻中、巨阙、内关、合谷、商丘、大钟。

上腹部疼痛,针胃俞、巨阙、中脘、期门、内关、公孙、足三里、太冲,如不发热,局部可施以温热灸法。

恶心、呕吐,针中脘、内关为主,加配以下各穴:急性传染病引起者,刺金津、玉液出血;大吐不止者,加刺曲泽、委中出血,颅内压增髙引起者,配风池、合谷、太冲,刺少商、商阳、厉兑出血;内耳疾病引起者,配风池、翳风、合谷、申脉;胃肠疾病引起者,配胆俞、期门、幽门、足三里,灸膻中、乳根;妇科疾病引起者,配肾俞、期门、三阴交、照海;若是妊娠剧吐,则不取;肾俞、三阴交,而用足三里。吞酸,针风池、大杼、肝俞、期门、下巨虚、太冲。

胃酸,嗳气,针灸巨阙、中脘、期门、合谷、足三里、内庭。食欲不振,针灸中脘、脾俞、足三里、然谷。

吐血:针中脘、气海、气冲、合鱼际、足三里,灸乳根、膻中、大陵。

中腹部疼痛,针天枢、下脘、气海、章门、足三里、下巨虚、三阴交、行间,不发热者,可灸神阙。

消化不良,针灸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白、大都,灸神阙。

腹胀(肠胀气):针灸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庭、三阴交、公孙等,用隔葱灸法灸神阙很有效。

腹泻:急性腹泻,取穴水分、天枢、气海、大肠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隐白,热证宜针,寒证多灸;慢性腹泻,取穴命门、肾俞、大肠俞、天枢、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尤宜多灸。

便秘,针灸大肠俞、天枢、气海、大棱、支沟、照海、丰隆、阴陵泉等。

便血:血色鲜红者用针法;血色晦暗者针灸并用,或着重灸法。肠出血,脾俞、命门、志室、天枢、气海、内庭、太冲、隐白。

直肠、 肛门出血,命门、长强、委中、承山、昆仑、复溜。

大便失禁:针灸大肠俞、八髎、长强、气海、关元、承山、昆仑、足通谷。

季肋部疼痛,针期门、章门、外关、蠡沟、太冲、阳辅、足临泣。

肝脾肿大,针灸脾俞、巨阙,章门、足三里、行间、三阴交,烧灼灸中脘、脾俞有效。

黄疸,针灸大椎、肺俞、至阳、胆俞、 脾俞、中脘、石门、足三里、阴陵泉、涌泉,中脘尤应多灸。

腹水,针灸三焦 俞、肾俞、水分、气海、支沟、阴陵泉、三阴交、阴谷、复溜,尤应多灸水分、神阙、气海。

下腹部疼痛,肠疾患引起者,针大肠俞、天枢、气海、足三里、上 巨虚、三阴交等;膀胱疾患引起者,针小肠俞、膀胱俞、中极、外关、支沟、阴陵泉、三阴交、中封等;子宫及附属器疾患引起的,针肾俞、关元、中极、水道、 归来、带脉、曲泉、太冲、三阴交、照海等;疝痛,针关元、归来、曲泉、蠡沟、 中封、太冲、大敦等,以上各种下腹痛,凡属寒证皆可在腹部穴施灸。

无尿,针三焦俞、肾俞、京门、阴陵泉、三阴交,灸天枢、气海,尿潴留(尿闭),针兑端、水道、中极、曲骨、少府、阴陵泉、三阴交、复溜、大钟、行间等,灸气海。 尿血,针下脘、关元、气冲、大陵、阴陵泉。尿频,灸肓门、肾俞、气海、中极, 针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尿失禁,针承浆、曲骨、膀胱穴、阴陵泉、太冲,灸曲骨、大敦。

阴茎异常勃起,针曲骨、少府、三阴交、照海、蠡沟。阴茎痛,针中极、三阴交、太溪、曲泉、行间、大敦。

白带过多,分泌物色红或黄稠者用针法,色白而稀薄者针灸并施,取穴命门、带脉、气海、关元、阴廉、三阴交。

产后恶露不止,针灸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隐白。

小儿吐乳,针膻中、巨 阙。小儿夜啼,针间使,灸百会。

小儿惊厥,针印堂、水沟、大椎、神道、合谷、小商、腕骨、昆仑、行问、隐白、浦泉。

眼痛,针风池、上星、睛明、合谷、三间、大陵、通记、内庭、昆仑、中脉、至阴、足窍阴。

眼痒,针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光明、侠溪、肝俞。

眼充血,急性炎症眼充血针睛明、上星、太阳(出血)、合谷,足临泣,足窍阴(出血);

