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张晓彤 | 忠告:中医,人类的未来!挽救中医,刻不容缓...
来源:中国中医 2020-01-19 [其它] [国际论坛]
刚刚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取消了 “中西医并重” 的提法,改为 “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 与刚刚发表的十九大报告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有重大差异,也在淡化刚刚公布的宪法第二十一条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的原则。已经关系到中医的存亡。 “中西医并重” 是我党早就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1985年中共中央文件明确了 “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的卫生工作总方针。

       尽管原来就只是说说,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至少尚有预期,还可力争。把没有办到的事情悄悄取消,这不是我们党的作风。

       这个提法保护的只是中医,西医并不需要 “并重” 来保护。中医在劳动报酬、资金扶助、社会地位、政治影响、法律保护、医疗准入等各方面,与西医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尤其在基层和民间,差距天壤。
      
       避免西化,是保护中医的重中之重。用 “鼓励中西医结合” 来取代 “中西医并重”,是将中医进一步推向了西化的不归之路。这与要求中医 “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化” 同样,在实际上都是西化的代称,这是对中医事业的最大危害,必然加速令中医走上消亡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加在中医上的“创新”,是在暗示中医落后和保守,明显带有岐视,西医同样需要创新,为什么不加以强调? 若说西医在创新,难道中医不是吗? 不是一直在应对新的挑战(大量的被其他医学治成的“坏病”),应对新的疾病谱,应对新的传染病吗? 从古至今,历代如此,新的流派与其理论层出不穷,从未停步,从未间断。只不过因为创新是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没有离经叛道而已。
      
       中医需要大力扶持的原因,并非不科学,而是源于西方学术霸权的长期压制,西方文化的长期浸润泛滥,以西化头脑制定的法规的长期抑制。
      
       中西医长期以来互相独立,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因而两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切磋,互相配合才是正道。而 “结合” 实际上却是要以西医改造中医,结果是极大地排斥和削弱了中医药特色,大大降低了中医的疗效,从而大大降低了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度。

       中医完全可以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诸多疑难问题,在减少医源药源性疾病上,在调整前期未发和难以预测的疾病上,在攻克治疗疑难绝顽和慢性病上,在减少创伤性检验和治疗、减轻患者就医痛苦上,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药物的化学污染上,在防治病毒性流行疫病上,在防止出现病毒病菌急速大规模变异、形成菌毒污染上,在削减高额检查和治疗费用上,在改良医保制度上,在保护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免受药物副作用伤害上等多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是仁者医学,绿色医学,让人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恶病的医学,让人不花钱、少花钱、不返贫、不破产的医学。
      
       悄然中的方针政策的偷换,反映出的是业内西化的作祟,是上面政策的摇摆,请恕我直言,这正是中医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张晓彤谈:中医最大的危机——西化
1.医源药源性疾病

       治病治出来的病和吃药吃出来的病被称为医源药源性疾病,这已经成为世界上人类的第四大死因,这类疾病在我们所治的疾病中日益增多,现在已经占约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我们在医药上三分之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在我们自己制造的疾病上。

       举例来说,降压药多是以扩张血管的机理降低血压,血管在药物作用下被硬性长期扩张而失去弹性,形成脆化,人体中最细的脑血管和眼底血管首当其冲,脑出血即卒中,眼出血即失明,更不用说男性患者长期服用必致阳痿。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人们已知链酶素致耳聋,四环素致牙斑,激素致骨股头坏死,却不知如今出现的白血病低龄化 [ 关于产生这些疾病的一些原因我们平台早就介绍过,如白血病的真相等不少文章中都有叙述,您可关注健康硅谷公众号查看 ] 、痰咳常态化、心脑血管病高发、流感死亡率上升、不孕不育日渐普遍、糖尿病越治越多等等,这不仅仅是环境食品污染所致,藏在其后的是更为凶险的不当医药、过度治疗的魔鬼。
       
       我们不能奢望始作俑者能潜心尽力减少这类疾病,因为其更关心的是自身的巨额利益。而且,从根上看,其亦无办法,从1835年西医在广州开办在华的第一个诊所,180多年使用过7000多种药,而今淘汰了6000余,近90%!其间毒副作用,自不必言,这个过程,今日依然,这是其医药与生俱来的理念所致。
       

       我们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类疾病日渐猖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中医药。中医药以调整人与自然(风寒暑湿燥火)、人与社会(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体自身(肝心脾肺肾)在运动中的平衡为己任,以求其和谐为目的;以大自然的神赐而非人造之物为药,以调其偏颇为手段;以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为用药原则。一个好中医、真中医完全可以控制医源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令人担忧的是传统的真中医后继乏人,我们今天竭力而为的就是抢救人才。至于社会上对中药毒性的指责,多半出于缺乏对中医药的基本了解,当然也会有为掩盖自身毒害民众而施的障眼法。比如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以减肥,上当者是无知,以此为大棒打击中医药者是流氓。
       
       中医药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防治医源药源性疾病仅是可为之一,令人惊叹和向往的还有更多。

