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现代中医教育的返璞与求新之路
来源:中医梦想汇 2020-01-09 [其它] [国际论坛]
近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上,名为《严起来 难起来 实起来 忙起来 把医学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的主题报告引发行业内外热议。提高医学院校教育质量,已成为医学生培养新的风向标。由官方主导的医学教育模式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漫览千余年中医教育故事,又能为今日的橘井新苗们带来何种启迪?且看专题文章《中医官方教育古与今》系列,纵观千年中医传承风云,看中医教育人如何在返璞与创新中砥砺前行。

现代中医教育

返璞与求新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濒临末路的中医官方教育重新迎来了春天。自1956年成立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代代中医教育人一直致力于将传统中医学教育模式与现代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结合,培养一批适应当代医疗现状的中医学人才。回首过往,前人的经验大有可借鉴之处;展望未来,前人未曾面临的疑难需要通过创新与实践来解决。

(一)远望后的求新:学院派的“崛起”之路

“学院派”指通过高等院校教育学习中医学的人才,一般具有重视实用性、科研能力强、中西医并重等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整合零散的私人学堂、广邀名医名师讨论创办国立中医院校,开创中医规范化院校教育时代。自此“学院派”登上历史舞台,参与书写新时代中医药新篇章。

1956年,中医院校教育迎来“里程碑”式的一年。那一年,国家设立了北京、上海、成都、广东四所中医学院校,并且广泛聘请当时民间确有绝技的老中医入校执教。在院校建制上,中医学院参考了当时较为完善的国外大学建制,在学生来源、学习内容、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古代官学有一定区别。学生来源上,除了中医爱好者更有一批响应国家号召“西学中”的西医学子,他们本身接受过西方医学教育,对于人体、疾病有一定认识,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其实用性,同时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并希望能通过现代科学研究论证中医的“科学性”。教学内容上,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中医学典籍,也需要了解西医学知识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模式上,中医教育界的前辈敏锐的认识到“全盘西式”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无法培养出“地地道道”的中医人,因此创新性提出将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相结合,让这群在院校打牢基本功的学子到临床上接受名老中医“师带徒式”教育,一方面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利于名老中医经验的整理与传承。时间证明,这一创新理念改变了中医教育模式,并且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医院校培养纯西医”的局面未曾泛化。

除此之外,中医教育家们还大胆将教育界诸多教学方法引入中医教育。比如PBL案例式教学,在西方医学教育课堂上极为常见,与我国传统师带徒模式中医案教学有着相似的内涵。在现代中医教育中也会引入医案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等方式,以“实战”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引入西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安排高年级学子到住院部去管理重症患者,了解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科室的轮转  能够提供了解更多病种的机会,符合现代临床患者疾病日趋复杂、病种交叉情况增多的现状。此外,随着科研水平逐渐成为评价医学人才重要标尺的发展趋势,中医药的科研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

(二)览古后的返璞:古代中医教育带给我们的思考

“学院派”发展至今,在了解医学发展前沿与热点、增进对现代医学了解等方面确实成效显著,但是“中学西”模式的不断深入,却使得有些中医学子“西医知识学到了,中医本心却未能坚守”,不免有些“买椟还珠”的意味——身份是中医,却不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思维,而是追求循证依据、科学论证。千百年来,无数青史留名的大医为中医学选择了一条“实践积累经验,经验升华理论”之路,而非西方医学的“科学论证”之路。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非但没使中医药学被时间淘汰,反而为后人留下无数瑰宝。“恪守中医思维,勤读书,多临床”的古人智慧,实际上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试金石”而非“绊脚石”。

而科研热潮下,如何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中医学理论成为学界面临的一大问题。中医学作为一门伴随华夏民族走过千百年的学科,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水乳交融,形成特有的“中医思维”。暂时无法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证的内容是否就是错误的?是否就是烂到根儿里、毫无借鉴价值、不能被改进完善的呢?“本土货”是不是就不如“舶来品”?

解决“水土不服”,还需“中医思维”这一剂良药,“文化自信”这一味药引。近年来随着民族自信心的重塑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越来越多人愿意去审视中医、思考中医,承认它的优势、指出它的不足。中医人也不再自觉“低人一等”,真正秉持着中医的“中正平和”之心,不妄自菲薄也不故步自封,主动向公众科普“中医药理念”,运用现代科学及实际疗效自我证明,寻求建立符合学科特色的现代中医教育体系。

中医学自始至终都是一门对生命负责的学科,自古以来对人才的选拔、考核都以严格著称。隋唐官学,宽进严出,层层考核,学子依据从业方向的不同学制也有所区别;宋元官学,选拔严格,淘汰残酷,要想进入官学学习,读完预科后还需经过层层考核,进入官学后每年也会不断考察学问功底与临床技术,要想担任医官更是要有超越常人的才智、医术。我国当代的院校教育也吸取了前人的经验,重考核、讲淘汰以保证学生对于专业的投入。“淘汰”的压力不仅来自依据成绩划分专业年制,按照比例淘汰末位,还来自放宽执业中医师报考条件,允许民间师承或确有所长者考取职业资格、开办诊所。“死读书”不再是“丹书铁券”,诊疗能力过硬才是中医医师立身之本。虽然受到难以制定评价标准、考核任务量大等因素影响,当今职业资格、职称晋升考核形式仍以知识掌握而非实际诊疗为主,但教育层面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着手改革,可以说千百年来对经典与临床实践的重视一脉相承,“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运用中医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一本质从未改变。

新的时代,新的科技,新的疾病发展情况,中医学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不迷失自己,这不仅是中医教育人更是全体中医人所面临的问题。站在为止的岔路口,看看过去,想想未来,如何开拓一条符合学科特色的中医现代化教育之路,仍需几代人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全,刘瑞林.现代教学模式在中医教育中的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1):192-194.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