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西医结合属于独立的医学?海外中医直言只是拼凑体
来源:平心论 2018-10-22 [其它] [国际论坛]
中西医结合一甲子,有关学术争论、民间争鸣一直没有中断过,究竟带给传统中医的是毁灭还是创新?二者能否结合,是道的融合,还是术的结合?夹杂着科学性的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中医科学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中药的介入也可以用走火入魔来形容。譬如,当那些“结合医者”意识到中药方剂并不具备有效地改变某些检验数据时,常常会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相关西药,藉以彰显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严格说来这是一种学术造假行为,既然中药无法有效地改善某些检验数据,就应该直接使用相关西药,而没有必要加进中药作为陪衬。

 

“中西药结合”的学术价值到底何在

 

Vc银翘片的问世就是这样。人们为了将中药方剂改造成为像西药那样可以用来治疗所有感冒疾病的药物,就在银翘散中加入维他命C、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从而导致临床事故频频发生。我们谨以中国国家药品不良监测中心病理报告数据库所提供的关于Vc银翘片对于人体伤害的报告中指出,在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共76个月)期间总共出现1885不良反应病例。这个数字实在惊人。

 

我们知道,银翘散只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用于风寒感冒则有可能出现中医临床所特有的“药证相反”中毒反应。显然,结合医者并不懂得中药中毒的这种独特机理,所以他们才会异想天开地要将银翘散加上相关西药来治疗所有的感冒。

 

这就是说,世界上总是有这么一些中西医结合论者,他们可以无视中医关于“有是证,服是方”的严谨学术规律而乱用中药,他们可以不顾忌中药“药证相反”的毒性规律而使得许多无辜患者出现不适反应。如若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够一个医务人员的资格吗?

事实上,如若期待能够治疗所有感冒的药物,只需要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就够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银翘散作为装饰呢?依据这种荒唐的学术理念,他们还可以推出许多Vc系列产品,诸如Vc麻黄片、Vc桂枝片、Vc人参败毒片等等。由于其广谱抗感冒作用都是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所导致,这种中西药物合用与Vc银翘片基本一样,应该说除了用来可以装饰中西医结合之外,其在医学学术上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依据中医“有是证,服是方”的学术规律,如若将银翘散用于风寒湿证型时还会出现“药证相反”的毒副作用;人们不禁要问,这种“中西药结合”的学术价值到底何在?

 

问题还在于在事故发生后,某些结合论者并没有真正从学术角度找寻问题的根源,反省Vc银翘片组方的荒谬,反而只是一味地指责患者过量服药。我们并不否认Vc银翘片中毒问题的出现除了“药证相反”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出自于过量摄入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但我们应该重视的是人们为什么会过量服用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般中药多以钱、两来计量,而西药则多以毫克来计量,Vc银翘片是以中成药的面目出现在市场的,所以人们必然会依据中药的剂量来服用,因而很容易出现西药被人们按照中药的剂量超量服用的问题。所以笔者会认为,这类医疗事故完全是”中西药结合”这种混淆学术概念所造成的,与患者毫无关系。事实上在中西医结合思维的误导下,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很多中药方剂都被加入抗生素、激素、抗组织胺类等西药。问题关键之处在于,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会给民众的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危害!

 

应该认识到,中药的临床疗效一般都是通过药物的“偏性”所达到的,譬如偏寒、偏热、偏补、偏泻等等;而中药的毒性同样也都是通过药物的“偏性”所导致的,也是由于“药证相反”所引起。所以说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时必须严格地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由于药物的“偏性”而使得患者由于出现“药证相反”问题而中毒;我们当然不应该放任那些不懂装懂的中西医结合论者如此轻率地将民众当作白老鼠看待。

 

从临床来看,为了制造中西医结合的荣景,人们采用混淆对于临床疗效认知的做法,鱼目混珠,将严谨的中西医学学术理念混为一谈。以某些中医药疗法治疗糖尿病论文为例。笔者拜读过许多这方面的论文,其疗效标准大多为:显效者,临床症状消失,空腹时血糖指数恢复正常值;有效者,临床症状消失,空腹时血糖指数未恢复正常值云云。