张晓彤谈:中医后继无人↓

2.菌群污染

       在人们关注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更加危险更难治理的菌群污染正在日益逼近。     
  


       不论是在我们的身体內外还是在周围的环境中,都存在着以亿万计的细菌病毒,我们之所以没有察觉,是因为与之长期处于和谐中,只是在疫情发生或患病时,才感到其危害。
       
       疫情发生或蔓延往往是有外部条件的,当人们切断这些条件或大自然环境变化,疫情会受到扼制或消失,非典就是在五月中旬小满时报告发病为零,这是一正常的规律。
       

       人们的大规模无节制的干预,尤其是以对抗理念为主的医药,以杀灭病菌病毒为目的,却造成其急遽变异,抗药性增强,药物的研究远不及其变异的速度,由此造成菌群的紊乱和失衡。
       
       当我们还在庆幸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人类时,它的常用量已悄然从几百单位越升至数百万单位,人们不得不不断研制新的抗菌素,然而细菌却越来越难以杀灭。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呼吁文章常常被封杀,实在是令人痛心。  
     


       病毒更难防治,以去冬今春的流感为例,高烧与不烧、咳嗽与不咳、身痛与疲乏、迁延与反复等症状,同为流感,症状各异,且死亡率空前(据传美国此次流感死亡数千人),这是以前的流感从未见到过的现象。
       
       这不能不令人警惕,近年来已经见到有关超级病菌超级病毒的报道,所有药物均显示无效!菌群污染的警钟已然敲响。
       
       尽管现代医学开始检讨对抗性医药,而代之以疫苗,但因研制总是滞后于病毒变异,预防效果大打折扣,有些疫苖竟然现出病毒的原形,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
       
       中医治病在看到敌人的同时,更关注自身,从改变人体内环境入手,消除体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湿或燥等内在因素,使病毒病菌与人体重归平衡,在并不杀灭谁的同时,使人恢复健康。充分体现了其绿色医学的特点。
      
       正是依据这样的理念,中医在后继乏人,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仍然发挥着神奇的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中医蒲辅周领军战胜流行脑炎;本世纪初,年逾九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亲自上阵,中医介入非典的防治,在广州中医院,创造了无一例死亡的奇迹。  
    

▲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

       为防范菌群汚染,选择什么样的医学,将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已经意识到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提出 “全面管控健康风险和危机”。中医必将在关键时期囊锥露颖,显示出千年的底蕴,拿出神仙的手段来。

张晓彤谈: 西方医药管理的失败↓

3.上工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摘自《黄帝内经》)。中医评价医生水平,不是以是否能治大病恶病、能起死回生为标准,而是认为,能把疾病消弭于无形未发之时,才是最高明的医生。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不能等到病了才找医生,而是防患于未然。这就是 “上工治未病” 的含义。现在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医生和能循此做法的患者都是凤毛麟角。
       
       有人以为,年年体检,就是防病,殊不知若查出指标不正常,则已然病了。人的感觉是最灵敏,最准确的,当食欲差、睡不安、疲惫难缓、精神郁闷时,就已经该请中医调理了。中医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人们习惯说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其实病来如缠丝,如果能把健康防线提前到未病时,就会大大降低患重病恶病的风险。我国每天新发癌症患者1.2万人,7700人死亡,如果能请中医提前调理,何至于此?
       
       上了年纪,才感到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莫过于不得病。我们一直渴望能有一种让人不得病的医学。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医治未病的特点愈加明显,只是由于西化的压抑干扰,高水平的传统中医越来越少,现在想以全科医生取代,只会令治未病走上低水平的岐路。
       
       樊正伦教授曾以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慎医药概括诠释中医的养生之道,与西方的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有本质的差异。比如营养学讲成份,要求每天摄入五十种以上的食物,却抛弃了五谷为养的根本,主张限盐限糖限油,却不懂因人因地因时谨和五味、不可不及又勿使太过的大法。又如只讲运动长寿,鼓励日行万步,却导致滑膜软骨损伤,鼓励球場拼搏,却不知血汗同源,大汗亡陽。更别说不辨四季之别,不分四时之常,不讲精神内守,不解重在养神。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被弃如敝履,而对西方的所谓科学奉若神明,不知由此误导了多少人。
     
       曾有一位老中医,他的外孙女从出生到上大学,从来没有得过病,办法很简单,就是每逢节气喝一杯葛根甘草的糖水。可见,不得病的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渴望着中医的振兴,期盼人类不再受疾病的困扰。如果能实现这一梦想,天下充满健康的笑声,处处都是欢乐的家庭,每年数百万亿的财富,不再被医药白白消耗,青山绿水不再被医药污染。我坚信,人类未来的命运必定与中医紧密相连。

