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医疗资讯 我要投稿
基层中医馆发展亟须注入“源头活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2-07-04 [医疗] [医疗资讯]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从目前的整体运行效果来看,各地区的中医馆良莠不齐。有的办出了特色,以疗效赢得口碑;有的门庭冷落,古色古香的馆(阁)成为“摆设”。究其原因,无外乎能熟练运用中医药技艺的人才缺乏,疗效提不上去,或者无显著特色,不能与本区域大型中医院或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形成差异化服务,或者过度依赖“外援”,外聘专家不来则无法正常运行。笔者认为,比起硬件设施的改善,基层中医馆的发展更需要软件能力上的提升。唯有向其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基层中医药事业才能持续、稳固、更好地发展。

基层中医馆建设要做好师承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基地,但传统的师承教育依旧不可替代。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200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已形成各层次的师承体系,基层中医馆可借助各层次师承教育,如无锡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发挥龙砂医派学术特色优势,鼓励学验俱丰的专家,下沉基层建立推广工作站,把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通过现场带教,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及提升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近日,苏州市第一批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坊)落户各基层医疗机构,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

基层中医人员要多读经典、用好经方。中医典籍历来被医家奉为圭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层中医人员要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读经典开始。而且要口诵心记,持之以恒,切勿操之过急,半途而废。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基层中医人员要学以致用,也应从用经方开始。经方传承千年,方小效宏,且易于上手,为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所青睐,黄煌是龙砂医派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以经方为治疗特色,无锡市中医药管理局因势利导,已经在全市举办2期经方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成效显著。受训人员不但很快能将所学应用到临床,提升临床疗效,也提升了信心。总之,基层中医馆肩负着传承地方医学的重任,读经典、用经典应成为基层中医药工作者的一种态度和习惯。

基层中医馆发展应融入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化,医学流派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应运而生,具有地域中医流派的特色技艺、独门绝活为百姓所推崇。如无锡龙砂医派的黄氏喉科,善用吹药,所创“黄氏响声丸”蜚声海内;苏州的“尢氏针灸”素有“小日晖桥一根针”的美誉,以针灸手法著称,止痛效果显著,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吴门医派的一张文化名片。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基层中医馆的建设既要依靠政策上的有力扶持,也应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融入到中医馆建设的方方面面,让“仁风济世、谦恭仁厚”成为一种风尚。“民心养着古道,古道留住山水”,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报考中医院校,投入到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建设中来,为地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缓解基层医院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困境。

基层中医馆作为地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支点,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在发展过程中既需要上级“补血”,更需要自身的“造血”,用好各项资源,提升业务水平与服务能力,办出特色,真正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