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恪守流派精神尽心传承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1-02-09 [其它] [国际论坛]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家,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传承着不朽的医学流派精神。这些医派如同道地药材一般,具有品质优良、药效稳定、炮制考究等特点,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笔者认为,中医流派兴起,除了医术之外,一定要把握医学流派精神,使之深入传承者的骨髓,如此才能经久不衰。

    医学流派精神源远流长。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享誉华夏大地。浙江省国医名师连建伟曾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医人必须要学好《伤寒杂病论·序》,才能有坚定的信念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又如元代浙江名医朱丹溪,45岁时漫游求师,得阅刘完素、李东垣书稿,后拜刘河间弟子罗知悌为师,尽得其传。后回归故里,一边忙于日常诊务,一边广泛收徒,传授医术,创立“滋阴学说”,在江浙一带影响甚大。可见“外感法仲景,杂病宗丹溪”的美誉即是对医家学术的肯定,也是流派特色的展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医流派,之所以源远流长,与地方医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追求紧密相连,对当今中医传承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温病学派展现吴医精神。 历史上中国不乏瘟疫,一旦流行,民生凋敝。如在明代的276年中发生了64次疫病流行,清代的266年中大小瘟疫流行不下三百多次。吴门医家王履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崇祯年间的吴又可,目睹疫病流行的凄惨景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疫区,调查疫情,提出了“戾气”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叶天士继承师说,大胆创见,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感受温邪之后,由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传变规律。温病学说广为流传,与吴文化、吴医精神密不可分。2018年江苏省太仓与无锡、苏州共同举办叶天士学术思想交流大会,旨在从不同层面探讨叶氏学术思想,也想让吴医精神能够影响更多的后来者。诚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说:“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

    传承中勇担责任与担当。古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强调了人们极为看重世代相传的医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家传具有“稳定性好”“责任心强”的特点,有了前人的鞭策与指导,传承者更有“日而不达,继之以夜”的刻苦钻研精神。无锡的龙砂医学流派,以发扬《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为特色,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先生出身世医,如今他年逾古稀,坚守龙砂特色,弘扬运气学说,展现的是责任与担当。笔者认为,地方医学流派,应当以发展地方医派为己任,尽心恪守,知行合一,以前人的精神推波助澜,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找不足,让学术特色服务人民,让医派精神传承不熄。(吴力强 王建明)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