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穴位优选现状及思考
来源:中国针灸杂志 2019-08-28 [科技] [中国中医药]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和慢性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约25%~38%的偏头痛患者需要预防性治疗[1],预防性治疗目的是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急性期治疗疗效[2]。针刺对偏头痛预防有效且安全性较药物高[3],针刺参数中穴位被认为是决定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穴位方案众多,但需进一步优化以便更高效地指导临床。因此,笔者对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穴位优选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优化选穴提供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从中医传统理论选穴、现代医学理论选穴两个方面,结合穴位相对特异性研究,对穴位优选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1)依据偏头痛发病机制选穴

③激痛点理论选穴:偏头痛同侧头颈部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是影响偏头痛发生、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24],因此基于MTrP理论可以对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选穴提供指导,如Chessman[25]选择颈部MTrP针刺,疗效优于预防性药物。但目前基于MTrP理论的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报道总体而言还很少,激痛点理论指导优化选穴的针对性研究还很缺乏。

目前认为在偏头痛间歇期患者存在疼痛处理及调节与应激反应相关的脑区功能异常[26-27];大脑皮质尤其是枕区的神经元兴奋性增高[28];皮层-丘脑/脑干的网络活动减弱,脑干功能活性下降[29];或存在广泛的颅内血管血液动力学异常及缺氧耐受性降低。针刺能一定程度修复下行疼痛调制系统的损伤,可有效影响间歇期的脑血流异常状况[30-31]。但对于何穴能有效改善疼痛处理相关脑区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接受兴奋的适应性、降低枕区兴奋性、改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及提高缺氧耐受性,目前研究还很缺乏,也无法指导临床优化选穴。

穴位的相对特异性研究是优化选穴的基础问题,主要涉及经络相对特异性、经穴相对特异性,包括不同经络间、不同经穴间、经穴与非经穴、穴位与非穴位点间的效应对照等系列问题。穴位的经络相对特异性方面,谢菊英等[32]比较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厥阴经3组经穴对偏头痛的疗效,发现3组均有预防性治疗作用,但足少阳经组效果最佳。

现有研究[40]显示,针刺预防偏头痛的穴位优选研究初步形成以中医传统理论选穴和少阳经穴为主,配合远端辨证选穴的穴位优选方案。但仍存在诸多研究空白,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选穴在针刺治疗中不是孤立的因素,影响选穴的因素很多。除穴位的经络属性及穴性外,下列因素也显著影响穴位的选择:①疾病特点:偏头痛的不同亚型、不同病程等;②针刺手法:针刺方向、角度、深度、刺激量等因素,影响着穴位选择[41];③针刺工具:针刺工具不同,选穴不同;④针刺时机:偏头痛缓解期较长,针刺预防性治疗的介入时机非常重要[42],介入时机不同,则选穴理当不同;⑤其他因素:合并应用预防性治疗药物、理疗、心理治疗等。上述任何因素的变动,都很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穴位的选择。目前,关于在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研究中,穴位与影响选穴的相关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协同或拮抗)研究尚属空白,对此我们建议可根据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学理论方法,选择多因素、多水平分析法进行优化分析[43]。

对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穴位方案进行优选,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就是穴位的相对特异性问题。基于目前研究分析,初步认为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在选穴方面存在相对特异性,这为穴位的优选提供了一定依据。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薄弱,应进一步加强对不同经络间、不同经穴间、经穴与非经穴、穴位与非穴位点间的偏头痛预防性针刺效应对照观察,进一步观察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为优选穴位提供依据。

偏头痛为慢性发作性疾病,针灸临床对于各期治疗思路和方法应有不同特点。对于临床医师来说,首先要分清偏头痛所处的不同时期,及其治疗目的和意义,才能设计出更合理及科学的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试验方案,回答尚存争议的临床问题。对于针刺偏头痛间歇期疗效优选的研究,不能仅关注针刺因素中的穴位方面。其优选方案包括多个方面,比如疾病因素中的疾病亚型、人口学特点、体质类型、病情程度等,针刺因素又有穴位、刺激程度、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之分。其中一部分影响指标虽然已得到优选,但多为单因素分析,研究结果单一孤立,不能体现各因素间的联系,故在研究方法上建议运用多因素、多水平的系统理论分析方法,选择合理可靠的针刺治疗效应评价指标,重视针刺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方案的优化研究,提倡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45],使得治疗效果更优。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