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的出路何在?
来源:杏林医术道 2019-04-23 [其它] [国际论坛]
美国或成为学中医最佳去处

可以说,没有中医,就没有中华民族。中医亡,则中国文化亡,文化即亡,则中国名存实亡!可自从西医进来以后,关于中医的存废和作用就受到了大众的普遍质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有关“中医存废争论”的大背景,正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认为西方医疗手段“没心没肝、唯利是图”,而中医因此作为其矫正手段而在西方世界日益风行的时候。

 

澳大利亚中医专家雷伊·蒂奎亚曾表示,许多澳大利亚人、欧洲人和美国人都看到了高科技的局限性,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本国的传统已经过时。他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新潮、亮丽的更有吸引力,就好比他们认为开汽车比骑自行车气派。”

 

一位相关人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可能将超过中国,成为学中医的最佳去处。

 

现代化教育毁了中医

 

在国内,中医教育一直是块心病。目前,中医教育正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一些中医经典课程被不断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被日渐强化。很多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有名无实,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

 

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教育花了五年时间,或者八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十一年的时间。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还没有入中医的门。"

 

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某中医学院的王教授,他的经历是: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并在中医学院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可以说是“中医泰斗”了。可是,他却不会治病,连基本的中医思维和中医基本概念都不具备,也不会用西医的方式治病。

 

这样的人还很多。建国60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的,国家承认资历的“正宗中医医师”,他们并没有把中医发扬光大。这些只会讲课不会治病的“教授”,以及坐在中医院里只会混日子的“中医师”,成为了“大陆中医的主流”。他们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

 

另一方面,就算有许多真材实料的学生,可是毕业之后,要么待遇偏低,劳动价值不能保障;要么就业空间狭窄,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以至于他们只能向现实低头,抱憾转行。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医从事者越来越少,传承断档。

 

据数据显示,我国西医从业人员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中医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解除中医人才培养问题迫在眉睫。

 

美国或成为学中医最佳去处

 

近几年,中医在美国可谓日益风行,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去年,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看过中医的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人已经超过50%。全美一年每人平均接受中医服务的次数近2次。在美国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的人差不多有4.5万人。 

 

2002年,美国白宫批准将世界上43种传统医学和疗法正式纳入美国补充和替代医疗体系,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独立医学体系正式被列入白宫文件。美国政府每年花费超1.2亿美元用于补充和替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而针对中医、中药和针灸的研究项目多达几十种。 

 

目前,美国已有60多所中医院校,大部分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佛罗里达州。其运行的准则是:为市场服务,靠实力说话。学习中医的也大多是成熟、有抱负的学生。

 

各个美国的中医学校之间,虽然教学大纲存在很大差别,但美国所有经过联邦政府认证的中医学校都要满足全国针灸与中医认证委员会(ACAOM)的教学大纲要求。

 

该教学大纲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教学大纲包括医学理论基础、中医技术模式、临床应用课程、临床实践经验等,学生需要掌握针灸、中药、推拿等各种治疗方式。 

二、教学大纲所有课程都是医学课程,没有任何与医学无关的课程。

三、注重临床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临床技能是重中之重,大部分课程都有实际操作部分。中医学院必须有多个临床基地让学生完成临床操作。 

四、致力于培养真正有能力的中医。在美国,没有西医执照的人,没有任何西医诊断和处方的权力, 这种限制迫使中医学生在中医和针灸学习上精益求精。患者不会去找一个疗效不好的医生看病。

 

所有的教育都重在临床,重在纯粹。而且将来,中医要想在美国开业,必须要靠实力说话,不懂一点真正的医术是混不下去的。美国的法律制度也是不允许的,中医就只能用中医的疗法为病人看病,不能用西医。

 

可想而知,培养出来的学生最起码是可以利用中医疗法让自己生存的人,而不是空有理论,毫无实战本领的人。难怪,有人表示,美国可能将超过中国,成为学中医的最佳去处。

 

甚至有网友痛心疾首地表示,难道我国的中医,也要同印度佛教的命运一样吗?去美国发扬光大才是正途。将来要学习中医还要漂泊万里去美国学习才行,让美国人给我们颁发结业证书,还要领取行医执照?真的很可悲,可悲啊!

 

 

 

中医的出路何在?