4.离药远些

       在人们面对疾病,还在纠结是吃西药还是吃中药时,刘维忠老厅长已经在甘肃大力推广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他在甘肃省卫生厅厅长任上时,组织力量,收集、挖掘、整理、恢复民间的各种传统疗法,并为各医院培训了数千名掌握各种传统中医技能的年轻人,作为专长护士,这支队伍为传统带来生机,为患者带来福音,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土办法能解决大问题,比如用盐袋热敷治疗前列腺肥大、甲状腺结节,花椒加鸡蛋治疗带下病,艾灸治疗痛经、不孕不育、慢性胃炎、颈椎病、风湿头痛、白内障,拔罐刮痧治疗感冒、咳嗽、乳腺增生,小针刀治疗腱鞘炎、网球肘,埋线治疗鼻炎、慢性咽炎等等,据统计全省医药费因此而下降过半,统计不出的是人们在远离药物的同时,得到的健康,和由此带来的幸福。也许现在大家还不信,再过个十年八年,甘肃省的人均寿命会跃上全国的前列。
       
       人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得病时却只知依赖于药,有的居然相信那些病需要终身服药 [ 按 因为有那些不懂中医 自以为是、自己知道的说自己是权威、不知道的就说是不可能不科学,如dx之类的有好几个,助纣为虐,更为可笑的是,居然还有人把他们作为裁判,经常看到一些公众号的文章被他们指责为不实或谣言,还大言不惭的在其文中公然宣称 “有些病必须要终身服药”,简直愚昧无知可笑之极!也正显示了主管部门和一些领导对 “对与错” “公正” 评判的漠视。了解更多符合古中医理论的知识和文章,可关注 健康硅谷 公众号查看 ] ,可以不吃饭,却不能不吃药,结果为了对付开始的三分药毒带来的毒副作用,不得不去吃更多的药,一片药慢慢变成一把药,最终一把药带来的毒,再也解不开,病永远治不好,药永远吃不完,拿着不花钱的药,不吃白不吃,一直吃到死,烧后的骨灰都泛着阴森的绿色!我们最需要关爱的少年儿童,解毒能力尚未完备,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解毒功能已然低下,更该远离西药。 
      


       在中华大地上,传统中医有着不计其数的手段、技法、绝招,我们常见的有针灸、拔罐、按摩、砭石、刮痧、点穴、按跷、放血、药浴、熏蒸、足疗、耳针、火疗、竹罐、条打、捶击、闻药、埋线、小针刀等等,还有着不计其数的 “舌尖上的”(食疗)的配方,如果再辅之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打坐修身、真气运行⋯⋯,我们有太多太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手段,不靠药物而保障健康,这是多么可贵的绿色健康。
       
       可惜这些宝贝却被长期湮埋,以至于失传。有人说这些是长期缺医少药而出现的应急的临时的凑合的,因而是粗俗的落后的应被淘汰的东西,与西方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医药无法比拟。可是如果冷静下来,看看摆在眼前的事实,是益是害,是褔是祸,却一目了然。要知道,亿万人千百年的探索和积累,都是在一点一滴揭示着生命的本源,循着真实清晰的脉络,解开生命的一道道难题,正是这一笔一划的执着,钩勒出了人类健康的未来。

       今天,人们已经逐渐苏醒,开始明白回归自然的可贵,中医药正是打开这道大门的钥匙,正是引导人们走出医药迷途的火炬。回归中医,就是回归绿色,回归绿色健康!这是人类未来共同命运的题中应有之意。

5.和的理念

       中医是让人不得病的医学,是让人不吃药的医学,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医学,是让人们少创伤无痛苦的医学,是与人类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医学。这都源于中医之道,她从诞生的那天起,秉承并坚持,数千年不动摇不改变,并且日益完善充实的核心理念,那就是 “和”,以及以和为基本点的整体、系统的观念。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明确指出:“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他说中医不是小系统,也不是大系统,而是巨系统,是“开放性的和有意识的复杂巨系统”。中医正是以其执简驭繁的特点,用“和”驾驭着这个复杂巨系统,站在未来科学,即后现代科学的领军位置上。诸如高端的模糊学、信息学、量子学、气象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诸多跨届科学等等,无不与中医学在根本理念上邂逅。“中医将影响整个科学技术,引起科学革命”,钱学森的这个预言正在一天天变成现实。
       
       中医在社会科学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常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站在读书人的角度看,不乏学而优则仕的心思,但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立场上看,中医不仅是防病治病的工具,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和”的理念,也是治国的根本。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与友和,乃至于与敌和,不就是我国今天 “合作共赢” 的外交方针吗?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把我们东方的 “和而不同” 定义为世界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他最有名的十二个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声,这不正是“和”的未来吗?
       


       如今,就是在中医的故土,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医被悄然夺去了 “并重” 的时候,西方的巨鳄们更是暗中窃喜。他们抓住了我们用 “结合” 来西化抑制中医的难得机遇,把手伸向中医药。这些年,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然抢注了数百种中药专利。等到我们醒来的时候,就该伸手向他们乞购自家的祖产了!
       
       如果我们依然以听之任之、可有可无的冷漠,坐视中医的衰落,用不了多少时日,一定会后悔的!这是一个中医票友的声嘶力竭的呼唤,更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以生命为赌注的忠告,勿谓言之不预也!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