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泰斗: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
来源:天地阴阳 2019-05-05 [其它] [国际论坛]
前些日子,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除了院领导之外,主要就是毕业班的同学。在会上,同学们的一个共同心声就是对中医没有信心。这实在是一个怪现象,并且这个现象还不仅局限在广西,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都面临这个境况。

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告诉记者:"我们的教育花了五年时间,或者八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时间,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说,我们相当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因为我们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搞这么一门教育,而最后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这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刘力红教授还谈到:"在中医博士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中医经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是要被笑话的。博士的案头都是些什么书呢?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作为中医博士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愿读经典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现在有的中医博士连四大经典的名字都说不全。" 

 

邓铁涛老教授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医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确立对中医学的信心,是否对中医学具有信心其实也就是中医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而在目前,中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危机,而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颜德馨教授(以下简称颜老)告诉记者:"中医教育的失败,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学中医的人对中医没有信心。古代的大学者墨子说:'志不坚,智不达。'如果对一门学问没有信心,我们怎么可能学好它呢?怎么可能在遇到重大疑难时排除万难迎头而上呢?而攻克疑难、解决疑难正是中医学在五千年历史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针对中医院校流行的不信任中医的风气,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沛然教授(以下简称裘老)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其实,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的很多。中医教育落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实际上是自己不争气。

 

本来,中医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走入了误区。"

 

 

丢掉了根柢的中医被抛入无家可归的命运之中。

 

为什么会出现中医学人不信中医的怪现象呢?裘老的答案一针见血:"问题的根源恐怕还不在教师,而在政策的导向。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要中医走向现代化。中医走向现代化是对的,中医要创新也是对的,可是中医现代化应该是继承了五千年中医传统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医的西医化。

 

中医学从来就不是一个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体系,而是始终处在一个返本开新的创造之中。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对《内经》的丰富和发展,这才是中医学术的创新,而仲景也由于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而成为一代宗师。历代的中医名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学的丰富和发展,重大的创新历代层出不穷。"

 

裘老痛切地指出:"中医现代化,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对几千年的中医学术成果茫然无知,你搞什么现代化,你根本不懂啊,没资格来讲中医的现代化。

 

可是现在,由于中医现代化的含义错了,中医现代化成了中医的西医化。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其实是一种假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现代化,是一种赶时髦。他们不相信中医几千年来通过临床在几亿人身上实践的成果,他们只相信小老鼠身上实验的结果。不相信几千年的伟大传统而相信小老鼠,这是对中医根本不了解,是一个错误。

 

在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指导下,所谓的中医创新是空话,中医学术陷入了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只有返本才能开新。无论是中医现代化还是中医创新,只有与五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只有在中医学自身的规矩准绳内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中医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可能出现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颜老也痛心地指出:"裘老认为现在的中医现代化是假的现代化,是有道理的。中医现代化成了事实上的中医西医化。" 

 

全国著名老中医、中日友好医院的焦树德教授(以下简称焦老)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导向就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消灭中医!" 

 

全国著名老中医、黑龙江中医研究院的张琪教授(以下简称张老)也指出:"中医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导向问题。" 

 

全国著名老中医、浙江中医学院的何任教授(以下简称何老)也指出:"没有很好地继承,怎么能谈得上发扬呢?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发扬什么呢?"

 

中医在近现代的最大矛盾则是,一方面希望在"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实现中医的繁荣和兴盛,另一方面却不愿与自身传统血脉相连,对自身传统采取一种漠然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于是,不相信中医有独立的学术地位,盲目崇拜西医学方法,再加上对自身传统的冷漠势利之心,就构成了今天中医界的学术现状。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医界把改造传统中医、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中医被连根拔起。丢掉了根柢的中医被抛入了无家可归的命运之中。中医学术的所谓"现代化"和"创新"也就不得不陷入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赶时髦"(裘老语),"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火化'和死亡" 。(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语)

 

—— 本文摘自公众号“养德润身”,版权归权利人所有。本文不代表本公号观点。如侵权联系删除。

 

附:

一个中医院校学渣的自白

本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中医院校的学渣,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学渣的所做所想。在这个世界上,循规蹈矩的终归是多数,敢破敢立敢于反抗的少数,往往才有着背负世界前行的动力和希望。

 

学渣是怎样炼成的

本人中医药大学研究僧一枚,在校成绩,班级两页的成绩单就从来没杀进过第一页,在校荣誉,什么优秀学生就从来跟我无缘,在校奖学金、助学金,交了这么多年的学费,从来没见到过回头钱。

上课期间,西医课程一概,不去,中医课程,不喜欢的,不去,英语、马克思,不去。

xxx xxx不去。xxx不去。

可能看到这里,大部分人都已经对这个学生下结论了:懒惰、违纪、不思进取。也许放到其他任何专业的背景下来评论,我都无话可说。

但是,我所处的是中医专业的中医院校。

 

