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从这些病读懂中医思维
作者:王志强 来源:东方合符 2019-03-05 [其它] [国际论坛]
说起中医,你总不免觉得有些神秘甚至高深莫测,但又不得不对它的疗效所折服。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一个疾病一种医学思维无法治疗而中医却能治好?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也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更有不少人把中医跟巫术、邪教联系在一起。今天,咱们就通过一些实际的疾病,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是怎样治病的,什么是中医思维。

一、感冒:

现代医学观点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认为感冒为具有传染性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感冒病毒所致。目前,并没有可以有效杀灭病毒的药物,且感冒病毒感染后疾病有自限性(即经过一定的发病周期后可以自愈)。所以,感冒的常规处理方法就是多喝白开水,一般不用治疗。如有明显的发热、咳嗽、鼻塞等不适,确实影响生活工作了,可给予对症用药,缓解症状。但用药仍不能改变感冒的痊愈时间。所以基本是用药一周好,不用药一个星期就好了。这里的重点是,引起疾病的是某种具体的微生物,的确发现了,但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杀灭,又能自愈,所以基本靠自愈。

 

中医思维

 

《黄帝内经·素问》中曾说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中关于疾病的致病因素和人体自身关系的描述。很显然,中医看到了人生病时邪气着于人体,有的人生病,有的人则没生病。这说明没生病的人,正气充足,而生病的人正气相对不足。

 

关于感冒,中医在汉代张仲景就有六经辨证的方法来解释和治疗一切外感病。后来,又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相继出现。近代则单独将感冒根据发病时的特点不同,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秋燥等不同证型。无论哪种辨证方法,中医都看到了外邪的入侵和病人身体的反应两方面。而诊断和治疗上则更重视邪气入侵人体之后,人体的反应,而非究竟哪种邪气。即使有风寒、风热的分型,也是基于邪气入侵人体之后的反应确定的。在治疗上,中医不去考虑杀掉病毒,而是着重解决人体被病毒入侵后的反应。恶寒不出汗的,就发汗,汗出则愈。恶风而出汗的,就一边解外邪,一边收汗,这是调和法。

 

所以,在感冒上中医更看重的是人,而不是病毒。当发汗后,身上不冷了,不酸痛了,不打喷嚏流眼泪了,你还在乎病毒的死活吗?这,就是中医在治疗感冒上的思维方式。

 

 

 

二、细菌感染

 

现代医学观点

 

对于急性的细菌性感染,现代医学的思路仍然是找到致病菌,并确定其生理特性,然后用相应的药物杀灭该菌。杀灭细菌的药物即抗生素,人们发现抗生素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升级,这说明细菌也在不断地升级,因为细菌会对一种它常接触的抗生素逐渐产生适应,即抗药性。另一方面,假如发现该细菌,但并不能了解它的生理特性,就找不到杀灭它的药物,那这个病就无法治。而整个过程中细菌寄生的人体的反应,并不是重点。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的同时,大便干结多日不解。又比如用药后血常规白细胞指标降到正常,体温也正常了。但咳嗽却没有停止,这时候用抗生素的意义已不大,而咳嗽要解决就得雾化吸入一定剂量的激素了。事实是,有的吸入后咳嗽停止了,但仍有一部分人毫无效果。

中医思维

 

中医并无感染的说法,也没有细菌的说法。在诊断和治疗中仍旧是着力于解决细菌侵犯人体之后,人体症状群的改善。也就是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打个比方,一个刚出锅的馒头,你放在一个密闭的甚至真空的袋子里,在常温下馒头不久就会长毛烂掉。你可以保证袋子没有细菌的污染,但你却不能把馒头本身含有的各种细菌统统杀光。而中医则把馒头为什么会长毛发霉看作首要问题。同样是一个馒头,你放在一个充满细菌,但空气流通又不潮湿的桌子上,这个馒头即使干的如石头一样,也不会长毛发霉。很显然,细菌不重要,人也不可能完全生活在无菌状态下。重要的是怎样让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适合这种致病细菌的生长。

 

所以,同样是咳嗽,中医的看法则不同。咳嗽《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仅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中医看待咳嗽的客观性了。虽然咳嗽的症状发自肺脏系统(即呼吸系统),但导致其发病的原因远非肺脏一处所致。任何脏腑的功能失调都可以影响肺气的宣降而导致咳嗽的发生。那么如果感染发生时,病人同时伴有大便干结、多日不解的情况,中医是一定会考虑用清热通便或者润肠通便的方法去治疗的。大便通了,咳嗽也会很快痊愈。因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三、胃病

现代医学观点

 

很久之前,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病的认识停留在胃酸分泌多少、消化酶分泌多少、胃动力的缓慢等等。后来又提出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并认为杀灭该菌并同时应用胃酸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胃病就能痊愈。尤其是消化性溃疡,其基本治疗思路就是甲硝唑、阿莫西林联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等胃酸抑制剂控制胃酸分泌、铝酸铋等胃黏膜保护剂在胃黏膜形成保护膜,然后溃疡就可以愈合,胃病就可以痊愈。

 

但事实是,以上疗法即使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呈阴性之后,胃病的症状仍然存在。甚至还有一部分患者因为甲硝唑类药物的使用而加重了原有的胃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抗生素本身对胃黏膜的刺激性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这时幽门螺旋杆菌转阴的意义有多大呢?

中医思维

 

中医认为,脾与胃互为表里,脾的功能异常则会影响到胃。同时,脾、胃在五行都属于土,而土被木克。五脏中肝对应五行中的木,中医认为肝的功能为疏泄,主人体气机的顺畅、条畅。肝与胆又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后,胆的功能也会受影响。肝胆功能异常则会克脾胃,胃就会生病。而肝的疏泄异常时,人常会表现为易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胃病的发生会跟肝胆本身有关,比如胆汁的分泌等。也跟人的情绪有关,比如多度紧张、抑郁、发怒。而这个情绪的控制则归肝管。

 

所以,在中医治胃病时我们常听到疏肝、健脾、利胆、理气、和胃的说法。在这里,中医仍然是将人生病后人体的各种症候群综合到一起去分析和解决,而没有去更细致的深究黏膜、胃液、细菌这些结构和成份的内容。而中医治疗的效果则是病人自觉症状消失,胃镜下黏膜无异常。

 

由此可见,中医思维下的诊疗更重视人体自身的疾病反应,也更重视患者个体的特殊性,但最重要的还是它从不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疾病的整体观和辨证观。

 

以上只是常见的三种疾病类型的分析,但足以窥见中医思维的特点了。现代医学有其精妙之处,但中医思维也有其远不能及之处。更加客观的去运用各种方法和医学手段去服务人类健康才是更重要的。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