 

 

 

1.正本清源

 

通过大讨论、大总结,正本澄源,纠正工作导向的偏差。

 

欲纠其偏,不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涉及科技、教育、医药、人事等诸多部门。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唯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展。

 

 

2.中医要走自己的路

 

 

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能否继续发展?历史上中医的三次大发展,已是凿凿事实。近代是否停滞了呢?非也。王清任的血瘀论及气虚中风论;晚清民初三张气血上菀的中风论,凡脱皆脱在肝及大气下陷论等,都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并得到普遍公认和广泛应用。《内经》是中医理论渊源,真正悟透了《内经》的某一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医药学派,补土派、温病派等,莫不如此。倘后人能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博采众长,亦大有可为。遗憾的是,目前中医队伍的中医根基太差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虽是“文革”前的中医大学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专心钻研学问。

 

肯定会有人诘问,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成果,符合现代科学吗,能量化吗,等等。殊不知,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不同的科学体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中医判断外感高热的疗效标准是正汗,而不是体温、血象;判断正气强弱的标准是神、脉、胃气;判断吉凶顺逆的重要标准是脉象。为什么中医的成就一定要拿西方科学的尺子来量呢。当然,中医的标准或隐或显,还较散乱,须整理研究,建立中医完善的标准体系。

 

或问,这样的中医成果人家能承认吗?我想,关键是中医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卓越疗效。老百姓最讲实际,他们关心的是健康,谁能治好病,谁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谁。外国人不仅会找你中医看病,而且会学你中医的技术,学你中医的理论。石国璧等所著之《中医在美国》就是极好例证,即使中医未经现代科学语言的诠释,人家也会原原本本地学。要想拿出中医疗效,不提高中医素质,岂不是空想,中医要走自己的路,不下大气力,亦难矣哉。

 

 

3.要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方法

 

 

我不反对中医的一系列化,而是举双手赞成,中医亦应与时俱进,关键是怎么去化。若能遵循中医理论的特点、规律去化,化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若削足适履地化,只怕适得其反,化没了。当然具体的方法、政策、衡量标准等也须逐步摸索、总结,有些尚待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更高层次、更新的视角去融合。对中医这样独特、复杂、庞大的体系,绝非现有的西医方法搬来硬套所能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我国是中医发祥地,最有资格、最具权威制定中医科研成果、临床标准的。拿出我们的尺子来,让国际接我们的轨,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适履地接人家的轨。针灸学制定的许多标准,实质是中医针灸标准,已成为世界标准,全世界都须接这个轨,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应推而广之。

 

另一点,这种唯西方科学的导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造、诠释中医的吃香,可桂冠满头,名利双收;按中医固有规律继承发展中医学的遭冷遇,一文不名。长此以往,谁还去学经典,谁还去继承中医学?这就导致了中医学术萎缩,改造中医之风盛行,势将湮没、摧毁中医。取缔中医行不通,但改造中医却着实令人可怕,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4.多元化发展

 

 

科学是多元化的,毫无疑问,发展道路也应是多元的。西医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中医当然也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问题在于中西医间应如何结合。英·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第一卷·总论》中曰:“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此言确有道理,60年的结合史,证实了这一论断。

 

在理论体系方面,不同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以西医的线性关系、分析还原方法来诠释中医是行不通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跳出还原分析的体系后,亦可与中医理论趋同。

 

在技术层面上的结合,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如药物的化学成分、理化检测的方法,病理机制、治疗手段的互补。这些成果,只是相互借鉴、并存,还远非相互融合。不可否认,西医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地位。

 

中西医结合,可从临床疗效入手,先选择一些西医难治而中医又有明显优势的病种,共同诊断,共同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由确有临床功底的名中医,按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去治,以证为核心,处方可以变化,可以加减,从多中心、大样本、大事件和终极结果,分析总结其规律、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判断标准。由疗效出发,进而探讨其机制。这里关键是中医要拿出疗效来。一定要选确有中医功底的中医,不要那些名声赫赫徒有虚名者。

 

 

5、不能削足适履

 

 

中医学有长处也有短处。

其短处之一是理论体系相当特殊,属于象科学体系,难与现代科学体系衔接,难以吸纳现代科学的成就,致使中医发展缓慢、滞后。

 

处之二是不能从微观层次阐明生理、病理及其治疗机制,这是由于科学体系的不同,不是用还原分析、线性关系来研究人体,不可能阐明其微观的机制。

 

短处之三是太不系统、规范。中医是个体脑力劳动,长期家传师授,因历史原因又缺乏沟通交流,因而派别林立,门户各异。若使整个中医界学术标准化、规范化,亦非易事。

 

由于中医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当然须要提高,须与时俱进,倘能借助西医知识丰富自己,将大有裨益。但这种汲取、提高,须遵从中医固有规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随着学术的发展,将水到渠成,而不揠苗助长,更不能削足适履去扭曲。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