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郝建军:疏肝健脾补肾治疗失眠案
来源:广东中医药 2024-06-14 [其它] [名医论坛]

【基本资料】

杨某某,女,时年50岁,于2019年11月2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年来失眠、纳差,大便溏稀,背心冷热交替,出汗,咽干咳,有异物感,乏力,曾于外院行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黄厚腻白,脉沉细滑。患者于气象局工作,日夜颠倒,工作压力大。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失眠,纳差,大便溏稀,背心冷热交替,出汗,咽干咳,有异物感,乏力,面色萎黄,四肢凉。

查体:舌质淡红,苔黄厚腻白,脉沉细滑。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1、睡眠障碍;2、焦虑症。

中医诊断:郁证(肝气郁滞,脾肾亏虚,心肾不交)。

治法:疏肝安神,健脾补肾,温阳散寒。

处方:1、予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生地黄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20g,厚朴20g,茯神20g,桂枝10g,生龙骨(先煎)50g,生牡蛎(先煎)50g,郁金20g,苍术15g,百合30g,栀子20g,射干20g,莲子30g,生地黄30g,川续断20g,菟丝子20g,党参15g,香附15g,五味子30g,柏子仁15g,干姜10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2、配合针刺: 双侧内关、三阴交、四神聪; 并予耳穴贴: 心、肝、神门等穴位; 再嘱使用自制睡眠霜睡前涂揉双手神门、耳后睡眠、双足涌泉。

 

随诊过程

 

二诊:2019年11月27日

患者诉服中药后睡眠、胃纳有所好转,咽干咳,异物感减轻,但仍偶有“心中懊恼,反复颠倒,默默不欲饮食”,汗出,大便溏。舌质淡红,苔少白,脉沉细。

处方:1、原方去桂枝,加藿香15g,干姜加至12g,苍术加至20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2、配合针刺: 双侧内关、三阴交、四神聪。

三诊:2019年12月04日

患者干咳、咽喉部不适感消失,胃纳好转,睡眠偶有欠佳,大便溏,汗出减少,面色好转,舌质淡红,苔少白,脉沉细。

处方:原方去射干、藿香,加用夏枯草15g,甘草15g,干姜加至15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四诊:2019年12月11日

患者睡眠改善,胃纳好转,仍有阵发性潮热汗出,大便3次,溏。舌质淡红,苔少白,脉沉细。

处方:原方去栀子,加用补骨脂30g,黄芪30g,巴戟天15g,诃子15g,地骨皮15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五诊:2019年12月25日

患者诸症好转,面色红润,心情舒畅。舌质淡红,苔少白,脉沉细,但较前有力。原方续服,嘱不适随诊。

 

【按语】

早在《伤寒杂病论》里面即有记载“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等病症,类似西医学的焦虑抑郁症,更有“虚烦不寐”、“心中懊恼”、“胸满烦惊”、“谵语”等词汇描述精神类疾病的证候表现。其中张仲景的小柴胡汤类、栀子豉汤、百合地黄汤、半夏厚朴汤、泻心汤类等方剂皆有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作用,但临床上单独使用,多效果欠佳或疗效不持久。

郁证疾病特点多符合少阳证的表现,又与《金匮要略》“百合病”十分吻合。“少阳”的生理: 《灵枢·经脉》提出少阳经本即循行经过肝、胆、心包,循膈、胁、胸,遍布三焦; 少阳主半表半里,外能从太阳之开,内能从阳明之阖,气道枢纽的作用,因此少阳经的生理作用为畅达三焦、疏解肝胆、调和气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少阳胆腑”的生理作用是: 藏精汁,主疏泄,助相火,主决断。而“少阳病”的特点是: 易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易生痰饮水湿、易与太阳、阳明、太阴同病。小柴胡汤具有解郁结、调枢机、畅三焦、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左右逢源的作用。其中,柴胡以解经邪,是为解郁; 黄芩以清腑热,是为清火; 半夏合生姜,均辛散,可疏通气郁,助柴胡解郁,还可祛痰、消饮、去水,和胃降逆止呕; 而“参草枣”,助少阳正气以祛邪,补太阴脾气,防少阳之邪传太阴。而百合病的主症亦与现代医学焦虑抑郁症有许多相似之处: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可见百合病是一种情志病,精神异常的疾病,因心不主神,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多端、奇怪特异的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并不一定有身体器质性的改变,但患者却可以有五脏六腑各个方面的不适主诉。因此使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并合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郁证”,是发挥仲景合方法则的优势,针对抑郁症正虚邪盛、虚实夹杂的病理特征加以治疗。此乃“经方”合方治大病的理论实践。

本案患者失眠日久,西医诊断为“焦虑症”,多方求医皆不得治,亦是个“三好”患者,但生活质量仍十分差,家属诉其终日“郁郁寡欢”。疾病之根本在于少阳不和,肝气郁结,母病及子,气郁化火扰心,加之患者肾阳气虚,心肾不交,心主神明,导致夜不能寐,所以有“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此乃《伤寒论》“栀子豉汤”方证;“心烦,默默不欲饮食,反复颠倒”乃“小柴胡汤”方证。患者的工作导致其长时间昼夜颠倒,阳气当潜不潜,当升不升,少阳枢机不利,阳气伏郁,日久阴阳两虚。患者大便溏乃肝郁乘脾,湿浊不化的表现,二诊予加用藿香、干姜、苍术以健脾化湿。其中,患者咽干咳,有异物感,类似“梅核气”的症状,而组方中即有姜半夏、厚朴、茯神、干姜,以行气化痰; 射干、五味子以利咽祛痰、收敛止咳。患者阵发性潮热汗出乃肾气虚,不能纳气,肺卫不固,患者已到“七七之年”,天癸衰竭,精气不足,肾不化气,气不固摄,又加虚火炎上,以致阵阵汗出,因此后来加用地骨皮以清虚火,加用巴戟天、补骨脂、黄芪以温脾肾阳气。患者总共服中药 1 个月余,每周就诊 1 次,从第 1 次就诊的“郁郁寡欢”到最后一次就诊的“面色红润,心情舒畅”,可见仲景合方的效果显著。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黄埔区中医医院,医学指导:郝建军 主任中医师】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