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三位名老中医治过敏性皮炎妙招
来源:明医公开课 2019-09-02 [其它] [名医论坛]
过敏性皮炎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本病常见诱因甚多,不同致病因素所致的过敏反应命名不同。中医多认为此病属风热毒邪郁于营血所致。

01

班秀文验案

 

黄某,女,28岁。1991年8月20日诊。

 

身怀六甲,一周前突发面部红疹,形同痱子,以前额、眶周明显,剧痒灼痛,搔之肿胀,融合成片,目眦增多,双目肿胀难睁。曾在南宁市某院急诊,诊为“过敏性皮炎”,予地塞米松软膏及炉甘石洗剂外涂后面部肿痛加剧,心情烦躁,夜不能眠,痛苦不堪,由其夫送来就诊。

 

检查:颜面潮红,呈水肿性斑疹,尤以眼眶、颊部明显,部分因搔抓而溃破渗液糜烂,双目肿如核桃。腹部孕隆,四肢亦有散在不规则红疹,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

 

证属风热毒邪郁闭于营血,毒热上蒸所致。

治宜清营凉血,消肿解毒

 

方药如下:

野菊花15g,金银花10g,桑叶10g,荷叶10g,白芍药10g,荆芥6g。3剂。日1剂,水煎服。

同时外用鲜九里明适量,水煎熏洗面部。

 

服药3剂后诸证大减,面部斑疹肿消痛止,部分湿疹干燥结痴,夜能安卧。守方加夜交藤、早莲草、连翘。

 

方药如下:

野菊花15g,金银花10g,桑叶10g,荷叶10g,白芍药10g,荆芥6g,夜交藤30g,旱莲草10g,连翘10g。

4剂,日1剂,水煎服。

 

服药4剂后,患者诸症即瘥。

 

 

妊娠之妇,阴血下聚养胎,易致肝血不足,阳亢化火,又因感受风热毒邪,风火交煽,血热沸腾,外走肌腠,上蒸面部而致面部赤肿,治之既要清营凉血、泄热化毒,又要和血安胎。

 

故用野菊花、金银花、连翘辛凉和营,解毒消肿,荡涤血中热毒。其中野菊花苦辛而凉,解毒泄热力强,“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疗肿”《本草纲目拾遗》);金银花甘寒,既可清透疏表,又解血分热毒,尤为治热性疮疡之要药,二花合用,轻扬宣泄,功专力宏,使毒化而肿消。桑叶、荆芥清泄肝火、辛散透邪,又寓有“治痒不忘风”之义。荷叶轻清,升发脾阳、利湿消肿;白芍药、夜交藤、旱莲草清润养血敛阴。尤妙在一味鲜九里明外用,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毒止痒。

 

诸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阳,解毒而不伐阴,俾在腹之胎元无损,在肤之热毒能散,疗效可期。

 

02

贺普仁验案

 

王某,男,52岁。

 

背部、四肢、双侧腋下及小腹有小红疹,奇痒,夜不成眠,心烦,纳差,二便正常,已数月。曾在多处治疗,服中西药无效,诊断为“过敏性皮炎”。面黄无泽,舌苔白腻,背部、四肢、双侧腋下及小腹均有抓痕,并有褐色。脉象滑。

 

辨证:脾失健运,复受风邪,风湿相搏

治则:祛风利湿,活血通经

取穴:耳背青筋(静脉)、背部痣点

刺法:耳背青筋以锋针用缓刺法,背部痣点用挑刺法。

 

共治疗20余次,两个月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常发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或斑痕、突起等,颜色或青或红或褐,这就是痣点,也就是临床上所称的反应点,即脏腑疾病在皮肤上的反映。

 

在胸、腹、背部出现的痣点上放血,可以起到治疗脏腑病变的作用。五脏俞位于背部,所以五脏病变多在背部有反应,而背部又适合拔罐。临床上常采取背部痣点放血拔罐的方法,治疗多种病症,如白癜风、痤疮、皮炎等,效果甚佳。

 

03

颜正华验案

 

宋某,女,40岁,教师。1992年1月20日初诊。十天前因着风吃鱼蟹,致面颊、眼睑红肿,瘙痒。单位医务室诊断为“过敏性皮疹”,服西药脱敏剂乏效,遂请颜老诊治。刻下除见上述诸症外,又伴眠差,偶发心悸。纳食可,二便调。月经正常,近日将潮。

 

证属风热入血

治以祛风止痒,凉血解毒,佐以活血利尿

 

方药如下:

荆芥10g,防风10g,刺蒺藜10g,蝉蜕10g,地肤子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白鲜皮12g,益母草15g,芦根30g。

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兑分服。

 

嘱其停服西药脱敏剂,忌食油腻及鱼虾蟹等发物,停用各种药物护肤霜、洗发剂等。

 

复诊(1月23日):药后面颊、眼睑红肿均消,唯时觉微痒。月经至,量、色正常,便稀,脉弦细,舌尖红,余无异常。

 

继以原方去芦根加土茯苓30g为治,以善其后。

 

方药如下:

荆芥10g,防风10g,刺蒺藜10g,蝉蜕10g,地肤子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白鲜皮12g,益母草15g,土茯苓30g。4剂。日1剂,水煎服。

 

过7日来告,药后诸症悉除而病愈。

 

 

中医认为此案因风热入血,上攻头面所致,治宜祛风止痒,凉血解毒。颜师治法得当,药证相合,故投7剂而瘥。

 

血分有热,本当选用干地黄等甘寒凉血之品,然患者月经将至,恐其甘寒凝滞,故颜老不投干地黄而用凉血活血的牡丹皮、赤芍药,并佐以活血调经又兼解毒利尿的益母草,如此则清凉与行散并施,使血凉而不滞,血活而利于风消。

 

此外,方中芦根、连翘、地肤子等,又分别兼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意在导热毒从小便而出,使邪有出路。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学苑出版社。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