慢性眼病充血针睛明、合谷、大陵、肝俞、行间。羞明,针攒竹,睛明、太阳、合谷、二间、光明、太溪。溢泪,针睛 明、攒竹、风池、合谷、腕骨、京骨。耳痛,针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颊车、合谷、足三里。耳鸣,针听会、翳风、肾俞、命门、阳溪、腕骨、中冲、太溪、 足三里。

重听,针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为主、再按不同情况配以各穴:高热及急性炎症引起者,配液门、偏历、侠溪,或刺少商、足窍阴出血;慢性耳疾患引起者,配臂俞、合谷、中渚、外关。鼻塞,针风池、风府、上星、水沟、迎香、合谷、厉兑、至阴。流涕,针风府、风池、上星、水沟、迎香、合谷;如不发热,则可灸下星。

嗅觉障碍,针风府、风池、大椎、上星、迎香、合谷、太渊、足三里。鼻妞,针风府、风池、上星、印堂、大椎、肩井、合谷、委中、内庭、厉兑。

咽喉痛,针风府、哑门、天柱、合谷、大陵、内关、内庭。喉梗阻,针合谷、涌 泉,刺少商、关冲出血,重者加刺金津、玉液。嘶哑、失音,针哑门、廉泉、合谷、灵道、间使、支沟、涌泉。

舌肿,针风府、廉泉、合谷、少商、劳宫,刺金津、玉液出血。舌肌运动障碍,针哑门、廉泉、合谷、通里、中冲、然谷、三阴交。

流诞症,针地仓、颊车、中脘、幽门、大陵、下巨虚、然谷。

唇肿,上唇 肿针迎香、水沟、合谷;下辱肿针承浆、足三里、内庭。

牙痛,上牙痛针下关、太阳、合谷、内庭、太溪,疼痛部位偏前的针禾髎;下牙痛针颊车、大迎、合谷,疼痛部位偏前的针承浆,不愈者,可加风池、行间。咀嚼无力,针灸头维、曲鬓、下关、颊车、合谷。

咀嚼肌痉挛(牙关紧闭),针下关、颊车、合谷、外关,久留针。

项背强直,针督脉六如人中、印堂、百会、风府,大椎、命门、长强等:四肢大关节屈伸不利,六如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等,皆久留针。

手指拘挛,针曲池、手三里、合谷、阳池、腕骨。腓肠肌痉挛,针委中、承山,昆仑,因受冷的刺激而发作的,可灸承山。

皮肤感觉过敏,初治循经取上下的远道穴,以后逐渐移到邻近穴,局部穴,或者先取健侧穴。

皮肤感觉迟钝或缺乏,取局部六及所属经脉上部的远道穴,患部可以加用温热灸。

瘫痪,如果患部感觉正常,可取局部六及所属经脉上下的远道穴;如果患部感觉障碍,则先取所属经脉上部的远道穴,或者先针健侧,再针患侧。患部可以加用温热灸。项痛,针灸风池、天柱、大椎、后溪、绝骨、昆仑、申脉;肩胛痛,针灸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秉风、天宗、支沟、后溪、腕骨。

上肢痛,关节痛取邻近穴;神经痛除循 经取穴外,掌面疼痛可配云门、极泉,桡侧疼痛可配肩井,背面疼痛可配肩贞、天宗。腋窝痛,针灸极泉、肩贞、少海、内关、阳辅、丘墟。背痛,除局部穴 外,可配后溪,经渠、委中、昆仑、申脉。腰骶痛,除局部穴外,可配水沟、肩井、委中、昆仑、申脉。

下肢痛,关节痛取邻近穴;神经痛除循祭取六外,可配腰詆部穴。手足厥冷,针灸曲池、合谷、风市、内庭、足三里,灸大椎、膏肓、气海。颜面浮肿,针水沟、支沟、液门、解溪、公孙。下肢浮肿,针三焦俞、肾俞、足三里、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复溜,灸水分、气海。皮肤瘙痒,风池、大椎、风门、肺俞、鸠尾、曲池、合谷、支沟、风市、悬钟、委中、三阴交、血海、蠡沟等,酌情选用。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