悲凉的现状

中医院校所处的现状,若非身临其境,则不能感受。

你以为这里能学到真正的中医,你以为按照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三板斧就能治病,你以为你的同学跟老师都跟你一样热爱中医。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至少我刚进校园的时候是这么以为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我曾经亲耳听着自己学校的老师(并非个别),授课时对中医无休止的谩骂、诋毁,谈及西医疗效时眉飞色舞,谈及中医疗效时黯淡无光;

还看到自己的同学,生病时想到的首先是西药,大学期间从未尝过自己开的中药;

还看到,实验、论文是晋职称的敲门砖,可以不懂中医,但是必须要懂小白鼠;

还有,最令人称奇的是,就像电视剧可以插广告一样,中医院的病房里竟然可以开中药,真的是感激中医院只是把中医赶到了角落而已,并没有用扫帚扫到垃圾堆。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轻易的去评价那么一种行为,似乎还为时过早。

别人背着书包去教室的时候,我也背着书包出去,只不过我去了图书馆。别人下课回宿舍开始娱乐活动的时候,我去了教室。我是一个懒癌晚期的患者,脱下来的衣服可以攒一个月不洗,我并没有很用功,并没有像很多学霸起早贪黑一样的学习,我也很贪玩,我只是把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学西医的时间、做实验的时间,匀过来一部分学习我想要的中医而已。

 

实践篇

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中医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记得高中时的困扰我的鼻炎,西药久服不愈,中医数剂即愈,对中医的印象分很高,打心里喜欢。

但是学习中医的过程是坎坷的,刚入学的时候完全找不到方向。先跟着教材上的学,然而教材上的知识用跟临床上的病症却对不起来,换句话说,现实中的疾病完全不按照教材说的长。

学习之余,不离实践。整个大学生涯,用过两个电锅,一个酒精锅,偶尔用来煮面条、下火锅,大部分是用来熬药。相信如果校领导看到这篇文章,肯定会想当时为什么没把我这个不安全用电的典型揪出来再取消各种评优资格,虽然这对我这种学渣并没有什么影响。

我还记得刚开始学中医的几年里,我对自己感冒发烧的治疗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发热,恶寒,身体僵紧,呦,这不是麻黄汤证吗,太典型了,欣喜不已,赶紧去用用试试。不对,等等,中药课上老师怎么说来着,麻黄乃虎狼之药,发汗力量强悍,我的妈呀,我用上会不会大汗亡阳啊,算了算了,把我方剂课本拿来,风寒感冒剂,好,就你了,九味羌活汤。

跑到药店抓药,熬药,喝上,不出汗,多喝热水,还是不出汗,在宿舍小跑两圈,捂上被子,终于身上微微湿润了一些,然而于事无补,症状并无改善。晚上又烧了起来,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我忍不住找舍友要了片扑热息痛,吃下就退烧了,这次轰轰烈烈的打击感冒发热的运动彻底宣告失败。并且,还在我洋洋自得的得病便自服中药治疗的大学生涯中加上了唯一一次的使用西药治疗的黑点。

从那以后,我意识到,小小的感冒发烧,绝不易治,病虽轻浅,但仍需要准确的辨证才能取效。

下次的感冒终于来了,仍然是熟悉的发热、恶寒,熟悉的身体僵紧。还犹豫什么,去吧,麻黄君。麻黄20克,桂枝15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原方,抓药,泡药,煮药,先喝一半,出汗不明显,来,喝完一杯还有另一杯,剩下的一半也喝下,覆被,汗出,热退,身凉,原来这么简单。麻黄用到了20克,我也不心慌,不失眠,我也没有大汗亡阳,一命呜呼,那些吓人的副作用,我都没有。

小马过河

讲到这里,我想起来小学学的小马过河的故事。

我们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是小马,

小松鼠说,这个麻黄了不得,10克就能让人出好多汗,很恐怖。牛伯伯说,放心吧,20克我都没感觉。

小马不知道听谁的,哭着回家问妈妈,听谁的呢?像我这种不服驯养的马,我去问谁呢?故事里的小马哭过,学中医的小郎中也哭过,那种失望、迷茫、冷眼、嘲笑,都经历过,所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药方,不自己试试又怎么知道呢?如果你要给病人开中药,你自己都从来没吃过,那又怎么能医得好病呢?学习的初级阶段,你不给自己开药尝试又去给谁开呢?谁又会让你开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医兴亡,又岂止是那些中医大师们的事,更何况,这是一个大师无限贬值的时代。医学生,同样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公号观点,如侵权联系删除。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