 

我们知道,糖尿病与消渴症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为空腹时的血糖指数值,而消渴症的诊断依据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明显下降)病态体征;临床上许多空腹时血糖指数高者,不一定具备“三多一少”病态体征;而许多消渴症患者,其空腹时血糖指数并不一定异常。所以说,上述所谓的“有效”统计数据,实际上只是对于消渴症而言的。

 

由此可见,对于糖尿病而言,所谓“有效”类别的疗效认定是不客观的,属于混淆中西医学术概念的错误认知,空腹时血糖指数未获改善只应该认定为无效,如若不然,西医就应该改写糖尿病的临床诊断规范,而那些并不具备临床症状的初期糖尿病患者也不应该被称作为糖尿病患者。

 

中西医根本就不具备学术共通性

 

上述几种中西医结合的形式显示,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基本上都是中西医学术之间的不当混淆和套用,其立足的基点就是“中医科学化”、乃至“中医西化”。也就是说,人们站在现代科技实质思维的角度认为中医不科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来改造它。问题在于这种改造属于非学术性的,应该只是权力和利益的需求。

 

很显然,中医是用来帮助民众养生治病的,不是用来被衡量“科不科学”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学术规律,尤其需要尊重非科技实质思维观的其他学术思维体系。中医学说不属于还原论范畴,所以余云岫之类的废中医论者、中西医结合论者、以及所有站在现代科技实质思维的角度来看中医的人士,他们看中医永远都不会顺眼,也永远都读不懂中医。

 

事实上中医属于整体论学术范畴,几乎所有的中医学术概念基本上都不具备“一对一”的实质物体,所以无法通过实验室验证以及数据化;中医治病的途径基本上是通过整体调节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远别于西医临床的局部对抗思维;中药的使用只能遵循“有是证,服是方”的学术规律,而不适用有效成分论和毒性成分论的规范……。由此可见,中西医根本就不具备学术共通性,似此何以结合?

 

事实上几十年来推行中西医结合的结果,中医药疗法的临床效用越来越差,以至于沦落到“现代中医”们只敢在“养生”层面发出一点点声音;以至于可怜到将屠呦呦教授研究开发的西药青蒿素硬扯过来装装门面。而且,中药中毒的临床案例越来越多,以至于人们畏于中药的毒副作用而不敢使用,即使敢用也都会战战兢兢。这是为什么?

 

很显然,主要原因就是“废医存药”所致。使用中医药疗法却不遵循中医的学术规律,作为理论医学,如此把中医的学术理念弃之如敝,焉能获取效果?违背中医关于“有是证,服是方”的用药规律而随意用药,导致“药证相反”等中药中毒问题多发;而且一旦出现中药中毒反应,舆论的导向就会不当地指向中药的毒性成分论这种西药观。似此中医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何在?

 

事实表明,中西医结合非但不是中医,而且其所走的路径与余云岫的“废中医”论完全吻合。中西医结合以西医的临床诊断取代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学术规律,也就是将中医的“理”与“法”废掉了,这种做法对于作为理论医学的中医学说就是等同于“废医”;而所保留的则是不具备中医学术灵魂“方”与“药”,也就是“存药”。这不就是废中医论者余云岫的“废医存药”主张吗?其二者之间有何差异?

 

上述显示,从学术上来说,中西医结合为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拼凑体,不属于独立的医学学术体系,所以说其并不具备学术价值。临床也证实,大凡运用西医学术理论指导中医药疗法者,很难达到“药证相符”状态;而且还会有可能因此而导致”药证相反”现象而出现中药的毒副作用。

 

所以说,中西医结合的使命除了起到“废中医”的作用之外,几乎不存在任何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强行人为地将整体论的中医药疗法和还原论的西医学术理念扭在一起进行所谓的“学术结合”,是不可能产生新的医学的。唯一的作用就是为西医多找寻一点相关药源,留一点针刺等治病方式用于解剖学进行相关研究;直到中医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消失殆尽之后,由于中医学说已经不复存在,也就不存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了。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