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说中医不行,其实是你底子不行。
来源:杏林医术道 2018-09-08 [其它] [国际论坛]
要学中医,先把自己倒空!

看诸多中医著作,经常有些感慨。中医理论,大家都知道。阴阳也罢,五行也好,脏腑气血,六经八纲,诸多理论都摆在明面上,大家学习起来也都是一样的。然而,真正一到临床,就会发现,每位中医所用的方剂,使用的治疗方法,都会有所出入,都会有所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同样一个病证,甲写一本医案,用他的理论与用药方法,仿佛效果很好。而乙又写一本著作,又用了另一套理论,与另外一些方药,效果又很好。十个中医治疗同一疾病,所用方剂方法理论,却皆不同,又似乎都有各自的理由与疗效。初学者见此,往往就会有些迷糊,到底应该相信谁?到底应该相信哪种理论?我个人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触。

 

其实,中医是一种实践医学。个人以为无论什么理论,都是应该以实际疗效为前提,而推论出的。在重理论,轻实际,还是重实践,轻理论之间,笔者还是更倾向于后者。所以,笔者认为,无论何人用何种方法,来解释疾病,或解释用药,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应该看疗效。在疗效中积累经验,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快的捷径。甚至很多人根本都不懂太多中医理论,在临床中一样可以大展拳脚,对某一类疾病,一样收获很好的疗效,师承、祖传或秘方,都有这个特点。

 

 

也就是,疗效才是一切医论的基础与前提。而这种疗效,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临床摸索才能积累起来的。是需要有不断的自我纠错,自我改正,自我学习的过程。有些人认为学习中医理论比较难,在我看来,临床经验的积累才是更难的,这也是解释了为什么“老中医”往往更吃香的原因了。


因此,想学好中医,中医基础理论共通的部分,是需要掌握的,而且每个学中医的人,所学习的也都是大同小异。而真正到了实践当中,由于每个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中医文化的理解,由于就医环境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等等诸多不同因素影响,也就注定了学习中医的人之间,会存在必然的差异性。这种中医之间的差异性,是天然的,也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是中医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中医文化的特点。


了解了以上中医学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一位学习中医的人,所要走的路,都是相似的。但是,每一位从事中医的人,又必然会各不相同。每个人修行的路,都不会相同。我们在学习诸多中医著作时,尽量博采众长,吸收精华,为我所用也就够了。


至于,诸多著作当中,所存在的诸多差异,甚至相抵触的观点,则是中医学科里客观存在的,既避免不了,也逃避不了,我们只能从错综复杂的理论当中,繁琐的医案中,尽量的感悟学习。这一半需要勤奋,而另一半则需要天赋,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学习中医,要靠“悟性”的原因。

因此,学习中医的路,前半程大家可以携伴同行,而后半程,则必然孤独!

《开学第一课——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班开班之际》
如何认识中医?学习中医?怎么走好这条路,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有种担心,在杏林医术道这个平台上,我的“非零基础”,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10多年的学习路程,耳濡目染地学习中医,是一种幸运。

但也因为受过那么多年“学院派”理论体系的影响,思路不免局限、偏激,兼容并包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小,突然扭转很多想法、思路不容易。在课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怎么走好这条中医的路?”也是这个问题让我有切入点的去“享受”这10次的课程。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见地”,就是要对自己身体出现的现象,生命本质、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正确的面对自己和将来的病人。


其次,理解“象”。在生活中找寻“答案”,大自然告诉了我们所有的解决办法,没有发现、开启的,只是我们不知晓、无法感知到罢了。但并不代表答案没在那里。
第三,尽量用古人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意识”,建立起来很困难,但也要迫使自己回溯到以前去体会。

第四,中医是一种生活态度,用中医的理念影响生活,同样,生活中的经历更能深刻地体验中医。活里顺境时,学会告诉自己,这是人生曲折的缓冲。在逆境时候,也要告诉自己,这个时候正好磨练心境,人生用功正在此时。

 

似乎觉得中医之路刚刚开启,不徐不疾,稳步地前进吧!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